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斯卡杜县发现的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文碑刻

合集下载

吐蕃古藏文读译窥见

吐蕃古藏文读译窥见

吐蕃古藏文读译窥见陈践【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提供一些阅读和翻译古藏文文献的参考意见, 一、注意古藏文相同发音部位舌根音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浊音可以交替.二、敦煌汉译藏的文献是解读\"旧词\"的最佳辞典.三、了解一些安多藏语对解读古文献有裨益.四、注重原文的历史背景和译文的逻辑关系.五、勤向有生产经验的藏族同胞讨教.%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reading and translating ancient Tibetan documentsfrom five aspects. First, attention should bepaid to the alternation of radical unaspirated sound, aspirated soundand voiced sound with the same pronunciation parts in ancient Tibetan language. Second, Dunhuang's translat-ed Chinese document is the best dictionary to interpret\"old words\". Third, understanding some Ando Tibetan ishelpful for translating ancient documents. F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nslation. Five, seeking advice from Tibetan with experience.【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6【总页数】5页(P41-44,154)【关键词】三大文献 (碑文、简牍、敦煌写卷) ;古藏文旧词;译释【作者】陈践【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14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在20世纪80代所招收的本科生绝大多数都是西藏应届的高中生,阅读《猴鸟故事》(bya sprel gtam rgyud)和《囊萨姑娘》(snang sa vod vbum)问题不大,但对吐蕃时期三大文献,感到困难重重,因为他们在学习《藏文文法》时,只知道古藏文有再后字da drag;有rkyang pavi va brten等,对其他方面都很陌生,我们是从以下方面进行讲解疏导的。

吐蕃佛教与吐火罗——对龟兹石窟藏文壁文的译解

吐蕃佛教与吐火罗——对龟兹石窟藏文壁文的译解

吐蕃佛教与吐火罗——对龟兹石窟藏文壁文的译解德吉卓玛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①,约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约公元前565~486年),兴起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由释迦牟尼创立②,从公元前3世纪至前5世纪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逐渐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很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当下,佛教传播于世界各地,已成为世界性宗教。

藏文史籍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于公元3至4世纪开始传入吐蕃,这一时期正值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脱日年赞执政时期③。

但是,龟兹石窟藏文壁文题记,早在公元前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吐蕃周边的佛教徒已在吐蕃境内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引荐佛教于吐蕃王朝。

吐蕃与西域古代诸国交往,与吐火罗王关系密切。

本文将基于龟兹石窟藏文壁文的解读,来揭示佛教在龟兹石窟的缘起、传播和变迁,以及佛教传人吐蕃的相关历史叙事,以期抛砖引玉,供方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龟兹石窟藏文壁文浮现龟兹石窟藏文壁文是一份记录的龟兹石窟及西域佛教发展历史,及佛教传入吐蕃等历史叙事的古代藏文资料。

目前,我们见到的龟兹石窟藏文壁文及相关文献有两份,一为《爱杜库特之土如①佛教(Buddhism)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②释迦牟尼为迦毗罗卫国王子,是佛教的创立者,被尊为证得彻悟的觉者佛陀(Buddho),其生存年代至今尚无一致的确定说法,但东西学者一般认定他是纪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间人,这一时期恰值古代印度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

根据2013年11月28日历史长河网,新近由美国、英国与尼泊尔等国组成的一个国际考古队报告,在释迦牟尼出生地发掘到一个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木结构寺庙遗迹。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次有考古证据表明释迦牟尼可能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纪。

位于尼泊尔南部蓝毗尼的摩耶夫人(释迦牟尼母亲)庙,被认为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美国、英国与尼泊尔等国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考古队最近报告说,为揭开佛祖诞生时间之谜,他们在摩耶夫人庙内进行挖掘,结果发现了一个此前未知的木结构寺庙遗迹,放射性碳技术等测试表明它是一座公元前六世纪的建筑物。

