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红色故事(定南二中 郭云鹏)

合集下载

凝聚磅礴的革命力量——萍乡党史人向您荐读《革命故事》

凝聚磅礴的革命力量——萍乡党史人向您荐读《革命故事》

凝聚磅礴的革命力量——萍乡党史人向您荐读《革命故事》作者:李昌清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9年第6期萍乡,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是传统光荣、基因鲜红的工运摇篮。

这里曾经发生过无数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按照省委有关全省党史部门注重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的要求,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萍乡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萍乡市史志工作办公室联合编写了《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萍乡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以下简称《革命故事》)。

这是一部再现革命历史、还原红色记忆的寻根问源之作,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时代呼唤的励志、传承之作。

《革命故事》传递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坚守着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承载着编者内心的丝丝期许。

《革命故事》贯穿始终的“初心”凸显信仰的坚定力量《革命故事》编著过程中,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广搜素材,全力将典藏于史、埋藏于心的红色故事挖掘出来,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精选了70篇。

整书分“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务实担当”“奉献牺牲”“纪律规矩”“清正廉洁”六大类,以“初心”为主线,将其融为一个整体。

篇篇故事渗透着革命者的初心和热血。

刘少奇夫妇为了革命工作,毅然送子,舍小家为大家;“一根枪支开辟红色地区在今岁,万民团结推翻黑暗统治属当年”,莲花县赤色队成立伊始,朱亦岳心潮澎湃写下新春联;“我们都要当红军”,年纪偏小的余波生多次申请参军终如愿,彰显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

红军战士用两块真银洋换假银洋,不能让老百姓吃亏;苟玉嫂有勇有谋,机智保护红军伤员,这是深植于人民心中的力量根基。

刘少奇株洲采买俱乐部大厦屋柱,因被蛀虫咬了几个小洞而重新挑选;李立三坚守安源,大义凛然与路矿当局谈判;红“小鬼”假扮缝衣学徒送信,昭示的是敢于亮剑的无畏担当。

朱绳武宁死不投降,坦然笑称“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贺清亮被捕牺牲,用自己的名字写下绝命诗明志,展现的是革命者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

赣南苏区革命烈士求真务实的故事

赣南苏区革命烈士求真务实的故事

赣南苏区革命烈士求真务实的故事《求真务实的赣南苏区革命烈士》赣南苏区,那是一片充满着热血与奉献的土地,有着无数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他们求真务实的精神至今都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

说起这些烈士们的求真务实,那真不是盖的!就拿一位名叫老陈的烈士来说吧。

老陈在战斗中可不含糊,遇到问题从不来那些虚的。

有一次,他们在策划攻打敌人一个据点,大家都在那里夸夸其谈,说要怎样大张旗鼓地进攻,显得很威风的样子。

可老陈一拍桌子,大声说道:“得了吧,咱可不能搞那些花架子!得从实际出发,找到敌人的弱点,悄悄地攻进去,这才是正道!”大家一听,恍然大悟,对啊,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有啥用,还得实实在在地做事。

还有一位女烈士小李,那也是相当厉害。

有一次部队要转移,好多人都在纠结该带什么东西,有的说要带这个宝贝,有的说要带那个细软。

小李看不下去了,直接喊道:“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那些身外之物!咱得带最有用的东西,比如粮食和弹药!活下去,打败敌人,才是最重要的!”她就这么一嗓子,让大家都清醒了,纷纷按照她说的去做,后来的转移也顺利多了。

这些革命烈士们为啥这么求真务实呢?其实很简单,他们知道革命不是闹着玩的,是真真切切要流血牺牲的。

如果不实打实的干,那牺牲的可就不只是自己,还有千千万万的百姓。

他们心里装着人民,装着对未来的希望,所以他们不能含糊,必须认真,必须务实。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时候还会浮躁,还会不切实际地幻想。

