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染病
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回顾史

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回顾史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回顾史我国卫生防疫体系从新中国成立起至今经历了五个阶段:(一)初创时期(1949年——1952年)解放前夕,在东北解放区建立了防疫大队,开展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许多地区相继建立防疫大队,民族卫生工作队,专业防疫所(站),大力开展对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性病等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控制了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流行,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工作培养和建立了一支防疫专业队伍。
1950年、1952年,分别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全国卫生防疫体系和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9年,参照苏联的经验和做法,东北原中长铁路管理局首先建立了卫生防疫站。
以后,东北地区的部分省、市也建立了卫生防疫站,在东北行政区还建立了东北卫生防疫总站(1954年撤消)。
这些都为1953年全国普遍建立卫生防疫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到1952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147个。
各类专科防治所(站)188个,共有卫生防疫人员20,504人,其中卫技人员19,750人。
(二)全面建立、健全、发展时期(1953年一一1965年)1953年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普遍建立卫生防疫站。
同年,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卫生防疫站工作会议,讨论研究贯彻执行政务院的决定。
1954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这是我国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文件,明确规定卫生防疫站的任务是:预防性、经常性卫生监督和传染病管理。
至1996年底,全国除有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外都建立了卫生防疫站。
铁路系统和大型厂矿企业也建立了卫生防疫站。
根据周总理关于“扩大预防,以医院为中心指导地方和工矿的卫生预防工作”的指示精神,要求医疗机构也要把预防疾病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县以上医院建立了预防保健科,乡卫生院建立了卫生防疫组,扩大了卫生防疫队伍,增强了基层卫生防疫力量,大大壮大了卫生防疫体系。
对国内几起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对国内几起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1 引言——从近期安徽阜阳市手足口病严重流行引发的思考2008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由肠道病毒71(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截止到5月5日已报告4466例,死亡22例,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在国内出现如此规模的手足口病流行虽然并非首次(例如早在1983年5—10月间,天津市即曾发病7000余例,流行期间的人群平均发病率为2.02%,而托幼机构的平均发病率却高达23.03%),但这次阜阳发生时间的敏感性与既往有所不同。
卫生部已成立了由陈笠部长任组长,高强、刘谦两位副部长任副组长的手足口病疾控工作领导小组和负责协调、救治、防控、宣教的相关办事机构。
由省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也均赶赴现场投入战斗。
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手足口病是以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埃柯病毒等多种病毒为病原、以患者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侵犯对象以婴幼儿为主,但大龄儿童与成人亦可受染。
在上述多种病毒中,柯萨奇病毒A16(CoxA16)与肠道病毒71(EV71)是引发本病最常见的型别。
我国自1983年天津市发生流行中首次分离到CoxA16以来至1987年底前各地流行中分离到的病毒也都是CoxA16。
1987年底在武汉市发生的一次流行中分离到EV71。
而由EV71致病的患儿,临场症状较重,且易出现脑膜炎、脑炎、肺炎等并发症,因而愈后较差。
由于EV71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期常在夏季,因而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病发病数继续升高与流行范围继续扩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据报道,安徽省的17个市中,除池州一市尚无病例报告外,其余16市皆有病理报告。
其中位居前列的阜阳、淮南、毫州、蚌阜和合肥。
另外,国内其他一些省如广东、浙江等近日也有手足口病的报道,疫情尚在发展中。
可以认为,这次手足口病的出现与流行,是继2003年SARS、2005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以后我国发生的又一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充分思考。
新中国传染性疾病的类型和防控工作成效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新中国传染性疾病的类型和防控工作成效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回顾历史,全球各地都有烈性传染性疾病爆发的记载,其中,鼠疫(黑死病)、天花、肺结核、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危害极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事关国民健康维护、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强大、民族生存繁衍。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国家非常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了很大的努力,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大减少了感染率和死亡率,提升了人民的福祉。
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性疾病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
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与黑热病等广泛流行,造成民众大量死亡,贫病交加,民不聊生。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成功的消灭了天花,并率先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消除了丝虫病,鼠疫、霍乱、黑热病、麻风病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并于2000年消灭了天花。