24秋国开(重庆)地域文化(本)人文武隆形考任务1-4试题答案

24秋国开(重庆)地域文化(本)人文武隆形考任务1-4试题答案

24秋国开(重庆)地域文化(本)人文武隆形考任务1-4试题答案人文武隆形考任务一1、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灰华和泉华。

[多选题]A、石钟乳B、石笋C、石柱D、石幔正确答案:ABCD2、武隆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形态,由()、()和()三个喀斯特片区组成。

[多选题]A、芙蓉江B、芙蓉洞C、天生三桥D、后坪天坑正确答案:ACD3、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则叫()。

[多选题]A、溶洞B、溶沟C、石芽D、峰丛正确答案:BC4、()和()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之后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

[多选题]A、峰尖B、峰丛C、峰林D、峰谷正确答案:BC5、地下喀斯特的主要形态为()和()。

[多选题]A、溶沟B、溶洞C、地下河D、石芽正确答案:BC6、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代表性景观有()。

[多选题]A、峰B、洞穴C、天坑D、钙华正确答案:ABCD7、武隆喀斯特天坑有()和()两种。

[多选题]A、塌陷型B、冲蚀型C、冲塌型D、腐蚀型正确答案:AB8、发展全域旅游旨在不断提升旅游业()、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消费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多选题]A、现代化B、品质化C、科技化D、舒适化正确答案:AB9、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重庆手里有“五张好牌”。

即()、()、()、()、乡村等“五张牌”。

[多选题]A、三峡B、山城C、人文D、温泉正确答案:ABCD10、()与()一起获得了“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

[多选题]A、天生三桥B、芙蓉洞C、石钟乳D、芙蓉江正确答案:AB11、武隆始建于唐()(619年)。

[单选题]A、武德二年B、武德五年C、贞观二年D、贞观五年正确答案:A12、()年12月,武隆撤县设区。

[单选题]A、2016B、2020C、2012D、2010正确答案:A13、()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在重力作用之下的崩塌、砃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

《珠尔墨特纳木扎勒颁发给洛扎拉隆寺之铁券文书》考释

《珠尔墨特纳木扎勒颁发给洛扎拉隆寺之铁券文书》考释

第41卷第6期Vol.41No.62020年11月Nov.2020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摘要:西藏洛扎县拉隆寺始建于吐蕃时代,16世纪初成为大掘藏师白玛林巴及其转世活佛的驻锡地,17世纪中后期在西藏与布鲁克巴(不丹)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西藏地方政府极力扶持拉隆寺,将洛扎、措美、错那、浪卡子等地大片农田、牧场分封给该寺作为领地,使之成为稳定南部边境地区的重要战略节点。

1748年郡王珠尔墨特纳木扎勒按照先例给该寺颁发铁券文书,明确规定了各领地属民应“支应、减免、延续”的乌拉差役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清晰指明洛扎南部中不(丹)边界地区白玉康巴隆地方为拉隆寺领地,规定当地百姓为拉隆寺承担差税任务,这份文书直接证明了白玉地方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关键词:白玉康巴隆;拉隆寺;珠尔墨特纳木扎勒;西藏历史中图分类号:K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20)06-0044-07收稿日期:2020-03-20作者简介:扎洛(1969-),男,藏族,青海兴海人,现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及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7-20世纪喜马拉雅山区域史研究”(项目号:17ZDA226)的阶段性成果。

《珠尔墨特纳木扎勒颁发给洛扎拉隆寺之铁券文书》考释扎洛1,敖见2(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北京100081)前言西藏山南市洛扎县的拉隆寺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佛刹,因吐蕃后期著名高僧拉隆·贝吉多杰(ལྷོ་ལུངེ་དོཔོལ་གྱསྦྱི་རྡབོ་རྗེརྗེ)修缮该寺而得名,拉隆·贝吉多杰因不满压制佛教的政策而弑杀赞普朗达玛,直接导致吐蕃王朝内讧并走向崩溃。