跟这些烈士们一比,真的太惭愧了。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守求真务实的精神,我们在这么好的时代,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做到呢?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要空谈,要实干。

赣南苏区的革命烈士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求真务实的故事,是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

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承着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向着这些伟大的烈士们致敬,也让我们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求真务实的人!。

赣州的红色故事

赣州的红色故事

赣州的红色故事(最新版)目录1.赣州的红色历史背景2.赣州的红色故事:瑞金、于都、兴国3.赣州红色故事的意义正文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一片充满红色文化的热土。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便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

在赣州,有三个地方的红色故事尤为著名,它们分别是瑞金、于都和兴国。

首先,瑞金是赣州红色故事的重要篇章。

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瑞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

在这里,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瑞金红色故事是赣州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其次,于都是赣州红色故事的又一重要篇章。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这里的红色遗址见证了红军将士的英勇壮举。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了信仰和理想,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于都的红色故事不仅是赣州红色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再者,兴国是赣州红色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国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里,共产党领导人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武装斗争等革命活动,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兴国的红色故事是赣州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后人为了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

总之,赣州的红色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辉煌历程。

瑞金、于都、兴国等地的红色故事,不仅是赣州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定南的革命故事

定南的革命故事

定南的革命故事
定南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县,下面是这个县发生的一则革命故事。

这个革命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

当时,定南县一片饱受封建统治的苦难,百姓生活贫困,政权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定南县的一些进步青年积极行动起来,秘密组织起来,策划着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

他们深知,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让百姓摆脱苦难,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他们秘密交流着革命理念,呼吁更多的人加入革命行列。

每天,他们在暗中散发宣传小册子,呼吁人们觉醒,鼓励人们奋起反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行动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定南县的革命青年们并不满足于只进行宣传,他们开始组织农民和工人,培养他们的革命意识,让他们了解革命的重要性。

他们积极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帮助农民摆脱封建地主的压迫,组织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

随着革命行动的不断深入,定南县的革命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他们抵制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为实现中国人民民主权益而奋斗。

最终,辛亥革命爆发,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浪潮波及到定南县。

定南县的革命青年们积极参与革命战斗,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定南县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革命过后,定
南县的百姓开始享受更多的权益和福利,社会也逐渐发展繁荣起来。

这个定南的革命故事,记录了一群革命青年为改变命运,为争取民主权益不懈奋斗的过程。

他们的付出与牺牲,为今天的定南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这个故事也鼓舞着后来的一代人,让他们铭记革命先烈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赣南红色故事

赣南红色故事

赣南红色故事
赣南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这里孕育了许多红色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
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牺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赣南,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赣南的山山水水都沁透着红色的革命精神。

在这片热土上,曾经有无数革命先
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不畏艰险,不惧牺牲。

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其中,赣南的井冈山更是革命斗争的圣地,井冈山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赴后继,继续战斗。

红色故事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

比如毛泽东同志,他在井冈山时期,带领群众开展了秋收起义,坚持游击战争,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还有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不畏牺牲。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赣南的红色故事还体现在当地的文化传统中。

赣南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不乏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

这些作品通过各种形式,让人们深刻地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人们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红色故事是赣南的宝贵财富,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赣南红色故事,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诗,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铭记
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永远不忘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在赣南苏区这块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红色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光芒,诉说着先辈们永恒的初心。

先说说“八子参军”的故事吧。

那时候的赣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已经被战火搅得支离破碎,但他们心中有一团火,那是对革命胜利的渴望,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杨荣显,这个普通的老父亲,他的故事却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他有八个儿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本可以让儿子们守在身边,过着哪怕贫苦但好歹能团聚的日子。

可是啊,当红军的队伍来到家乡,当革命的号角吹起,他毫不犹豫地把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送上了战场。

那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呢?就像一位勇士,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正义的事业。

