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姓名:孟庆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指导教师:张思祥

20071201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基础医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对止血与血栓的发生发展认识越来越深刻,其检测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与此同时,分析仪器也日益向着微型化、集成化与便携化的趋势发展。其中,微分析系统是这一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随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检测灵敏度的日臻提高,用微流控芯片对微量物质的分析与检测日益受到重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在凝血检测中最大限度地把加试剂、反应、检测等分析功能集成为一体。

本课题在分析、总结了传统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利用微流控芯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的基本方法。首先我们利用步进电机设计了离心力驱动微流控芯片结构,该结构可在芯片旋转过程中完成血浆与试剂的混合、反应等操作。同时,运用能发射红光和蓝光的双光束二极管为恒定光源,光束透过芯片的检测区,在其另一面有硅光电池接收光信号。在与凝结剂均匀混合后,血浆由于发生一定的理化反应而凝结,光信号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硅光电池将光信号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经采集可显示整个凝结过程图像,经数据处理后计算,可得到需要的信息。

本课题根据检测原理重点对检测装置的机械部分进行了设计和改善,选择了微流控芯片来替代传统的玻璃试管作为检测容器,以改进用玻璃试管检测时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精度和可靠性;同时,对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部分和基于LabVIEW 的检测系统操作软件进行了设计和完善,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在研究和改进过程中完成了大量有效的实验。

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与传统玻璃试管相比,试剂混合均匀,能去除透镜效应,且实验一致性好。该检测系统的研究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同时,将加快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为分析仪器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凝血检测,虚拟仪器,离心力驱动

i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ii

RESAERCH OF CRUOR MEASURING SYSTEM

USING MICROFLUIDIC CHIP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research, people’s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rombus and hemostasis is more and more profound, the request of examine method is also more and more advanced. At the same time, analytic instrument has had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m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veniency day after day. μTAS is the representation in this peri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advancement in detection,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analyse and detect micro-substance using microfluidic chips. Our research is to use microfluidic chip as detecting container, and the function of injecting the reagent, reacting and detecting are to be done all together.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ur work studies the basic method of cruor testing using microfluidic chip. Firstly, we design a frame called centrifugal force running microfluidic chip, which can finish the mixture and reaction of the plasm and reagent during the chip’s circumrotation. Then we take the red light or blue light as the constant photosource. The light beam goes through the detecting area, an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hip there is a silicon photronic generator which will receive the luminous intensity signals. Because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the plasma congeals, so the luminous intensity changes. The silicon photoelectric generator transforms the luminous intensity signals to the electrical signals. After acquiring the electrical signal, the entire process of congeals may be demonstrated. And after the data processing and calculation, the requested information is acquired.

Our work mainly designed and improved the machine part of the system. We chose microfluidic chip to substitute the traditional cuvette as testing container, so as to correct the objection of cuvette, as well as improve the precision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Meanwhile, we improved the hardware of the system and designed the software based on the LabVIEW platform server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During the designing and improving process, we have also done many effective experimen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vette system, using microfluidic chip as testing container can wipe off lens effect, the plasm and the reagent mixed uniformly, and the experiments have good consistency. The success of this system will promote the medicine examination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 It can also quicken the microfluidic chip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vide analytic instrument new economic increase.

KEY WORDS: microfluidic chip, cruor testing, LabVIEW, centrifugal force running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符号说明

PT -Prothrombin Time,凝血酶原时间。

APT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凝血活酶时间。

FIB -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

TT -Thrombin Time,凝血酶时间。

PRP -Platelet-rich Plasma,富含血小板血浆。

PPP -Platelet-poor Plasma,贫含血小板血浆。

DIC —Dessiminated Inti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I/O -Input/Output,输入/输出。

A/D -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

μl —微升。

R -电路中电阻的通用符号。

C -电路中电容的通用符号。

f -频率,赫兹。

ρ-相关系数。

δ-重复性误差。

v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工业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人类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探索也掀开了新的篇章,相应地,检验医学的研究和深入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面对21世纪科技发展中提出的众多挑战,分析仪器和分析科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仪器设备的微型化、集成化与便携化。当前,分析仪器的发展正在出现一个以微型化为主要特征的、带有革命性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中,微分析系统是这一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随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检测灵敏度的日臻提高,用微流控芯片对微量物质的分析与检测日益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近十几年来,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地位的变化及防治研究的迅速进展,血栓与止血的实验诊断技术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并在全国逐步普及。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而且发病率有所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

血栓与止血相关的检验,是近年来临床血液学发展最快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基础医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对止血与血栓的发生发展认识越来越深刻,其检测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凝血仪的迅速发展和在血栓与止血检测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从传统的手工方法发展到全自动凝血仪,从单一的凝固法发展到免疫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止血与血栓的检测也因此而变得简便、准确、精确[2]。目前,凝血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

当代较先进的血液凝聚分析仪器,能同时应用不同的实验原理对大量的标本进行多项指标的检测;与此同时,仪器对标本和试剂的需求比手工方法几乎减少一半,极大地降低了检测成本[3]。大家已了解到现代止血与血栓检验范围正在日益拓展,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选与确诊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与血栓前状态的检测与预测,血栓症的评价,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和愈后估计[4]。总之,在血液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心胸外科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诊断与治疗方面,止血与血栓检查均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这一类检验的工作量很大,在发达国家估计已占血液学检验的1/3。在发展中国家,凝血仪的开发研究,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1-2 凝血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凝血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1. 生物学方法(Biology)

生物学方法(凝固法)即将凝血因子激活剂加入到待检血浆中,使血浆发生体外凝固,凝血仪连续记录血浆凝程中的一系列变化(如光、电、机械运动等),并将这些变化信号转变成数据,用计算机收集、处理数据后得出检测结果[5]。这类方法发展最早,使用最广泛。目前,在凝血仪中使用的凝固法大致可

1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分成三类:电流法(也称钩方法)、粘度法(也称磁珠法)、光学法。

(1) 光学法

这是当前凝血仪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检测方法。一束光通过样品杯会发生透射和散射。样品杯中的血浆在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逐渐转变成纤维蛋白,其理学性状也会发生改变,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强度也会发生改变。凝血仪根据这种由于血液凝固而导致光强度的变化来判断凝固终点的方法称之为光学法。光学法又可分成两种: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

① 散射比浊法:即根据待检样品在凝固过程中散射光的变化来确定凝固终点的检测方法。来自发

光二极管的光被样品所反射或散射,散射光又被一光电二极管接收,仪器将光强度转变成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再被传送到一个监测器进行处理。当然,发射光的二极管同接收光的光电二极管必须成一定角度。

② 透射比浊法:即根据待检样品在凝固过程中吸光度的变化来确定凝固终点的检测方法。透射比

浊法的原理同散射比浊法的原理基本相似。来自光源的光经平行光管后变成平行光,此平行光透过待检样品后照射到一光电传感器上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再被传送到一个监测器上进行处理。

(2) 电流法

即是将待测样品作为电路的一部分,由于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可以利用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纤维蛋白的形成。

(3) 粘度法(磁珠法)

即在待检样品加入小磁珠,利用变化的磁场使小铁珠产生运动,随着血浆的凝固,血浆粘度增加,小铁珠的运动强度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小铁珠运动强度的变化确定凝固终点[6,7]。

2. 生物化学法(bigchemistry)

生物化学法主要是通过测定发色物质的吸光度变化,以推算待测物的含量。其基本原理是:首先人工合成某种酶裂解物的化合物,且化合物与发色物质,如与对硝基苯胺(PNA)相连接。待检样品中含有活性酶(原)或经样品中加入过量酶激活剂,在检测过程中发色物质被解离下来,被检样品中出现颜色变化,它与被检物质含量呈数量关系。生物化学法以酶学方法为基础,可直接定量,所需样品量小,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便于自动化和标准化。凝血仪日前使用发色物质检测的指标大致分为3种模式,即对酶、酶原和酶抑制物进行测定。

3. 免疫学方法(immunology)

免疫学方法是以被检测物质作为抗原,然后用免疫动物的方法制备相应的抗体,利用抗原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对被检测物质进行定量。止血与血栓实验应用的免疫方法很多,包括免疫扩散法、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免疫比浊等。但自动凝血仪多采用免疫比浊法。免疫比浊既可以通过透射比浊,也可以通过散射比浊。虽然目前凝血仪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的实验室指标不多,但它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方法,为其它实验室指标的自动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4. 干化学技术(dry reagent technology)

这类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床旁凝血分析。其原理是:用惰性顺磁铁氧化颗粒(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 PIOP)均匀分布并结合于可产生凝固或纤溶反应的干试剂中。PIOP 可在一固定垂直磁场作2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下移动。当血标本通过毛细管作用进入反应层后,可溶解干试剂,并发生相应的凝固或纤溶反应,同时与试剂结合的PIOP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其移动或摆动幅度的大小而提供。

