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加强“x”时期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x规划纲要》、《x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x”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x”时期应急体系建设成就

“x”时期,是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打基础、着眼长远、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政府应急办的大力指导下,按照“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目标要求,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全市应急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各类事故防范能力,应急处突、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高,有效减少了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及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保障全市安全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我市不断完善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成立了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主任由市政府市长担任,统一领导全市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正式组建了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专职从事全市应急

管理工作,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各乡镇(街道、垦殖场)也相应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由行政一把手负责本区域应急工作,并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初步形成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市直有关部门强化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建立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报送、舆论引导、快速响应、应急联动、善后处置等机制,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和处置效率明显提高。

2、建立完善市级应急管理专家库。成立了市应急管理专家库,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并根据工作变化对专家库成员进行调整充实,初步建立了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机制。

3、建立高效应急管理指挥运行机制。一是统一了指挥机制。我市各类突发事件归口市应急委、市专项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应急办统筹协调,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统一由市应急委、市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市政府应急办调派,提高了我市处置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健全了信息报送机制。市政府总值班室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进一步明确了值班责任,规范了值班台账,明确了值班工作要求。制订印发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应急值守工作相关规定,强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并对信息报送范围、报送渠道、

报送时间、报送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推进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各乡镇(街办、垦殖场)也基本建立专门值班室,设立应急值班电话,制定日常应急值守制度和工作规范,由专职人员值班,确保了应急值守和政务运转畅通。三是建立了隐患排查机制。制定印发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各类隐患的排查、登记、评估、整改制度,制订了风险隐患分级分类标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数据库,完善动态监控机制。

(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

各乡镇(街办、垦殖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修编工作,作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依据,大力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相关应急预案,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协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医疗救护、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反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

(三)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x”时期,我市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协作配合,确保突发事件得到科学应对和妥善处置。近年来,全市有效应对处置了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道

路交通、煤矿、火灾等事故灾难,食物中毒、动物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退伍老兵聚集、群体性上访等社会安全事件一系列突发事件,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四)应急联动机制理念得到凸显

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定期会商等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协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目前,全市建立健全了公安、宣传部门联动的舆情管理机制,国土、气象、水务、民政部门联动的灾情会商机制,高速交警、路政、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心“一路三方”联动的道路交通事故救援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设,全市“大应急”理念得到凸显。

(五)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消防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护、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与此同时,我市、乡镇(街道、垦殖场)二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抢险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处置和治理、医疗救治等相关应急技术装备、救援物资的储备和动态管理,为有效开展应急救援提供了物资保障。

(六)应急平台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市政府应急办认真按照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市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确保按期保

质完成建设任务,实现了省、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管理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目前,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已完成。

(七)基层应急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我市围绕应急机构、应急队伍、风险隐患、应急预案、应急科普宣教、应急保障等重点工作,我市逐步在全市乡镇(街道、垦殖场)、重点企业、学校、大型医院、主要旅游景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完善其隐患监控、信息发布、科普宣教、应急救援、先期处置等必要功能,筑牢基层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促使应急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增强基层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教活动。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宣传手册、宣传公开栏、手机短信等方式,结合“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动应急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在全社会营造“应急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宣教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广大社会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的意识。

二、“x”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

“x”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凸显期”。一方面,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难度增大,这对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各类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态势

1、事故灾难防控形势严峻。我市煤矿、非煤矿山、化工、交通运输、建筑等高危险性企业多,安全基础设施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仍然存在。易燃、易爆等重大危险源增长较快,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逐年增加,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可能有所增加,环境污染、城市公共管线工程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相关事故的预防与处置难度日益加大。

2、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中小学校可能继续成为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传染病的高发区。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传染病区域性流行或跨区域传播风险增加。由于病因和感染途径不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诊疗、防控难度加大。突发动物疫情在未来一段时期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件发生原因更加多样化,重大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可能多发,并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3、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我市已进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演变为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因素日益增多。因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村矿纠纷、非法集资、出租车营运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样多发。网络舆论传播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日益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日趋复杂。

(二)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x”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各类突发事件均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处置,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与面临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一是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乡(镇、街道)存在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编制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人员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市直部门尚未建立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专门工作机构,不能有效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不能很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常态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应急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乡镇和单位对应急工作重视不够,反应不及时,处置措施不力,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等相关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三是基层应急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机构不健全,应急管理不够规范,应急预案制定不完善,应急演练开展较少,应急信息报送和突发事件处置水平还不够高效。四是应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种不全,数量不足,大型、

特种应急救援装备缺乏,应急物资装备信息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实现各类应急物资共享和综合动态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不足,功能不够完备,建设与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三)建设的有利条件

“x”时期,是我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x”时期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x理论、“x”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和x、x、x、x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以完善应急平台为抓手,以提升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风险管理为重点,以强化应急准备为保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公

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x、美丽x、和谐x建设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布局。各乡镇(街道、垦殖场)统一领导本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订与实施工作,有效整合辖区内队伍、装备、物资、设施等应急资源,共享存量,建好增量,避免重复建设。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统筹突发事件应对各环节应急能力建设,兼顾近期需求与长期发展,按照应急管理的共性规律,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重点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基层基础薄弱、协调联动不足等突出问题。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实现政府、社会、公众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4、坚持源头治理,关口前移。按照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要求,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创新应急管理方式,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

5、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统筹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协同发展需求,对各地各部门以及驻安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队伍、物资、装备、训练基地等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

设。强化乡镇(街道、垦殖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各级各部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与应急管理水平。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x”末,全市基本建成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更加健全,应急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应急队伍救援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物资及装备更加齐全,紧急运输保障和通信保障更加有力,公众应急意识不断增强,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救援和应急保障等综合应急能力明显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2、分类目标

