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课程总结

《世界地理》课程总结

目录

一、师资队伍建设 (1)

(一)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1)

(二)师资培养措施与成效 (1)

二、《世界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1)

(一)教学改革 (1)

(二)教材建设 (2)

(三)教学科学研究 (2)

三、教学成果 (2)

(一)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二) 获得的教学奖励 (3)

附表: (3)

一、课程组教师发表的部分教学研究论文: (3)

二、课程组教师发表的部分学术研究论文: (4)

三、学术奖励、教研奖励 (5)

《世界地理》课程总结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1.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包秀艳,副教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蒙授地理教研室主任。是教学骨干,长期从事世界地理的教学和区域地理的研究工作,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蒙汉双语授课,教学特色鲜明。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2007-2009年曾连续四次荣获赤峰学院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获第二届赤峰学院“优秀教师”奖。

2.主讲教师队伍。本课程组共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博士1人、硕士2人,平均年龄41岁,是一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教师均能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了优良的教学作风和科研作风。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二)师资培养措施与成效

1.学历学缘结构。近5年来引进了2名硕士,有1名教师攻读了博士研究生,壮大了本课程组的教学实力,优化了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

2. 以老带新。坚持“以老带新”,并在实践环节和教学研究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影响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进步快,成效显著。

3.以新促老。青年老师在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上以新促老,效果显著。

4.坚持青年教师说课制。每学期初都安排青年教师对所授课进行说课活动。进一步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5.组织本课程组成员开展世界地理教学方面的讨论研究。

二、《世界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一)教学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为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朝着素质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发展新的新形势,据我系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本课程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修改的主要原则是突出本课程知识的基础性和新颖性,解决世界地理课程内容很多,而现实课时越来越少的矛盾,适应当前新的形势,使得修订后的教学大纲,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所需基础的需要,又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知识。

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型教学。师生互动频率提高,针对教学内容每次改进,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行之有效。

3.注重辅导。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阅读参考书和通过网络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和最近的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网上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4.学生成绩考核改革。我们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变单一评价方式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加强平时考核力度,将平时作业、阶段测试等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其成绩分配如下:总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70%+ 作业20%+ 出勤10%

5.试题库建设。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实施教考分离。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在逐步完善《世界地理》试题库。

6.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本课的教学过程变得较为感性、直观和生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了《世界地理》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解答并适时地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多次修改,进一步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发展要求,我们选用了杨青山等主编的教育部重点教材《世界地理》(第一版,高教出版社,2004年)为主要的教材。同时还选定了相应的配套教材,如《世界自然地理》,刘德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六版;《世界经济地理》,陈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修订版;蒙文版《世界地理》,内师大地理科学学院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根据课程特点,制作了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学多媒体课件,初步建成了课程网络资源系统。

(三)教学科学研究

课题小组成员积极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国家专业核心期刊3篇)。主持或参加教研、科研课题8项(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2项,院级2项),学术奖励、教研奖励(4项)(见附表)。

三、教学成果

(一)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同行评价。在院、教研室教师之间及校教学督导组历年的评教中,对本课程都给予了好评,专家组召开的学生座谈会对课程教与学的反映很好。

2. 学生评价。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均处于领先的位置。学生们一致认为: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备课充分,信息量大,讲课生动,重点突出。对目前该领域的前沿知识能及时介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5年,学生对课程组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其中主讲教师李大勇连续4个学期获得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获第一届“优

秀教师奖”;陈凤臻获第一届内蒙古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红梅、欧阳玲在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上分别在二等奖、优秀奖。

3.教学效果。在教考分离考试中,获优秀以上成绩的学生达到15%以上。三届本科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06级平均成绩为77.3分,07级平均成绩为77.9分,08级平均成绩分为76.6分。

4. 课程组指导毕业生完成的多篇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

5. 自09年以来,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率在20%以上, 30多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

6. 多年来,《世界地理》课程的教学在师生中享有很好的声誉,受到师生充分肯定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二) 获得的教学奖励

1.包秀艳连续4次获赤峰学院“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07----09年

2.李大勇连续4次获赤峰学院“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05----08年

3.李大勇获赤峰学院第一届“优秀教师“奖2008年

4.包秀艳获赤峰学院第二届“优秀教师“奖2009年

5.包秀艳、李大勇获“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09、10年

6.包秀艳获“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2010年

5.欧阳玲在赤峰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优秀奖2009年

6.红梅在赤峰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中获蒙语组二等2009年

7.包秀艳被授予赤峰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0年

8.包秀艳、杨桂英被评为优秀班主任。08、09年

9.陈凤臻在自治区第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三等奖奖2005年

附表:

