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否作为判断组织损害的时间及程度的一项独立的新指标, 有待 进一步研究。 &%&%& 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常由深穿支动脉阻塞引 起, K.)F+2/2’+*’* 则是一种深穿支动脉进行性纤维玻璃样变引起 的弥漫性白质变性, 常伴有多发小的腔隙梗塞灶。 A< 图的特 征性表现为白质各向异性的明显丧失和 <&? 的中度增加, 这 与轴索丢失和胶质增生相一致。 A< 的白质各向异性丧失与临 床表现特别是认知能力的损害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脑白质病 ( :)B7’=B. G>B./+*’*, &%’%! 多发性硬化 :G) :G 具有多种形式 的 &90、 由于血 <&? 和 A< 信号变化。在急性期有增强的斑块, 管源性水肿、 脱髓鞘、 轴索脱失, 弥散明显增加, 在慢性期无强 化的斑块, 组织丢失增加了平均弥散值, 同时神经胶质增生和 轻度炎性反应使弥散降低。因此,A< 在急性期的斑块中要低 于慢性期的斑块, 而且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鉴别中更加精确。
・ 文献综述・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盛复庚综述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 &’(()*’+, -.,*+/ 0123’,3, &-0)主要用 来评价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 !%! "#$ 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45.’367.8 ’123’,3, &90)
[%] 值在缺血的脑白质有显著降低, 在脑灰质无明显变化 。 I2,3
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

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顾雅佳一、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基本概念1.弥散(diffusion):是描述小分子在组织中微观运动的物理概念,是分子等微观颗粒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弥散的微观移动,即布朗运动,单位为mm2/s。
2.受限弥散:弥散在生物体内的表现。
弥散运动将使溶液系统中的浓度梯度逐渐消失。
但是,在生物体中细胞内外或小器官内外却能保持不同的化学环境,这是由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决定的,也就是说,膜有阻碍分子自由通过的功能,从而使有些分子的跨膜弥散受到限制。
受限弥散构成了弥散成像的基础。
3.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I):人体中70%是水,通常所说的弥散主要指水分子或含水组织的弥散。
MR通过氢质子的磁化来标记分子而不干扰它的弥散过程。
在任一常规MR成像序列中加入弥散梯度突出弥散效应即可行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对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行为直接进行检测。
人体内水分子弥散运动速率与状态呈微米数量级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组织细胞的大小处于同一数量级。
因此,弥散加权成像使MRI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的微观世界,反映着人体组织的微观世界几何结构以及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运等变化。
4.弥散张量成像(difus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均质的水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是一个三维的随机运动,在不同的方向上弥散程度相同,称为各向同性(isotropic)。
而在人体组织中,水分子在三维空间的弥散要受多种局部因素如细胞膜及大分子物质的影响。
尤其在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中,水分子沿轴突方向的弥散速度远大于垂直方向的弥散,此种有很强方向依赖性的弥散,即弥散的各向异性(anisotropic),即水分子的活动在各个方向上其弥散规律不是随机均等的,而是有弥散方向的不均匀性。
这个现象在脑白质、骨骼肌、心肌等多种组织中均可见到。
各向异性的程度用量化指标来测定,并用向量图或彩色编码来表示即为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弥散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针对不同伪影来源,采取相应的技术优化措施, 如改进线圈设计、优化序列参数等。
后期处理算法
运用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对采集到的图像数据 进行后处理,以消除或减轻伪影的影响。
提高信噪比和对比度方法研究
高性能硬件设备
采用高场强、高均匀度、高稳定性的磁体及梯 度系统,以提高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度。
弥散数据质量控制
开发智能算法对弥散数据进行质 量评估和控制,确保数据的可靠 性和一致性。
多模态数据融合分
析
结合多模态数据,利用人工智能 技术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为神 经科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05
挑战与问题
伪影干扰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伪影来源识别
通过对磁共振设备、患者及扫描环境的综合分析 ,识别出可能导致伪影的干扰源。
肿瘤与非肿瘤性病 变鉴别
弥散量成像可以帮助区分肿瘤性 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如脓肿、 炎症等。
02
肿瘤恶性程度评估
03
肿瘤复发监测
通过对肿瘤弥散系数的测量,可 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为治疗 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弥散量成像可用于监测肿瘤治疗 后的复发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
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检测
脱髓鞘病变检测
辨率和对比度。
弥散张量成像(DTI)
02
在多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获取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张量信
息,更全面地描述组织的微观结构。
高角度分辨率弥散成像(HARDI)
03
采用多个不同方向的弥散梯度进行采样,以更准确地重建复杂
的纤维束结构。