1.1鼠疫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危害之大在传染性疾病中当推首位。
根据1900-1949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鼠疫发病人数达1155884人,死亡1028808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1947-1948年的鼠疫流行主要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1947年上述地区发病竟高达36448人,1948年又发病8659人。
鼠疫流行主要是因为鼠、蚤的数量急剧增加,及由于战争社会大动荡、人口大流动等。
鼠疫危害严重,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鼠疫,在50年代就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1.2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的两种不同生物型菌株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
霍乱最早传入的年代是1820年,从那时起直至1948年,我国发生大小流行近百次,给我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统计资料表明在1939-1947年的8年间,全国霍乱发病人数达81510人,死亡人数计11762人。
目前在我国基本消灭。
鼠疫杆菌黑死病霍乱弧菌1.3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25%。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哪些流行病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哪些流行病大事1、亚洲流感1957年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8年,在贵州发现甲型 H2N2 毒株,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遇到的大型流感病毒。
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在我国先后爆发两次。
3 ~ 4 月间便席卷了整个中国,5 ~6 月袭击了日本及东南亚各国,7 ~ 8 月流行于中东、欧洲、非洲,美国在 9 月也开始流行,苏联、加拿大在 10 月也未幸免。
由于当时我国的国力还不行,加上群众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对疫情的认识不足,疫情控制的不太理想。
2、香港流感1968年,香港爆发“香港”流感。
顾名思义此次流感源于香港,最早在香港发现。
1968 年 7 月香港开始暴发流行性感冒,疫情逐渐由香港传到内地,由南方传到北方,后期疫情迅速传播至印度,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和美国等地方,疫情从1968 年持续到 1969 年。
由于当时时代背景,内陆对此次流感预警不是很充分,导致流感在 1970 年再次爆发。
不过这次流感病毒死亡率不高,对我国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3、2003 年非典型肺炎2003 年流感是距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最近的一次疫情。
2002 年12 月初在广东发现病例,被称为非典型肺炎。
2003 年 1 月迅速传播,后经疫源地易感人群外传至香港地区,又由国外经商往来人士转输越南进行交叉传染,随后疫情蔓延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并传至东南亚、美国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引发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个多月,同年 4 月 2 号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全面合作,4 月 21 日将我国疫情的发展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接轨,促进疫情防控与治疗。
7个月后,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
4、新冠病毒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对我国造成了重大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界称为重大疫情爆发。
基于“同一健康”理念重点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专家共识(2023)要点

基于〃同一健康〃理念重点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便不断完善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2003年SARS 疫情之后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随着病原体传播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对监测预警关口、预警信息、预警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鉴定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逐渐成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
本共识组织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编辑部、深圳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6家机构共计31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通过对当前重点传染病(39种法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形势总结分析,基于〃同一健康〃理念,针对重点传染病,形成第四代综合监测方案。
旨在通过对人、动物、病媒生物等主要疫源宿主和相关环境的病原体,结合流行传播影响因素、风险评估要素,展开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系统性监测,以早期发现、预测预警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变异和流行传播特征。
同时,基于第四代综合监测方案,我们尝试构建传染病综合监测组织管理体系、数据融通共享的数智化监测预警平台和集约化病原检测技术体系。
这一系列的思考,以多部门、多维度、多因素、多病原的系统性、综合性监测为基础,以数据融合、互通互联为支撑,以多领域合作为契机,以多学科结合应用为依托,为全面提升重点传染病综合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供参考,供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相关机构参考使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陆续发现了数十种传染病。
从AIDS、SARS s MERS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增强。
美国在20世纪中叶首次系统阐明了疾病监测原理及其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实践的重要性。
