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镇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合集下载

苏南地区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

苏南地区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

第44卷㊀第3期2020年9月地质学刊JournalofGeologyVol.44No.3Sept.,2020doi:10.3969/j.issn.1674-3636.2020.03.016苏南地区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毛㊀磊1,2,张㊀岩1,2,龚绪龙1,2,许书刚1,2(1.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9;2.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9)摘要:当前,城乡聚落空间正由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存在差异的等级体系转变为密切联系的网络化结构,城乡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城乡聚落空间演化发展的重要方向㊂以苏南地区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00年以后城镇聚落扩张强度远高于乡村聚落,城乡聚落空间结构可进一步归纳为集中㊁双心㊁多核和密集4种基本格局㊂该研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聚落空间优化布局具有一定指导作用㊂关键词:城乡聚落;演化;格局;苏南地区中图分类号:P962;TP75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3636(2020)03-0332-05收稿日期:2019-04-01;修回日期:2019-06-17;编辑:蒋艳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 (12120115043201),江苏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苏财建[2016]140号)作者简介:毛磊(1985 ㊀),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地质环境信息化㊁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E⁃mail:malley@163.com0㊀引㊀言城乡聚落规模体系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城乡聚落按照大小组合方式,共同形成的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许学强,1982;顾朝林等,2002)㊂国内外的城乡聚落空间研究重点关注形态㊁结构和演化3个方面㊂从国外来看,在聚落的空间形态与类型方面,早期研究以定性描述和统计分析为主(Pacione,1984;Roberts,1996),后出现借助生态景观理论建立多维空间斑块指数来研究城市远郊乡村聚落的景观变化特征(Clarketal.,2009);在聚落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方面,受中心地理论㊁扩散理论㊁区位理论及区域经济理论的影响(Fujitaetal.,1999),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聚落体系及其内部空间2个层面㊂在国内,城乡聚落的空间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主要聚焦于城乡空间演化的阶段㊁模型㊁特征及驱动因素等,特别是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研究的发展(马晓冬等,2012;李红波等,2014;李小健等,2015;李俊等,2015;贺艳华等,2017)㊂当前,中国城乡聚落空间㊁经济㊁社会正处于转型重构阶段,在城镇化㊁工业化背景下,由于村镇体系各要素在规模㊁功能上存在差异,城乡聚落空间结构形成了不同格局特征㊂江苏城市化已从初期注重规模㊁数量,向更注重质量 区域城市化㊁区域经济一体化及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罗国煜,2005)㊂从县域尺度对苏南发达地区城乡聚落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进行研究,在当前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研究区和研究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苏南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人口集聚地,土地面积为2.81万km2,2015年常住人口为3324 08万人,城镇化率达75.20%㊂1.2㊀数据来源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表1)㊂1.3㊀研究方法1.3.1㊀扩张强度㊀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在一定时期内期末建设用地面积与期初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公式:第44卷㊀第3期毛㊀磊㊀等:苏南地区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333㊀表1㊀数据名称及其来源Table1㊀Datanamesandsources名称㊀㊀㊀㊀来源第一次全国土地详查(1996 2008年)统计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9 2015年)统计表自然资源系统江苏省1ʒ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长三角分平台㊀㊀Ep=Un+iTUiˑ100%(1)式(1)中,Ep为建设用地扩张强度,Ui㊁Un+i为研究区范围内期初㊁期末的建设用地面积,T为时间间隔㊂1.3.2㊀首位指数㊀城市等级体系是各级城镇根据职能和规模进行的等级排列㊂城市规模分布指将一个区域某个等级以上的城市按城市化地区的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通过坐标图表示,并对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㊂城市规模分布通常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并已被证明与等级模式一致或兼容,因此通常将其作为城市等级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㊂城市规模分布分位序型和首位型2种基本类型㊂表征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首位指数一般包括首位度和四城市指数等,计算公式:S2=P1P2(2)S4=P1P2+P3+P4(3)式(2)㊁(3)中,S2㊁S4分别为首位度指数和四城市指数,P1 P4为位序1 4的城市非农业人口㊂一般而言,位序型城市规模分布的首位度在1 