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弥散成像中的应用
弥散成像与结构成像融合
将弥散成像数据与高分辨率的结构成像数据融合,提供更准确的 解剖定位和纤维束追踪。
MR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的应用

MR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MR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内肿瘤患者,手术前对患者进行MRI平扫、加强扫描、DTI、FA图(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以及ADC图(表现弥散系数图),计算FA以及ADC水平。
结果:(1)胶质瘤患者和正常脑实质相比较而言,肿瘤实性表现为等信号,肿瘤周围水肿表现为弱信号;脑膜瘤患者脑瘤实性表现为等信号,FA信号同样表现为等信号;淋巴瘤ADC表现为弱信号,FA表现为弱信号;神经鞘瘤ADC表现为强信号;(2)神经鞘瘤患者ADC值较高,脑膜瘤患者中FA值较高,淋巴瘤患者的ADC以及FA值和其他患者相比较低。
结论:肿瘤类型不同的FA值以及ADC值均具有显著差异,DTI和常规MRI相比较而言可对脑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破坏变化等情况进行更好的观察,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MR弥散张量成像;颅内肿瘤;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044-02Application of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intracranial tumorsChen Huilian.Department of Radiology,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Hospital,Huizhou,Guangdong 51600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intracranial tumors.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s admitted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MRI plainscan,enhanced scan,DTI,FA map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anisotropy index) and ADC map (representing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 FA and ADC level were performed before operation. Results (1) Compared with normal brain parenchyma, glioma patients showed isointense signals and edema around tumor showed weak signals. The solid manifestation of brain tumor in meningioma patients is isointense, and the FA signal is also isointense. Lymphoma ADC showed weak signal and FA showed weak signal. The ADC of schwannoma showed strong signal.(2) ADC value is higher in neurilemmoma patients, FA value is higher in meningioma patients, ADC value and FA value in lymphoma patients are lower than other patients.Conclusion The FA value and ADC value of different tumor typ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TI can better observe the changes of white matter fiber bundle compression and destruc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RI,and provide basis for surgical treatment.【Key words】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Intracranial Tumors;Application EffectDTI(MR弥散张量成像)属于一种MRI技术,对水分子扩散方向特征进行描述,和常规MRI相比较而言能够对脑白质纤维的走行进行呈现,可经过相关数值对患者肿瘤特征予以了解。
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lx Dx Dy Dz x xI
D=ly Oy Dz x D y yl
l x Iz D Dy z D zI zj DI T 是在 D ( iui e h di aig 技 术基 础上发 WIDf s nw i t m g ) o ge n 展起来 的一种新 的磁共振 成像技 术 , 其可 以在 三维空 间内定
v r b l y a d n w —o s th p r n in: s h si t ah g n ss ai i t n e a i n e y e t so i i t no p t o e e i e n g
[ 2 Y sfS e 2 ] uu ,P t R,L ̄sJ t 1 e l kd u n o ed ,e a.B t bo aedr g a c i adat ycri frtn J . rgC ri aeDs 9 5 n f rm oa a i aco [ ] Po ad vs i,18 , e d ln i o
・
16 9 2・
吉林医学 20 08年 1 1月第 2 9卷第 2 期 1
8 ( u p) 5 . 2 Sp 1 :9
[ 1 C w nM , oa B r R,t 1 o e pc a aa ・ 2 ] o a JK gnH,ur e a.P w r et nl s r l y
[7 G ls i D .Pam aehlmnsadesni y e. 1 ] o t n S l act o ie n s t l1pr de s c a e al t s n A nlta r iw[ ] H pr nin 18 , :6 e i : na a i e e J . yet s ,9 3 58 . no yc v l e o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孟庆强;孙丽;孟令花【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两种检查方式,统计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时间、费用成本明显低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突出,能够准确的发现疾病的变化状况,客观的提供疾病数值,从而实现对疾病程度的量化表现,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干预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27【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作者】孟庆强;孙丽;孟令花【作者单位】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滨州 