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美国核威慑战略

合集下载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历史是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中的重要章节。

这段历史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对抗呈现出军备竞赛、地缘政治斗争以及核威慑等多个方面。

1. 美苏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之间,军备竞赛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双方都试图通过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来确保自身安全和影响力的扩张。

这种军备竞赛在核武器领域尤为明显。

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使世界进入了核时代。

紧接着,美国也在1952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此后,两国相继进行了多次核试验,不断提升核武器的技术水平和威力。

军备竞赛的结果是,美苏核武库的规模迅速扩大,核武器的威胁也日益加剧。

2. 地缘政治斗争除了军备竞赛外,美苏之间的对抗还表现在地缘政治斗争中。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都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

这种扩张努力导致了苏联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干预。

美苏之间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热点地区上的对立与冲突都是地缘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3. 核威慑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对抗的核心问题是核威慑。

核威慑是指通过显示和威胁对方使用核武器来阻止对方的攻击,从而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美国与苏联的核威慑策略是基于“相互保证毁灭”原则的。

双方明白一旦发动核战争,将对全球造成毁灭性后果,因此在核武器问题上,尽量避免直接的冲突。

这种相互威慑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美苏关系,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爆发。

4. 变革与解冻1980年代后期,冷战局势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理念,通过削减军备和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试图解冻冷战局势。

这一新思维对美苏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两国领导人在多次峰会上开始进行核军控和裁军的谈判,并签署了若干消减核武器和军事力量的协议。

浅析美国核战略调整

浅析美国核战略调整

浅析美国核战略调整【论点】美国对核战略作出调整主要是基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因素的考虑,在维护美国核优势的前提下恢复与完善核不扩散机制。

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核战略的转变对核裁军及国际安全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但其核战略的本质是维护美国在核军事领域的绝对优势,因此核武减控进程仍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论据】早在2007年1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舒尔茨、前国防部长佩里、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纳恩四位重量级前政要就联名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的文章,呼吁世界各国努力减小对核武器的依赖,阻止核武器扩散到潜在的危险分子手中,从根本上消除核武器对整个世界的威胁。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面临的核威胁重新作出了判断,认为美国所面临的核威胁己发生实际转变。

当前时代背景下,奥巴马对美国核战略作出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军事领域。

冷战后,作为军事强国的中、俄等国对美国的军事威胁目益减小。

美俄之间不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双方矛盾在冷战后大为缓解,发展双边关系,促进双边合作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极小,更不会轻易使用核武器。

与此同时,所谓试图发展核武器的“无赖国家”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核威胁曰益增大。

而对于这种威胁,传统的核威慑战略收效不大,规模庞大的核武库反而更容易加剧核原料的遗失与外流,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美国常规军事力量优势的日益增强也间接降低了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对美国核战略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政治领域。

奥巴马政府倾向于推动美国核战略的转变。

与布什政府注重提升美国自身绝对实力不同,奥巴马政府更注重的是相对优势的提升。

“在防务、外交政策方面,共和党主张强大国防、独善其身、相对孤立。

而民主党则倡导裁军、集体安全、多边合作、对外干预。

在外交政策目标排序上:共和党倾向于将安全排在第一位,而民主党有时将人权与民主排在第一位,有时又将经贸排在第一位。

美国核安全战略的转变及其原因辨析

美国核安全战略的转变及其原因辨析

专 题特朗普多次在推特等公开场合上表示,美国必须大力加强和扩大其核能力. All Rights Reserved.对多样化的打击目标。

例如,美国正在研制具有可控释能和特种破坏的第三代核武器,包括X射线激光器、增强辐射弹、强冲击波弹等。

第三,加速核武库现代化进程。

当前,美国战略核武库老化严重,多数弹头及其运载工具均面临着延寿或淘汰问题,距离上一次核武库升级已经40年有余。

2014-2023年,美国预期将耗资3550亿美元用于核武库的升级与现代化进程,其中包括新型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新的远程轰炸机、新的空射巡航导弹、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执行核任转变原因:国内政治羁绊、大国博弈回归与全球治理弱化核安全治理在美国国内遭遇政治阻力,奥巴马政府政治动员能力不复往昔。