3之间,当S2远大于3时,则属于首位型分布;S4接近1时属于位序型分布,远大于1时则为首位型㊂2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聚落演化过程2.1㊀聚落演化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著名的苏南模式㊂随着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位条件㊁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导致小城镇集聚扩张能力分化,苏南地区出现了以特大城市为核心㊁中小城市为依托㊁小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㊂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乡镇企业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㊁技术密集型转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逐渐降低,但外向型经济开始全面发展,与新城区统一规划建设的开发区脱颖而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市建设的重点也开始向外围城镇转移,城市土地又开始了新一轮扩张,特别是2000年后,苏南地区城镇聚落用地扩张强度明显快于乡村聚落(图1)㊂其中,省会城市南京的城乡聚落规模增速一直领跑全省,由1991年的143.40km2增长到2010年的618.64km2,20年间增长了300.67%,年均增长率达7.19%㊂尤其是2000年江宁撤县设区㊁2002年新设立浦口㊁六合区,东山新城与长江北岸地区全部划归南京市区,大大扩张了南京市建成区规模,2000 2005年间的增长幅度达122.24%,年均增长率高达17.32%㊂另外,苏锡常三市是江苏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先导,城镇发展起步较早,其增长幅度与年均增长率低于苏中㊁苏北地区,但其建成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共同形成苏锡常都市圈的中心㊂2.2㊀扩张强度计算结果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苏南地区的城镇聚落用地扩张经历了2个明显的变化周期㊂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区热㊁房地产热的推动下,城镇聚落用地增长速度较快,据统计,全省年增长率达4 47%㊂1997年冻结新增建设用地报批1年,城镇聚落用地增长速度随之趋缓,全省年增长率降至近2%㊂随着2000年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及新一轮经济增长,城镇聚落用地增长速度迅速提高,至2004年,全省年增长率迅速提升至15.36%,苏南地区更是高达19 30%㊂此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严把 土地闸门 ,全省城镇聚落用地增长率降至6%左右㊂通过扩张强度指数对苏南地区和5个地级市做进一步分析(图2),整体来看,2015年苏南地区城镇聚落面积扩张强度是2000年的5倍多(2000年和2005年为详查数据,2010年和2015年为 二调 数据,2套数据调查有出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聚落面积变化强度不准确),而乡村聚落面积仅增加不足15%㊂其中,城镇聚落面积扩张强度最高的是镇江,为648.85%,而乡村聚落扩张强度最高的是无锡,为145 46%㊂334㊀地㊀质㊀学㊀刊2020年图1㊀苏南地区城乡聚落演化过程Fig.1㊀UrbanandruralsettlementevolutionprocessofsouthernJiangsuProvince(a)1995;(b)2000;(c)2005;(d)2010图2㊀苏南地区各地市城乡聚落变化强度Fig.2㊀IntensityofurbanandruralsettlementchangesofcitiesinsouthernJiangsuProvince(a)Nanjing;(b)Wuxi;(c)Changzhou;(d)Suzhou;(e)Zhenjiang;(f)southernJiangsuProvince第44卷㊀第3期毛㊀磊㊀等:苏南地区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335㊀3㊀典型县域内城乡聚落格局特征县域是城乡聚落体系相对完整的空间地域单元,苏南地区共有10个县级市,根据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城乡聚落规模最大的是江阴,为3.51万km2,最小的是扬中,仅0 84万km2㊂城乡聚落规模占县域的比例也各不相同,最高的是常熟,为26 61%;最小的是溧阳,为12 98%㊂根据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矢量数据,以溧水㊁宜兴㊁吴江和太仓为典型县域,对2015年人均GDP㊁城镇体系的首位度指数和标准差指数进行比较,将城乡聚落空间结构划分为集中㊁双心㊁多核和密集4种基本格局(表2)㊂表2㊀典型县域空间结构基本格局的特征Table2㊀CharacteristicsofbasicspatialpatternsoftypicalcountiesinsouthernJiangsuProvince类型典型县域人均GDP/(万元)二城市指数S2四城市指数S4样本总体标准差集中溧水5.972.650.943.18双心宜兴6.421.010.473.82多核吴江8.301.150.464.24密集太仓10.441.120.442.11㊀㊀(1)集中格局㊂只有1个中心城镇㊁多个次级城镇,中心城镇的首位度较大,二级城镇分布相对均衡㊂如溧水的二城市和四城市指数均为最高,但标准差指数相对不高,聚落空间结构明显向永阳镇集中(图3a)㊂(2)双心格局㊂有性质与规模大致相当的2个小城镇,往往存在与县城并重的另一个副中心㊂如宜兴的二城市指数最低,宜城街道和丁蜀镇人口规模基本相当,聚落空间结构呈双中心分布(图3b)㊂(3)多核格局㊂有多个规模大致相当的小城镇,构成群体式中心城镇㊂如吴江排名前三位的松陵镇㊁汾湖镇和盛泽镇,人口规模分别为16.44万人㊁14.30万人和13.32万人,大致相当,且明显高于其他镇(第四位平望镇为8.25万人),聚落空间结构呈多核心分布(图3c)㊂(4)密集格局㊂虽然有中心城镇作为核心,但县(市)域内其他乡(镇)历史悠久㊁各具特色㊁距离相近,形成均衡式的小城镇密集带㊂如太仓的四城市和标准差指数均为最低,除中心城镇城厢镇外,其他镇的人口规模也较为集中㊂一方面,作为商品经济发展较早的区域,太仓乃至整个苏州的工业化㊁城镇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以及苏州与长江之间发达的水运网络㊁沪宁铁路的修建等,进一步强化了分枝状市场体系的发展,提升了各镇的纽带作用,聚落空间结构均衡密集(图3d)㊂4㊀结㊀论分析了苏南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聚落的演化过程及格局特征㊂在当前城镇化㊁工业化背景下,由于聚图3㊀苏南地区典型县域聚落空间结构(a)集中类型(溧水);(b)双心类型(宜兴);(c)多核类型(吴江);(d)密集类型(太仓)Fig.3㊀Urbanandruralsettlementpatternsoftypicalcounties(cities)insouthernJiangsuProvince(a)concentrationpattern(LishuiCounty);(b)double⁃corepattern(YixingCity);(c)multi⁃corepattern(WujiangCity);(d)intensivepattern(TaicangCity)336㊀地㊀质㊀学㊀刊2020年落体系的各要素在规模㊁功能上存在差异,因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格局特征㊂㊀㊀(1)经历了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的南京都市圈㊁苏锡常都市圈是城乡聚落扩张最快的地区㊂在城乡聚落内部,城镇聚落的扩张速度远高于乡村聚落,苏南地区的城镇聚落扩张强度2000 