256800;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滨州 256800;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滨州 25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临床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具有无创、检查方便及评价等优势,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能清晰全面的将患者颅脑横面的解剖关系及脑组织结构的变化显示出来[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安全性较高,能较为清晰的将患者病变部位显示出来,在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当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鉴别优势也非常突出[2-3]。
为了有效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水平,文章以我院部分患者为例,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当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15年3月—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更多的优势和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文章编号:2095-4344(2019)08-01241-071241·综述·www.CRTER .org刘建航,男,1976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汉族,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通讯作者:刘昊,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正骨推拿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11文献标识码:A稿件接受:2018-10-07Liu Jianhang, MD, Chief physici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Manipulation, 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11, Guangxi ZhuangAutonomous Region,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ao, Master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Manipulation, 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11, Guangxi ZhuangAutonomous Region, China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更多的优势和价值刘建航1,刘 昊1,陈道云2,徐志为1,谢桂鑫1,李锦威3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正骨推拿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11;2临武县中医院骨伤科,湖南省郴州市 424300;3香港邕康堂中医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DOI:10.3969/j.issn.2095-4344.1086 ORCID: 0000-0002-8263-7683(刘建航)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核磁共振成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深化而成的另一种成像与后处理技术。
MR弥散加权和张量成像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 彩色方向图是使用不同的色彩表示体素
彩
内最大本征值走行方向的图像,可以看
色
做是一个二维的纤维结构图 • 直接反映了最大本征值的方向
方
• 3D纤维得,可能因此产生错误
图
• 一般以蓝色代表头足方向,红色代表左
分
类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脑肿瘤中的应用
移位-低级别胶质瘤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脑肿瘤中的应用
水肿—转移瘤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脑肿瘤中的应用
浸润—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脑肿瘤中的应用
破坏—胶质母细胞瘤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谢 谢!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MR弥散加权和张量成像
弥散现象 (Diffusion)
• 水分子的热运动,即布朗运动
弥
• 随机和无规律
散
• 人体组织大部分是水
现
弥散系数 (Diffusion Coefficience, DC)
象
• 衡量水分子弥散的程度,弥散系数越大,
水分子弥散的距离越大。
• 组织的病变引起弥散系数的变化,用表观
射频场 900
1800 弥散梯度场对
梯度场
1 静止水分子
23
4 信号强度
弥散水分子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弥
散
图
像
的
影
响
T2WI, B=0
DWI, B=1000
因
素
MR弥散和张量成像
ADC:表观弥散系数
弥 散 图 像 的
• 体内各种因素的变化影响弥散运动 • 呼吸、心跳、毛细血管灌注、组织结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1] Cow an M J, K ogan H, Burr R, et a .l Pow er spectra l ana ly sis o fHRV after b io feedback tra ining[ J]. J E lec trocardio,l 1990, 23: 85. [ 22] Y usu f S, Pe to R, L ew is J, e t a.l Beta blockade during and afte r myocardia l in farc tion[ J] . Prog Ca rdiovasc D is, 1985, 27: 335. [ 23] 张国伟. 心率变异在老年心脏病诊断中的应 用 [ J] . 吉 林医学, 2006, 9: 1049 [ 24] 胡 桃 红. 心 率 变 异性 [ J]. 临床 心 电 学 杂 志, 1995, 4 ( 1) : 23
! 1963!