纤维蛋白形成或溶解的动力学特征。PIOP 摆动所产生的光量变化通过光电检测器记录。然后通过信号放大、转换、计算而得到检测结果。

5. 超声分析(ultrasonic method)

这是一类利用超声波测定血浆体外凝固过程中血浆发生变化的半定量方法。在凝血分析过程中,以频率为2.0MHz 至2.7MHz 的石英晶体传感器作为信号的发射器和接受器。当血浆与相应试剂作用时,血浆凝固过程可使石英传感器的发射波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接收、记录和分析这种变化而得到相应的结果。目前此方法使用较少[8]。

1-2-2 凝血仪的简介

凝血仪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半自动及全自动两种,前者主要检测一般的常规凝血项目,后者则有自动吸样、稀释样品、检测、结果储存、数据传输、结果打印、质量控制等功能,除对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测外,尚能对抗凝、溶栓治疗进行实验室检测。

半自动凝血仪:目前市售的半自动凝血仪主要由样品、试剂预温槽、加样器和检测系统(光学、磁场)及微机所组成。全自动凝血仪的基本构成包括:样品传送及处理装置、试剂冷藏位、样品及试剂分配系统、检测系统、电子计算机、输出设备及附件等。

全自动凝血仪的特点是加样、预温、检测及报告结果全部自动化,如CA 6000、STA、MDA 180、Futura、MIA1600C等,这些仪器大致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方法多样等特点,而且加样的自动化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力度、方位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是全自动凝血仪开发成本昂贵。半自动的凝血仪加样需用手工,检测方法和检测速度都很有限,但其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便宜等特点,如CAl00、CArrYon Ⅳ、ST4、Fibrintimer等。有些半自动的凝血仪如Coachrome,既有凝固法,又有产色底物法分析,适用于中小型血栓与止血实验室。另外,还有一类使用全血的小型凝血仪,如TAS。将血液滴入检测卡的样品孔,血液即可沿着一定的管道系统流动,凝血仪监测血液的流动来判断凝固终点。这类仪器由于使用全血及检测卡,所以较适用于床边检测。

1-2-3 当前凝血仪的性能特点

1.检测速度快、检测项目齐全:目前广泛使用的全自动凝血仪的检测速度多在50-300 次(测试)/h,最快的可选700 次(测试)/h;检测的项目除常规的凝血筛选实验外,可进行单个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因子的检测,也可以进行抗凝及溶栓疗法的监测。

2.活性与抗原性同时检测:目前有的全自动凝血仪除了利用血浆凝固法和发色底物法进行有关因子活性检测外,尚可利用免疫比浊的原理进行这些因子的抗原含量测定。

3.检测通道、同时检测的项目:性能优越的凝血仪多有4个检测通道,同时检测的项目可以多达l0个。

4.标本及试剂位:全自动凝血仪一般有超过50个标本位,有的还设有急诊位可以使紧急标本优先检测。条形码的运用使仪器对标本及所需检测项目进行快速识别。性能优越的凝血仪设有多达20个l5℃的试剂位,可以满足多个检测同时进行的需求。由于配备了盖帽贯穿式进样机,有的仪器检测时可以不打开样品管,从而使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又有提高。

3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4 5.结果的储存、传递: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仪器可以进行大量检测数据的储存(10000个),通过特

定的接口可以使检验结果迅速传递到各临床科室。

1-2-4 当前凝血仪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凝血仪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凝血仪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手工和半自动测量仪器的测量一部分是手工操作,人工配置试剂,过程复杂,操作繁琐,精度不高,

随机误差大,工作效率不高[9]。

2.另一部分自动仪器的测量方法(比如磁珠法)和以前的比浊法来说,其抗干扰能力不是很强,测量

精度不是很高,灵敏度也不是很高[10]。

3.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不能标准化且可比性差。

4.当前使用比浊法原理测量的仪器,多数抗干扰能力不足或者抗干扰能力与其价格很不相匹配[11]。

5.现在的测量仪器大部分都使用单色光源,不能满足不同检测项目需要不同波长光源的要求,因此它

们所能测试项目比较少,不能满足医院多方面的要求。

6.反应容器没有加入搅拌,试剂混合不均匀,因而测量结果也较不准确。

7.当前使用的软件开发系统复杂难懂,数据的存储量很少,同时由于软件固化在硬件仪器中,因此仪

器的功能不易修改,升级非常繁琐。

§1-3 微流控芯片的原理与应用

微流控分析芯片(microfluidic analysis chip)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由瑞士的Widmer和Manz提出的,它是通过微细加工技术在约为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构建储液池、微反应室、微管道、微检测元件等微功能元器件,从而构成具有微流路控制的分析系统[12]。所以,也称为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芯片上的实验室(lab-on-a-chip)等[13]。微流控芯片具有微型化、集成化、便携化、自动化、低成本和低损耗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也确保了其在众多领域的广阔的应用前景,譬如,生物医学、高通量药物合成筛选、农作物的优选优育、环境监测与保护、卫生检疫、司法鉴定研究等众多领域[14]。其中,生物医学是当前微流控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如用于临床检验的微流控芯片在我国拥有最广泛的市场。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微流控芯片可以在一块芯片上同时对多个病人进行多种疾病的检测;无需机体直接参与免疫应答反应,能实现早期诊断;能检测病源微生物种类,甚至微生物的亚型等。而且待测试样用量小,灵敏度和可靠性极高,检测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这些特点使得医务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疾病诊断信息,从而帮助医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治疗措施。

该项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全球基于微流控技术产品的年利润以20%的年增长率迅速突破了150亿欧元[15]。近几年来,随着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进程显著加速。1999年后一些商品化微流控分析设备相继问世。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荷兰、瑞典、丹麦等,均有新兴的公司积极进入了这一领域的开发研究,抢占市场[16]。我国在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了4~5年,但在多个相关的学科领域都具有足够的积累与优势。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微流控芯片市场,用中国的微流控芯片产业占领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市场、提高微流控芯片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使命。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扎实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又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微流控芯片产品。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凝血检测的各种方法及相应的原理进行研究,对凝血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根据检测原理对检测装置的机械部分进行了研究和改进,选择了微流控芯片来替代传统的玻璃试管作为检测容器,以改进用玻璃试管检测时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精度和可靠性。

三、对检测系统的硬件部分分析与改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研究操作软件设计方案,完成软件设计,实现软件操作的方便,快捷和智能。优化参数检测算法设计,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与可靠性。

五、完成大量有效的实验。进行实验分析,验证系统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与传统玻璃试管相比,试剂混合均匀,能去除透镜效应,且实验一致性好。整套检测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于生产、非接触检测、不受自然光干扰影响、精度高、准确性高、具有很强的信号智能化分析处理功能等优点。软件设计上采用了虚拟仪器,它的优点是使用灵活,可视性强,性价比高,易于功能升级。

本课题旨在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最大限度地把加试剂、反应、检测等分析功能集成为一体。该检测系统的研究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同时,将加快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为分析仪器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5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第二章凝血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检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本检测系统检测的项目主要为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的检测。这些检测项目需要利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源进行检测,同时利用圆盘形的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如图2.1所示,首先,在靠近芯片圆心的贮液池R1中加入凝结剂,芯片外周的贮液池R2中加入血浆,那么在芯片旋转时凝结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芯片外周,最终与R2中的血浆混合。由此,该结构可在芯片旋转过程中完成试样试剂混合、反应等操作。同时,运用能发射红光和蓝光的双光束二极管为恒定光源,光束透过R2,在其下表面有硅光电池接收光信号。在与凝结剂均匀混合后,血浆由于发生一定的理化反应而凝结,光信号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硅光电池将光信号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经采集可显示整个凝结过程电信号,经数据处理后计算,可得到需要的信息。如凝固时间、凝固过程曲线、按指定数学方法计算后的曲线等。

图2.1采集部分装置示意图

Fig. 2.1 Demonstration of the data acquireing part

该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无损纤维,不受自然光干涉影响,可捕捉凝固过程的细微变化,精度高,准确性较好。

§2-2 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本课题将完成凝血四项检测,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凝血四项检测对人体凝血系统分析及临床止血,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检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抢救和溶栓治疗有重要的价值。各检测项目的检测原理如下:

6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凝血酶原时间(PT)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白血病,特别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循环抗凝物,血栓性疾病,静脉炎等[17]。

检测方法:选择波长为405nm 的蓝光。在100μl 血浆(PPP)中加入PT 试剂200μl (经过37℃预温),在均匀混合的过程中,根据透光度曲线的突然下降找切变点,即为固态凝固的切变点。同时测出开始混合点到切变点的时间,百分浓度PTA 和国际正常化比值INR(时间参考范围是11s~14s,PTA 参考范围是80~120%,PTR 参考范围是1±0.15,INR 参考范围是0.8~1.5)。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血友病,甲、乙、丙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肠道灭菌综合症,吸收不良综合症,口服抗凝剂,急性心肌梗塞,肺梗塞,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妊高症和肾病综合症等[18]。