奥巴马政府的执政理念有着比较浓厚的左翼自由主义色彩,其经济刺激计划和医疗改革方案便可窥见一斑,在核安全议程表现更为明显:提出“无核武器世界”倡议,削弱核武器在美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然而,这些并未获得美国战略界尤其是军方的支持。

奥巴马政府推动国会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一再遭遇阻力,表美国空军装备的B61-12型空射战术核弹,该弹药的成功延寿是美国维持该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All Rights Reserved.和平利用核能的诉求长久以来却得不到重视与解决。

出于对核裁军进程停滞不前的不满,无核武器国家发起“人道主义倡议”,试图将核武器制造与使用非法化。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

而对于美国聚焦的核恐怖主义问题,无核国家却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第三,核安全区域治理普遍缺失。

从治理范围来看,核安全治理应包括国家核安全治理、区域核安全治理与全球核安全治理。

与国家核安全治理相对成熟、全球核安全治理初见成效相比,区域核安全治理要薄弱的多,主要表现为无核区的覆盖范围、控制内容、控制对象都已经难以适应国际新的扩散形势和防扩散要求。

就覆盖范围来看,当前国际上共有6个无核区,分别为拉丁美洲-加勒比无核区、东南亚无核区、南太平洋无核区、蒙古无核区、中亚无核区和非洲无核区,而在防扩散形势最危险的中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核安全态势日益恶化,无核化前景日益渺茫;就控制内容而言,无核区并没有限制一切可搭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的研制、开发与获取,也没有将其他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如生化武器列入控制范围;就控制对象方面,无核区并未将恐怖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核行为以及国际“核黑市”列为其主要控制对象。

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

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

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国际冲突之一。

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

核威慑在这一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美苏两国之间的关键互动策略。

冷战的背景源于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和冲突。

美国代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苏联则主张计划经济体制、集权政治和共产主义思想。

这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敌对态势。

双方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并通过各种手段争夺全球霸权。

在这个时期,军备竞赛成为了美苏两国角力的主要方面。

双方都不遗余力地生产大规模的核武器和传统武器,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抑制对方。

核武器的持续发展给了两国领导人以相互毁灭的威慑,也使得冲突升级的风险更加严重。

核威慑成为了这场对峙的重要策略。

美苏两国通过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库来相互威慑,这使得任何一方实施全面核战争都将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这种相互保证摧毁了双方在军事上的优势,迫使双方寻求通过谈判和外交途径解决分歧。

这种核威慑也被称为"相互保证的毁灭",因为双方都明白核战争将对全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尽管核威慑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冷战时期并没有完全避免冲突。

美苏两国在许多战略地区展开了代理战争,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这些战争给世界带来了破坏和不稳定,也加剧了冷战期间的紧张局势。

然而,在整个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下,几乎没有直接的美苏冲突发生。

这种遏制性战略的成功不仅保护了两国的国家利益,也为全球和平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双方只要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核武库,就能够保持相对的和平。

然而,冷战的结束意味着核威慑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后,核武库的管理变得更为复杂,较小规模的国家也开始涉足核武器领域。

核威慑不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问题,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安全威胁。

美国核力量现代化的规划、进程与前景

美国核力量现代化的规划、进程与前景

美国核力量现代化的规划、进程与前景陈 曦 于镇玮核威慑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基石,是美国及其盟友的坚实后盾。

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包括核武器及其运载系统,核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以及支持这一切的人员和基础设施。

