《吕氏春秋》经典15句:通天道,明人事

合集下载

吕氏春秋观世原文与解析

吕氏春秋观世原文与解析

吕氏春秋观世原文与解析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

其中的观世一篇,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精华之作。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吕氏春秋观世原文与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吕氏春秋观世原文:观世者,观人之变也。

世者,世之通义也。

通变易而人不易者,所以高称圣君者也。

故人情之变更,为众也;人事之易变,为度也;道之变行,为权也。

百变万化者,人之所以为人也。

今夫圣君治人之术者,知之为至乐。

参天地之纪纲,明日月之明纪,通变易人心,革旧改成教也。

故天纪而易,民改而教;君明而化,以攻其巷。

故圣人之教民者,得人之情者也;而教人之心者也。

故夫性善,则人皆善;性顽,则人肆之;政刑峻,则人彰之。

得人心者王,得人情者霸。

故夫王者,无所不王;霸者,无所不以霸。

民有决死之心者,则君矢言而从之;士有鄙冷之行者,则上闻令而进之。

故君不在庙,而奉褒斗;士不在野,而当旌旗;人不劓割而养生;不抜鬓发而纯年;抱巨思细,十日而可定国家之变。

是故,人情之道岂自然邪?吕氏春秋观世解析:在吕氏春秋中,观世一篇是作者吕不韦对于人们行为变化的观察与理解。

吕氏春秋以通变易而人不易为圣君之所高称之道德要义。

这意味着圣君应该能够应变,从而在人们易变的情感中保持不变。

吕氏春秋认为人类的情感变化是多样且无穷无尽的,因此理解人性的变化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吕氏春秋将圣君治理人民的术语描述为至乐。

圣君应当参照天地之纪纲、日月之明纪,以了解人们的情感变化,并灵活应对。

他应该通过改变旧时的方式,创新并完善教育体系。

天纪易变,人民也会跟随着改变;君主的明智和改革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达到目的。

圣人教民的方式是了解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了解人性的善恶是重要的基础。

如果人们的天性善良,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善良;如果人们的天性顽固不化,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充满顽固。

政策的严苛会引发整个社会对政策的违反。

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是国王的权责所在,了解人们的情感变化是霸主的基础。

吕氏春秋 经典名句

吕氏春秋 经典名句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
《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名句。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句子:
1. "知足者常乐",这句话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意味着知道满足的人常常感到快乐。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强调了志向的坚定不可动摇,即使是三军的统帅也能够夺取,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无法夺取的。

3. "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告诫人们做事情要踏实,急躁只会适得其反。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导他人要不厌其烦。

5. "百姓苦于飢,不可不食也",这句话强调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没有食物是无法生存的。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吕氏春秋》中的经典名句,它们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人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吕氏春秋》10句金言,很经典很有内涵,说透现实!

《吕氏春秋》10句金言,很经典很有内涵,说透现实!

《吕氏春秋》10句金言,很经典很有内涵,说透现实!春秋时期,秦国吕不韦把手下的门客组织起来,共同编写了一部皇皇巨著,叫做《吕氏春秋》。

全书共有二十多万字的内容,通贯古今,文采飞扬。

《吕氏春秋》10句金言,很经典很有内涵,说透现实。

1、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君子智慧依仗着自身,而不会去依仗着别人。

2、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想要快速学习,获得知识,首先应当先尊敬自己的老师。

3、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身处平安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到来的危险,在显贵的时候,应当想到贫穷。

在得到的时候,应当去思考即将失去。

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吕氏春秋·义赏》将池塘中的水都放出去,然后再去抓鱼,一定会得到很多鱼。

但是等到来年再去捕鱼,便没有什么鱼可以捕获了。

5、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人农民,得到了一口大钟,想要将大钟挪走,但是有太沉重,于是便叫人用铁锤将其打碎。

这个农民还怕别人听到声音,来抢钟,便赶紧将自己的二所读起来,以为这样别人便听不到声音了。

6、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不放弃小的利益,大的利益便不会到来。

不舍弃小的忠诚,便不会有大的忠诚。

7、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

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吕氏春秋·过理》纣王将比干杀死,取出他的心观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孔子听到这件事情说:“纣王但凡开了一窍,比干都能够免于一死。