(1)自然灾害类。应急救助能力特别是基本生产、生活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灾民能在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突发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10%-1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整治;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6‰以内。

(2)事故灾难类。建立完善事故灾难重大风险隐患数据库,实现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的识别、登记、评估、监控、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道路交通、煤矿、建筑工程、火灾等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较大以上事故灾难得到有效控制,预防预警、协调联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

(3)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到位率达100%;县级疾控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乡镇(街道、垦殖场)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率达到100%;各级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12小时内到位率达100%。

(4)社会安全事件类。健全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完善民意表达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不发生大规模、长时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事件,群体性事件总体可控。切实加强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网络舆情排查、宣传、引导、管控相结合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各类社会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总体状况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x”时期,各乡镇(街道、垦殖场)要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村(居、社区)等基层群众自行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工作责任人,全市基本形成市、乡镇(街道、垦殖场)、村(居、社区)三级应急管理组织网

络,实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四到位”。各地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本地、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切实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责。市直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或明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明确职能职责,负责本部门的应急管理日常工作。

(二)健全应急管理日常工作机制

完善应急值守、定期会商、形势研判、条块联动等制度,进一步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提高信息报送时效和质量,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运转。完善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制度,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垦殖场)及市直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建立健全全市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重特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响应、舆情收集和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准确、适度、稳妥地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信息。引导社会公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和意见,及时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和谣传,依法处理散布谣言、煽动闹事等违法行为,正确引导舆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完善预案修编和应急演练

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在应急预案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各级各类预案的衔接和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市级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市、乡镇(街道、垦殖场)应急预案体系

建设,推动预案建设向社区、乡村、企业、学校、景区、医院等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加强各类别、各层次间预案的协同,做到结构合理、衔接配套。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明确操作规程,制订预案编制指南和实用操作手册。统筹规划、组织开展多场景、多措施、低成本的演练,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重点推进桌面演练和“双盲”演练。加强预案演练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建立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建立市、乡镇(街道、垦殖场)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形成以市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市、乡镇(街道、垦殖场)等基层单位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办法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调控能力。按照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要求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与民生工程同步建设、与居民小区建设同步验收。

(六)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

大力推进市、乡镇(街道、垦殖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器材、装备、资金等投入,不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根据突发事件的分类特点,建立健全公安、民政、安监、卫生、环保、国土、

水利、交通、林业、住建、地震、消防、气象等领域专业应急队伍,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依托市内大型化工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专业力量,建立相应的化学品事故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基地,重点推进危险化学品、供电、电信、运输、供水、供气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市文明办、共青团、红十字会、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及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不断调整充实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库信息收集、分类、建档、更新制度,形成各类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建立应急管理专家数据库,基本形成覆盖各门类、各专业的专家队伍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突发事件科学处置水平。

(七)大力推进应急管理考核评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省政府有关应急管理工作文件,制定出台《x市应急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强化对乡镇(街道、垦殖场)及市直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应急处置、应急值守、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考核评估,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提高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八)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

整合现有应急教育培训资源,构建规范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加大应急管理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力度,实行分级、分类应急管理培训,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基层单位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学生公共安全知识教育,把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对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逐步形成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能力,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五、重点项目

(一)应急平台体系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以市、乡镇(街道、垦殖场)二级政府应急平台为中心,政府工作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基层组织和重点单位终端为支点的应急平台体系项目建设。完成市、乡镇(街道、垦殖场)政府实体平台建设,实现各系统功能的有效运用。依托市、乡镇(街道、垦殖场)两级政府应急平台资源,完成市、乡镇(街道、垦殖场)两级政府部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市、乡镇(街道、垦殖场)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与省应急平台体系实时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应急值守、

信息汇总、预案管理、监测预警、视频会商、综合研判和指挥调度等基本功能。

(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充分依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效整合公安、国土、安监、卫生、气象、民政等部门系统分散的预测预警信息资源,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建立统一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车站、机场、学校、医院、大型商场、广场和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预警信息发布设施建设,在偏远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安全站(点)、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大喇叭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体系,做好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等信息发布工作,使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紧急应急救援医院基地建设

按照平战结合原则,依托市、乡镇(街道、垦殖场)两级重点医疗机构,以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或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急救中心)为基础,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完善区域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1个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配备先进的应急救援设施、专家队伍和物资储备等,做好突发事件伤(病)员的现场救治、转运救护和集中收治等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紧急应急救援

医院基地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在前期开展以乡镇(街道、垦殖场)、学校、大型企业、重点医院、主要旅游景区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重点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有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对达到建设标准的基层单位进行授牌认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建设标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强化基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信息发布、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筑牢基层安全底线,提高基层有效预防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要将应急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实现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建立完善机构,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职责,配齐配强人员,发挥运转枢纽作用,确保规划实施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及时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

市财政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项目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加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应急资金的专项管理和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

(三)强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建设

采取培训、交流等各种方式,努力打造一支反应快、素质高、能力强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加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课程设置,发展应急管理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完善各领域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

(四)深化应急管理合作与交流

深入开展与毗邻县(市、区)地区应急管理的合作与交流,根据区域突发事件风险特点,加强日常工作联系,建立应急管理协作交流机制,实现应急资源优势互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增强区域预防和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应急机构负责人联络会商等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联合监测预警、信息技术共享等工作制度,加强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调配统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密切跟踪省内外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认真学习借鉴省外、省内有关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处置和应急体

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

各乡镇(街道、垦殖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本地区、本系统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做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进度安排,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提出对策建议,确保落实到位。要完善监督考核、奖惩激励机制,认真督查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情况,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完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