润性特征不明显, 其大 多不增 强, 也没 有水肿, 对 周围 脑组 织所造成的形响较少。肿瘤本身和其周 围的水肿造 成脑组织 细胞结构和完整性改变, 从而 导致水分 子的弥 散方向 和幅度 的变化。同肿瘤组织 和其周 围的 水肿相 比较, 正 常大脑 白质 组织表现为低 ADC值和 高 FA 的 值, 这是由 于在 肿瘤组 织和 其周围的水肿区域, 自 由水成 分增 加 ( 导致 高 A DC 值 ) 和正 常组织结构的丢失 (导致低 FA 值 )所致 [ 10]。 4. 2. 2 脑膜瘤: 脑膜瘤为较局限的脑外肿瘤, 质地较硬, 边 缘 光整, 略呈分叶状。良性脑膜瘤不 侵蚀脑实质, 但可 使灰质受 压变形。非典型及间 变性脑 膜瘤 易复发、并 具有 侵袭性 生长 的特性。良性脑膜瘤 ADC值较高, 往往 等于或 高于对 侧正常 脑组织的 ADC 值; 恶性脑膜 瘤 ADC 值较低, 等于或 低于对侧 正常脑组织的 ADC 值, 在 DW I上为 高信 号。虽然 良、恶 性脑 膜瘤 ADC值范围有较大的重叠, 但 ADC值的测定仍然有助于 临床良、恶性脑膜 瘤的 鉴 别。良、恶性 脑膜 瘤水 肿区 ADC 值 相近, 均表现为 ADC 值降低, 无显著性差异 [ 11] 。 4. 3 脑白质病 4. 3. 1 多发性硬化 (M ultip le Sclero sis, M S) : M S具有多种形 式的 DW I、ADC和 FA 信号变化。在急性 期有增 强的斑 块, 由 于血管源性水肿、脱髓鞘、轴索脱失, 弥散明显 增加, 在慢性期 无强化的斑块, 组织丢失增加了平 均弥散值, 同时神 经胶质增 生和轻度炎性反应使弥散降低。因此, FA 在 急性期的 斑块中 要低于慢性期的斑块, 而 且在急 性期 和慢性 期的 鉴别中 更加 精确。但在超急性期, 再髓鞘化、炎细胞浸 润和髓鞘 崩解产物 可导致弥散减 低。在 白 质 M R 表现 正 常的 多 发 性硬 化 患者 中, 存在 微弱的 组织学 变化, 如弥 漫的星形 细胞增 生, 斑片状 水肿, 血 管周围 炎性浸 润, 胶质增 生, 髓 鞘异常 变薄及 轴索脱 失等, 故有较 高的 ADC 值。 FA 图中 白质束 显示 欠佳能 反映 组织完整性的广泛改变, FA 值 降低的范围 要比传统 M R 序列 所见的异常信号的范围更加广泛 [ 12]。 4. 3. 2 脑白质 营养 不良 ( L eukodystropies) : DT I可 以很 好地 评价髓鞘 发 育 不良 或 脱 髓 鞘的 疾 病。 在白 质 受 累 的 区 域, A DC和 FA 都有显著异 常, 病变的核 心和周 边部位 的 A DC和 FA 也有一定的差别, 其变化与病理组织 学相一致 [ 12] 。 4. 4 变性性疾病 4. 4. 1 阿尔 茨海默 病 ( A lzhe im er D isease , AD ): AD 是 大脑 最常见的变性病, 是成人痴呆的 一个主要 原因, 传统 M R 表现 为颞叶前部和海马区 的萎缩 和异 常高信 号, 但其 对早期 发现 A D 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不高。在 轻度 或早 期 AD, 颞叶 脑白 质的 FA 值可以有明显降 低, 并与临 床的严重 程度 密切相 关。 颞叶脑白质早期的轴索膜或髓鞘破坏和 脱失造成纤 维密度降 低, 被认为是 FA 降 低的 可能 原因。海 马体的 ADC 值变 化未 见显著性差异 [ 12] 。 4. 4. 2 肌萎缩侧索硬化 ( Am yotroph ic L atera l Sclerosis, AL S): A LS是一类进行性肌肉无力, 伴有球麻 痹症状的 疾病, 通常在 发病后 6年 内死亡, T2W I可 在内 囊后 肢、大脑 脚等 皮质 脊髓 束走行区发现异常高信号。 DT I则对皮 质脊髓 束变性 的范围 和严重程度有很大帮助, 并利于早期发现。在 T2W I信号变化 之前即可获得 ADC的升 高和 FA 的降低, 这 些微 小变化 反映
方向和结构有关 [ 4] 。 1. 2 弥散张量 : 张量 ( tenso r) 一词来源于物理学和工程学 领域 [ 5], 它是利用一组 3D 矢量来描述固体物质内的张力。由 于组织弥散的各向异性, 弥散不能 用单一参数 表述, 需要用弥 散张量 D 来表述。 D 可以完全反 映分子沿各个方向 的弥散及 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弥散张量可用以下公式来表达 [ 6] :
! 1962!