2015年提高了5倍多㊂(2)在县域内部,城乡聚落空间结构呈集中㊁双心㊁多核和密集4种基本格局㊂从单中心到网络化的城乡聚落体系,反映出苏南地区县域内部小城镇密集带的演化格局,在城镇化㊁工业化背景下,各个乡镇的纽带作用得以加强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苏南发达地区的城乡地域正逐渐由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存在差异的等级体系转变为密切联系的网络化结构㊂城乡之间联系不断加强,使得乡村发展越来越依赖城市功能的扩散,城乡产业协作使得城乡形成紧密联合的地域综合体,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关系的重要演化方向㊂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应坚持将城乡聚落空间的优化布局研究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积极探索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多元模式,进一步总结不同模式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与路径㊂参考文献顾朝林,柴彦威,蔡建明,等,2002.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60-180.贺艳华,周国华,唐承丽,等,2017.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理论初探[J].地理研究,36(2):241-252.罗国煜,2005.关于当前我国城市地质研究的认识[J].地质学刊(原‘江苏地质“),29(1):1-4.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等,2014.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34(4):438-446.李小建,许家伟,海贝贝,2015.县域聚落分布格局演变分析:基于1929 2013年河南巩义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70(12):1870-1883.李俊,董锁成,李宇,等,2015.宁蒙沿黄地带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与情景模拟[J].自然资源学报,30(9):1472-1485.马晓冬,李全林,沈一,2012.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67(4):516-525.许学强,1982.我国城镇规模体系的演变和预测[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3):40-49.ClarkJK,McChesneyR,MunroeDK,etal.,2009.SpatialcharacteristicsofexurbansettlementpatternintheUnitedStat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90(3/4):178-188.FujitaM,KrugmanPR,VenablesAJ,1999.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Cambridge,MA:MITpress.PacioneM,1984.Evaluatingthequalityof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inahigh⁃risepublichousingdevelopment[J].AppliedGeography,4(1):59-70.RobertsBK,1996.LandscapeofSettlement:PrehistorytothePresent[M].London:Rutledge.OntheevolutionandpatterncharacteristicsofurbanandruralsettlementspaceinsouthernJiangsuProvinceMaoLei1,2,ZhangYan1,2,GongXulong1,2,XuShugang1,2(1.GeologicalSurveyofJiangsuProvince,Nanjing210049,Jiangsu,China;2.KeyLaboratoryofEarthFissuresGeologicalDisaster,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Nanjing210049,Jiangsu,China)Abstract:Inthecontextofurba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thecurrenturbanandruralsettlementspaceischangingfromahierar⁃chicalsystemwithdifferentnatural,economicandsocialconditionstoacloselyconnectednetworkedstructure.Urban⁃ruralintegrationhasbecomeanimportantdirectionfortheevolutionofurbanandruralsettlementsinChina.TakingsouthernJiangsu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zedtheurbanandruralsettlementspatialevolutionprocessanditspatterncharacteristicssincethe1990s.Itisfoundthattheintensityofurbansettlementexpansionafter2000ismuchhigherthanthatofruralsettlements.Thespatialstructurecanbefur⁃thersummarizedinto4basicpatterns:concentration,double⁃core,multi⁃coreandintensity.Thestudycouldplayacertainguidingrolefortheoptimallayoutofurbanandruralsettlementspace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Keywords:urbanandruralsettlement;evolution;pattern;southernJiangsuProvince。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国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轨迹,而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正是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等因素。

