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摘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是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最显著的变化,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球经济重心正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偏转。拥有庞大人口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正在重塑人类经济版图,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庞大的人口若继续沿着传统工业化道路前进,地球将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人类必须找到新的出路,即坚决摒弃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转型。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金砖四国;七国集团;绿色经济

全球经济格局是指各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和经济影响强弱的一种结构性体系和势能状态。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格局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日益崛起,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发达国家要走出金融危机也越来越依赖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而拥有庞大人口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正在重塑人类经济版图,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要求必须转变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向着绿色化方向转型,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所谓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大量兴起。2001年,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由于这些国家的首字母组成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6年,高盛公司的奥尼尔等人又创造“新钻11国”(Next-11,简称N-11)概念,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11个国家,认为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潜力上仅次于“金砖四国”,不仅目前在经济发展上有良好表现,其前景也一片光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验证了高盛公司预言的正确性。

肇始于2007年的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的中心地带美国爆发,席卷全球。首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日本、尤其是欧洲国家经济低迷,多数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已经更换了发动机,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危机中的“双速复苏”到目前的“双速增长”以及未来很可能的“双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

事实上,新世纪以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显著好于发达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七国集团国家3~6个百分点,一般地,前者是后者的2~4倍(见表1)。图1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增长速度开始快于高收入经济体,摆脱了此前两者在经济速度

金砖国家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影响--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构建的二十国集团成为代替G7的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以发达国家群体为高层的等级制的全球经济秩序发生动摇。现行国际经济制度体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体系,通过新兴国家与传统发达国家的良性互动和渐进性变革,国际经济秩序将逐步实现从等级制向多元平衡的转变。 关键词: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秩序是指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相互竞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均衡状态。国际经济秩序随着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近年来,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强劲,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逐步从体系边缘向体系中心迈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融合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的G20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G20的出现与发展势必将对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兴国家崛起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001年,吉姆·奥尼尔在高盛集团全球经济报告中首次提出“BRICs国家”的概念。2003年高盛集团第99号报告《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的道路》预言: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

俄罗斯。“BRICs国家”作为新兴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的关注,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最显著标志。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快了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的步伐。西方传统发达经济体受到本次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2010年希腊引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国家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并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世界经济衰退危险加剧的现实情况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依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四国对全球经济增幅贡献率超过45%,成为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火车头”。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10年“金砖四国”国内生产总值均进入世界前十二位,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中印两国进入世界前五的行列,俄罗斯、巴西分别位列第六位和第九位。 尽管在人均GDP、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新兴经济体照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新兴经济体地位上升,西方发达经济体地位相对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动摇了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形成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正以极快的速度从国际经济体系边缘地带向中心区域靠近,国际经济中心区的国家数量增加,在成员上向新兴国家偏移,“七国集团”垄断世界经济权力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国际经济权力分配分散化趋势将逐步加强,权力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传统强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通过参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干部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 一、加强学习是广大干部更新观念,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动员大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精神,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自觉学习,努力转变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本领,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智力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时代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学习能力日益成为生存力之根,创新力之源,竞争力之本。我们每个人只有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把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培训成适应科学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真正实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摆在每一位干部面前的重大抉择,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放弃学习就放弃了明天。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要求广东“坚持不懈,先行一步,真正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二者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它们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存的统一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增长、也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包括社会财富的增长,还包括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体现规划纲要赋予广东的历历史使命。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予的“洗牌”良机,也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亦是先富起来的广东人享受发展成果、让经济发展为人服务的必然选择。 三、学习现代产业知识,不仅是一次知识更新,更是一次科学发展理念的再武装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各国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稳定因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 措 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国际国内现实忧患的必要途径 党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9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了《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对各国的未来经济走势给予了进一步预测和判断。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沙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补充道:“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几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我们看到这种特征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高增长与低增长经济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 《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差异,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面临更好的增长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面对更为温和的增长态势。美国的复苏得到了良好的出口与就业指数的支撑,欧洲的经济形势在内部出现分化,中国则继续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最大的五个经济体取得了积极进步,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和南亚的竞争力差距。《报告》同时指出,在采纳并落实长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结构改革方面,进展尚有不足。在决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创新、人才开发和制度保障继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是《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世界经济体前三名的美、中、日的国家竞争力如何?欧洲、亚洲以及金砖国家的排名又如何? 欧洲:瑞士连续6年排第一,前十位中欧洲国家占六席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十名依然是去年的10个国家或地区。瑞士连续6年拔得头筹,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瑞士排名第1,芬兰第4,德国下降一位到第5,荷兰、英国与瑞典分居第8到第10位。 出色的学术机构,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以及科研与商业的紧密关联使得瑞士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瑞士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工权益与雇主需求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瑞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求是》期号:2013/07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强劲复苏之后,新兴经济体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困境: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到南非、土耳其,从印度到中国,经济增速普遍放慢。就短期而言,经济增速放慢的直接诱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但长期来看,这种放慢很可能是结构性的。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有可能下调,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状态。因此,新兴经济体的出路在于调整其经济增长模式,实现新的可持续增长。 短期内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源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 在经历了2009—2010年的强劲复苏之后,多数新兴经济体从2011年开始经济明显减速。印度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0.1%降到2011年的6.8%,2012年预计会进一步降到5.0%,创下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期,巴西从7.5%降为2.7%和1.9%;土耳其从8.9%降为8.5%和3.0%。过去3年间,中国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尽管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仍然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发挥着经济复苏火车头的作用,但增速放慢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外部环境恶化是新兴经济体减速的直接诱因。发达国家复苏乏力,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对新兴经济体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新兴经济体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外部需求的依存度较高。发达国家的需求疲软客观上抑制了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 面对外部环境的恶化,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为应对外部需求冲击,迫切需要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后已限制了政策空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状况恶化,成为很多新兴经济体的隐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发达国家一直实施宽松经济政策不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先后经历了三轮方向性调整。第一轮是危机爆发之后,新兴经济体尾随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措施,普遍扩大了财政支出,降低了利率,信贷投放规模迅速增长。这一做法对率先摆脱经济衰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刺激了其国内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考虑到一些国家原有的资产泡沫并未随国际金融危机而减少,经济过热的压力更为明显。因而,从2011年开始,多数新兴经济体不得不进行第二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从扩张转向紧缩的经济政策。内部的经济紧缩政策与外部的欧洲债务危机交织在一起,新兴经济体在尚未有效遏制通胀与资产泡沫的情况下,经济增速放慢。这迫使其进行第三轮经济政策调整:从紧缩转向有选择的经济扩张。近来,美日欧同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货币战的风险加大,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又将面临新的调整压力。这种频繁的被动政策调整凸显了新兴经济体还远不能实现与发达国家经济“脱钩”;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长期内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有可能下调 进入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的经济减速有可能成为中长期内潜在增长率下调的一个标志:尽管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会继续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很难再恢复到危机前10年的高速增长状态。 第一,发达国家经济“去杠杆化”与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全球总需求增速放慢是不可避免的。以外向型为特征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将会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的目标是促使家庭与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缓解家庭债务与金融机构债务的压力。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私人债务的国家化。经过近4年的调整,这一目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入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政府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化解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并不局限于欧洲,美国、日本同样存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按照“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指标来看,日本

