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主导产业选择

深圳主导产业选择
深圳主导产业选择

xx主导产业选择

摘要

本文根据《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中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以及产业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以深圳市的主导产业选择为对象,在国内外专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析深圳主导产业的选择。

本文首先论述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介绍关于主导产业具有的显著特征以及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接着介绍深圳市的总体概况、产业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判定深圳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并用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产业相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论证深圳的主导产业选择。经过论证得出深圳的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二、主导产业的显著特征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的和间接地影响。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三、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个方面考虑。其中,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包括六项主要内容:

1、对于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

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判断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质量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

四、xx概况及产业结构分析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08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

7806.54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2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299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深圳用了20年的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数次升级换代,特区建立初期产业结构是以“三来一补”初加工工业为主,八十年代中、后期则发展为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特别是近年来,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构筑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

此外,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第四大旅游城市。

五、xx主导产业的判定

根据《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中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深圳主要有以下四大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以计算机和通讯、电子、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99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40%,这不仅在广东,而且在全国也是突出的,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全市本地生产总值的32.4%。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使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强。

高新技术产业直接带动了深圳的电子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环保节能产业、甚至珠宝、服饰、家电等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大

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南山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面积1152公顷,可容纳13.31万就业。

(3)高新技术产业有效利用了区域资源

深圳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3万多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21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万余人。2008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60多亿元。此外,南方科技大学落户于深圳也增强了深圳的科技实力。所以,深圳有效利用了区域的科技资源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强

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148.17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59.1%。

2、现代物流业

深圳正在成为全球化、多功能、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和以邮电通讯及网络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共同构成深圳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运行平台。

深圳是一座沿海城市,有蛇口港、盐田港等众多优良港口,深圳物流业整体竞争力领先全国,运营效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xx物流业对区域资源有效利用

深圳地理位置优越,有众多优良港口如蛇口港、盐田港,并有宝安国际机场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交通快捷便利,使得物流业得以迅速发展。

(2)xx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强

2008年深圳市物流业总产值达到1843.2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01.5亿元。全年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21115.43万吨,增长6.01%。深圳港连续6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

3、金融服务业

深圳致力于建设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努力向香港学习并汲取经验,近年来罗湖中心商务区、福田中心商务区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功。

(1)金融服务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深圳银行、证券、保险业机构密度、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2008年,深圳金融业总资产达到了2.4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100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9。

特别是证券业。深圳是全国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之一。全国两家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交所进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2004年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在深圳推出,五年来运行良好。2008年末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740家,比上年增加70家,上市股票782只,比上年增加70只。总发行股本3441.86亿股,增长23.73%。

(2)金融服务业带来众多就业岗位。

金融服务业繁荣了深圳的经济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对区域就业起到重大作用。

4、文化产业

沿着“文化+科技”的路径,深圳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与高新技术、物流、金融并驾齐驱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1)文化产业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

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50亿元,约占GDP的7%,以腾讯、华强文化科技、A8音乐、嘉兰图、劲嘉、雅图、华视传媒为代表的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高端印刷等文化科技型企业呈现强劲攀升态势,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2)文化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带动了新闻传媒业、印刷业、创意设计、动漫产业的发展。

六、xx主导产业的选择

运用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和产业相关联基准可为我们提供深圳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以及赫克歇尔和俄林。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应当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

产业相关联基准:

发展经济学家艾尔伯特·赫希曼提出了关联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制

度基准。即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通过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才来深建设,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3万多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21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万余人。

科研成果突出:2008年登记科技成果254项。年末三项专利申请受理量36249个,增长1.2%。专利授权量18805个,增长20.9%。所以高新技术产业有效利用了深圳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优势。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也带动了相关联的产业发展。

由此可得出,深圳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是正确的。

2、现代物流业

深圳的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了深圳海陆交通便利的优势,成为重要的物流枢纽。深圳六大物流园区总规划面积22.48平方公里。建成包括19个重大项目在内的园区物流发展项目库,总投资额约80亿元。重点物流园区有:

盐田物流园区、前海湾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龙华物流园区。

物流行业也极大促进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深圳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选择现代物流业作为主导产业是必然的。

3、金融服务业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的经济发达,GDP总量位居我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广阔,有利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深圳市政府也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化的环境和最优质的服务。

此外,金融服务业也带动了保险业、以及商业的发展。

所以金融服务业必定成为xx的主导产业。

4、文化产业

腾讯、华强文化科技、A8音乐、嘉兰图、劲嘉、雅图、华视传媒为代表的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让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08年11月19日,深圳市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深圳这座城市以创新精神著称,文化产业人才众多,是一片文化产业发展的沃土。