”8、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居间人的根本所在,最上等的是凭借志向,其次是凭借事业,最次才是看功绩。

《吕氏春秋》中的22条为人之道,句句经典,值得终身奉行

《吕氏春秋》中的22条为人之道,句句经典,值得终身奉行

《吕氏春秋》中的22条为人之道,句句经典,值得终身奉行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意思是:天道运行有常规,不会因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亡。

告诫人们要尊重规律,遵循天道,不要妄自尊大,要明白成败得失乃常事。

正所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2事而不贰,知之次也。

意思是:一件事只做一遍,就能领会其中奥妙,这是智慧的第二境界。

这启示我们做事要专注,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古语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经历的事多了,阅历才会渐长,智慧自然生发。

3无用之用,用之不穷。

意思是:看似无用之物,其实大有裨益。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发掘事物的价值,要有慧眼识珠的本领。

很多时候,平凡小事也蕴藏着大智慧。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4至贵者,身也;至逆者,情也。

意思是: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叛逆的是人的情欲。

这句话强调要珍爱生命,不要被私欲所控制。

人生在世,追名逐利,常使人迷失自我。

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不为五欲所困,才能身心安康,人生圆满。

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

"做人当以道德为轨,以礼仪为范。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意思是:智者不迷惑,仁者不忧虑,勇者不畏惧。

这句话指出,"智、仁、勇"是为人处世的三个境界。

具备这三者,处变不惊,自在从容。

古往今来,无数圣贤先哲都将其视为座右铭:孔子力行仁道,孟子倡导浩然正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大智慧、大情怀、大勇气。

6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勇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行。

意思是:智慧体现在常人所不能懂的地方,勇气体现在常人所不敢做的地方。

这启示我们,要锻炼自己独特的慧根,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要培养自己的勇气,敢于打破陈规,创新创造。

《吕氏春秋》中10句经典名言,越读越有道理

《吕氏春秋》中10句经典名言,越读越有道理

《吕氏春秋》中10句经典名言,越读越有道理《吕氏春秋》是秦国吕不韦主持下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1. 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

语出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

人虽然拥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功立业。

人若想取得成功,必须拥有丰富的智慧,但仅仅拥有智慧还不够,还必须顺应时势,善于把握机会。

真正的智慧不是所谓的学识,而是把握命运的能力,对一个有准备的人来说,他一定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判断力,所以他们才能成功。

2. 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

语出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士容》。

没有什么失败,比愚蠢造成的失败更严重,愚蠢带来的祸患,一定是因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3. 辨而不当理为伪,知而不当理则诈。

语出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士容》。

明辨而不在理,就近乎于机巧,聪明不在理就近乎于巧诈。

4.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

语出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一万个人手拿弓箭,共射一个目标,肯定有人射中。

一个企业要在同行中创出一片天地,就应该发挥所有成员的智慧、集体的合力。

5. 一钱之费,亦所宜慎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语出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

使沼泽干涸去捕鱼,一定会捕到鱼,但是第二年就再也没有鱼了。

比喻做事情,要从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6.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语出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去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一个人即便多么的优秀,但终究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所在,所以聪明的读书人,善于学习的人,他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要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要通过对比,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向别人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吕氏春秋金句

吕氏春秋金句

吕氏春秋金句《说说吕氏春秋金句那些事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吕氏春秋》,这可是一本很牛的书呢!里面有好多的金句,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唠一唠。

就比如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咱先不说它那高大上的寓意,就单说这白话理解。

这不就是告诉咱,水得动起来才能不臭,门轴得常用才不会坏嘛。

这道理太实在了,就跟咱人似的,你得时常活动活动筋骨,不然浑身都得锈住咯。

我有个朋友,整天就知道窝在沙发里追剧,那能行嘛!我就用这句话劝他,咱得动起来呀,别变成一滩死水。

嘿,他还真听进去了,现在天天出去跑两圈呢。

还有“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哎呦喂,这句话真是绝了。

你想啊,咱们了解自己那肯定相对容易点吧,通过了解自己那一套,就能去理解别人。

再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发生的事,差不多也能推测出古代是啥样。

就好比现在有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咱想想古代不也有那样的人嘛。

我就经常拿这句话提醒自己,多站在别人角度想想,可别干那些招人烦的事儿,同时呢,看看历史上的那些故事,也能给自己提个醒。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句话简直就是给那些只看眼前利益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现在有的人为了挣钱啥都干得出来,把资源都给霍霍了,也不想想以后咋办。