所以本文就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村落的形成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提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发展趋势,以期待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综述近30年的时间,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范围较广,21世纪之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传统村落的研究迅速增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增加。

在研究內容上,更注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传统村落更新、开发及保护机制的研究;其次传统村落与现代文化、城镇化等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1 村落空间形成因素温君的《试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中提到影响少数民族村落分布的的两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地质、生物等对村落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其次就是人文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工业与交通、家族制度、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等阐述我国少数民族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影响村落形成的因素,总结得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合理规划布局民族村落,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992年彭一刚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中也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传统村落形成因素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贺玮玲提到行为与聚落形态的关系可以推演到:需求—功能—需求的关系模式,聚落形态在人们的不同需求下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也提到了历史性与地域性影响聚落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忠怀的博士论文以“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为题,探讨河北平原村落空间分布过程,提到移民对村落发展的重要作用,移民形成新的村落,也相应的改变原来土著村落结构,同时谈到村落在规模都经历从零星聚落到饱和性聚落的演变。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中心区为例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中心区为例
图4 大 石街 特色 建 筑布 局 图
状 扩 散 布 局
以 1 5国道 和朝 阳路作 为南 北 向和 东 0
新中国成立后,大石村落不断壮 西向的主轴发展。此外,在广州中心 如兴建了大量的厂房、河涌加盖 、砍 大,居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水上人 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下,尤其受富丽花 伐大树、大规模填埋鱼塘等,这对有
Dsg .18 e in 9 8, () 4.
Sm Qe t s o e e r hJ . o e u s 1n fr R s ac [] o
Ub n o poo y 19 r a M r h ] g , 9 9, (): 7 — 2 9
8 5.
[] 4 姚志林.村落透 -一 江南村落空间形态
例[] J .华中建筑,20 ,4:9— 2 07 () 0 9 . [1张 1] 松.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
[] A .理想空间[] C .上海 (5 .
理念,推进低碳宜居社区的试点建设。
态和 环境 品 质, 实现经 济快速 发展 与
顺坡 而建 的散点状布局的典型空 间
形态。
轴向生长与轴间填充的双重作用下,大
石街 中心 区的村落逐渐 向外 扩展蔓延。
北联村向东、南扩民 大兴村向西、南 寸 『 民 向 2. 2明 清 时 期 至 1 4 9 9年 前— — 扩展,东固 向东、j _ 山 寸 点 状 集 中布 局 西扩展,大石街 中心 区逐渐由树枝状
石村落 基本 上处于 自然发 展状 态, 总
片 区布 局
在该阶段,大石街中心区以挖掘 城市 内涵、优化组团功能为主,外延
体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村镇建设规模 拓展 的速度大为放 l,而轴线功能则 曼 小,处于集中、紧凑的点状布局发展 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石街中心区内 阶段 。 呈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 文化、休 闲、娱乐和工业几大组团, 2. 9 9年 ~1 7 31 4 9 8年——树 枝 城镇功能开始多样化,空间结构分别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patial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作者: 屠爽爽[1,2];周星颖[3];龙花楼[2];梁小丽[3]
作者机构: [1]南宁师范大学地理与海洋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142-14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1期
主题词: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空间重构;空心村;村镇等级体系;乡村地理学;土地制度与政策
摘要: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
分化与重组。