文化产业也带动了工艺品制作、商业、旅游业、动漫产业、网游业的发展。

综上作述,深圳的主导产业应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

2、《xx情》2008年版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论文.pdf

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罗斯托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之一,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罗斯托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甚至在一个己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所以能够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因为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提出,对经济成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即主导产业部门,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上游产业乃至所有下游产业的增长起着巨大的影响。以上三个特征反映了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作用,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缺一就不能称其为主导产业。尤其是扩散效应,是与其他产业区别的重要特征和标志。首先,主导产业部门自身的增长能对其他非主导产业部门产生回顾效应;其次,主导产业部门能对新兴工业、新技术、新质量、新能源的出现起诱导作用,发挥前瞻效应;再次,主导部门能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旁侧效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己经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他认为,主导部门综合体是由主导部门和与主导部门有很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组成的。罗斯托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等等。 ②赫希曼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实现该战略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条是由生产短缺达到发展,即发展后向关联大的产业。第二条是由生产过剩达到发展,即发展前向关联大的产业。发展政策就在于努力谋求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效应。也就是说,主导部门通过扩大的关联效应,可带动经济的有效增长。赫希曼将后向关联描述为“投入供应、衍生需求”,即每一非初级经济活动将导致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后向关联被描述为“产品利用”,即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的投入品。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的测度比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测度复杂得多。[1] ③筱原三代平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筱原三代平首先在理论上突破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学说,同时借鉴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著名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基准”理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开创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指标化的先河。他认为,从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角度来看,虽然在某一时点上,有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但经过一定时期,特别是给以有利的扶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动态比较费用论的基本观点。以动态比较费用论为基础,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基准,认为,在工业化初期,所有产业的发展不仅资金有困难,而且必然在资本、技术市场问题上会发生摩擦。因此,必须选择符合筱原两基准,并且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发展。动态比较费用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后进国家的幼小产业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得到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然而,这一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只能成为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把以上设想付之实施?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要对此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2] ④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是在他对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演替关系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 20世纪30年代,赤松要研究了日本当时的主导产业棉纺工业史时,发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棉纺业的发展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赤松要把这种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形式称之为“雁行形态”。“雁行形态论”最早是被用来描述后起国家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二战后,赤松要、小岛清等学者研究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问题时进一步研究拓展了“雁行形态论”。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于,“雁行模式”本身具有不切实际的静态化缺陷。后起国(地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日本经济本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佐证。同时,“雁行模式”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条件限制。这一模式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雁行模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日本对东亚经济发展和合作的认识与构想。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梯度推移模式 梯度推移模式认为,由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导致的经济梯度;高梯度地区的创新,在市场驱动下由于扩散效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转移方向依照梯度最小律原理向具有较高接受创新能力的地区转移;主导产业的发展状态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梯度推移模式局限性在于,作为区域经济不均衡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

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描述,然后综述了国家层面上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最后总结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原则和基准而得到的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原则;基准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判断区域开发的经济背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开发目标;也要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投入的保障、产出的效率、市场潜力、产业的成长性和生命周期等。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第一,关联强度原则。主导产业应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那些关联强度大的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时,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并使这些产业派生出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导向拉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这样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潜力原则。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只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情况,应把那些市场需求弹性高的区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收入、创造更大的需求,而且其发展机遇好、发展收益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第三,技术进步原则。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吸纳先进技术的潜力,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的演进,加快区域产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以节省资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原则,这种优势不仅包括现有优势,而且包括后发优势。这就要求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发挥那些本地拥有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能够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另外,还要考虑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产业,在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种具有较高加工程度、较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果选定并经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六,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它区域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第七,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 展初探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通过不同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产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地选择好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盐城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盐城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品牌响、质量好、市场份额大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区域生产集中度高的特色加工体系,一批依托人力、技能、智力优势形成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了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农村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已达到648个,其中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17个。经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已达60个。全年新办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43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两家。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二)工业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新趋势

多阶段――多基准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多阶段――多基准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摘要: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对经济发展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任何国家或区域某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要有主导产业(群)的拉动或推动作用。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主导产业的基本理论,然后分三步设计了延边主导产业选择的程序,综合四种选择基准,选择出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主导产业;比较优势理论;DEA基准;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理论 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的产业,即一个区域,在某一时期内,是发展经济所依靠的重要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它们占有的比重较大,对经济发展,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很强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实行倾斜式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关键。因而,主导产业的选择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 在产业经济理论史上,许多学者提出了界定主导产业的基准,其中最著名的有比较优势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等。除此之外,一些学者