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 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一、【高考政治】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高考政治】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摘要: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取得举世瞩目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和现代化发展速度。实践证明, 像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以出口主导型发展政策的国家(地区) 比起那些实行出口替代型政策的国家或地区, 在经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应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对外贸易战略经济发展产业调整 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济特点是缺乏天然资源, 是以加工出口工业作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六十年代起,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先或后地转向出口主导型。当时美国沉在加紧进行侵越战争, 军需品供应需要就近加工和采购; 日本则致力于重化工业的发展, 把部分轻纺工业转移到国外, 这就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轻型消费品出口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二十多年来, 它们一直按照利用宝贵的、低廉的人力资源, 大力引迸外资、积极实施出口工业的战略来发展经济,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也稳步地迅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 年比1955 年增长了近一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近十倍, 香港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年比1955年增一长了近四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约七倍。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新加坡和香港, 自七十年代中期起,其对外贸易规模已基本上与新加坡和香港相当。以1970 年与195 5 年相比, 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分别增长了八倍与七倍,198O 年又比197O年分别增长了十二倍多与十三倍多。 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已经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六十年代已经开始经济“起飞” , 但它们在七十年代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却更加引人注目。七十年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下降,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却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水平。1970 年至1978年期间, 韩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11%,台湾9.7%,香港9.5% ,新加坡8.3 %。同一时期, 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却只有5.5% ,其他各先进国家也均只停滞在2一3 %的水平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对外贸易的扩展是分不开的, 对外贸易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与经济增长 2.1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2.11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2012年 新兴经济体仍将领跑世界

