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区域。

随着国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视,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探讨其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区: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中心区,负责全国的政治决策、文化传播以及国际交流。

2. 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天津等地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3. 产业集聚区:以石家庄、天津等城市为依托,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区。

4. 生态保护区:通过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三、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1. 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资源、要素、人才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 交通先行:完善交通网络,打造以高铁、公路、航空等为主的多式联运交通体系,促进区域内的交通互联互通。

3. 产业协同: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4. 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

5.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具体措施1. 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2. 优化人才流动: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人才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流动。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区域内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

4.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 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京津冀城市群。

五、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不 断 深 入 ,上 海 的 国 内旅 游 收 入
以及旅游 总收入均 已超 过北京 。 如 何在旅游 发展现状 的基础上 , 优化 空 间结构 ,促进京津 冀地 区 旅游 经济 的总体发展 ,是很多学
者 一直 在 探 讨 的 问题 。
图1 京津冀旅游外汇收入年际变化
2 京津冀 区域旅游 空间结构
2 . 1京津冀 区域的旅游节点
研 究京津 冀 区域 内各 城市 节 点旅游经济 的规模和实力, 对城市
进 行等 级划 分 ,可 以为 区域 城 市旅 游 经济 差异 研 究奠 定基 础 。北京和
图 2 京津冀 国内旅游 收入年 际变化 天 津 作 为 本 区域 的 发 展 节 点 已达 到 共识 ,所 以如何 确定 河北 的发展 注:图 1 和图2 数据由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天津统计年鉴整理与计算
状况。
和 “ 长三 角 ”和 “ 珠三 角 ” 相 比,京津冀 区域 的旅游 发展速 度 和旅游一体化 程度还 存在很大 差距 ,存在旅游合 作不够 深入 、 内部旅游经济 发展严重 失衡 的问 题 , 出现 了一枝 独秀 的局面 。随 着 “ 长三角 ”的区域旅游 合作 的

静 ,等 京津冀区域旅游 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的旅游收入增长趋势也很明显;河北的入境旅游 收入处于徘徊状态,增长缓慢 ,其国内旅游收入在 2 0 0 8 年 以后上涨趋势 明显 。事实上,河北省的国家级旅游 资源 比北京和天津还要丰富,但其旅游经 济和北京、天津差距很大却远远落后于北京和天津,尤其对 国际游客的吸引效果不 明显,出现 了旅 游 资源 禀赋和旅游 发展 不一致 的
北京的双核联动模式【 4 J ,也就是对 区域 内三省市旅游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已达成共识。对于空间经济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作者:高素英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9期内容摘要: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

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

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

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引力模型空间规模结构城际空间联系引言及文献综述当前阶段,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城市群作为地域主体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是一系列主次分明、分布密集的城市以空间相互作用为主要力量,通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联接构成的城市-区域性系统(郑少峰等,2015)。

世界级的城市群应具有规模等级序列完整、产业体系分工明晰、各城市协同发展等典型特征。

目前,我国已陆续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第三大城市群,将成为支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然而,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城市进化、生态建设等方面,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有显著差距,城市群竞争能力与一体化水平明显落后(薄文广等,2015)。

导致这种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群空间结构(鲁继通,2014)。

因此,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系统性的测度与优化将带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赵渺希等,2014)。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关的研究最先兴起于国外。

Zipf(1942)首创性的引入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展开分析。

随后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蓬勃兴起,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J.Friedmann(1966)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模拟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与过程。

京津冀优化方案

京津冀优化方案

京津冀优化方案1. 介绍京津冀地区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组成,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面临诸多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一个综合的京津冀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些能够改善京津冀地区交通、环境和资源利用等问题的优化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帮助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 交通优化方案2.1 改善公共交通网络首先,应该加大对公共交通网络的投资力度,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效率。

可以增加地铁和轻轨线路的建设,加强公交车队的更新换代,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电动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2.2 建设交通枢纽在京津冀地区建设交通枢纽,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交通枢纽可以连接地铁、轻轨、公交、火车、高速公路等各个交通方式,实现多式联运。

此外,还可以建设停车场和停车楼,便于居民停车。

2.3 制定交通拥堵管制措施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可以采取交通拥堵管制措施。

比如,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优化交通流动。

另外,还可以限制某些道路的通行时间和车辆类型,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3. 环境优化方案3.1 减少污染排放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严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运营。

此外,应该大力推广环保技术和产品,鼓励居民参与环保行动。

3.2 推动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可以鼓励企业进行废物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同时,还可以推广节能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环保习惯的关键措施。

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组织环境保护知识宣讲和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论文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布局;优化;对策论文摘要:产业布局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文首先概括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最后提出了产业错位布局,培育大滨海地区,实施“点―轴―网络”开发战略,实现产业布局战略东移等对策建议。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京津二市被河北省环抱怀中;拥有6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