巴基斯坦斯卡杜县发现的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文碑刻

巴基斯坦斯卡杜县发现的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文碑刻

巴基斯坦斯卡杜县发现的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文碑刻2010年5月在巴基斯坦沿印度河旅行拍摄时,在巴基斯坦斯卡杜地区的历史文化学者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赛因阿巴迪先生家见到他收藏的一块吐蕃王朝时期藏文碑刻的残段,经过藏研中心陈庆英老师和王尧老师等专家对碑文的解读,说明此碑是当地民众为举行现证菩提节而举行供佛法会和祈愿功德回向于赞普王室而竖立的,虽然已经不完整,但是对研究巴尔蒂斯坦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吐蕃王朝时期的佛教活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陈庆英老师文章摘要: 巴尔蒂斯坦(Baltistan),今属巴基斯坦联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特别区,这一地区,位于查谟—克什米尔的印、巴实际控制线之北,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北接我国新疆帕米尔地区,西接阿富汗,在藏文史料对这一区域的的描述中,称之为bru-sha,即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大勃律。

从这些记载看,大勃律在拉达克的西北,与邬坚(即邬仗那、乌苌,即现今的斯瓦特河谷)的相连接。

巴尔蒂斯坦是一片崇山峻岭,拥有包括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在内的许多海拔七八千米以上的世界著名山峰,山高谷深,雪峰林立,冰川纵横,冰川面积很广。

整个喀喇昆仑山系的冰川面积,达到18009平方公里,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冰川约有102条,而巴尔蒂斯坦境内喀喇昆仑山区的冰川面积达6160平方公里[1]。

这里的河流主要是发源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山的狮泉河—印度河(或译信度河),以及希格尔河、希约克河(Shyok)等多条印度河的支流。

形成隆多、斯卡杜、希格尔、哈伯罗、克尔门、古尔德里等6个主要的河谷。

这些河谷地带海拔稍低,人类可以居住与耕作。

巴尔蒂斯坦的面积25017平方公里,各河谷共有229个村庄,有人口223296人(据1981年人口普查数),也有学者估计巴尔蒂斯坦目前的人口在30万以上。

巴尔蒂斯坦的居民大多数应该是和藏族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据汉文史籍记载,巴尔蒂斯坦及其周围地区很早便是和藏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古羌人游牧之地。

吐蕃石刻文

吐蕃石刻文

(封二、三图片及文字说明由巴桑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供)
藏族学者对吐蔷石刻文的研究源远流长。15世纪的史学家达仓·班觉桑布(《汉藏史集》作者)、16世纪的 史学家巴俄·祖拉陈瓦(《贤者喜宴》的作者)以及18世纪噶托一次旺仁增洛布等人的著作巾录有或引用过吐蕃 碑文史料。国际上对畦蔷石刻文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布希尔的研究。进^20世纪后,先后有弗 兰克、瓦德尔、杜齐、黎吉生、李方桂、柯蔚南等人的研究为学界所熟知。其中黎吉生、李方桂、柯蔚南等人的研究 较为系统、全面。我国学者罗振玉是国内近代研究吐蕃碑文的先驱,曾对“唐蕃会盟碑”有过详细的研究。20世 纪80年代以来王尧、贡却次丹等先生的研究可谓成绩卓然。自然,对吐蕃石刻文的研究远远未穷尽,我们期待更 多的成果问世。
工布朗噶碑,坐落于传统工 布地区,今林芝地区米林县朗噶 村。此碎因文字漫漶、脱落、无 法释读。但可以肯定,此碑是赤 松德赞颁发绘工噶布王(即工 布王)的诏书,是8世纪后半叶 (755~797年)的遗存
谐拉康东碑,立于9世纪初 (8097~815年)。此旧照取 自英人李吉生文集《山高地净》 一书,20世纪40年代所摄。此 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坏,今仅存碑座和几块残石
雪碑,国际学术界通称,因位于拉萨市布达拉 宫前雪村而得名:此碑叉名达扎鲁贡记功碑,8世 纪后半叶由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所立
谐拉康西碑,位于墨竹工卡县谐拉康寺正门西 侧,9世纪初由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所直
琼结桥头石碑.国际学术界 通称,因位于原琼结宗境内的一 座小桥附近而得名;叉名赤松德 赞(742~797年)记功碑,应是 赤松德赞去世后所立。今此碎 静静地坐落 万于 方琼数结据县人民政府 院落西南侧一角
吐蕃石刻文
吐著石刻文是古代藏族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古藏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吐善历史宗教、政 治制度、社会发展的可靠资料。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导游资格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导游资格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导游资格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的最早记录。