就跟那捕鱼的人一样,你把水都抽干了,这鱼是都捞上来了,可明年咋办呢?咱生活中也得注意这个,不能光为了一时的爽快把啥都给毁了。

比如说那环境吧,得好好保护,不然以后咱们的子孙后代可就得遭罪咯。

《吕氏春秋》里面的这些金句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而且还特别实用。

有时候我就感觉这些古人可真厉害,老早就把这些道理给咱总结好了。

咱要是能多学学这些金句,那生活中得少吃多少亏,少走多少冤枉路啊。

我觉得吧,这些金句就像是一个个智慧的小精灵,在我们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给我们点明方向。

咱可得把这些小精灵都给抓住咯,让它们为咱的生活增添光彩。

所以啊,大家没事的时候也去翻翻《吕氏春秋》,看看这些金句,保准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吕不韦《吕氏春秋》中的10句话,简短经典,暗含深意!

吕不韦《吕氏春秋》中的10句话,简短经典,暗含深意!

吕不韦《吕氏春秋》中的10句话,简短经典,暗含深意!1.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吕氏春秋·览·有始览》宗:根本。

不知道的事情,却以为自己知道。

这是发生各种祸患的根源所在。

人应当贵有自知之明,不可自以为是。

2. 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时:时机。

事情的困难与容易,并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关键在于能否掌握时机。

3.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吕氏春秋·察今》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令就会混乱,但墨守成规而不知与时俱进地改变就会导致错误。

4.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察今》明察自己可以知道他人,明察现在可以推知古代。

5. 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察今》根据近处可以推知远处,根据现在可以推知古代,根据所见到的事物,可以知道那些没有见到的事物。

6. 种麦得麦,种稷得稷。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种下麦子,便会收获麦子。

种下谷子便会收获谷子。

指有什么样的因,便会得出怎样的结果。

7.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流动的水是不会腐烂的,转动的门轴也是不会被虫蛀的。

8.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建立大的功名的人,靠的是天意。

但如果因为这样,而不去慎重对待自己,不加以努力,这也是不可以的。

9.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吕不韦《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要想战胜别人,先要战胜自己;要想批评别人,先要检讨自己;要想了解别人,先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此言为人处世一定要先从加强自身修养开始。

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

吕氏春秋名句

吕氏春秋名句

吕氏春秋名句
1、败莫大于不自知。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不韦《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世界上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不曾遭遇失败的人也是没有的。

提高修养,做一个成熟的人,尽可能地避免错误,并最终避免失败。

2、凡作乱之人,祸希不及身。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原乱》。

凡是制造祸乱的人,灾祸很少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一切制造祸乱的人,其动机都是罪恶的,都是出于小集体或个人的私利。

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各种目的,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但毫无疑问,人的所有行为都通向利益。

3、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

审:考察。

举:兴起、开始。

做事情,一定要先考察百姓的心意,然后再去施行。

4、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

智慧越精深,所得到的也越发珍贵。

智慧越粗鄙,多得到的也越发粗鄙。

5、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

审查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

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

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季春纪·论人》
大意:最高的准则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才是去要求别人。

要求别人却不要求自己,那么要求得越多,别人就越疏远自己;越是强求别人,离最终目的就相距越远。

点题:凡事就算别人有错,自己的不平怨气,也必能找到内心修养、境界不足的根由。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道理就是在这里。

多反省自己,才是修养和为人处事的正途。

2、凡谋物之成也,必由广大久远。

《有始览·谕大》
大意:凡是谋划事情取得成功的,必定是着眼于广大、众多、长久,这是确定无疑的。

点题:着眼于广大、众多、长久的人,方向不会偏,不会走歧路,从而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积累,以最短距离向目标推进。

做事,学会聚焦于一点,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3、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孟夏纪·尊师》
大意: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

点题:修养身心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是人安身立命、开创事业的大根本、大基础。

就像建造大厦,根基不深、不稳,建得越高,就越危险,最终必将倒塌。

而对于修养身心,读书学习以开眼界、受熏陶、明道理,是绝不可少的路径之一。

4、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孝行览·本味》
大意:做事情如果从根本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必定能够收效;从末节做起,必定是劳而无功。