又陆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比如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经济发展阶段基准、社会生态环境基准、就业功能基准、可持续发展基准、钻石理论基准、DEA(数据包络分析)基准、SSM(偏离-份额方法)基准等。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程序设计 本文基于现有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理论和方法,以吉林省朝鲜族自治州为例,考虑产业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分析方法的简便有效性,设计主导产业选择的程序如下。 第一步,建立反映产业规模和产业经济效益的初选指标体系:总产值比重;增加值比重;固定资产比重;就业比重;利税比重;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延边34个产业进行初选,筛选出前15位产业,作为候选产业。 第二步,分别用比较优势理论、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DEA基准对15个候选产业进行评判,得出每个基准下的评价结果和产业排序。 第三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4个基准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得出15个产业最终的总排序,据此排序选择主导产业(如图1)。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 下面利用延边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延边统计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理论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几个方面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比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综合现有研究基础,给出了推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区的资源和技术是有限的,无法使每个部门得到均衡发展,需要把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技术集中来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同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其它非主导产业的发展。因而,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以制订合适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如何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这一问题,已有很多学者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并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综述,但是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拟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求理论上推进、实践上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促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基准研究 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来说,众说纷纭。国内学者借鉴经典的“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和“筱原基准”等,根据相关基准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提出不同的选择基准。主要有: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等等,基准体系在不断丰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主导产业评价的精度,但是也增加了其难度。叶安宁综述了各个基准说的代表性观点;何景明、卢旭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应从其基本特征、产业结构的演替趋势以及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郭晶基于主导产业的五个基准加入了体现区域性的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和体现海域性的海陆协调发展基准;梁杰加入了就业基准来分析主导产业;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等区别于传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引入三个选择基准:份额偏离基准、结构偏离基准、竞争力偏离基准,统称之为偏离份额基准;戴宾、秦薇指出主导产业的选择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不仅要考虑其直接经济效应,还要考虑主导产业带来的间接社会效应,所以应当引入社会标准;王宏伟、朱德威比较全面地考虑,选择了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和外贸等七个准则再加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以成都市为例 资环一班 龚琦引言-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成都市主要产业的确定- 根据成都市2013年统计年鉴,地区总产值9108.9亿元,第一产业353.2亿元,第二产业4181.5亿元,第三产业4574.2亿元。可见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得比重较高。我们从这两个产业中选出几个产值比较高的行业来比较。分别是重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产业、汽车产业、餐饮业、零售业。这些都是对成都市经济

影响比较大的产业。 通过这6个产业来确定成都市的主导产业。下面是2013年和2012年这6个产业的产值《数据来自成都市2013和2012年统计年鉴》。 表1 (单位:亿元) 将表1数据进行处理过后可以得到下图表2数据 表2 通过对表2数据的分析得出成都市主导产业介于重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和零售业之间,因此对这两个产业进行进一步分析。

层次分析法: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也是一种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即与特尔非法相结合,并加以量化计算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多约束选择、多目标决策中,对于判定不同要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来说,是一种既简便又具有相当可靠程度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先将选择产业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如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为确定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贡献度,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一一给予评价,构成判断矩阵。 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目标层,下图所示: 然后采用特尔菲打分法对第二层次的评价因素层进行打分,通过计算得出个评价因素所占的权重。用C1,C2,C3,C4,C5,C6,C7,C8代表第二层次的8个因素,评分依据教材222对主导产业的判断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 表3因素打分(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_李飞