A.哈雷彗星B.日食C.月食D.黑子2.我国一些大型寺院修建有罗汉堂,下列罗汉堂中罗汉用金银铜铁锡五金属铸造的是( )。

A.苏州西圆罗汉堂B.武汉归元寺罗汉堂C.北京碧云寺罗汉堂D.北京雍和宫法论殿3.第27 题下列菜品中不属于宁波菜的是()。

A.冰糖甲鱼B.清蒸加吉鱼C.苔菜拖黄鱼D.锅烧河鳗4.第23题有意识将文字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始于()时期。

5.伊斯兰教在()永徽二年(651年)传人中国。

A.隋B.唐C.宋D.元6.诗中所谓“孤山”,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栖霞岭的余脉B.海拔58米C.因孤处湖中而得名D.又名“梅屿”7. 下列不属于同一个园林称号的是( )。

A.寒碧庄B.寄啸山庄C.刘园D.留园8.()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A.《诗经》B.《春秋》C.《甘石星经》D.《大明历》9.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古代书法作品是()。

A.《兰亭集序》B.《祭侄文稿》C.《古诗四帖》D.《多宝塔碑》10.第33题以74个窟尚存的精美佛教壁画著称于世,有“戈壁明珠”之誉的是()。

二、判断题(10题)11.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支派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最深的佛教宗派。

()A.是B.否12.印度首都新德里,素有印度“商业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称。

()A.是B.否13.A.是B.否14.四川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A.是B.否15.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著有《本草纲目》一书。

()A.是B.否16.A.是B.否17.大约从商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A.是B.否18.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古都是开封。

()A.是B.否19.A.是B.否20.A.是B.否三、4.填空题(10题)21.大三巴牌坊是______的标志性建筑,______“三巴”两字系“ ______”的谐音。