在WHO的推动下,〃对传染病展开监测是预警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基石〃这一理念被广泛接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刘珏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的每一次重大疫情,都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中国共产 党在严峻的考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有效应对风险、战胜挑战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 人民主体作用,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战疫成功离不开无数中华儿女的支持和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积极践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
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应对重大疫情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后预 防和应对各种重大疫情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疫情;经验[作者简介]刘珏滢(199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31 (2021 ) 06-0040-03_、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疫情发生率高、类 型复杂多样、涉及范围广,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主要疾 病是传染病、寄生虫病。
传染病指的是鼠疫、霍乱、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非典型肺炎(SARS)等。
寄生虫病主要有五种,即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
鼠疫、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寄生虫病大的疫情主 要集中发生在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鼠疫病死亡率极大,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 围内1950—1954年间共发生鼠疫6800余例,平均每年1300 余例”。
®除鼠疫外,血吸虫病也在农村肆虐,并且农民和青 壮年男性感染率较高,“在1956年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南方 的12个省、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与研宄,发现有324个 县市流行血吸虫病”。
®同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 上又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 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防治血吸虫病运 动。
我国6年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
χ2 ( ) *+ χ2 ( ) *
作 者 简 介 : 李欣 (1989- ), 女 , 本科在读 通 讯 作 者 : 高博 , 讲 师 , 研 究 方 向 : 社 会 医 学 , E-mail: serena.310@
病一般性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 。
1.3
统计学方法
、1
2002、2007 、、、、、、、、、、、、、、
文中的传染病数据比较 , 我们发现 : 近年来我国传染病发病构 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1990~2000 年我国呼吸道 传 染 病 发 病 率 一直居于首位 , 而 2002~2007 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已经取代呼 吸 道 传 染 病 排 名 第 1 ; 1990~2000 年 我 国 呼 吸 道 传 染 病 发 病 率 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 而 2002~2007 年我国呼吸道传染病 发 病 率 呈 波 动 状 态 , 总 体 呈 上 升 趋 势 , 并 于 2003 年 超 过 肠 道 传染病排名第 2 位 ; 而 1990~2000 年与 2002~2007 年肠道传染 病发病率都逐年下降 , 同时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新生儿破 伤风发病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 。 见图 1 。
告 1 例。
2.4 2.4.1
主要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病毒性肝炎 病 毒 性 肝 炎 发 病 率 除 2005 年 略 低 于 肺 结
核外 , 一直稳居甲 、 乙类传染病之首 。 近 6 年来其发病率明显 增 加 (68.71 / 10 万 ~121.33 / 10 万 ), 主 要 与 乙 肝 发 病 迅 速 增 高 有关 。 6 年间共报告乙肝发病 5 722 385 例 , 占总数的 80.65% 。 甲肝和未分型肝炎呈现下降趋势 , 共发病 983 630 例 , 占 总 发 病 数 的 13.86% 。 而 丙 肝 与 戊 肝 趋 缓 上 升 , 发 病 人 数 388 982 人 , 占总发病人数的 5.48% 。
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对外传播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对外传播史研究作者:涂鸣华季赟鋆来源:《对外传播》2020年第07期有关传染病的定义很多,大体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①重大传染病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可能造成公众身体损害,同时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历史来看,传染病流行导致政权衰亡的例子屡见不鲜,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所指出的,传染病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传染病流行趋势概述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历史上疫病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趋势,一方面重大传染病发生的频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以来疫情更为频发。
另一方面,造成重大伤亡的疫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的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民国时期对主要城市的调查统计,居民疾病死亡的首因是传染病,包括鼠疫等传染病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92%,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传染病在死因顺位中已经降到了第10位,死亡率已降到了不足1%。