检测方法:选择波长为660nm 的红光。在微流控芯片中加入贫含血小板血浆(PPP)100μl,加入ATPP 试剂100μl,以上混合物均匀后,在37℃温度条件下,准备预温180s,加入已37℃预温的CaCl2溶液,立即启动测试。根据透光度曲线的突然下降找切变点,即为固态凝固的切变点。测出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和APTT 时间比值ATR(参考范围是26~40s,APTT 时间比值(ATR)=待测血浆APTT 值/正常参考APTT 值,参考范围是0.8~1.2)。

3. 纤维蛋白原(FIB)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急性炎症,血栓前状态,血栓栓塞病,术后,妊高症,风湿热,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DIC,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休克,化疗后,先天性低(无)FIB 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原、继发性纤溶,异常FIB 血症,重度贫血等[19]。

检测方法:选择波长为405nm 的蓝光,在37℃恒温时,在微流控芯片中加入贫含血小板血浆(PPP)200μl,加入FIB 试剂100μl,根据透光度曲线的突然下降找切变点,即为固态凝固的切变点。同时测出开始混合点到切变点的时间,需要输入定标曲线。FIB 浓度分别取1200,600,300,150,75g/l,定出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单位转换g/l 到mg/dl),FIB 浓度参考范围是2~4g/l,200~400mg/dl。

4. 凝血酶时间(TT)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肝病,肾病,原发性纤溶,DIC,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症等疾病[20]。

检测方法:选择波长为660nm 的红光,在37℃恒温时,在微流控芯片中加入贫含血小板血浆(PPP)200μl,加入TT 试剂100μl,根据透光度曲线的突然下降找切变点,即为固态凝固的切变点。同时测出开始混合点到切变点的时间(时间的参考范围是14~16s,TTR 的参考范围是0.8~1.2)。

§2-3 系统方案设计

为了满足检测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要求,我们从系统设计的机械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考虑,经过分析比较,最终确定了满足要求的检测系统。

7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2-3-1 机械结构

为了保证系统受到的干扰小,实验条件稳定,采集的数据重复性好,避免偶然误差,我们对传统的使用试管作为检测容器的机械结构进行了改进。由于使用试管存在着诸如透镜效应会造成检测误差、标准容器之间存在透光率误差、液面高度难以确定以及反应容器搅拌力度影响等缺陷,因而我们尝试着使用一种新的检测容器来替代试管。

微流控分析芯片是通过微细加工技术在约为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构建储液池、微反应室、微管道、微检测元件等微功能元器件构成具有微流路控制的分析系统。它具有以下优点:

(1)微流控分析系统具有极高的效率;许多微流控芯片可在数秒至数十秒时间内自动完成测定、分离或其他更复杂的操作。分析和分离速度常高于相对应的宏观分析方法一至二个数量级。其高分析或处理速度既来源于微米级通道中的高导热和传质速率(均与通道直径平方成反比),也直接来源于结构尺寸的缩小。

(2)微流控分析的试样与试剂消耗已降低到数微升水平,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有可能进一步减少。这既降低了分析费用和贵重生物试样的消耗,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3)用微加工技术制作的微流控芯片部件的微小尺寸使多个部件与功能有可能集成在数平方厘米的芯片面积上。在此基础上易制成功能齐全的便携式仪器,用于各类现场分析。

(4)微流控芯片的微小尺寸使材料消耗甚微。当实现批量生产后芯片成本可望大幅度降低,而有利于普及[21]。

鉴于以上分析,微流控芯片具有待测试样用量小,灵敏度和可靠性极高,检测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我们决定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

2-3-2 控制系统

本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系统对执行机构的控制比较简单,对数据的处理比较繁琐,对信号的采集速度要求不是很高。根据控制系统的这些特点并结合系统设计的功能要求,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种改造方案:1.采用单片机控制

单片机系统结构简单、采集速度快、价格低、体积小,但数据处理比较弱,界面不友好,同时抗干扰能力较差,而且采用一台单片机无法实现检测多种项目的功能要求,若用多台单片机进行控制,则检测系统的可靠性不高[22]。

2.采用上位机和下位机联合控制

该控制方式要求下位机负责采集检测信号,对被检测项目的各项参数进行修改,对各个检测通道状态进行监控。上位机与下位机控制器相互通讯,工控机作为上位机主要承担系统管理任务,例如各种数据和信号的检测,存储,分析,计算处理;查看检测各种事件,记录,证书查阅及打印等,而系统的一切控制任务的实现,动作的执行,控制模式的输出,都由下位机来执行,这种控制方式可靠性好,但成本较高。

3.采用PC机并配备多功能数据采集卡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多个检测通道共用一套控制系统,该控制方式以PC机作为上位机,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和简单的控制电路作为下位机。系统通过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和电路控制板之间的交互信息,实现对执行机构的控制和输入信号的采集,由PC机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存储、分析并计算处理,输出结果。8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该控制系统有友好的界面,操作与监视较为方便,而且成本比较低,可靠性比较高[23]。

通过上述三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考虑到系统经济性的要求,我们决定采用方案3。

2-3-3 数据采集卡

在采用PC机配备多功能数据采集卡进行控制时,数据采集卡作为软件与硬件的连接部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数据采集卡测量模拟信号时,必须考虑下列因素:输入模式(单端输入或者差分输入)、分辨率、信号输入范围、采样频率、精度和噪声等[24]。

单端输入以一个共同接地点为参考点,它的信号源与采集端之间的距离较短,并且所有输入信号有一个共同的接地端。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需要使用差分输入,在差分输入方式下,每个输入可以有不同的接地参考点,并且由于消除了共模噪声的误差,所以差分输入的精度较高。这里我们设计的电路信号源与采集端的距离较近,为了使得电路简单,我们采用单端输入。

分辨率是模/数转换所使用的数字位数,分辨率越高输入信号的细分程度就越高,能够识别的信号变化量就越小。

信号的输入范围和分辨率决定了输入信号可识别的最小模拟变化量,此最小模拟变化量对应于数字量的最小位上的0、1变化,通常叫做能换宽度(Code Width)。例如,一个十二位的数据采集卡,输入范围为0到10v,增益为1,则可检测到2.4mV的电压变化,而当输入范围为-10到10v(共20v)时,可检测到电压变化为4.8mV。这里我们信号的输入范围由调理电路控制到最小,0到5V,增益为1,因此可检测到1.2mV的电压变化,完全符合我们的检测要求。

采样率决定了数模变换的速率。其采样速率要满足采样定理,即采样速率是被采样信号变化速率的2倍以上。

综合以上考虑,本课题使用的采集卡为PCL-711B,PCL-711B 的特征是:有25KHz的8路单端输入,转换时间为25微秒,1路双缓冲12位模拟量输出通道,稳定时间为30微秒,16路数字量输入通道,16路数字量输出通道。模拟量输入输出的分辨率均为12位。PCL-711B[25]是一款低成本的板卡,适合一般性应用。本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分为模拟量输入通道、数字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数字量输出通道。

2-3-4 软件开发工具

对于一套控制系统,除了要求硬件支持外,还必须有功能强大的软件开发工具。基于PC机基础上的开发工具种类较多,PC机支持的控制软件有VB、VC以及组态软件LabVIEW等。VC、VB是微软开发的可视化语言,它们是面向对象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开发工具,具有数据结构表达能力强、复杂算法的程序相对容易开发、运行速度快等优点,但它的开发周期比较长; LabVIEW和VB、VC一样是一种编程工具,不过它是一种带有图形控制流结构的数据流模式,这种方式确保了程序中的函数节点只有在获得它的全部数据后才能够被执行。也就是说,在这种数据流程序的理念中,程序的执行是数据驱动的,它不受操作系统、计算机等因素的影响。LabVIEW中被连接的函数节点之间的数据流控制着程序的执行次序,而不像文本程序受行顺序执行的约束。也就是说LabVIEW编程,是“组合”图形和线条,而非“写”程序文本,因而程序容易开发,同时开发周期相对较短。LabVIEW具有编程代码效率差,运行速度较慢的缺点,但它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功能[26]。

由于本系统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实时对温度传感器和检测通道的输出信号进行采集,同时系统硬件

9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已保证了采集速度,对软件运行速度要求不是很高,故而我们选择了具有强大数据采集功能的LabVIEW 开发平台。

2-3-5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

经过相关知识的积累,现把可能影响到检测精度的因素和设计经验总结如下。

1. 检测容器的影响

本课题的检测系统通过反复调试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精度和灵敏度。盛放试样的芯片薄厚,芯片上是否有污渍,手印或划痕对检测结果都有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前要挑选没有划痕,质地均匀的微流控芯片,并避免直接用手接触。