新发现拉萨杰丁噶石刻造像群艺术图像考

新发现拉萨杰丁噶石刻造像群艺术图像考

· 130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2 期(总第 146 期)
图 4 轮王七宝
猕猴献蜜(见图 5),全长 1.28 米,弟子像高 0.85 米、佛陀高 1.3 米、猕猴像高 0.67 米。佛陀左手托 钵 ,右手持枝叶 ,身着袈裟 ,头饰光 ,面向佛陀的猕 猴,单膝跪地双手托钵献蜜,佛陀后随弟子像,弟子 左手托钵,右手持枝叶,身着袈裟。
收稿日期:2021-04-25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藏石窟造像艺术图像考察与研 究”(项目号:XNYJY1709)、2017 年度西藏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西藏石窟造像艺术图像志”(项目号:ZDPJSK1705) 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武维臣,男,汉族,江苏徐州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造像艺术。 ① 参见永中久美 . 微信公众号“雅江彼岸”.2017 年 2 月 17 日和 22 日发表的两篇文章。
图 11 观音菩萨
图 12 文殊菩萨
臂 、腕饰物 ,左手持莲 ,右手下伸 ,赤足立于莲台之
上 ,下身着天衣 ,配头光 、身光 ,像左刻有题字。文
殊菩萨坐像,高 1.05 米,宽 0.78 米,游戏坐式坐于莲 台 之 上 ,头 戴 多 叶 宝 冠 ,耳 、项 、臂 饰 物 ,下 身 着 天
一、锦上添花:前学研究的整理与补充
杰丁噶石刻造像群位于西藏拉萨市蔡公堂乡 杰丁噶山谷内 ,作为早期佛教遗迹意义重大 ,且具 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西藏大学学报》2017 年 2 期发 表了一篇题为《拉萨河谷腹心区域首次发现较大规 模的早期摩崖石刻造像群》的文章。[1]永中久美作 为第一学术发现人 ,于 2017 年 2 月 17 日和 2 月 22 日在微信平台分别发表《蔡公堂“协”村山谷内发现 大面积 11-13 世纪摩崖石刻佛像群》《“协”山谷石 刻群第二次考察札记与几点思考》的文章①。鉴于 笔者长期关注西藏石刻造像艺术研究动态,认真研 读了前期相关研究内容,基本肯定前期考察与考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基斯坦斯卡杜县发现的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文碑刻2010年5月在巴基斯坦沿印度河旅行拍摄时,在巴基斯坦斯卡杜地区的历史文化学者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赛因阿巴迪先生家见到他收藏的一块吐蕃王朝时期藏文碑刻的残段,经过藏研中心陈庆英老师和王尧老师等专家对碑文的解读,说明此碑是当地民众为举行现证菩提节而举行供佛法会和祈愿功德回向于赞普王室而竖立的,虽然已经不完整,但是对研究巴尔蒂斯坦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吐蕃王朝时期的佛教活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陈庆英老师文章摘要: 巴尔蒂斯坦(Baltistan),今属巴基斯坦联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特别区,这一地区,位于查谟—克什米尔的印、巴实际控制线之北,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北接我国新疆帕米尔地区,西接阿富汗,在藏文史料对这一区域的的描述中,称之为bru-sha,即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大勃律。

从这些记载看,大勃律在拉达克的西北,与邬坚(即邬仗那、乌苌,即现今的斯瓦特河谷)的相连接。

巴尔蒂斯坦是一片崇山峻岭,拥有包括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在内的许多海拔七八千米以上的世界著名山峰,山高谷深,雪峰林立,冰川纵横,冰川面积很广。

整个喀喇昆仑山系的冰川面积,达到18009平方公里,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冰川约有102条,而巴尔蒂斯坦境内喀喇昆仑山区的冰川面积达6160平方公里[1]。

这里的河流主要是发源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山的狮泉河—印度河(或译信度河),以及希格尔河、希约克河(Shyok)等多条印度河的支流。

形成隆多、斯卡杜、希格尔、哈伯罗、克尔门、古尔德里等6个主要的河谷。

这些河谷地带海拔稍低,人类可以居住与耕作。

巴尔蒂斯坦的面积25017平方公里,各河谷共有229个村庄,有人口223296人(据1981年人口普查数),也有学者估计巴尔蒂斯坦目前的人口在30万以上。

巴尔蒂斯坦的居民大多数应该是和藏族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据汉文史籍记载,巴尔蒂斯坦及其周围地区很早便是和藏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古羌人游牧之地。

同时巴尔蒂斯坦也在藏文古籍所说的古象雄范围之内,而象雄是藏族古代文化特别是苯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该地在唐代称为大勃律,与紧邻的小勃律在一起,成为唐朝和吐蕃在西域长期争夺的地区。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和吐蕃在这一地区的争夺互有胜负,但是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大、小勃律被吐蕃所并,吐蕃直接统治该地区将近一百年,直到吐蕃王朝在九世纪中期崩溃。

吐蕃占领大勃律后,更有大量军队和随军人员进入该地,使得该地的宗教文化和吐蕃本部更为趋同,因此藏传佛教在那里曾经盛行一时。

到吐蕃王国瓦解时,那里已经有大量藏族人,但由于吐蕃政权的崩溃以及群山阻隔,再加上冰川下滑引起的特大洪灾,使得交通异常困难,他们同西藏本土及藏族社会联系的主渠道就此中断。