虽然到目前为止美国核安全管理局已经成功地保持了核武库的安全、可靠和有效,但在不断演变的威胁面前,美国认为需要进行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核现代化工作以保证其对中俄的核优势地位,但这项进程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陆基核武器现代化陆基战略核武器平台的更新换代项目 美国目前执行陆基战略威慑任务的是400枚民兵-3型(LGM-30G)洲际弹道导弹。

民兵-3型导弹自服役以来虽已经过多轮升级维护,但其推进和制导系统已经老化,美国空军认为民兵-3未来不能有效胜任威慑任务,因此决定不再对其进行升级改造,而最后一轮延寿计划(2015年已完成)将它的服役时间延长到2030年,此后民兵-3将退出历史舞台。

为替代老化的民兵-3导弹,早在2011年,美国国防部就启动了陆基战略威慑系统(GBSD)项目。

作为项目的主要执行方,美国空军对“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的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地面设备系统、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再入系统和模块式架构等方面的技术指标进行了广泛调研,经过多年的论证,美国空军出于反应时间和成本考虑放弃了机动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方案,决定研制一种全新的井下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与民兵-3的设计相比,GBSD方案的特点在于:一是先进的推进系统,包括备选推进剂和壳体材料,以及重新设计的喷管结构和控制系统,推进剂老化和状态的自动监测技术;二是采用新型惯性测量装置、新型加速度计,提高制导系统的易维护性和平均无故障时间;三是采用新民兵-3导弹发射瞬间美国海军第18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路易斯安那号计划书到量产的整体过程耗资巨大,周期较长,而且并不能确保能够获得理想成果,但第二种方案将确保导弹的技术水平远高于其他大国的同类产品,因此也是目前美国海军比较倾向的路径。

美国核战略变化及原因探析

美国核战略变化及原因探析

美 国所 面 临 的核 威 胁 己发 生 实 际转 变 。 当前时 代 背景 下, 巴马 届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认为,“ 奥 美国有义务在道义上领导世界” 。 对 美 国核 战略 作 出调 整 主要 是 基于 以下几 个方面 的 考虑 : 正是 由于这 种 根深 蒂 固的外 交理 念 , 国在 推行 其外 交 政 策时 , 美
章, 呼吁世界各国努力减小对核武器的依赖 , 阻止核武器扩散到 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对选民们的承诺。 削减核武可 以减轻政府财
潜 在 的危 险分 子 手 中, 从根 本 上消 除核 武器 对整 个 世界 的威 胁 。 奥 巴马政 府上 台后 , 美 国面 临 的 核威 胁 重 新 作 出了判 断 , 为 对 认 政压力, 有助 于 美 国经济 的复 苏。 文化 思 想 因素 。 国一 向拥 有 “ 义领 导 ”的思 想 。 国历 美 道 美
示支持。 巴马政 府成 员的态度对近期核 军控领域所取得的进 奥
展 起 到 了一定积 极作 用 。
经 济 领 域 。 融 危 机 后 , 济 复 苏是 美 国接 下来 需 要解 决 金 经
长 佩 里、 参 议 院 军 事 委 员会主 席 纳 恩 四 位 重 量 级 前政 要就 联 的首要问题 , 国有必要对发展与维护核武器所需的巨额财政 前 美 名 在 《 尔 街 日报 》 表 题 为 “ 个 没 有 核 武 器 的世 界 ”的文 支 出进行 削减 。同时, 决 国 民就 业 问题 , 善 国民 生活 也 是 奥 华 发 一 解 改
军事领域 。 冷战后, 作为军事强国的中、 俄等国对美国的军 或多或少地都带有推广美国意识形态的动机 和行为 。 无论是奥
事 威 胁 目益 减 小 。 俄 之 间不 再 存 在 意 识 形 态 的对 立 , 方 矛 巴马 “ 核世 界 ”的倡 议 , 是 美 国所提 出的 “ 美 双 无 还 在核 裁 军 方 面 美 盾在 冷 战 后 大 为 缓 解 , 展 双 边 关 系 , 进 双 边 合 作 成 为 两 国 发 促