2007年3月第15卷第2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SOCIALSCIENCES Mar.,2007Vol.15No.2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加快 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缺乏动态性研究、选择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配等问题,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选择结果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综述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2-0106-0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李 飞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20074) 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李飞(1971— ),男,河南新郑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选择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再度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研究课题,有必要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进展的回顾,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研究重点,从而促进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在主导产业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 (WaltWhitmanRtstow,1916—2003)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经济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概括出一个世界经济和历史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式,也就是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主导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 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1][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政府应主动加大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使产业整体发展[3]。 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主导产业的存在,并对主导产业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 赫希曼对主导产业研究的贡献在于对主导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选择主导产业。但正是他们对主导产业的研究成果,即主导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并吸引了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学者们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关注并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 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首次进行了主导产业怎么选择的研究,明确提出了选择标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征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存程度。筱原三代平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应选择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生产率上升 ?106 ?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1.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 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 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1] 缺点: 1. 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 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来的结果也和你的不一致,这个时候该如何解决?比如说,对于一件衣服,我认为评价的指标是舒适度、耐用度,这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探析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探析 提要在我国现阶段,政府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并加以扶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比较优势基准、规模经济基准、关联度基准应该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对应可以构建一个由市场占有率、区位熵、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构成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模型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建立关键在于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的建立,而在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组成差异大的约束条件下,探索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共性标准就尤为重要。确定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共性标准,在具体确定某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时就能够抓住主要方面,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分析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学术界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①企业要进入主导产业,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要么必须支付大笔费用,如支付部分无法回收的投资和研究开发费用等,要么表现为学习过程初期发生的严重亏损,因为这个时期的生产成本往往高于那些已立足的企业的生产成本;②企业进入主导产业一段时间以后,可望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使得政府不必再为这类企业的生存提供援助;③新进入这类产业的企业净利润贴现值为负,而社会福利增量贴现值为正。它的含义为:只有当国家的干预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而后者又不可能直接体现在企业自身的盈利上的时候,进行产业干预是合理的。但对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还存在一些分歧,具体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区域要素禀赋状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比较优势标准。上述标准实际都是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区域要素禀赋状况标准的产业就是具有一定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是因为,根据产业演进理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过程,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标准的产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业,也就是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根据H-O理论,符合区域要素禀赋状况标准的产业是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 2、相关辅助产业发展状况与前景标准。此标准关注的是中间投入品的发展状况。中间投入品与规模效应递增产业的关系可以构造一个与核心-外围基本模型相似的中间品和产业地方化的模型来对中间产品的积聚条件进行分析,只需要将核心-外围模型中的制造品和农产品份额分别替换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份额即可。根据核心-外围模型,产业地理集中与运输成本成反比,与游离的制造品需求的比例成正比,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成正比。与此类似,运输成本的下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经济的增强,将会导致产业日益地方化。这实际上论证

深圳主导产业选择

xx主导产业选择 摘要 本文根据《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中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以及产业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以深圳市的主导产业选择为对象,在国内外专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析深圳主导产业的选择。 本文首先论述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介绍关于主导产业具有的显著特征以及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接着介绍深圳市的总体概况、产业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判定深圳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并用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产业相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论证深圳的主导产业选择。经过论证得出深圳的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二、主导产业的显著特征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的和间接地影响。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三、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个方面考虑。其中,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包括六项主要内容: 1、对于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 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判断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质量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 四、xx概况及产业结构分析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08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

[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产业结构及现存问题,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中韩自贸区的建设机遇为基础,对青岛市未来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合理的选择与分析。 关键词:青岛市;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一、青岛市产业结构分析 青岛市的第一产业主要有农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第三产业则以交通运输业、计算机软件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 目前,青岛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二、三产业基本持平,在近两年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微超过第二产业。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经济发展趋于良性。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青岛目前属于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向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的过渡期间。在协调发展第一产业、继续推动第二产业的情况下,应该增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其发展质量。具体而言,由纺织、机械为主的工业逐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的阶段演进。转型的过程虽然不易,但幸运的是,目前青岛市正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两区”发展机遇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在2009年提出的“以青岛为龙头城市,带动周边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经济规划特区。蓝色经济区,是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复合功能区。 (二)中韩自贸区 青岛是我国最早同日、韩两国开展经济贸易往来的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是青岛申报建立中韩自贸区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优势。近年来,日本和韩国也都已将总领事馆和相应的贸易机构设立在了青岛。 青岛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日韩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40%以上。青岛的产业优势 产品主要是服装、纺织和农副产品,而日韩的优势产品主要是精密仪器、钢材等。由此可见,青岛与日韩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随着中韩FTA的签署,中韩之间的贸易将会受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韩自贸区一旦成立, 身为沿海先锋城市的青岛未来的发展就会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因为没有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自贸区内的商品将会更加顺畅的流动,为两国人民和双边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福利。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基础研究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产业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本文主要借鉴产业结构理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考虑主导产业的选择,以期选择的农业主导产业能使安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到合理的状态。史忠良(1998)认为国民经 济是由许多的产业部门组成,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产业都有其本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相应产业的变动,并进而引起其他产业的发展变化。同样,在各产业内部,组成产业的各个部分之间矛盾运动也会给产业带来影响,促使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经济学主要探讨在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联结构、产业内组织结构的菱动规律以及分析这些变动规律的方法。本文对安县主导产业的研究就是从产业出发,以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安县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增长极概论;比较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开始,然后经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的改进,再经俄林要素享赋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的过程。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增长的原因》(简称《国富论》)中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的关键点在于各国都应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专 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出口数量,用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通过贸易去交换本国生产成本较高但又需要的其他产品。按照绝对优势理论,两个国家发生贸易往来的必要条件是每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要低于其 他国家,否则,这个国家将无法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都居于绝对劣势时,两国仍可以开展贸易的现象。 相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补充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通过实例论证了自由贸易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完善具有重大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相对劳动成本的差别决定了两个国家是否能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虽然一国可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肯定是不同的,总有一种产品的绝对劣势要较小一些,即具有相对比较优势。那么,该国就可以利用这种相对比较优势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出口数量,结果可使贸易双方都能从交换中获得各自的利益,提高各自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两国的产业结构,增加各种产品产量。这就是所谓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要素享贝武理论 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修正和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 出了一种国际贸易的纯理论一一要素享赋理论(TheTheory ofFaCtor EndOWment),即H模型。要素察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各国要素享赋的差异是各国自由贸易中存在的比较优势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劳动丰裕度高的国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度高的国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石家庄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石家庄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内容摘要: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主导产业理论为依托在传统的经济型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的基础上融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选取了经济、资源、环境三方面有代表性指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工业中的22个工业部门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指出了石家庄市目前应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五大行业及其发展思路与模式。关键词: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业部门主导产业通常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其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石家庄市目前“二三一”的产值格局显示: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三次产业之首;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及京津都市圈的重要地位又同时提出更高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步。因此有必要对其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思考、准确定位。主导产业模型构造(一)工业部门的选取根据《石家庄统计年鉴20__》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本文删减了一些处于明显劣势的产业部门将重新组合的产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2个部门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