因此,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优化的问题,是一个区域内产业协调、海陆产业协调布局的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致力于一体化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呈现优化发展态势,表现在:(一)四大临港经济区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目前,津冀沿海四大临港经济区已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

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家“十一五”规划纳入了全国总体发展战略,2006年被国家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成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

曹妃甸临港工业区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一号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工业区各项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依托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大油田,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2007年7月,沧州渤海新区正式成立,以港城、黄骅――中捷、南排河――南大港、海兴等四个城市组团为基础,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和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为主导,正在全力构建沧州渤海新区临港产业群。

2008年4月,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成立,黄金海岸新区将以黄金海岸西部滨海新城为核心,南戴河旅游区、七里海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等产业为支撑,努力构建由滨海至内陆的滨海休闲带、近海生活带和内陆产业带。

(二)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优势产业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如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生产基地、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基地等;天津的中海油能源生产基地、航天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动慢产业生产基地、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唐山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陶瓷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产业基地等,这些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形成,成为地区优势产业的载体,使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和意义二、发展前景及机遇分析三、战略构想: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人才培养四、挑战与应对:绿色发展、资源制约、产业转型五、区域协同创新及合作的持续推进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和意义2020年,北京城市总人口达到2150万人,位列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第二,仅次于长沙。

与此同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得天津和河北省三大城市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全国重点的经济发展区域,京津冀三地更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中国政府已经将“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写进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国家文件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围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构想来进行论述。

二、发展前景及机遇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互补发展、转型升级。

首先,实现了交通、设施、环保等方面的整合,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的整体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三地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发展方向、人口耗能水平、绿色经济水平等都呈现巨大的差异,通过区域一体化,能够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势互补,形成区域经济的规模化效应。

同时,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建设也会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惠及多个相关行业,扩大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

因此,通过区域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战略构想: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人才培养为了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建设工作,政府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政策支持。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空地交通综合体和智慧城市,以加快区域内的信息化和产业集聚。

其次,稳步推进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鼓励并优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新型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经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即指北京。

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
口聚集。

同时,立足于三省市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作者:丁波阎东彬司秋利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1期[摘要]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三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分布特征,整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呈现双星极化分布态势、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和城市规模比例失衡等特征,根据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内部合作、完善城市群规模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调整[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城市经济、信息、交通等要素空间集聚的结果,城市群以相对发达的核心城市作为中心,辐射影响周边城市的经济社会要素,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以地理空间为依托,可以高效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共同体。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已趋于优化状态,而尚在成长中的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城市发展不均衡、环京津贫困带、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本文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和协调发展提供指导。

1; ; 京津冀城市群概况京津冀城市群包含2个直辖市(北京、天津)、1个副省级城市(石家庄)、10个地级城市(唐山、秦皇岛、邯郸、廊坊、邢台、保定、沧州、衡水、张家口和承德),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面積21.6万km2,占全国面积的2.3%,人口1.1亿,占全国人口的7.2%。