美国核战略的“变”与“不变”——对奥巴马政府《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分析

美国核战略的“变”与“不变”——对奥巴马政府《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分析

作者: 赵剑
作者机构: 南京政治学院
出版物刊名: 和平与发展
页码: 46-5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核战略;调整
摘要: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是奥巴马政府在上两届政府对国家核战略两次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调整。

主要体现在:战略理念上以常规武器优势替代核打击威慑;战略原则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战略目标上转向以防范和应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为重点;战略手段上相对倚重国际协议和条约的制约力。

然而,奥巴马政府的报告并未否认首先发动核打击的可能和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用核,也未放弃重新研发新核武的立场,更没有放弃维持其全球独一无二核优势的目标。

"报告"虽然具有某些积极意义,但难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核扩散与核恐怖主义问题,也无法化解当前的伊核、朝核危机。

解读美国核战略及韩半岛量身定制延伸遏制战略

解读美国核战略及韩半岛量身定制延伸遏制战略

解读美国核战略及韩半岛量身定制延伸遏制战略2013年10月,韩美两国国防部长在第45次韩美安保协议会上(SCM)上,就“量身定制型延伸遏制战略”达成一致。

“量身定制型延伸遏制战略”是韩美同盟共同应对朝鲜的核武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遏制战争与核挑衅的核心战略。

可以说,“量身定制型延伸遏制战略”将在促使朝鲜的核武器变成无用之物、引导朝鲜走向非核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正确理解美国的“韩半岛延伸遏制政策”,有必要基于美国的核战略和世界军事秩序,对国际核秩序的结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

美国的延伸遏制政策是美国核战略的下位概念,与此同时,美国的核战略又是国际核秩序最重要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研究世界核秩序中的结构性问题对于美国核战略的影响,识别影响美国“延伸遏制政策”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未来“量身定制型遏制战略”的发展方向是极其重要的。

2013年10月2日,韩美两国国防部长在发表第45次韩美安保协议会(SCM)共同声明时,公开宣布双方就“量身定制型延伸遏制战略”达到协议。

“量身定制型延伸遏制战略”是韩美同盟共同应对朝鲜的核武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遏制战争与核挑衅的核心战略。

可以说,“量身定制型延伸遏制战略”将在促使朝鲜的核武器变成无用之物、引导朝鲜走向非核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威慑(deterrence)是指通过使对方预料到自己的行动结果会远远大于实际的付出,从而放弃具体的行动。

延伸威慑(extended deterrence)是指基于威慑力,向其同盟国提供保护。

换句话来讲,就是将威慑力延伸至同盟国,从而遏制敌人向同盟国发起攻击。

一直以来,延伸威慑概念被解释为“核保护伞(nuclear umbrella)”。

但是,事实上,“延伸威慑”不仅仅指向同盟国提供核保护,而且还包括动用从核武器、常规战力到政治、外交手段等一切力量来提供“遏制力”。

显然,“延伸威慑”与“核保护伞”间有明显的不同。

一、核武器、美国的核战略与世界核秩序核武器因极强的破坏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美国核威慑战略
∙原报告名:
∙报告页数: 13
∙更新时间: 2009-06-27
∙报告作者:佚名
∙以下是对于美国不扩散、威慑和武器削减战略的不同观点。

∙●NPR提出发展新型核能力,可能会重新开始核试验,还计划对认为具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非核国家进行核打击。

如果美国果真对非核国家进行核威胁的
话,这些国家必然会觉得有必要发展本国的核武器以提升自身的威慑能力,这与核
不扩散的倡议背道而驰。

∙●一旦使用核武器,
就会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和核辐
射,这是极其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的。