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
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

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
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
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
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浅谈镇村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以沛县镇村布局为例

浅谈镇村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以沛县镇村布局为例

浅谈镇村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以沛县镇村布局为例摘要:自然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乡土文化、乡村风貌的空间载体,科学合理的镇村布局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本文以沛县镇村布局规划为例,对现状自然村以发展为目标导向进行界定分类,形成“重点村——特色村——重点(特色)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结构。

对条件较好的村庄提档升级,以此完善并丰富村庄等级结构,便于未来分类发展引导。

关键词:镇村布局;分类;产业引言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一种较为初级的形式,一般自然村庄比较分散,人均建设用地高、土地资源浪费大,没有达到集中、集约居住的要求。

科学合理的镇村布局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从农村现状发展和建设来看,村庄总体发展滞后于城镇,不同地区村庄产业发展呈现梯度性,且普遍缺乏产业发展载体,自我提升发展造血不足,缺乏有力的集体经济支撑,对农业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形成了制约。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乡土特色的村庄、村落数量急剧减少,传统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正逐渐丧失,亟需保护。

1 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省政府相继出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14]43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意见,江苏省住建厅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规[2014]389号)》等一系列文件,对于徐州市沛县进一步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技术规范。

现阶段,沛县将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新时期,上一轮村庄规划中的不足问题逐渐显现,未综合考虑村庄分布特征及撤并的时序问题,片面强调以村庄撤并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忽视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引导,建新不拆旧导致空心化和老龄化等现象突出。

沛县的村庄规划,亟需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城乡覆盖的规划体系,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功能布局,为全县村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依据与宏观指导。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摘要】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乡村聚落;城镇化;重塑;再生【作者】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0 引言乡村聚落是乡村的自然本底和独有的人文风情在时间轨迹下慢慢生长出来的,其经过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良好社会形态和历史遗存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是滋养人类和自然和睦相处文化道德的土壤。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不断受到过度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走上了异化以致衰败的道路,曾经如星汉般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许多乡村消失了。

据统计,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5年时间里,我国的乡村数量从370万个减少到260万个,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每天平均有200个村子消失了[1]。

对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变迁研究的文献梳理

对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变迁研究的文献梳理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变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建筑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对传统村落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变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深入探讨其中的深度和广度。