点题:古人所谓“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求其下呢?不言自明。

第一不要本末倒置,这是虚浮易毁的畸路;第二要懂得:“本”有了,一切就都有了。

5、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孝行览·首时》
大意: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

……上天不会给人两次同样的机会,时机不会长久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同时达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点题:说到底,就是要懂得“借势”。

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何谓势?天时,地利,人和;综合起来,就是时机。

把握时机,是人人应当修炼的人生必备素质。

6、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季春纪·先己》
大意: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陷;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须要先知道自己。

点题:老子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唯有自知,方能知人,人性本相通;唯有自知,方能自胜,知之才能改之。

如此则心眼明,境界达,身外之事业自然水到渠成。

7、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孟夏纪·用众》
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点题: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

见到别人长处就嫉妒中伤,弱者与小人所为;赞赏并学习之,才是强者和君子之行。

前者内心封闭只能狭隘,后者心灵开放所以通达。

8、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慎大览·察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点题:佛家讲一心之内存万有,察己何止能知人,更能知天地万物。

老子主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今有别,其理却相同,规律都是一样的。

9、凡物之然也,必有故。

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季秋纪·审己》
大意:任何事物之所以如此,都必定是有原因的。

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为符合外物的变化,也和不知是一样的,最终必为外物所困。

点题: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事物的原因就是这马和王。

秉本执源,便和大道与规律同在,自然通达畅快、无往不利。

反之,就是一个词——随波逐流,心只能迷失,人只能淹死。

10、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也。

《恃君览·知分》
大意:通达事理的士人,必定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通晓死生之义,利害与存亡就都不能使之困惑了。

点题:死生大事。

能知生死,世间便没有什么事情能困惑自己;能通生死,世间便没有什么事情能困缚自己。

向死而生,心中时时念着人终将一死,做人做事自能敞亮。

11、力贵突,智贵卒。

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迟为下。

《开春论·贵卒》
大意:用力贵在突发,用智贵在敏捷。

同样获得一物,速度快的为优;同样战胜对手,拖延久的为劣。

点题: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快就是力量,暴风中一片叶子也可穿墙;快能隐去踪迹而让对手失去目标,如凌波微步,幻影千重而真迹无觅;快能攻其不备,让对方来不及反应。

一句话,人要修炼自己的高敏感度、快反应性、高执行力。

12、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

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慎行论·慎行》
大意:行动不可不深思熟虑。

不深思熟虑,就会像奔向悬崖,后悔也来不及了。

君子谋划行动时考虑的是道义,小人谋划行动时考虑的是利益,结果反而不利。

假如有人懂得不谋求利益,实际上就已经包含着利益,那么就可以与他谈论道义了。

点题:世事复杂,不深思熟虑就只会轻举妄动。

唯一的捷径是依道义而行,因这是根本。

牢牢把住根本,吃小亏不吃大亏,舍小利能得大利。

眼界和所得,一定相匹配。

小人鼠目寸光,所得不过是蝇头小利;君子高瞻远瞩,得人心方是大事之基。

13、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

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

趋利固不可必也。

《慎行论·无义》
大意:义是各种事情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这是才智平庸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理解不了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追求私利。

追求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

点题:不义=无知。

古来便有义利之辨,其实两者本是一体两面:义为长久之大利,不义为暂时之利,或许会大,却绝不会久。

所以,义与不义,是道德问题,更是智力问题。

14、贤人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

《不苟论·赞能》
大意:贤明的人与人亲善根据的是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与人亲善根据的是这个人的功业,不肖的人与人亲善根据的是这个人的财富。

点题:仁德之交,醇厚而长久;因对方功业而交,含有钦慕向往的成分,还算有追求;因对方财富而交,则已经完全是势利,甚至怀有觊觎不轨之心,唯小人为之。

15、知不知,上矣。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似顺论·别类》
大意: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可说是高明的了。

犯错误的人的弊病,在于不知而自以为知。

点题:这就是老子那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退可以契合混沌大道,尽可以饥渴求知,所以越知道自己无知,就越有知;无知却自以为知,只能是固步自封、得意忘形,最后只会是越无知,甚至万劫不复、贻笑大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