吉林医学 2008 年 11月第 29 卷第 21期
82( Supp l): 59. [ 17] G oldste in DS. P lasm a catecho lam ines and essentia l hyper tension: A n ana lytica l review[ J]. H ypertension, 1983, 5: 86. [ 18] Singh JP, La rson MG, T sujiH, et a.l R educed heart rate va riab ility and new - onset hypertens ion: insights into pathog enesis o f hypertension[ J]. H ypertension, 1998, 32: 293. [ 19] 白 梅, 郭春凤, 王红宇, 等. 心率变异指数在预 测高血 压病患者预 后中 的作 用 [ J]. 中 华心 血管 杂 志, 1995, 23 ( 3) : 20 7 [ 20] 任建英, 徐尚志, 黄伟明, 等. 高血压患者心率变 异性的 临床观察 [ J] . 高血压杂志, 1996, 4: 212
4 DTI临床应用价值 4. 1 脑梗死: DW I在 急性 期脑 梗死的 诊断 中具 有其 他影 像 学检查方法, 比如 CT、常 规 M R I无 法比 拟的 优 势。 DT I可 以 定量分析梗死区域及 其周围脑组织 的水分 子弥散 的改变, 并 利用弥散张量所得 数据 可以进 行大 脑白质 束成 像, 可以 获得 大脑白质纤维通道 的方 向和完 整性 的信息 , 可 立体 直观 梗塞 灶与白质纤维之间的可以帮助 临床更好地治 疗患者和 预测预 后 [ 2] 。 Y angQ 等发现急性中风患者的 AD C值和 FA 会 随时间 有不同的 变化 , 主要 有三 种情 况: ∀ A DC 降低, FA 升 高; # ADC、FA 均降低; ∃ ADC 升高, FA 降低。 FA 的变化与 缺血损 伤的严重程度 有关, 并能 预测 中风的 结果。 笔者 推测, FA 的 水平可以反映细胞肿胀、胞膜降解的程 度, 即 缺血性损 伤的严 重程度 [ 9] 。 4. 2 脑肿瘤: 由于 脑肿 瘤可 使脑 组织 的细 胞结 构和 水成 分 发生变化, 包括自由水的增加和组织结 构的丧失, 及肿 瘤间质 内细胞外水分子运 动的受 限, 从 而可 以用 DT I 来评 价肿 瘤组 织和肿瘤周围脑组织 病理改变。直观显示肿 瘤与周围 的大脑 白质纤维的关系, 构画肿瘤的边界, 观察肿瘤 与白质纤 维通道 之间的关系, 以更好地指导手术 [2] 。 4. 2. 1 胶质瘤: 胶质瘤是发 生在脑 组织的最 常见的 肿瘤, 高 级别胶质瘤浸润性生 长明显, 往往 表现为 明显的 强化和 肿瘤 周围的水肿, 从而对周围 组织造 成破坏, 而低 级别 胶质 瘤浸
1 DTI基本原理 DT I是在 DW I( D iffusion w e ighted im ag ing )技 术基 础上 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的 磁共 振成像 技术, 其 可以在 三维 空间 内定 时定量地分析组织内 水分子弥散特性。活体 组织中结 构的不 同从而影响水 分子 自由 弥散 的方 向和 速率, 这 种差 异是 DT I 成像的基础, 并为 其所 检测 并转 为图 像和 各参 数值。 DT I 为 三维信息的 采 集, 因 此 至 少要 在 6 个 方向 施 加 弥 散敏 感 梯 度 [ 1] 。 1. 1 弥散的 概念: 弥散是人 体重要 的生理 活动, 分子的 弥散 运动表现为随机平移 运动, 即布朗运动 ( Brow nian m otion)。弥 散的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指在完全均 质的溶液 中, 分 子的运 动由于没有障碍, 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距 离是相等 的, 此 种弥散 方式称为各 向同性 ( iso trop ic )弥 散, 例 如在 纯水溶 液、脑脊 液 及大脑灰质中, 水分子的弥散呈现为各 向同性, 各向同 性用扩 散张量的踪迹 ( trace of diffusion tensor)来描述, 与各个方向平 均 A DC( A pparent d iffusion co efficient )值成正比。另一种弥散 具有方向依赖性, 如在 其障 碍物是 具有 高度按 方向 排列 的组 织 中, 分子 向各 个方 向弥 散的 距离 不相 等, 则称 为各 向异 性 ( an isotropic) 弥散 [2] , 在神 经纤 维组 织, 水 分子 因受 髓鞘、轴 索排列方式等影响, 表 现为 沿纤维 走行 方向的 扩散 比与 其垂 直的方向更容易。在脑内不同 结构的神经纤 维其各向 异性不 同, 如胼胝体、锥体束、内囊前肢、半卵圆中心的各向 异性依次 降低 [ 3] 。弥散的各向异性与脑白质内神经 纤维的直 径、密度 、 神经胶质细胞的密 度和 磷脂化 程度 有关, 主要 与神 经纤 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