20世纪以来给中国社会造成较大破坏力的疫情有:1902年的霍乱,1910年至1911年的东北鼠疫,1917年至1918年的山西、内蒙古鼠疫,1919年长江中下游的霍乱,1932年遍及全国的霍乱,1947年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鼠疫;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疫情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血吸虫病,1966年到1967年全国性流行性脑脊髓炎,1988年上海暴发的甲肝疫情,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疫情举措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早在延安时期,就确立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提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潘远根. 古今名医方论.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106 2 高学敏. 中药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414
收稿日期: 2011 - 09 - 27 责任编校: 张玉琴
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造成的损失的行为。现代医学 疾病监测预警 模 式 的 建 立,基 本 上 都 是 从 监 测 信 息 做 起,然后观察、汇总信息,对比、分析信息,预警、发布信 息,最后是掌握、控制信息。纵观国内外的监测预警体 系,其基本组 成 框 架 为 信 息 收 集 、预 警 分 析、信 息 发 布 及预警反应系统四部分。
·622·
CJTCM Jul. 2012 Vol. 24 No. 7
5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文献干预措施分析 对 105 篇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文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 24 种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干 预措施,文献所 涉 及 的 干 预 措 施 前 五 位 的 依 次 为 针 刺 配合中药、刺络放血、温针灸、刺络拔罐配合药物、灸法 治疗。
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对疾病发生及衍变的 过程进行 预 测,如“冬 伤 于 寒,春 必 病 温 ”。 除 此 之 外, 根据脉象、症 状、体 征、气 血 津 液 盛 衰、胃 气 有 无 联 系, 阴阳气化、五 行 生 克、五 运 六 气 变 化,进 行 疾 病 发 展 趋 势的预测屡见不鲜。再如《伤寒论》对六经病欲解时的 预测、《金匮 要 略 》对“见 肝 之 病 ”的 预 测 等 等,都 是 中 医学对疾病预测的例证,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基本体 现。然而,这些 疾 病 预 测 方 法 仍 然 处 于 临 床 经 验 总 结 的原始阶段,对 于 中 医 疫 病 预 测 预 警 方 法 的 系 统 性 科 学研究,目前基本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2 研究的必要性
传染病预警 则 是 指 利 用 预 测 方 法,及 早 发 现 传 染 病异常变化的苗头,发出警示,提醒流行病学专家和工 作人员及时调查核实,以达到早发现早处理的目的,从
* 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27A)
寒性病此敷贴或有效果,可是对于热性病,此敷贴疗法 就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胡老多次强调敷贴不是每一个 人都适合去 贴 敷,敷 贴 要 做 活 做 全,要 做 到 辨 证 施 贴, 不能一概而 论。 笔 者 认 为 如 果 敷 贴 不 能 做 好 做 全,无 效者抑或 伤 害 者 定 会 丧 失 对 中 医 敷 贴 冬 病 夏 治 的 信 心,那么中医就 无 异 于“搬 起 石 头 砸 自 己 的 脚 ”。 到 时 候最不受益的还是中医本身。
尽管现代医学在疾病预测预警等方面进行了充分 的研究,但是由于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复杂、发展趋势 的可能性多样,加之全国乃至全球性疾病监测预警网
“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基地规划
200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了“全国中医药宣 传教育基地”建设工程,2007 年审核确定了上海中医药博 物馆、河南南阳医圣祠、湖北蕲春李时珍陵园等 6 家为第一 批建设单位。据悉,“十二五”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 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工作,打造中医药文化基地 的品牌,到“十二五”末将确定 50 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基地 ( 包括中医药博物馆、遗迹遗址以及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 有关企业的中医药文化科普馆等) ,覆盖全国 31 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
研究现状与必要性 1 研究现状
传染病预 测 是 指 根 据 传 染 病 的 发 生、发 展 规 律 及 有关因素,用分析判断、数学模型等方法对传染病的发 生、发展和流行趋势进行预先估计,从而协助管理者掌 握情况,选择对策。
当前,传染病 预 测 已 经 成 为 国 际 医 学 界 研 究 的 重 点领域之一。构建传染病预测模型已经成为当前传染 病疾病预 测 的 重 要 研 究 内 容。模 型 是 实 际 原 形 的 模 拟,而不是原 形 本 身。 利 用 各 种 数 学 模 型 探 讨 某 个 实 际问题,关键 是 找 到 符 合 实 际 的 好 模 型。 随 着 对 模 型 研究的深入,会 有 更 多 的 预 测 经 验 上 升 到 理 论 并 模 型 化,会有更多的 预 测 方 法 渗 透 到 对 传 染 病 未 来 流 行 趋 势的预测中,为 更 好 地 防 治 传 染 病 和 制 定 各 项 卫 生 管 理决策服务。
展望 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的总体疗效及疼痛消失时间 上明显优于 常 规 的 西 药,且 无 毒 副 作 用。 Meta-分 析 结 论的客观性、准确性依赖高质量 RCT 和相关文献的全 面收集,国内学者虽 亦 采 用 RCT,但 对 随 机 方 法 的 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年 7 月第 24 卷第 7 期
述评讲座
·605·
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染病 中医药防治实践的预测预警研究方法与思路探讨*
童佳兵 彭波 杨程 李泽庚 刘健 张国梁 张念志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摘 要 在中医传统“温病学”、“五运六气”等理论指导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 60 年重大传染病防治实践,采用多因子综合和动 态变化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对照和前瞻性预测研究,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寻找新的关联,归纳出可能导致传染病的“高危” 指标,揭示其证候规律,结合“天人相应”、“三因制宜”等理论,构建传染病中医药预测预警诊治智能辅助系统,形成中医药防治 传染病的应急预案,促进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的提高。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医药 传染病 防治 预测预警 方法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