他的儿子们也都特别英勇,没有一个退缩。

八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

老父亲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知道儿子们是为了伟大的理想而献身的。

这就是赣南苏区人民的初心啊,为了大家的幸福,愿意奉献出自己的小家,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还有一个关于“马前托孤”的故事。

红军女战士李美群,她也是赣南苏区千千万万革命者中的一员。

那时候战斗激烈,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她刚刚生下孩子,身体还很虚弱,但军情紧急,她必须归队战斗。

她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没了母亲。

可是,她没有丝毫犹豫,在马背上,她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乡亲。

她的眼神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

她知道,只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她就那样决然地投身到战斗中去了,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未来都交给了革命事业。

这种精神,在赣南苏区不是个例,而是很多革命者的共同写照。

赣南苏区的老百姓也是特别拥护红军的。

你看那时候,红军物资匮乏,老百姓们自己都过得不容易,可是他们把家里仅有的粮食拿出来,把最好的床铺让给红军战士。

妇女们纳鞋底,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男人们帮忙运送物资、站岗放哨。

大家都齐心协力,因为他们相信红军,相信红军能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赣南红色文化故事

赣南红色文化故事

赣南红色往事一转战赣南江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太多的红色故事,有妇孺皆知的“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瑞金红都”“于都长征出发地”。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4年在江西的会昌县所作,这一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当时指挥战争的是博古和王明,毛泽东没有指挥权。

第五次反围剿眼看就要失败,此时的毛泽东接到从瑞金发来的消息,中央红军正要撤出瑞金,长征就要开始。

1928年底毛泽东、朱德带领井冈山的部队下山一路转战赣南、闽西,最后在瑞金建立临时中央政府。

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与在赣南、闽西的革命力量结合在一起,经过几年发展到了近十万人的规模,占领了二十几个县,苏区有450万人口。

二残酷的斗争根据地的发展势头让蒋介石寝食难安,在第一、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行营指挥。

第三次围剿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军事战略直捣苏区,毛泽东、朱德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策略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是周恩来、朱德领导,仍是贯彻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取得了胜利。

三十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根据地处于国民党军包围之中,加上经济封锁,经中央决定执行战略大转移。

红军长征前在兴国、于都等地大量补充兵源、物资,兴国县是一个只有三十万人口的小县,兴国当时送出了七万多的子弟兵,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

临行前母亲送别儿子,妻子送别丈夫,在兴国“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是很普遍。

很多人在长征途中牺牲了。

母亲再也等不来儿子再喊一声妈,妻子天天在门口等夫君,直到解放后还有老奶奶孤独一辈子痴痴地等待,十送红军的故事的就是这么来的。

在江西瑞金有个叫杨荣显的老人,他的八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在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八个儿子先后牺牲。

四支援红军长征的出发点选在于都,于都当地也有近万人在出发前参加红军。

赣南关于教育的红色故事

赣南关于教育的红色故事

赣南关于教育的红色故事摘要:一、引言1.介绍赣南地区2.阐述教育在红色革命中的重要性二、红色故事概述1.赣南地区红色教育的起源2.红色教育家们的贡献三、红色故事精选1.故事一:毛泽东与赣南师范学院的创建2.故事二:周恩来与赣南教育改革3.故事三:朱德的“工学结合”实践四、红色故事的意义1.对当时的影响2.对现在的启示五、结论1.总结赣南红色教育的历史地位2.强调传承红色精神,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正文:赣南,一个充满红色历史的土地,自古以来便重视教育。

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家,他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之才。

赣南地区的红色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在当时,一群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人在这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展工人、农民运动,普及文化教育。

他们深入基层,以办夜校、识字班等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知识,提高觉悟。

这些教育家们不仅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还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赣南红色教育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展示赣南红色教育的魅力。

故事一:毛泽东与赣南师范学院的创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来到赣南,关心当地教育事业。

在他的倡导下,赣南师范学院应运而生。

这所学校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师资力量,成为当时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故事二:周恩来与赣南教育改革。