标准容器的透光率误差是由国外计量单位通过与更高精度的标准容器比对,并对其进行修正后得出的,其误差小于1‰,在进行系统精度评定时,应对该项误差进行考虑。

2. 检测仪器温度变化的影响

由于检测项目及试剂的生物特性要求检测仪器恒温在37℃左右,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试剂活性,从而影响反应结果,并且这种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对工作容器和被检试剂进行实时的温度测量,保证两者的温度在37℃左右一个很小的范围。

§2-4 本章小结

本章是论文的理论基体部分,主要工作是讨论微流控芯片用于凝血四项检测的实验原理和方案设计。本章主要介绍了三部分内容:

1、简单介绍了检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对系统的检测项目做了详细介绍,通过介绍明确了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详细的检测方法。

3、结合系统的检测要求,提出了一套检测方案:以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以PC机为核心,在软件上采用基于Windows环境下的LabVIEW开发平台;在硬件上通过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和控制电路板实现了对执行机构的控制,同时对输出的不同信号进行数据采集。文中还对多功能数据采集卡的选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影响系统检测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0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检测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

§3-1 传统检测方法的改进

3-1-1 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图3.1所示,使用双光束发光二极管作为恒定光源,光束通过装有血浆的试管,在试管另一端有硅光电池接受光信号。然后在血浆内加入凝结剂,同时为保证凝结剂与血浆混合均匀,通过电机的带动使试管内搅拌子在一定时间内转动。血浆由于发生一定的理化反应而凝结,光信号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硅光电池将光信号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经采集后送到计算机,

得到需要的信息。

图3.1 传统检测装置示意图

Fig. 3.1 Traditional detecting set diagram

但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我们发现以上方法存在着如下缺陷:

1. 透镜效应

在使用试管作为检测容器时,我们发现,通过试管的光束的光强比在不放置试管时直接透射到硅光电池上的光强要强,这与我们预期的理论分析结果是不相符的。后经我们分析得出,以上现象主要是因为试管的透镜效应所致,即由于试管壁为曲面,在光路中本身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以在光束透过试管时发生折射,使光线汇聚,导致光强信号增强。实验时我们还发现,在试管中加入水后,会增强试管的透镜效应。这种现象对检测结果将会产生随机的、不可预见的影响。

2. 容器误差

试管由于壁厚不相同,或者透光率的不同,由于手印,划痕等的影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表3.1 中有一组数据,是有手印的装水的试管的检测结果,根据数据能够清楚的看到试管各面透光率各不相同。

该表的数据是同一个玻璃试管,在同一测量通道中旋转不同角度得到的归一化后的检测数值。由表可以看出试管本身的性质对光路是有影响的,在试管位置0°时透光率最小,在试管位置180°时透光率最大。该数据的重复性小于2%,由数据可知,容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而在实际检测中,由于每次实验时使用的是不同的试管,并且如果是采用多路采集,在一次实验中

11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也要使用多个不同的试管,那么由于试管间材质的变化所造成的容器误差是不可忽略的。

表3.1 试管检测的试验数据

Table 6.1 Experiment datum about cuvette

试验次数 试管位置0度 试管位置90度 试管位置180度 试管位置270度

1 1.804 1.821 1.840 1.836

2 1.808 1.824 1.835 1.832

3 1.807 1.826 1.842 1.829

4 1.804 1.828 1.840 1.831

3. 液面高度

在使用试管作为检测容器时,如果设计的液面太高,则需要的试剂量就很大,这样一来,对试剂是个很大的浪费,为了节约成本,实现仪器的经济性,需要尽量降低液面,但是太低又可能使反应不够充分,或者光路无法成功捕捉。因此,确定液面高度是检测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4.搅拌影响

在使用试管作为检测容器时,在反应容器中需要加入搅拌,以使反应试剂均匀,使反应完全。搅拌电机与试样瓶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电机带动搅拌子的力度不够;也不能太近,否则使反应结束后形成的固态物质被打散,而许多检测项目原理是根据形成的固态物质多少来找到凝固终点的,这样会影响实验结果,或者使搅拌子转动力度太大而打到试管被卡住,有时会由于力度太大而在试剂中打出气泡,严重影响实验结果。但是又不能去掉搅拌,这样会使反应不充分均匀。

此外,由于电机的搅拌在实验过程中一直存在,由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不同,有些检测项目不受影响,但是对于有些检测项目,存在影响凝固的可能性,由于电机的持续搅拌,把凝固体打散,使本应该由于凝固而持续下降的曲线又上升了。可见电机搅拌具有很大影响。

再者,试管在检测时会由于搅拌子的晃动而在检测孔中发生晃动,这样会使得检测过程中试管随机发生晃动,产生倾斜,由此引入光的折射或漫反射误差,而引起检测的误差。

3-1-2 对检测容器的改进

由于使用试管作为检测容器存在着上述缺陷,因而我们尝试着使用一种新的检测容器——微流控芯片来替代试管。而微流控芯片具有微型化、集成化、便携化、自动化、低成本和低损耗等诸多优点,并且用于临床检验的微流控芯片在我国拥有最广泛的市场。因此我们尝试使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它与试管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 使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时,检测面为平面,因此可以解决使用试管时透镜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2. 与试管相比,用于制作微流控芯片的材料有单晶硅、无定形硅、玻璃、石英和有机聚合物,如环氧树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光洁度好[27]。因此使用微流控芯片可以减小透光率误差。同时,由于同一块芯片的材质相对比较稳定,而我们使用的微流控芯片每一块具有20个检测通道,这一特点可以保证我们在一次实验中将容器误差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3. 微流控芯片的储液池很小,其试样消耗已降低到数微升水平,这就降低了对试剂的消耗。同时,由于使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时,光源与光电接收装置是分别放置在检测区域的上、下位置,这样12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光线可以充分通过检测区,光路容易捕捉。

4. 使用试管时电机搅拌对实验具有很大影响。而使用微流控芯片时,由于是采用离心力驱动系统,血浆和试剂在离心过程中能够充分混合,因而可以省去了电机搅拌装置。

总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与传统玻璃试管相比,试剂混合均匀,能去除透镜效应,且实验一致性好。

3-1-3 检测装置可靠性改进

在调试过程中,需要反复打开、合上仪器的外盖,对电路板反复拆装,这就对硬件的可靠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反复实验与改进,通过以下几方面增加硬件可靠性。

1. 可以固定接线的部分减少接插件的使用。在电路的调试与改进中发现,随着电路板的拆装次数增加,接插件容易松动和虚接,给检测工作的正常完成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把不必要的接插件改为直接焊接固定,是提高硬件可靠性的有效方式。

2. 通过合理安排各部分的位置以缩短导线,数据线的长度,避免交叉,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避免在调试过程中改进了一部分却破坏了另外一部分的连接。

3. 由于外盖的掀开和合上,使得连接外盖上接口和电路板的数据线被反复拉拽,数据线与接口的焊接部分容易造成虚接。为了提高可靠性,使外盖的移动不再对焊接部分直接影响,本课题在外盖内部靠近电路板处加用接插件,使数据线与接插件连接,接插件与接口连接。这样以来,外盖的移动只会对外盖内部的接插件部分有影响,通过在合盖之前检查接插件是否松动,就可以免去检查焊头是否虚接的麻烦。

第3点看似与第1点相矛盾,实际在不需要接插件时减少使用,在防止接头被直接拉拽时增加使用,都是为了提高组装的可靠性,在使用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 微流控芯片检测的实验方法

3-2-1离心力驱动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简介

离心力驱动[28,29]是微流控驱动技术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技术,其系统利用芯片在微电机带动下做圆周运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作为液流的驱动力。通过改变芯片旋转速度和设计不同的通道构型可调节和控制流体的流速。1999年,Duffy等[30]报道了一种在芯片上集成加工有48个酶分析结构单元的离心式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系统采用比色法检测。其芯片结构如图3.2所示。通常离心力驱动的芯片为圆盘形,可在芯片上集成数十至数百个呈辐射状分布的结构单元阵列,有利于实现微芯片的高通量分析。系统工作时,被驱动液体放置于靠近芯片圆心的贮液池中,芯片旋转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液流通过微通道网络流向芯片外周。该系统可在芯片旋转过程中完成酶分析所需要的试样试剂混合、反应、检测等操作。

离心力驱动微泵的特点是:设备较简单,微泵本身不需控制阀,仅靠一台调速微电机即可实现对流体的驱动和控制,驱动和控制设备一体化;芯片上没有可活动的机械部件,加工工艺要求不高;流体流动无脉动;驱动系统与被驱动流体不直接接触,因此对流体的种类没有特殊要求,可驱动的流体范围广泛,包括生物试样(如血液或尿)、含表面活性剂的缓冲液、有机溶剂等。离心力驱动的一个特点是其

