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模拟试题(含答案)(3)

【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模拟试题(含答案)(3)
【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模拟试题(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2.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学习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如图反映的是哪一内容的相关信息

A.古代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

C.古代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3.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A.古代印度文明

B.古代巴比伦文明

C.古代埃及文明

D.古代希腊文明

4.以下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其中,制定了较为系统和完整法典的国家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5.“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材料中的“天梯”是指A.金字塔B.雅典卫城C.万神殿D.帕特农神庙

6.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意思是()

A.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B.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C.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7.“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材料反映了罗马帝国()

A.注重法制建设B.注重经济建设

C.维护全帝国人民的利益D.制定的这些法律没有缺陷

8.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它有以下特点:由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造,主要书写材料是黏土做成的泥版。“它”指的是( )

A.象形文字B.甲骨文C.楔形文字D.拉丁文

9.假如春秋时期楚国国王到印度去旅游,对照印度的种姓制度,他发现自己竟属于A.第一等级婆罗门

B.第二等级刹帝利

C.第三等级吠舍

D.第四等级首陀罗

10.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下列与古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段材料中反映的河流孕育的文明是

A.古印度B.古埃及C.古巴比伦D.古罗马

12.与如图有关的一组概念是

A.北非尼罗河古埃及B.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C.南亚印度河古印度D.东亚黄河中国

13.《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脸)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鞭之六十下。这一法律条文表明法典()

A.不保护自由民的尊严B.禁止了执行者随意量刑

C.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D.维护全体自由民的利益

1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15.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16.“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种现象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基督是救世主B.国王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高于王权

17.中世纪德国流行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最有利()

A.市民阶级B.封建主C.国王D.教会

18.亚洲南部,印度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有关的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种姓制度③金字塔④佛教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19.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①印度人

②中国人

③阿拉伯人

④希腊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法典的精神,可从下举各项看出……例如如果房子倒了,压死了房主一个小孩,则造房子的工匠,依法亦必牺牲一个孩子”材料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精神是

A.君权神授B.以牙还牙C.自由平等D.尊卑有序

21.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伯里克利在演说中曾自豪地宣称:“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与他自豪的原因无关的是( )

A.经济繁荣B.帝国庞大C.民主政治D.文化昌盛

22.当你漫步罗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何处,该法典用哪种文字记载

A.两河流域,楔形文字B.两河流域,拉丁字母

C.印度河流域,甲骨文D.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

23.印度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由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地区原住民后推行的等级制度。瓦尔那制度规定了各个社会等级间的权力和义务,流传在印度至今达千年之久。在种姓制度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各等级不能世代相袭,须经国王授予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C.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D.印度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24.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各项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是汉谟拉比

B.《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石柱上,共有282条

C.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是相当发达的

D.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

25.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A. B.C.

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故“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的表述是错误的,A符合题意;B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可知,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的信息。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C符合题意;古埃及奴隶制度与“首陀罗”无关,A排除;《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与“首陀罗”无关,B排除;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首陀罗”无关,D排除。故选择C。

【点睛】

注意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识记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是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古埃及文明源远流长,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象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制定了较为系统和完整法典的国家位于”,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法法典,即《汉莫拉比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图中①为埃及;②为古巴比伦;③为印度;④为古代中国。故B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埃及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法老)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故正确答案为A。BCD都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与古代埃及无关,故选A。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地处非洲北部,滔滔不尽的尼罗河流经全境,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由于它定期泛滥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促进了古埃及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以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A项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的万民法大概产生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过渡过程中,它突破了公民法的界限,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法制建设更加完备了。材料“关于商品生

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反映了罗马帝国注重法制建设,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能中材料中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文提示:在两河流域,书写在黏土做成的泥版上,可知是楔形文字,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9.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据题意楚国国王到印度旅游他发现自己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在印度,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符合题意;②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符合题意;④是佛教,也是由印度创造的,符合题意;③是基督教文明,与印度无关,故排除。故选D。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结合所学可知,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B正确;AC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发源于北非的尼罗河的古埃

及文明,A符合题意;BCD项与图片反映的金字塔无关,排除。故选择A。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为了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汉谟拉比颁布了一部成文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自由民地位较高者犯法,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规定了处罚地点和处罚方式和数量。《汉谟拉比法典》中的这项规定突出地说明该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C。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意思是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是对尼罗河的评价;而选项ABC的说法都是对尼罗河的叙述,过于浅显,缺乏深度,不符合题意,故选C。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由此判断这是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可知,教权高于王权,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是中古西欧社会的精神领袖,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太阳、月亮”是解题的关键,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手工业和商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古代的印度等级森严,第一等级成为婆罗门,第二等级称为刹帝利,第三等级称吠舍,第四等级称首陀罗。这种制度是种姓制度,至今对印度仍有一定的影响;古印度的另一项文明成果是佛教,早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是三大宗教中诞生最早的宗教。故选B。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①③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例如如果房子倒了,压死了房主一个小孩,则造房子的工匠,依法亦必牺牲一个孩子”,压死房主的孩子,就要牺牲一个工匠的孩子赔偿。体现了以牙还牙的精神。结合课本所学,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雅典是古希腊诸城邦中最繁盛的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顶峰,但雅典是一个城邦,不是一个帝国。ACD叙述正确,故选B。

22.A

解析:A

【分析】

【详解】

题干的“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因此A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是相当发达的”是对古巴伦文明的评论,属于历史结论,C正确,ABD都属于古巴伦文明的客观史实,排除。故选C。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D符合题意,ABC 均不是古印度种姓制度,故选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