京津冀城市群县级以上城市达到35个,大中城市占比25.7%,城镇比较密集。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国城市群共计18个,综合考量经济、人口、信息等要素,能够支撑未来中国发展的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对华北、华东和东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 小城 镇 分 布 以 京广 、 九 、 哈 铁 路 等 为 依 托 , 中 京 京 呈现 以 北京 为 中心 的 强 向 心 分 布 ; 镇 带 分 布 大 体 可 划 分 为 京 广 线 、 城 朔黄
和 石 德 线 、 九 线 、 津 、 哈 和 京 山线 、 承 六 个 片 区 ; 济发 展 呈 现 空 间均 衡 的 分 散 化 趋 势 ; 域 内部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比较 京 京一 京 张一 经 区
运用 地 理 科 学 技 术 或 方 法 , 析 区 域 的交 通 可 达 分 性 。代 表 性 的 文 献 如 李 国 平 等 , 国平 、 秀 李 陈
欣 , 涛 方 、 志 强 , 军 , 翠 兰 , 涛 于 吴 陆 孙 于
目的正是 通 过 区 域 空 间 结 构 优 化 统 筹 区 域 经 济 。
发 达 , 着 经济 发 展 的 空 间重 心 变化 , 随 区域 内部 各地 区 对 外 交 通 需 求 建 设 的 空 间 分 布 也 有 所 改 变 。 最 后 , 合 考 虑 京 津 冀 区 综
域 人 口 、 济 、 镇 和 交 通体 系发 展 的 现状 与 未 来 的 地 区发 展 定位 , 为 “ 轴 、 区 、 中心 、 经 城 认 三 四 多 网络 化 ” 京 津 冀 区域 的 空 间 整 是
11人 才 工 程 ” 年 博 士 发 展 基 金 ( BG 2 10 ) 助 。 2 青 Q JL004 资
探讨 。通 过文献 梳 理 可 知 , 对 不 合 理 的 区域 空 间 相
深入 分析 京 津 冀 区域 的空 间 格 局 与 空 间整 合 方 向 对提 升 区域 经济 实 力 , 强我 国整 体 竞争 力 具 有 重 增
要 的理论 和实践 意义 。 关 于 区域 空 间 结构 的研 究 始 于 2 0世 纪 2 、 0 0 3 年代 , 主要 是 从 区域 发展 的 角 度 , 讨 城 镇 发 展 的 探 空 间集 聚与空 间扩 散 的 过程 与 模 式 , 镇 之 间相 互 城
结 构一 直是制 约京 津 冀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 相 关 的理论 研 究 为科 学 认 识 京 津 冀 区 域 的空 间格
局 现状 和发展 趋势 奠定 了基础 。进 入 2 世 纪 以来 , l 随着产业 转移 和核 心 城 市 的扩 散 效 应 显现 , 京津 冀 区域 的经 济发 展和 区域 格局 出现 了较 大变 化 , 文 本 拟从点 、 、 线 网络 和域 面 四个基 本 空 间 要 素人 手 , 研 究京 津 冀 区域 的 空 间 结 构 特 征 与 未 来 空 间 整 合
构 的集聚特 征 , 二 是 通过 地 区之 间 的经 济 联 系分 其
间映射 , 同时也直 接 影 响 区域 经 济 发展 的水 平 和效
率 。近年来 , 国陆 续 出 台 了 多 项 区 域 规 划 方 案 , 我
析 区域经 济 中心 特 征 和整 体 区 域结 构 形 态 , 三是 其
与环境 学院 , 北京 ,0 8 1 10 7 )
【 摘要 】 本文 以京 津冀 区域 空间结构为研 究对 象, 点、 网络和域 面四个基本 空间要素入手 , 究提 升 区域竞 争力的空 间整 从 线、 研
合规 律 。研 究认 为 , 津 冀 区域人 口和城 镇 体 系的 空 间分 布 不 均 衡 , 方 面 , 自然 条 件 为 基 础 , 现 东 南集 中 特 征 , 一 方 京 一 以 呈 另
2 区 域 空 间 格 局 现 状 分 析
2 1 人 口和 城 镇 分 布 格 局 .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 O d 0 2) 教 育 部 人 1z& 2 ,
京津 冀 区域 人 口分布 整 体 呈 现 以北 京 、 津 为 天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0 J7 0 2 ) 中 央 财 经 大 学 “中财 1YC900 ,
趋势 。
作用 的条 件 与模 式 , 镇 规模 的扩 大 和 城镇 等 级 规 城 模 的形成 及 其 空 间 分 布 等 一 般 规 律 。 国外 关 于 空 间结构 的基础 理论 较 为 成熟 , 主要 有 空 间 相互 作 用 理 论 、 间扩 散 理 论 、 空 中心 地 理 论 、 长 极 理 论 、 增 点 轴 发展理 论 以及 弗 里德 曼 的 中心一 外 围理 论 等 。 对 京津冀 区域 空 间格 局 的研 究一 直 是 国 内 区域 规
毒袁 鞋潜
【 章 】 0—8 ( 1) 一0 一6 文 编号 16 3 22 11 0 4 o 0 6 0 l 7
京 津 冀 区域 空 间格 局及 其优 化 整 合分 析
陈红 霞 李 国平 张 丹
( .中央财经 大学 政府 管理学 院 , 京 ,0 0 1 2 1 北 10 8 ; .北京 大学 政府管 理学 院 , 京 ,0 8 1 3 北 10 7 ; .北 京 大学 城市
合发展的可行方向。
【 关键词 】京津冀 ;空间结构 ;空间整合
【 中图分类 号】F9 . 2 11
【 文献标识码】 A
1 前 言
区域 空 间 结 构 是 地 区 之 间 经 济 发 展 关 系 的 空
划与 区域经 济学领 域 研 究 的 热点 , 究 角 度 大致 分 研 为三个 , 其一 是通 过 人 口统 计 数 据描 述 区域 空 间结
京津 冀 区域 是我 国 经 济发 展 的 重 心之 一 , 我 国区 在 域经 济发 展 格 局 中处 于 北 方 经 济 中 心 地 位 , 此洁 和 陆 锋 , 焱 和 刘 利 邵 周 陈 刘 东 等 , 从不 同角 度对 京津 冀 区域 空 间格 局 进 行 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