吐蕃王室的后裔在西藏西部建立对“阿里三围”的统治时,其辖地包括了拉达克,但是勃律地区并未包括在内。

13世纪中期西藏主巴噶举派的著名的旅行家和朝圣者邬坚巴·仁钦贝曾经专程到邬坚地方去朝拜各个佛教圣地,他的传记中说,印度河经过克什米尔北面流向勃律,大食,再流到邬坚地方[4],他在邬坚巡游五个月,始终没有去勃律,可见即使是邬坚巴这样不畏艰难的旅行家,也把勃律视为畏途而驻足不前。

尽管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但是大小勃律的居民不畏艰难,世世代代顽强地生存下来,保持自己的语言和习俗,成了巴尔蒂人的主体。

据语言学家的调查和分析,今天的巴尔蒂语属藏语西部分支,保留了许多古藏语的因素,但也受到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希纳语、布鲁沙斯基语、乌尔都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

藏文在巴尔蒂斯坦已失传,但境内保留有一些古代藏文岩刻,还有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在该地仍然流传。

在漫长的岁月里,若干其他民族的游牧部落从不同方向来到这里。

长期的混居使当地居民混入了达尔德人、克什米尔人、突厥人、伊朗人等多种其他民族成分,特别是伊斯兰教的势力东扩,经过这里向南亚传播,到14世纪巴尔蒂斯坦宗教实现了伊斯兰化,对原有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这些与藏文化区隔离开的巴尔蒂人依仗人数的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始终没有被外来者所同化,相反的是外来者接受了他们的语言和许多风俗习惯,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连片的伊斯兰教地区中形成了一个特别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文化区,也是最西端的一块伊斯兰文化和藏文化混合的藏文化区[6]。

斯卡杜地区历史文化学者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赛因阿巴迪(Muhammad Yousuf Hussainabadi)先生是一位热心搜集巴尔蒂的各种文物的人士,也是热爱和研究这些文物的有心人。

在他的私人收藏中,有多件吐蕃王朝时期的巴尔蒂地区的文物,如藏传佛教的佛像和法器等。

其中有一块长71英寸(180.34厘米),宽8英寸(20.32厘米),厚5英寸(12.7厘米)的一块石刻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上面刻有藏文。

据侯赛因阿巴迪先生介绍,此石刻是在斯卡杜城里原王宫附近的一个花园的墙上发现的,是他的一个朋友购买后赠送给他的。

侯赛因阿巴迪先生说,因为石刻为长条形,上面的文字为横向阴刻,又是从居住区出土的,所以估计是作为门框的上面部分使用过,很可能是用在寺院的上。

由于收藏文物的地方拥挤狭窄,无法完整拍照,故由摄影师张超音将石刻分几段拍摄,待回国后将照片仔细拼接起来。

通过解读碑刻上面的文字,我们惊喜地发现这的确是一件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文碑刻。

从内容看,这是一件碑刻的最下面的部分。

长条形的石刻上部有明显的用鑿子凿断的痕迹,因此它原来应该是一通宽约两米的大型的石碑,是被人有意凿断的,至于是凿成几个长条形,还是仅将碑刻上面部分鑿下来改做它用,下面的底部因为埋在底下而幸存下来,还难以判断。