13

微流控分析芯片用于凝血检测的实验研究

图3.2 离心力驱动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

Fig. 3.2 Centrifugal force running microfluidic chip system

动力施加于芯片上的所有液流,所带来的优点是以单一微电机可同时提供芯片上所有(数十至数百个)结构单元中液流的驱动力,对于进行微流控芯片的高通量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带来的问题是芯片内所有液流同时受力,如无外加微阀(起限流和切换作用)的配合使用,则无法完成复杂的微流控操作。离心式微流控芯片通常综合采用离心驱动系统和微通道上的控制微阀实现对流体的控制。目前离心力驱动芯片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旋转的芯片不易与外部的试样引入系统、联用的检测系统等设备进行耦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应用。

3-2-2 本课题中微流控芯片检测的实验原理

我们利用圆盘形的微流控芯片作为检测容器,如图3.3 所示,首先,在微流控芯片上、下部分的合适位置固定发光二极管和硅光电池,在其侧壁的合适位置固定一个光电开关。然后,在靠近芯片圆心的贮液池R1中加入凝结剂,芯片外周的贮液池R2中加入血浆,那么在芯片旋转时凝结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芯片外周,最终R1中的凝结剂与R2中的血浆混合。由此,该结构可在芯片旋转过程中完成试样试剂混合、反应等操作。

同时,运用能发射红光和蓝光的双光束二极管为恒定光源,光束透过R2,在其下表面有硅光电池接收光信号。在与凝结剂均匀混合后,血浆由于发生一定的理化反应而凝结,光信号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硅光电池将光信号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经采集可显示整个凝结过程电信号,经数据处理后计算,可得到需要的信息。

通过实验,我们检测到微流控芯片每转3圈,试剂可以被完全甩到R2中并充分混合,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检测凝血时间:首先选择一路通道作为本次的检测通道,在此通道的R1和R2中分别加入凝结剂和血浆,并且在此通道的外壁探出一挡光片,利用U形光电开关来监测此挡光片,以得到微流控芯片转的圈数。当光电开关数到微流控芯片转到第3圈时,立即停止供给电机脉冲,则芯片恰好停在检测通道。此时发光二极管亮起,进入检测部分,我们便可以通过发光二极管和硅光电池对此通道的凝血过程进行检测,得到凝结曲线。

14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3 检测容器示意图

Fig. 3.1 Detecting container diagram §3-3 检测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3-3-1 检测装置总体机械结构

本检测装置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变压器、调理电路板、电源电路板和工作台。机械结构设计主要是安排它们的大小及相互位置,系统的内部结构如图3.4所示。图片右上方的为调理电路板,它由支撑柱支起固定在仪器底座的上方,左上方是电源电路板,它同样由支撑柱支起固定。调理电路板与电源电路板通过数据线与固定在仪器外盖上的接口相连,仪器的外盖接口与采集卡通过数据线相连,从而完成数据交换。左下方是变压器,它直接固定在底座上。右下方部分为工作台,加热,电机转动,微流控芯片加样等主要工作都要在这里完成,它更是采集信息的源头,所以它的设计与精度保证,对检测系统检测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3. 4 检测装置的内部实体图

Fig.3. 4 Detecting device interior entity diagram

15

微流控技术平台在IVD中的运用

一、微流控平台的定义和特点 微流控是一项融合了微电子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制药以及临床医学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深入交流和合作。什么是微流控芯片?微型+集成+自动化。微流控芯片顺应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势(微型化/集成化与便携化),很大程度缩短样本处理时间,并通过精密控制液体流动,实现试剂耗材的最大利用效率,把整个化验室的功能,包括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集成在微芯片上,且可以多次使用。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正呈现三个基本特征:1)平台研究多学科交叉,2)应用研究多领域渗透,3)产业迅速崛起将成为新一代即时诊断(POCT)的主流技术;微流控反应筛选芯片在高通量药物筛选、材料合成、模拟和单细胞测序等领域显示了巨大潜力;而微流控细胞/器官芯片则有望应用于药物毒理和药理作用研究,部分替代医药研究试验动物,是细胞及微环境操控最重要的技术平台。 微流控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体系和数目众多的复合体系的微全分析系统。微流控芯片内部集成的单元部件越来越多,且集成的规模也归来越大,使着微流控芯片有着强大的集成性。同时可以大量平行处理样品,具有高通量的特点,分析速度快、耗低,物耗少,污染小,分析样品所需要的试剂量仅几微升至几十个微升,被分析的物质的体积甚至在纳升级或皮升级。 原则上,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全分析技术平台可以应用于各个分析领域,如生化医疗诊断、食品和商品检验、环境监测、刑事科学、军事科学和航天科学等重要应用领域,其中生物医学分析是热点。目前来看,体外诊断是微流控技术的最大的应用场景,而在体外诊断中,微流控技术应用的重点在于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中。 二、微流控的研究及产业化 微流控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多年前,目前,理论研究准备已经非常成熟,在此,不再赘述。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产业化之路 对比国内外商业化的微流控产品,国外在生化免疫、分子领域均有相对成熟的产品,其中不乏重磅级代表品种(雅培的i-STAT、Illumina的测序仪系列等);国内微流控产品的商业化相对落后,最早上市的微点生物mlabs系列等。 在产业化中,微流控一般分为以下几大类型:气压推动式微流控,离心力推动式微流控,液滴微流控,数字化微流控,纸质微流控等。 气压推动式微流控主要利用气压来推动流体在芯片中的运动,在微流控产业化中出现的最多,像生物梅里埃的filmarray, 罗氏诊断的cobas Liat PCR System,Atlas Genetics的io,博晖创新的HPV分子诊断全自动分析仪,华迈兴微的M2微型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等等都是。 离心微流控是利用离心力来实现微流控芯片中的芯片的推动,在微流控产业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美国爱贝斯(Abaxis)Piccolo Xpress?即时生化检测仪,天津微纳芯科技的pointcare M,杭州霆科生物的微流控芯片农残速测仪等等。

从层析荧光到微流控生物芯片

45 .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现场快速检验(Point-of-Care Test ,POCT )是体外诊断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被广泛使用的血糖仪即为最成功的POCT 产品,占有整个POCT 市场60%以上的份额[1]。目前市场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便携式POCT 技术是胶体金(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和荧光免疫毛细技术。前一种以多家中国公司的产品为代表,后一种以美国Alere 公司的Triage 产品系列为代表。免疫层析技术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而Triage 产品的 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都已有了二三十年的历史[2]。近两年来,随着精准力医疗的大力推进,对精准诊断关键因素之一的医疗检测仪器的性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生物芯片技术和微流控技术两大关键技术在医疗检测行业迅速发展。理邦m16磁敏免疫分析系统(生产单位: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理邦)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把微阵列生物芯片集成进了微流体器件里面。其生物芯片是一 从层析荧光到微流控生物芯片 ——现场快速检验(POCT )技术基础概述 单万水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深圳 518112) 文章编号:1006-6586(2017)07-00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2017-02-18作者简介: 单万水,教授,主任技师。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检验科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士工作站主任,深圳市医学会检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副会长。 内容提要: 文章对目前现场快速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 ,POCT )市场上的各种主流技术进行概述, 集中讨论POCT 市场占比最大的技术平台—免疫层析技术,根据其工作原理和制造过程,从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出发讨论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并从生产、应用层面探讨实现可靠检测的关键手段,进而针对目前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的市场需求探讨POCT 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出现的技术平台—基于生物芯片的微流控技术,最后就POCT 市场上的现有及未来技术平台进行综合分析。 关 键 词: 现场快速检验(POCT ) 免疫层析技术 微流控技术 生物芯片 From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to Microfluidic Biochip ——An Overview of Key POCT Technologies SHAN Wan-shui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12)Abstract: The mainstream point-of-care test (POCT) technologies are reviewed. Th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LFIA) technology which has the largest market share is discussed. The key factors in LFIA’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 affecting the test result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s governing its operation. The means to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precautions in handling the LFIA to ensure reliable test results is explored. Two key technologies, the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icroarray biosensor which are being adopted by new POCT assays to meet the need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are examined. Key words: POCT,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microfluidics, biochip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及制造工艺介绍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及制造工艺介绍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是在1990年首欠由瑞士Ciba2Geigy 公司的Manz与Widmer提出的,当时主要强调了分析系统的“微”与“全”,及微管道网络的MEMS加工方法,而并未明确其外型特征。次年Manz等即在平板微芯片上实现了毛细管电泳与流动。微型全分析系统当前的发展前沿。微流控分析系统从以毛细管电泳分离为核心分析技术发展到液液萃取、过滤、无膜扩散等多种分离手段。其中多相层流分离微流控系统结构简单,有多种分离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有多篇文献报道采用多相层流技术实现芯片上对试样的无膜过滤、无膜参析和萃取分离。同时也有采用微加工有膜微渗析器完成质谱分析前试样前处理操作的报道。流控分析系统从以电渗流为主要液流驱动手段发展到流体动力气压、重动、离心力、剪切力等多种手段。 直至今日,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更加显着地成绩。微流控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微流控芯片的原理 微流控芯片采用类似半导体的微机电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微流路系统,将实验与分析过程转载到由彼此联系的路径和液相小室组成的芯片结构上,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采用微机械泵。电水力泵和电渗流等方法驱动芯片中缓冲液的流动,形成微流路,于芯片上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的反应。激光诱导荧光、电化学和化学等多种检测系统以及与质谱等分析手段结合的很多检测手段已经被用在微流控芯片中,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和高通量分析。微流控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体系和数目众多的复合体系的微全分析系统?微型反应器是芯片实验室中常用的用于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构,如毛细管电泳、聚合酶链反应、酶反应和DNA 杂交反应的微型反应器等。其中电压驱动的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比较容易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因而成为其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它是在芯片上蚀刻毛细管通道,在电渗流的作用下样品液在通道中泳动,完成对样品的检测分析,如果在芯片上构建毛细管阵列,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数百