1. 传统村落变迁的定义和内涵传统村落变迁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城市化影响的传统村落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种变迁不仅仅体现在村落的实体建筑、文化传承上,还涵盖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

对传统村落变迁的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

2. 文献梳理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传统村落变迁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其中,有一些研究集中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上,例如寻找传统村落文化的特色和核心价值,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于传统村落变迁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比如传统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产业转型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村落变迁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对于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与城市的良性互动,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也需要关注传统村落变迁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认为传统村落变迁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也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4. 总结通过本文对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变迁研究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村落变迁涉及到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对于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探讨传统村落变迁的相关问题,为实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机理——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机理——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5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机理——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赵梦龙(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综合运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核密度、邻近距离测度等方法,定量分析安顺市乡村聚落在2002年、2011年及2020年的地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探究影响其演化的因素。

结果表明:①安顺市市域范围内各行政区的乡村聚落用地面积保持高速增长,不同乡镇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②地形地貌对乡村聚落扩展的限制非常明显,但限制在不断减弱。

道路交通对村庄聚落的吸引不断增加,邻近道路的乡村聚落面积趋于饱和。

③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方面,沿河谷地带和交通线路分布的集中模式被打破,乡村聚落分布重心沿安顺市主要交通干线方向向南和西扩散,在整体上开始成片聚集,空间分布演变格局表现为从“多点高值集中”转向“成片中高值集中”。

在影响机理方面,空间维度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最为明显,另外历史文化、社会政策、经济产业等三个维度对安顺市乡村聚落演变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乡村振兴;影响机理[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8.14Th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A Case of Anshun in GuizhouZhao Menglo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dynamics, nuclear density, proximity distance measurement and other methods of land cover change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Anshun in 2002, 2011 and 2020, and explor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ev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various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within the city of Anshun maintains rapid growth,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owns and townships, and it has obvious orientation. (2) Th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have very obvious restrictions on the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ut the restrictions are constantly weakening. The attraction of road traffic to village settlements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near roads tends to be saturated. (3)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the concentrated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along river valleys and transportation routes is broke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spread south and west along the main traffic arteries of Anshun, and begin to gather in patches as a whol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evolving pattern is shifted from “multi-point high-value concentration” to “a piece of high-value concentration”. In terms of influencing texture, the spatial dimension has the most obvious impact on rural settlements. In additi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story, culture, 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 industry have also had varying degrees of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Anshun.Key words: rural settlement; space pattern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e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镇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全国范围内的村镇聚落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对城镇扩张进行监测与研究,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番禺区作为广州市的一个重要的城镇中心,其发展状况对广州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番禺区村镇聚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则是受到工业发展,交通体系等一系列自然、社会因数的影响。

本文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近二十年来番禺区村镇聚落在空间格局方面的变化信息,并且利用GIS技术来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原因。

【关键词】番禺区;GIS;RS;空间格局;变化
引言
城镇化对当前我国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发的前沿,位于其几何中心的广州市番禺区①,由于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枢纽,是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

其村镇聚落空间格局,深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城镇扩展极其迅速。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严格监控城镇扩张,防止摊大饼式的城镇空间快速扩展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具有尤为深刻的意义。

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对三个时相的TM数据进行监督分类,以获取近二十年来番禺区村镇聚落在空间格局方面的变化信息,并且在ESRI公司的ArcGIS平台上,结合番禺区的交通数据和近二十年的经济状况,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来找出番禺区村镇聚落空间格局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为相关部门对番禺区村镇聚落的空间格局进行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数,为其提供技术和理论的支持。

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采用的是Landsat TM与ETM的广州地区影像,分别是成像时间为1990年10月和2008年12月的TM数据及2000年9月的ETM数据。