2012年新兴经济体仍将领跑世界 2012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复杂而多变,新兴经济体依然领跑并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在新兴经济体中,“金砖国家”是核心,据统计,“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30%,人口占世界的42%,经济总量大,2010年占全球GDP的18%,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15%,过去10年来,世界总产出增加值的近一半都是由金砖国家贡献的。 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将接近60%。新兴亚洲总体增幅将接近50%。同期,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幅将仅为3%。高收入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人均收入的趋同速度,正驱使双方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惊人的差距。新兴市场经济的高韧性增长缓冲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其实东欧和中亚也属于新兴经济体,但这个地区落后了,东欧和中亚国家受到了全球危机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国资本,当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时候,他们就很难继续的从国外借款保持自己的经济增长,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为自己的增长融资。除了这些国家之外,所有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做的非常好。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砖国家”、“钻石十一国”、“展望五国”和“灵猫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金融危机后,亚太新兴经济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加明显。2009年在世界平均增长率为-1.1%的情况下,亚洲新兴国家达6.2%,亚洲经济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兴经济体与经济高增长伴随的是高通胀,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一直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有数据显示,2011年前10个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一直呈现出单边劲升的格局。其中,1月至10月,巴西CPI累计上涨7.74%,俄罗斯通胀率累计达5.20%,印度物价涨幅累计达10.40%,中国CPI累计升幅达5.55%,越南更是成为“重灾区”,物价涨幅不仅连续10个月保持在20%的高位,而且2011年前10月物价创出了累计涨幅21.8%的历史新高。 回顾历史,高通胀出现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经济高增长,一般来说GDP增速持续在10%以上,或者大幅超过10%,伴随着投资高增长,例如实际增速超过25%;其次是信贷高投放,一般来说增速超过20%;第三是粮食减产。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发展,新兴经济体普遍采取收缩货币政策,自2011年10月起,新兴市场国家物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并出现了下拐的趋势。

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1125841.html, 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许金波 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20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我国跃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绿色经济;经济转型;对策建议 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等问题,环境承载力不足,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如此困境,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 绿色经济通过绿色投资和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一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传统生产运作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绿色经济将科技元素融入生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推行绿色新政,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扭转了“高投入、高能耗”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绿色经济以“绿色”“低碳”“集约发展”为主导理念,这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节能技术的创新和新能源的推广创建了更为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面临的挑战 (一)受传统体制机制桎梏 长久以来,我国将GDP的高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形成的体制机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扭转,成为横梗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巨大障碍。一是追求“政绩”忽视污染问题。GDP的增长必然依赖于产业的发展推动,部分地区为了追求“政绩”依然任由“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存在,绿色发展理念难以落地生根。二是要素价格市场定价机制尚不完善。我国已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部分资源领域的要素价格仍是由非市场化定价手段在控制,要素价格的不合理使得绿色经济发展止步不前。三是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依靠环境和资源消耗来推动,但环境补偿成本却未纳入生产成本,使得经济发展对环境侵害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抑制。 (二)绿色经济领域发展动力不足

亚太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原因以亚洲四小龙为例

<<前言>> 近幾世紀以來,新興工業化國家(NICS)快速興起,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經濟潛力極被看好,在這些國家中,「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的表現尤其搶眼。在1970年代,這四國的平均年度經濟成長率是9.4%,比日本的3%,美國的6%都要高;在1980年代,即使面臨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仍以倍於先進國家的速度向前衝,到底是什麼樣的背景因素,造就了這四條龍的興起?這將是我們這篇報告要探討的重點。 壹、韓國 從196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突發猛進,創造了所謂的「漢江奇蹟」,我們把它成功的因素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政府政策的領導:韓國政府為求經濟的快速成長,實行了一連串的經濟政 策,包括了降低稅率,貶值韓幣,實行低利優惠貸款,補貼外銷…等,積極地保護國內新興工業、限制外國產品進口,以政策領導經濟的發展。 二、文官制度健全:在韓國,文官制度相當健全,因此所有的政策都是早就擬定 好的,不會因為換了經理或部長,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制度和政策的推行,此點有助於維持經濟的穩定。此外,他們的分層負責做得相當好,在交涉事情時,科長級或局長級就相當有擔當,科長告訴你可以,就是可以;不必再拿給次長、部長核准,有相當完善的制度。 三、以大企業帶動經濟成長: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韓國政府集中資源,以關稅 保護、管制進口、低利又易得的融資,扶持大企業,使其鶴立雞群,帶動國家經濟快速成長。例表一,在1982年列名財星雜誌上美國以外的世界前五百大關係企業中,韓國就有十家,且全是民營企業,此時的台灣才只有兩家,且其中一家還是國營企業。 四、戰鬥精神:有人說「戰鬥精神」是韓國模式之所以能致勝的關鍵,不論一般 勞工或是民間企業,都秉持著「做了,就有成果」、「錯了,再改就好」的一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精)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 (2008年7月9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切实加强节能环保工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事关江苏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早抓紧抓实,增创发展新优势,开拓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加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着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坚持分类指导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集聚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资源。 (三)近期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

2020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论述转变经济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 3、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 4、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 压力有所加大。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 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7、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谈谈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