基于纸基微流控的3D打印喷头及3D打印设备的生产技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纸基微流控的3D打印喷头及打印装置,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3D打印喷头包括喷嘴和供料系统,供料系统包括输运通道和溶液槽;输送通道为长条形纸张,用于打印溶液的输送;输运通道与喷嘴为一体式设置;输运通道一端插置于溶液槽内,另一端设置有狭窄部,为打印溶液喷出口;输运通道的外侧有保护套,保护套为闭合式结构,一端固定连接于溶液槽底部,另一端延伸至喷嘴;保护套外侧有固定板。本技术采用纸张作为输运通道和喷头,制作材料容易制得、成本低廉,其微纳纤维通道使得打印的微纳结构线宽更小,纸张自带过滤功能,使得溶液输运至喷嘴时,避免了污染及喷嘴堵塞问题,溶液在毛细作用下,将无动力输运至喷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纸基微流控的3D打印喷头,包括喷嘴和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系统包括输运通道和溶液槽;所述输送通道为长条形纸张,用于打印溶液的输送;所述输运通道与所述喷嘴为一体式设置;所述输运通道一端插置于溶液槽内,另一端设置有狭窄部;所述狭窄部为喷嘴,用于打印溶液喷出口;所述溶液槽为液体存放容器,用于存放打印溶液;所述输运通道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一端固定连接于溶液槽底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喷嘴,用于避免所述输送通道传输的溶液蒸发和受污染;所述保护套外侧设置有固定板,用于固定所述保护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形纸张制成筒形或柱形结构,所述喷嘴为锥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D打印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材料为滤纸、层析纸或硝酸纤维素膜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狭窄部结构为尖型或圆弧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打印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布置形式为单尖喷嘴、圆弧喷

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及其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5):115G119 P r o g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及其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 一收稿日期:2018G02G27 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 F D 0500707);河南省科技厅基础与前沿研究项目(162300410166 )一作者简介:陈凯丽(1991-)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寄生虫学研究.?通讯作者陈凯丽,刘珍珍,王朋林,郑一玲,菅复春?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一一摘一要: 微流控芯片是以微米尺度对被检测流体样品进行操作为特点的技术,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样品消耗少二速度快二效率高等优势.近年来,基于该技术已开发出很多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例如毛细管电泳二质谱检测二免疫检测二电化学检测二光学检测等.随着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动物疾病对畜牧业的影响日益加大.因此,早期快速检测动物疫病病原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论文就几种常用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及其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一一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畜牧兽医;应用中图分类号:S 85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G5038(2019)05G0115G05 一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前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P EB i o s y s t e m s 公司研制出的高效毛细管自动测序仪,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先进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微流控芯片(m i c r o f l u i d i c c h i p )检测技术与传统的分析仪器比较,具有使用成本低二样品体积小二 灵敏度高二易于和其他技术设备集成以及良好的兼 容性等显著优势[ 1] .该技术是在数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对化学或者生物样品进行操作和检测的一种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完成样品的预处理二分离二稀释二混 合二化学反应二检测以及产品的提取等所有步骤[ 2G3 ].因其独特的优势,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产品的开发方面都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目前在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概述了几种常用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方法及其在畜牧兽医检测中的应用. 1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简介 微流控芯片技术也叫芯片实验室(l a bo na c h i p ,L O C ),是一种以在微米尺度空间完成对化学或生物样品的常规化学和生物实验室功能为主要特 征的技术平台[4] ,简单地说就是在便携设备上甚至 是邮票大小的芯片上实现常规分析实验室所能承担 的功能.该技术是由瑞士学者在1990年提出[5] , 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直到1994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对芯片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方法进行改进[6] ,使其性能和实 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在2004年被美国B u s i n e s s 2.0杂志列为 改变未来的7种技术之一 .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虽然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 晚,由于科研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也得了一定的成就.方肇伦院士率先在国内开展微流控分析系统的研究,发起并组织的 沈阳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 显著推动了微流控学在我国的发展.林炳承作为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推动者,其所著的?图解微流控芯片实验室?一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 2一微流控芯片不同检测方法及其在畜牧兽 医中的应用 一一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方法主要涵括毛细管电泳二质谱检测二免疫检测二电化学检测及光学检测.2.1一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c a p i l l a r y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C E )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c a p i l l a r y e l e c Gt r o p h o r e s i s ,H P C E ),是依据样品中各种组分的浓度不同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来实现分离的继高效液相 色谱之后又一新型的液相分离技术[ 7] .雄性激素是调控动物繁殖行为的主要因子,而睾酮作为雄激素中最重要的激素不仅能够促进副性腺功能还能刺激 精子,对于多胎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H u a n g Y 等[8] 将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与化学发光检测器 相结合,在最佳条件下仅需30s 即可准确的检测出 睾酮,这为调控动物的繁殖行为提供了快速有效的

基于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手持式食品添加剂检测仪

2019年第1期分析仪器Analytical Instrumentation No.1Jan.2019129 基于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手持式食品添加剂检测仪 王潇悦1汪柯佳1张豪哲1汤莉莎1梁培1*叶嘉明2* (1.中国计量大学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杭州310018;2.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技术合作中心,杭州311231) 摘要: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某些企业存在滥用或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本研究以纸基微流控芯片为核心技术,从纸基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制作、材料的选择、检测性能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手持式检测仪上基于超低成本的纸基微流控芯片完成食品添加剂现场即时检测。具有快速、便携、检测限低的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纸基微流控芯片便携快速检测 DOI:10.3969/j.issn.1001-232x.2019.01.026 Handheldfoodadditivedetectorbasedonpaper-basedmicrofluidicchip.WangXiaoyue1,WangKejia1,ZhangHaozhe1,TangLisha1,LiangPei1*,YeJiaming2*(1.CollegeofOpticalandElectronicTechnolo-gy,ChinaJil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2.YangtzeDeltaRegionInstituteofTsinghuaUniversity,BiotechnologyCenteratHangzhou,Hangzhou311231,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studied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paper-based microfluidic chips,material se-lection,detection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T he hand-held detector based on ultra-low cost paper-based microfluidic chip can be used for on-site inspection of food additives.It is fast,p ortable,with ultra-low de-tection limit,strong competitiveness,broad market prospects and good social effects.Keywords:Food additive;Paper-based microfluidic chip;Portability;Fast detection 1前言 近年来,因食品添加剂滥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如质谱、色谱等,结果相对准确,但多数检测周期长、程序复杂,且仪器一般体积庞大、难以携带。 纸基微流控芯片[2]技术正好符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该技术采用纸(滤纸、层析纸及硝酸纤维素膜等广义上的纸材料)作为芯片制作材料以及生化分析平台。芯片系统内可集成样品制备、生物与化学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由微通道形成网络,以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实现常规实验室的分析功能。本研究以纸基微流控芯片为核心技术,开发了基于超低成本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手持式食品添加剂现场即时检测系统。2实验部分 2.1仪器 FUJI XEROX Phaser8560DN喷蜡彩色打印机(日本富士施乐公司);Milli-Q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仪(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DZQ-400/2D真空包装机(浙江江南实业有限公司);YoungLaser-V12型二氧化碳激光芯片雕刻机(苏州扬清芯片科技有限公司);w hatman?双圈定性滤纸(杭州沃华滤纸有限公司)。 2.2试剂 亚硝酸钠,GR,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对氨基苯磺酰胺,AR,北京化学试剂公司;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AR,天津傲然精细化工研究所;柠檬酸,AR,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间苯三酚(二水合物),99%,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氢氧化钠,AR,无锡市佳妮化工有限公司;辣根过氧 万方数据