一、课程组教师发表的部分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刊物名称时间排名

1. 地理教学的教学语言设计《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2(5)独立

2.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新观念教育《赤峰教育学院学报》(蒙)2004(1)第一作者

3. 地理课教学中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赤峰学院学报》(蒙)2005(2)独立

4. 区域经济特点形成的基本原因《赤峰学院学报》(蒙)2009(2)独立

5. 教材:正在承担主编全国蒙古文本科统编教材《人文地理学》(26万字),2011.11完成

6. 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城市地域扩张动力机制初探《赤峰学院学报》200

7.3 独立

7.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赤峰学院学报》2008,1 独立

8.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进展《赤峰学院学报》2008,2 独立

9. 中国—美国草原利用的对比分析《赤峰学院学报》2005.1 独著

10. 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赤峰学院学报》2005.3 独著

11. 浅谈地理“图导图练教学法”的应用《赤峰学院学报》2009.1 第二作者

12. 从拥挤效应分析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赤峰学院学报》2009.2 第一作者

13. 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独著

14.《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05.6.62 第一(教育教学研究会

核心期刊)

15.《论环境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实现—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一课为例》

《内蒙古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集》(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8.1 第一

16.《论创新型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赤峰学院学报》2005.1 第二

17.《论基础教育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 第二

18. 参编内蒙古中小学《环境教育》教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1

二、课程组教师发表的部分学术研究论文:

1.《寄予遥感GIS的准格尔旗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研究》,《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作者,2006.3出版

2.《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西辽河流域荒漠化变化分析》,《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

展研究第二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作者, 2007.3出版,

3.《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赤峰学院学报》(蒙),2007.3;独立

4.《简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赤峰学院学报蒙文综合版;2010.4;独立

5.《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第2期,第

3作者

6. 2009-2012年5月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全球变化

下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响应研究—以内蒙古东部五盟市为例》(NJ09169);

7. 2009-2011年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吉林大学承担部分—黄

河流域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任务书编号:基[2009]01-04-02工作项目编码:1212010911084,本人承担全球变化与流域响应部分的研究工作;

8. 2005-2008年,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松辽平原经济区第四系基础地质遥感调查》项目(1212010510613),是松辽平原荒漠化研究部分的主要承担人,撰写项目成果报告;

9. 2005-2009年,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承担数据

解译和数据处理工作。

10.《论人地关系思想史的演变》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4期独立

11.《产业集群战略—赤峰经济超越发展的新思考》赤峰学院学报2006.5独立

12.《依托资源优势,培育赤峰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赤峰学院学2006.6 独立

13.《赤峰经济区位与赤峰特色经济发展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07.2独立

14.《内蒙古东部地区主次经济增长极发展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08.12独立

15.《关于建立蒙东地区“赤-通”经济增长轴设想》赤峰学院学报2009.4独立

16.《林西九佛山第四纪冰川地貌识别》项目组成员赤峰学院学报2006.2

17.《气候变暖对人类不利影响的探讨》赤峰学院学报2006.5 第一作者

18.《从拥挤效应分析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赤峰学院学报2009.2 第一作者

19.《浅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及对策》赤峰学院学报2010.4独著

20.《臭氧层损耗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赤峰学院学报2010.9 独著

21.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第一作者, 2008年第2期

22 . 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域城市地域扩张动力机制初探

赤峰学院学报, 独立完成, 2007年第3期,

23.敖汉旗母子山村人口数量变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赤峰学院学报, 独立完成, 2010年第8期

24.母子山村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对策, 赤峰学院学报, 独立2010年第12期,

25.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程度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独立, 2010年7

26.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科尔沁沙地人口变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自然科学蒙文版学报、第一作者、0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7. 2008年7月-10月参加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翁牛特旗)工作

28. 承担了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赤峰市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变、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

年5-11月、负责人)

29. 承担了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赤峰市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变、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

年5-11月、负责人之一)

三、学术奖励、教研奖励

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

1.“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一文获内蒙古地理学会2005年

内蒙古地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地理课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内蒙古地理学会2005年

内蒙古地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欠发达地区环境教育合力效应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课题研究成果,2006年,

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论创新型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论文

获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第十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世界地理课程组

2011年5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