不过从碑宽约2米这一点,可以设想石碑原来的高度应该有2米以上。

现存的长条形石刻上有三行文字,但是第一行仅残存几个字,无法辨读。

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文字为;第二行:·····················Myi-vjig-par-gs o-zhing-gces-pa-dang/mngon-par-byang-cub-kyi-mchod-pavi-dus-su/ce-te-mchod-pavi-rk yen-yang/so-so-sgo-sgos-phul-nas/mngon-par-byang-cub-kyi-lha-ris-dang-thang-yig-gzhung-gcig-tu-bris-bzhag-go// //◎◎◎◎// ce-te-vdi-rnams- 第三行;….g.yog-rnams-so/◎◎◎◎/ce-te-vdivi-yon-kyis/a-btsan-p o-sku-tshe-ringab-srid-che/mthar-bla-na-med-med-pavi-go-vphang-bsnyes-pa-dang/bdag-cag-dad-pa-mthun-par-gso-dang/,,,,,,,,, bla-na-med-pavi-sangs-rgyas-su-grub-par-shog// 碑刻文字为藏文楷体,结构方整,古朴有力,与西藏现存的吐蕃王朝时期的碑刻上的文字相仿,多处出现吐蕃王朝时期藏文书写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反写的元音i(我们在上面的录文中以斜体的i来表示)。

现将这些文字试译如下:第二行····使其不坏而保养和爱护,在现证菩提的供祭之时,供祭的顺缘(物品)也由各家各户奉献。

现证菩提的神佛画像和记事文书也一并写造成一册放置。

如是此等··· 第三行···仆人等。

,如是,因此功德,祈愿天神赞普圣寿绵长,国政广大,最终证得无上果位,对我等以共同信仰养育,·····成就无上佛陀!对这一些碑刻文字,需要做以下的分析和解释。

第二行:现证菩提,碑刻中的藏文是mngon-par-byang-cub,在《藏汉大辞典》中有一个mngon-par-byang-cub-pa词条,对此的解释是此词与mngon-par-rdzogs-par-sangs-rgyas-pa同义,而对mngon-par-rdzogs-par-sangs-rgyas-pa的解释是“现觉,现等觉,现证菩提,成正等觉。

佛书所说现前全知一切所知界处之智,即所谓成佛。

”而碑刻中的“现证菩提的供祭之时mngon-par-byang-cub-kyi-mchod-pavi-dus-su”在《藏汉大辞典》中对应的词条应该是“mngon-par-byang-cub-pavi-dua-chen”,释文是“现证菩提节。

佛教四大节日之一。

藏历四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在古印度金刚座菩提树前,现证尽无生智,成正等觉之节日。

”[7]由此可见,碑刻第二行文字的内容是说,在现证菩提节,也即是现在通常所说的释迦牟尼成道日,当地供养释迦牟尼成佛像的物品,要由当地信徒各家各户奉献。

此外为了举行现证菩提节的法事活动,还要绘制释迦牟尼成佛的图像,抄写讲述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并将图像和故事文书合为一册放置。

这里出现的“各家各户”,碑刻文字为so-so-sgo-sgo,so-so 在现代的藏文中为“各个、各自”,sgo在藏文中为“门”,但是将so-so-sgo-sgo合并成一个词组使用,在其他的吐蕃文书未曾见到过,有可能是当地的藏语方言,根据上下文义,我们将这一词组翻译为“各家各户”,这也与历史上西藏登记户籍时以一个大门之内为一户人家的惯例相符合。

第三行:这里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天神赞普lha-btsan-po”这一词语,btsan-po在唐代的汉文文献中即以“赞普”音译,解释其义为“雄强丈夫”,赞普为吐蕃王朝的君主的称号,屡见于各种藏汉文献,自无歧义。

而在“赞普”之前加一“lha”字,即天神之意,则在吐蕃王朝的碑刻和钟鼎铭文中多处见到,例如《第穆萨摩崖刻石》的碑文,一开始就说“l ha-btsan-po-khri-srong-lde-brtsan-dang/lde-srong-yab-sras-kyi-ring-la”,即“天神赞普赤松德赞与德松(赤德松赞)父子二代之时”[11]。

《桑耶寺钟铭文》中有:“lha-btsan-po-khri-srong-lde-btsan”(天神赞普赤松德赞)[12],《昌珠寺钟铭文》有“lha-btsan-po-khri-lde-srong-btsan”(天神赞普赤德松赞)[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