图解纸芯片制作及应用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5743789.html, 图解纸芯片制作及应用进展 作者:齐云龙丁永胜 来源:《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年第03期 摘要纸可以作为分离和快速检测技术的支撑材料,采用纸质微流控芯片可实现传统试纸所无法实现的对多组分目标物的同时、定量分析,满足对样品中临床疾病标志物和食品、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的快速、廉价和便携式分析的需求。目前已开发许多快速、简便、重复性好、成本低的纸芯片制备方法。本文以图解方式简要介绍国内外在纸芯片制作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图解纸芯片制作应用进展 前言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借鉴半导体微加工技术和(或)微电子工艺在芯片上构 建微流路系统(由储液池、微反应室、微通道、微电极、微电路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在压力泵或电场的作用下形成微流路,在芯片上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反应,可达到高通量快速分析的目的。 “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或称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μ-TAS)意指把生物和化学等领域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生物与化学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或基本集成到芯片上,用以完成不同的生物或化学反应过程,并对其产物进行分析。 功能化芯片实验室大体包括3部分:芯片;分析仪,包括驱动源和信号检测装置;实现芯片功能化方法和试剂盒。 采用微流控芯片分析具有突出优点:(1)系统微型化,芯片面积常为数平方厘米;(2)试样、试剂消耗低,污染少;(3)分析速度快、高通量(通道短,场强高,分离快);(4)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反应、分离可控性大大提高,在集成化基础上可制成便携式仪器用于现场分析。其研究应用日趋广泛,涉及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生物合成、生化诊断分析、药物筛选等领域[1~9]。 纸芯片(Paper-based microfluidics)或纸芯片分析装置(Microfluidic Paper-based Analytical Devices,μPADs或Lab-on-paper Analytical Systems)是微流控分析系统的新成员,与普通意义上的微流控芯片相比,它成本低、制备简便、无需复杂外围设备,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一次性、价格低廉、便携式的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10],被普遍视为未来现场实时诊断发展趋势之一[11~14],本文重点介绍纸芯片的制作及应用。 1 纸芯片概述

微流控芯片研究进展与应用

“Lab‐on‐a‐Chip” 二十一世纪的分析测试平台 分析测试无疑是人类最频繁的科学技术活动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分析测试技术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21世纪,分析测试技术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各项高新技术的综合水平,总的发展方向是更加微型化、自动化、快速化与便携化。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 μ-TAS)完全符合这一战略目标。 μ-TAS又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指通过微电子领域已经发展成熟的微型机电技术(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芯片上构建微型实验室分析平台,该平台集成了生物和化学分析领域中所涉及各种基本操作单位,如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及细胞培养、分选、裂解等,可取代常规生物或化学实验室的各种功能。芯片实验室的优势在于分析化学、微机电加工(MEMS)、计算机、电子学、材料科学与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交叉,有利于实现分析检测从试样处理到检测的整体微型化、自动化、集成化与便携化这一目标。 计算机芯片使计算微型化,而芯片实验室使实验室微型化,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它可以使珍贵的生物样品和试剂消耗降低到微升甚至纳升级,而分析速度成倍提高,成本成倍下降;在化学领域它可以使以前需要在一个大实验室花大量样品、试剂和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分析和合成,将在一块小的芯片上花很少量样品和试剂,以很短的时间同时完成;在分析化学领域,它可以使以前大的分析仪

微纳流控芯片共性技术平台

微纳流控芯片共性技术平台 (2010-2020年) 为深入贯彻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时提出的加快我国传感网产业进展,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精神和省、市政府提出的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部署要求,结合南长实际,启动建设南长传感网高新园,并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和优势 传感网产业包括传感器制造(材料研制、器件制造)、系统构建(网络构建、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大环节,涵盖了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周密制造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目前,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从事传感网络节点研发、设计、制造和运用传感网技术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有20余家。尽管基础规模不大,但进展潜力不小。无锡国盛、中科水质、博阳集团等一批企业在感知节点制造和感知技术应用方面差不多走在了业界前沿。专门随着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强势推进,南长迎来了培养进展传感网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 1.特色产业的支撑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层支撑平台的传感器网络节点,逐步转向细小精微。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集聚着60余家周密机械加工企业,拥有一流的智能数控装备和尖端的工艺处理技术,具备在微尺度上研究开发MEMS技术的基础,较容易导入专用芯片、操纵器件、微传感器、智能操纵模块等微型感知节点制造业务。

2.院地合作的后发优势。传感网产业属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创新成果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灵活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优待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区级政府、相关企业围绕传感网产业进展和示范应用,与国内外知名院所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储备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专门政策的鼓舞优势。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都市”的重要决定,进一步明确将传感网产业作为全市培养和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进展引导性文件和金融财税政策、引智扶持政策。南长凭借专门的地缘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成功跻身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核心区范畴,优先享受国家、省、市出台的各类政策扶持。 4.品质载体的承载优势。南长科技创新及服务外包集聚区内的创智园、科技创业中心、服务大厦,高新研发园等一批载体相继竣工,用于传感网产业进展的载体达30万平方米。且距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等出入口仅需15分钟,交通十分便利。专门随着梁塘河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集聚区生态环境将日趋改善,配套开发的商务服务区、创意休闲区、品质生活区可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公共技术服务,优

探析微流控芯片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

探析微流控芯片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经济发展和医疗健康的日益需求推动了微流控芯片技术,高通量技术,CTC循环肿瘤细胞,纳米医学,3D打印技术,单分子免疫阵列技术(SiMoA),CAR-T技术,基因疗法,AI技术等不断创新和更迭,各种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案例层出不穷。 其中微流控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经过 40 年时间才出现第一款微流控产品,其间经历了基础理论奠定、单元操作技术发展、小规模集成和“微型+集成+自动化”等发展阶段,直至21 世纪初才成功在诊断领域实现商业化。2003年《福布斯》杂志把这项技术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发明之一”。 微流控芯片,又称为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主要依托于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加工工艺,在几平方厘米或更小的芯片上构建的微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的化学、生物学实验平台图,具有在微米尺度级别实现微量流体操控的能力。通过微流控芯片,实验人员可以在芯片上完成采样、预处理、反应、分离和检测等功能,并借助连接设备自动完成分析,而且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检测、系统集成化、微型化、自动化和便携式等显著优势,在医疗检测、体外诊断、药物筛选、基因检测、生化分析、司法鉴定、卫生检疫、环境监测的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工作原理(图片来源:Duke University) 微流控技术在医疗诊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即时检测POCT(Point-of-care Testing) 微流控芯片所具有的的多种单元技术在微小可控平台上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特点已使其成为现代POCT技术的首选,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一批微流控芯片POCT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的成功案例。

一文了解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一文了解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从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统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 杂志将微流控技术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微流控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的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科学家手中流动的“芯”。 微流控芯片技术 微流控,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尤其特指亚微米结构的技术。通过在微尺度下流体的控制,在20世纪80年代,微流控技术开始兴起,并在DNA芯片,芯片实验室,微进样技术,微热力学技术等方向得到了发展。 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在美国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在欧洲被称为“微整合分析芯片”(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s),它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实现的主要平台,可以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有着体积轻巧、使用样品及试剂量少,且反应速度快、可大量平行处理及可即用即弃等优点的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微流控芯片的原理 微流控芯片采用类似半导体的微机电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微流路系统,将实验与分析过程转载到由彼此联系的路径和液相小室组成的芯片结构上,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采用微机械泵。电水力泵和电渗流等方法驱动芯片中缓冲液的流动,形成微流路,于芯片上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的反应。激光诱导荧光、电化学和化学等多种检测系统以及与质谱等分析手段结合的很多检测手段已经被用在微流控芯片中,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和高通量分析。微流控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体系和数目众多的复合体系的微全分析系统?微型反应器是芯片实验室中常用的用于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构,如毛

微流控芯片技术详解_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详解_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原理及微流控芯片的工作原理,其次详细的阐述了微流控芯片技术,最后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具体的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微流控技术原理微流控(microfluidics )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诸如样品制备、反应、分离和检测等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多种单元技术在整体可控的微小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是一个涉及了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微加工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交叉学科。 微流控是系统的科学技术,它使用几十到几百微米尺度的管道,处理或操控很少量的(10*至10~18升,1立方毫米至1立方微米)流体。最初的微流控技术被用于分析。微流控为分析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功能:使用非常少的样本和试剂做出高精度和高敏感度的分离和检测,费用低,分析时间短,分析设备的印记小。微流控既利用了它最明显的特征一一尺寸小,也利用了不太明显的微通道流体的特点,比如层流。它本质上提供了在空间和时间上集中控制分子的能力。 微流控芯片的工作原理微流控芯片采用类似半导体的微机电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微流路系统,将实验与分析过程转载到由彼此联系的路径和液相小室组成的芯片结构上,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采用微机械泵。电水力泵和电渗流等方法驱动芯片中缓冲液的流动,形成微流路,于芯片上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的反应。激光诱导荧光、电化学和化学等多种检测系统以及与质谱等分析手段结合的很多检测手段已经被用在微流控芯片中,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和高通量分析。微流控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