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及石家庄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构建了产业关联指标、产业成长潜力指标、产业经济效益指标、产业总量优势指标、产业技术水平指标、主导产业比较优势指标和环境能源持续能力指标七个一级指标并分别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总资产利润、资金利税率、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劳动生产率、区位商、物耗产出率、三废治理率作为各一级指标的子指标进行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计量分析结果利用Spss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表1中指标数据值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前四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782%基本上反映了这11个指标的信息因而可以用来描述石家庄市22个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还要求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第一公因子在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感应度系数和产值区位商四个变量上有较

优势产业选择的理论综述

(一)优势产业的内涵 优势产业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研究范畴涉及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多个学科。优势产业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理论框架,以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理论中提出的各类新兴理论学派,以松要的雁型形态理论、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成本论等为代表的实践应用学派。本文认为,所谓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 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尽管学术界对优势产业内涵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但是目前仍缺乏对优势产业内涵的统一界定。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四类视角完善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 (1) 产业视角: 其特征是学者们受到当时流行的主导产业理论的影响, 在研究区域优势产业时, 仍然套用主导产业的研究模式, 从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关联性以及产业贡献等几个因素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冯江华等认为优势产业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 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随着国内市场机制逐渐成熟,学者在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时又将市场因素加入其中,如:李金叶等指出优势产业是指市场前景好, 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较大的牵引力,产值和利税位于同行业前列的产业或产品, 这些产业可以由前后关联较强的产业以链条形式形成的产业链, 也可以由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产业以网络形式形成的产业群。从这类视角所认识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与主导产业内涵过于相似,容易造成两者间的概念混淆,而且很难突出区域性的特征。 (2) 贸易视角: 学者们受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启发,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区域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学者支持比较优势理论所定义得优势产业。如: 蒋智华提出从实质上看,优势产业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如:王文成等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产业部门高度集中于拥有相应竞争优势的地区, 在该地区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它是形成区际分工的基础, 同时它也具有比较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除了能够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 还能供应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 从区外市场获取利益; 宋德勇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新发展同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区域优势产业包括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 二者都在一定产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区别在于内生比较优势产业比外生比较优势产业更易获得持续和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徐仕政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基本立足点,依托区域内所拥有的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下,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面向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市场,在产业价值链条中某环节或多个环节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产业绩效高、产品市场空间广阔的产业或产业群。该类视角是对区域优势产业认识的升华,但是受到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争议的影响,从而导致概念细节上的不确定, 主要体现在我国不发达区域在具体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时,是优先考虑比较优势,还是优先考虑竞争优势, 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担心陷入各自的陷阱中。 (3) 综合视角: 其主要特征是借鉴主导产业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如: 韩庆鹏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 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区位条件等,资源配置基本合理, 资本运行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率, 并能体现地区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 谢南斌认为优势产业或称主导产业, 是承担主要产品的生产,并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生产规模, 在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中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是经济发展中处于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