同时采用了广州市交通地图来确定番禺区各个村镇聚落的空间位置,采用了番禺区的道路、河流等交通数据和番禺区的年鉴数据来分析其村镇聚落落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及监督分类,以提取出番禺区建筑用地,然后运用空间分析功能结合交通、年鉴等数据分析番禺区近二十年来村镇聚落空间格局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A)1990年(B)2000年(C)2008年
图1 建筑用地信息提取的结果
①本文所述“番禺区”涵盖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从番禺区分出去的南沙区。

2 村镇聚落分析
本文选取了番禺区的9个村镇聚落进行具体的空间分析。

并结合其所处的镇(街道、区)的经济统计年鉴和交通数据来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所选取的9个村镇聚落如表1所示。

对监督分析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并提取出建筑用地面积变化情况,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研究区域1990年到2008年建筑用地面积情况(单位:km?)
由表1可知,除了复更区域之外,其他村镇聚落的建筑用地面积都是在增长的。

可将番禺区建筑用地面积变化情况分为增大与减小两种,其中建筑用地面积增大包含三种不同类型。

下面分别对几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1 建筑用地面积增大分析
村镇聚落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大包含三种情况:在不改变村镇聚落重心的情况下增大;村镇聚落的面积增大并且其重心向其他方向偏移;两个相邻的村镇聚落由于面积扩大而合并成一个区域。

(1)在不改变村镇聚落重心的情况下增大
通过建立缓冲区,并且对三个时相的建筑用地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在不改变原村镇聚落重心的前提下,其面积增加的区域有六个:横江区域、屏山区域、员岗区域、化龙区域。

结合交通数据可以看出,交通状况是屏山区域建筑用地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交通状况影响两个区域的建筑用地变化之外,通过番禺统计年鉴还可以看出,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口数量也是影响其变化的原因。

(2)村镇聚落重心偏移并且面积增大
通过建立缓冲区,并且对三个时相的建筑用地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村镇聚落的重心有偏移并且面积增大区域有三个:郭岭区域、上泥村区域、合兴区域。

结合交通数据可以看出,交通状况是郭岭区域重心偏移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大的原因。

重心都向道路方向偏移。

(3)相邻村镇聚落因面积增大而合并成一个大区域
通过建立缓冲区,并且对三个时相的建筑用地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分析出谢村钟村区域是因为各自的面积均增大而导致两个区域合并成为一个区域的。

2.2 建筑用地面积减少分析
通过建立缓冲区,并且对三个时相的建筑用地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分析出复更区域在1990年到2008年的建筑用地面积是减少的。

1990年、2000年复更区域的东北方向仍然是居民地,根据Google Earth上面的影像可以看出到2008年,复更区域的东北方向已经是工业用地了,这是复更区域建筑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番禺区从1990年到2008年的建筑用地面积是不断增大的。

1990年到2000年的增长率为126.539%,20aaaa00年到2008年的增长率为+69.128。

经济高速增长是番禺区建筑用地面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南沙经济开发区的成立、旅游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刺激了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大型开发项目(如亚运村)等的兴起,继而进一步扩大了番禺区建筑用地面积的扩大。

(2)从本文中对番禺区各个村镇聚落进行叠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番禺区村镇聚落的空间格局变化大致有三种方式。

村镇聚落面积增大并且重心偏移;村镇聚落在原有重心的基础上增大面积;村镇聚落的面积减小。

结合交通数据和统计年鉴可以得出村镇聚落重心均向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偏移,如道路和河流。

番禺区的通车道路里程从1994年的797公里到2008年的1033公里,增长率为29.6%,番禺的水利交通更加是四通八达。

其次番禺区在近二十年来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导致了村镇聚落面积的增大。

而个别区域出现村镇聚落面积减小则是因为番禺区近二十年来作为广州的工业强区和重要的工业出口基地之一,工业用地的扩大往往需要征用居民用地,从而导致这些村镇聚落的面积减少或者是迁移到其他区域。

参考文献:
[1]徐军,蒋建军,张义顺.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城镇用地提取方法探讨[R].南京:南京国际展览中心,2007.
[2]“广州似乎番禺区统计信息网”
[3]戴建光,蔡海良.基于TM影像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现代测绘,2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