微流控芯片及分离多种细胞的系统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新型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基片和盖片,基片表面一端依次设有鞘液入口及细胞悬浮液入口,基片表面中部相对设有两个连续相油入口,基片表面另一端设有五个液滴出口,鞘液入口及细胞悬浮液入口上均连接有微通道,两个连续相油入口连接的微通道与并联通道形成十字交叉,从十字交叉处连接出的微通道呈辐射状分成五条分离通道分别与五个液滴出口相连接,十字交叉端与五条分离通道的汇聚端之间连接的微通道上设有液滴观察区;五条分离通道的汇聚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分离微电极。本技术新型还提供一种使用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分离多种细胞的系统。本技术新型能提高细胞分选效率和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基片和盖片,其特征在于,基片表面一端依次设有鞘液入口(11)及细胞悬浮液入口(12),基片表面中部相对设有两个连续相油入口(13),基片表面另一端设有五个液滴出口(14),鞘液入口(11)及细胞悬浮液入口(12)上均连接有微通道(15),从鞘液入口(11)连接出的微通道(15)分成两条支路并联至细胞悬浮液入口(12)的微通道(15)的两侧,鞘液入口(11)的微通道(15)与细胞悬浮液入口(12)的微通道(15)合并形成并联通道(16),两个连续相油入口(13)连接的微通道(15)与并联通道(16)形成十字交叉,从十字交叉处连接出的微通道(15)呈辐射状分成五条分离通道(17)分别与五个液滴出口(14)相连接,十字交叉端与五条分离通道(17)的汇聚端之间连接的微通道(15)上设有液滴观察区(18),液滴观察区(18)的微通道(15)形成多通道结构;五条分离通道(17)的汇聚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分离微电极(19),基片上设有微通道(15)的表面与盖片键合形成所述微流控芯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15)的宽度为80至38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15)的深度为80至10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采用PDMA、PDMS、COC、亚克力板或者PMMA,所述盖片采用玻璃、PDMS、PMMA或P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微电极(19)呈V形结构,V形结构的两个伸出端形成有电连接点。 6.一种分离多种细胞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该系统包括四个注射泵(3)、荧光检测器(4)、电脑(5)及可编程直流电源(6),四个注射泵(3)分别与鞘液入口(11)、细胞悬浮液入口(12)及两个连续相油入口(13)连接,以向对应入口注射对应液体,荧光检测器(4)及可编程直流电源(6)分别与电脑(5)电性连接,荧光检测器(4)用于采集液滴的荧光信号并传送给电脑(5),电脑(5)通过将对接收信号与设定的信号进行比对,判断液滴包裹的细胞的种类;可编程直流电源(6)与两个分离微电极(19)电性连接,可编程直流电源(6)针对五种细胞有五个不同的工作模式输出五种脉冲电压,以分离多种细胞;电脑(5)与每一注射泵(3)电性连接,电脑(5)设有预定程序以控制每一注射泵(3)的注射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离多种细胞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检测器(4)包括显微镜以及连接于显微镜上的CCD摄像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离多种细胞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液滴出口(14)连接有细胞收集器(7)。

【CN209680127U】一种多指标检测离心式微流控试纸芯片【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324323.4 (22)申请日 2019.03.14 (73)专利权人 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传化科 创大厦1幢萧山科技城302-61室 (72)发明人 叶嘉明 金迪琼 高丽娟 虞峰  申炳阳 孔兵 丁国荣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代理人 崔自京 (51)Int.Cl. B01L 3/00(2006.01) B01J 19/00(2006.01) G01N 33/5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多指标检测离心式微流控试纸芯片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指标检测离心式 微流控试纸芯片,包括盖板层、通道层和底板层, 盖板层和底板层分别对应设置在通道层顶部和 底部,与通道层密封配合;盖板层包括可视窗、待 测液进样孔、清洗液进样孔、通气孔和盖板芯片 固定孔;底板层包括层析试纸条和底板芯片固定 孔,层析试纸条由样品垫、硝酸纤维素膜、结合垫 和吸收垫组成,其中硝酸纤维素膜位于中间,样 品垫和吸收垫分别位于两端;结合垫位于样品垫 与硝酸纤维素膜之间;通道层包括检测区通孔、 待测液池、待测液通道、清洗液池、清洗液通道、 主通道、进样池、废液池、通气通道和通道芯片固 定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净卫生、检测精 准、自动化程度高的多指标检测离心式微流控试 纸芯片。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CN 209680127 U 2019.11.26 C N 209680127 U

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质谱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设计方案

一种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质谱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毛细管a、毛细管b、毛细管c;所述微流控制芯片有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所述毛细管a和毛细管b一端分别与微量注射泵a和微量注射泵b出口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微流控芯片的进口Ⅰ和进口Ⅱ相连;所述毛细管c一端与微流控芯片的出口相连,另一端通过商用雾化系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相连;一种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质谱系统对单细胞进行检测的使用方法:步骤1,准备进样;步骤2,细胞的有序排列;步骤3,单细胞束形成;步骤4,单细胞液流雾化;步骤5,单细胞的定量分析;步骤6,重复测定。不受限于特定流体条件限制,在宽范围的流速下形成稳定高效的单细胞排列。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质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量注射泵a、微量注射泵b、微流控芯片、毛细管a、毛细管b、毛细管c;所述微流控制芯片有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两个进口分别是进口Ⅰ和进口Ⅱ,所述毛细管a一端与微量注射泵a出口端相连,另一端与微流控芯片的进口Ⅰ相连,毛细管a作为细胞悬浮液进口通道;所述毛细管b一端与微量注射泵b出口端相连,另一端与微流控芯片的进口Ⅱ相连,毛细管b作为补充标准溶液进口通道;所述毛细管c一端与微流控芯片中位于汇合通道末端的出口相连,另一端通过商用雾化系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相连,毛细管c作为单细胞出口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质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制芯片还包括螺旋缠绕八圈的盘状微米级单细胞分离通道、螺旋缠绕一圈的微米级多功能通道及微米级汇流通道组成,所述微米级单细胞分离通道和微米级多功能通道在出口处相连形成微米级汇流通道,在微米级单细胞分离通道内均匀设置有微障碍物;微米级单细胞通道宽度为100~500μm,总长为8.9~44.5cm,微米级单细胞通道内微障碍物长度50~250μm,宽度为50~250μm,共计52~210个;微米级多功能通道宽度为200~1000μm,长度为1.0~5.0cm;微米级汇流通道宽度为200~500μm;整体高度均为50~100μm;微流控芯片的面积为0.3cm2~4.0cm2。 3.一种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质谱系统对单细胞进行检测的使用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质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准备进样:由微量注射泵a提供细胞内含特定元素的细胞悬浮液,通过毛细管a连接到微流控芯片进口Ⅰ;由微量注射泵b提供进行定量元素分析的补充标准溶液,通过毛细管b连接到微流控芯片进口Ⅱ; 步骤2,细胞的有序排列:根据粒子惯性聚焦原理,细胞悬浮液由微量注射泵a被毛细管a引入微流控芯片中,在添加微障碍物的作用下,液流在微米级单细胞分离通道中不断地进行二次流加速,二次流产生的作用力不断作用到细胞上,细胞悬浮液中杂乱无章的细胞被排列为井然有序的单细胞 束;

微流控芯片五大优点及四大缺点分析

微流控芯片五大优点及四大缺点分析 微流控的五大优点(一)集成小型化与自动化微流控技术能够把样本检测的多个步骤集中在一张小小的芯片上,通过流道的尺寸和曲度、微阀门、腔体设计的搭配组合来集成这些操作步康,最终使整个检测集成小型化和自动化。 (二)高通量由于微流控可以设计成为多流道,通过微流道网络可以同时将待检测样本分流到多个反应单位,同时反应单元之间相互隔离,使各个反应互不相干扰,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对同一个样本平行进行多个项目的检测。与常规逐个项目检测相比,大大缩短了检测的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具有高通量的特点。 (三)检测试剂消耗少由于集成检测的小型化,使微流控芯片上的反应单元腔体非常小,虽然试剂配方的浓度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提高,但是试剂使用量远远低于常规试剂,大大降低了试剂的消耗量。 (四)样本量需求少由于只在小小的芯片上完成检测,因此需要被检测的样本量需求非常少,往往只需要微升甚至纳升级别。此外还可以直接用全血进行检测,对于婴儿、老人、残疾人这些血量少、静脉采集困难的人群,使其检测更加方便;或者是非常珍贵稀少的样本,使其多项指标检测成为可能。 (五)污染少由于微流控芯片的集成功能,原先在实验室里需要人工完成的各项操作全部集成到芯片上自动完成,使人工操作时样本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例如在分子核酸类检测中,无论是样本本身,还是制备后准备用于检测的核酸,均会对实验室造成污染,气溶胶的扩散使得后续样本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这也是为什么常规分子核酸类检测需要至少在3个房间分别进行不同的操作。微流控技术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正因为微流控具有以上几个重要的优势和优点,使其成为了POCT的首选。而我们判断这类产品在市场上有没有需求和竞争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上进行判断。 微流控的四大缺点(一)核心技术缺乏规范和标准一个成熟的微流控产品,往往需要配套使用的试剂,核心的微流控芯片,芯片驱动平台,光电检测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以及人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