周恩来同志在担任赣南特委书记期间,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当地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他提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行教育改革”,对当地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革,使教育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

故事三:朱德的“工学结合”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同志在赣南提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将工人与农民结合起来,实行半工半读。

这种教育模式既解决了当时革命战争所需的人力资源,又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定南二中郭云鹏
一提起“开国大典”,人们就会联想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时的难忘景象。

但根据史实,这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举行的第一次开国大典。

因为在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赣南的瑞金举行过一次场面热烈的、标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随着中国土地革命的逐步深入和苏维埃运动的骤然兴起,共产国际出于革命斗争的考虑,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主张。

1929年10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致函中共中央,提出“建立苏维埃形式的工农独裁”的任务。

周恩来、李立三这些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中央领导,立即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克服种种困难,着手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一苏大”的筹备工作。

直到1931年9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形成了21个县,拥有250万人口和近7万红军的广大根据地。

同时,国民党内部由于矛盾激化,暂时无力组织新的“围剿”,苏区获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

这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客观条件。

中共中央于9月20日作出决议,中央苏区在十月革命节正式成立苏维埃全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等人从地理位置、地形、经济和政治条件综合分析比较后,决定把“一苏大”会址及新“国都”定在瑞金,这一决定得到了上海临时中央的同意。

为了保证“一苏大”的安全,深谙《孙子兵法》的毛泽东提议在福建长汀设置一个“一苏大”假会场,而将真会场放在瑞金叶坪村,搞个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清真假。

在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山和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的领导下,瑞金人民在叶坪村东北的一片树林中,新开辟了一块能容纳万余人的广场,并用竹木石块筑起了一座红军检阅台。

整个广场和检阅台的周围是高大的树木,便于隐蔽疏散。

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的突然袭击,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大会筹备组作出一项今天看来似乎有点超常的决定:红军阅兵典礼安排在11月7日凌晨举行,群众庆祝集会则安排在晚上举行。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来自中央、闽西、湘赣、湘鄂赣、湘鄂西、琼崖、赣东北等革命根据地的代表,红军部队的代表,以及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代表,
共计610人,聚集在叶坪村,共商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建设与扩大革命根据地事宜。

11月7日7时整,在数千名群众的欢呼声中,由彭德怀担任阅兵总指挥的阅兵仪式开始了,毛泽东、朱德、项英、王稼祥、任弼时等党政领导检阅了红军部队。

阅兵仪式刚刚结束,10多架国民党飞机直飞瑞金县城,企图轰炸“一苏大”会场。

但红军广场上的军民早已全部疏散隐蔽,敌机没有发现会场目标,只是向县城及近郊扔下一些炸弹,然后往福建长汀方向飞去了。

下午2时,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谢氏祠堂里正式举行。

项英致开幕词:“同志们!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已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今天,正式开幕了!”他的话音刚落,会场内外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毛泽东欣然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写下了两句著名的题词:“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当天晚上,为庆祝“一苏大”的召开,瑞金当地红军、附近群众数万人,提着各式灯笼,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涌向叶坪红军广场,与代表们一起举行盛大的庆祝晚会。

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广大群众一起唱歌、喊口号。

一时间,出现了“人山人海,红光满天,庄严热烈,空前未有”的盛况。

从9日到18日,与会代表先后听取、讨论并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和解决红军问题、少数民族问题、救济困难群众问题、为死难烈士立碑纪念等的决议案。

19日,大会选举产生了由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20日,大会举行闭幕式。

在毛泽东、项英分别致闭幕词后,大会执行主席曾山向全体代表宣布:“从今日起,瑞金改为瑞京,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

”全场欢声雷动,大会在雄壮的《国际歌》歌声中闭幕。

当天晚上,数万群众提灯演戏、燃放烟火、发表演说,欢庆红色政权的建立,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

12月1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号布告》,正式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毛泽东、朱德等人,18年后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主角。

人们不得不惊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不愧是1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预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