∙●美国退出了反弹
道导弹条约,并拒绝批准全面禁
止核试验条约。

NPR指出的核威慑
战略可能会让国际社会质疑美国
是否会履行其核裁军责任。

这使美国的诚信度大打折扣,并增加的世界的核危机。

∙●NPR在阐述核裁军问题时使用了“作战部署”这一术语,但并没明确用于各级战备和用于储备的和核武器数量各是多少,也没有对包括480枚战术核重力炸弹在内的约1100枚战术核炸弹进行说明,这些核武器并没有根据1991年9月的“总统核问题倡议”进行销毁。

因而,这些大量的未部署的非战略核弹头有爆炸、被窃取和不正当使用的风险。

∙●如果美国没有受到来自俄罗斯的打击,几百枚核弹头就应该足以对来自包括俄罗斯或其他国家的威胁实施威慑。

∙●美国继续依赖和保留核武器违背了1968年的核不扩散条约,为了让无核武器的国家承诺放弃发展核武器,该条约要求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最终消除核武器。

在2000年的核不扩散条约回顾会议上,美国和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承诺“坚决消除所有核武器”。

所以,美国的责任是彻底消除核武器,而非继续保留。

∙●美国威胁对无核国家或跨国恐怖组织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举措削弱了核不扩散的努力成果,并让无核国家认为需要WMD保护本国安全。

∙●威慑作用的成功发挥必须依赖在其不起作用时,仍有其它选择性预案。

但核报复、先发制人打击和核力量提升可能会被视为对世界的威胁,“……宣称需要和有权利进行核威胁可能会促使更多的国家也利用同样的需要和权力为理由,导致进一步的核扩散。

”我们应该注意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对美国的核能力提升作出了反应,并下令在欧洲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2007的NPR和NSS后续声明的关键主张是美国需要注入资金重新开始制造核武器,维持更大规模的武器储备,或者转向进行爆炸测试以确定其耐用性。

这种说法遭到了2007年元月的Jason研究的质疑,在为能源部提交的这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当前核武器的核心部分可以持续100年性能不受影响。

某些技术专家和政府咨询人员认为RRW毫无必要,并猜测其是受政府签约企业驱使的。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政府顾问Sydney Drell指出美国的核武器安全耐用,他认为研发新技术将使导致重开地下核试验。

∙●目前已经有升级和维护核武器的计划,如核武器储备管理计划(SSP),不同的服役寿命延长计划,以及一个正在进行的将三叉戟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耐用性延长30年的计划。

现在开始升级美国核武器并非势在必行。

∙●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提出一个激进的建议,要求美俄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减少到1000枚,如果安全形势允许的话,在进一步削减到几百枚,并需经过充足的确认程序和透明的实施办法。

核不扩散计划的实施需要时间,取决于所有国家都能遵循它而放弃发展核能力。

美国是否需要保持大规模的现代化核武器来威慑非国家阻止或恐怖分子,他们可能只建造了一个简单的核装置,而且即使他们这样做了,报复打击的对象和地点都难以界定。

难道具有决定性优势的常规打击还不足够吗?
∙●核武器的现代化战略模糊了常规的和非常规武器的判断模式,降低了核门槛。

∙●阻止伊朗掌握核能力是不可能的,伊朗并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而且,NPT 允许各国和平应用核能源。

伊朗的石油储量并非取之不尽,作为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其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核能源对他们来说,正好应对即将来临的能源短缺。

前中央司令部司令,退役将军Abizaid说,美国应当对国际社会施压,要求伊朗停止发展核武器,并申明美国保留对此采取必要行动的权力。

他同时进一步警告说,相信美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既然能够与拥有核能力的前苏联对峙,就有能力限制伊朗……
∙●核报复的威胁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对目前美国的敌手是否具有真正的威慑作用。

∙●某些人认为引入新的核武器技术与削减军备数量相矛盾,与降低核冲突的风险存在分歧都可以理解。

新的核技术扩展了核武器打击目标。

低当量的核武器可能造成的伤亡少些,但同时增加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因为其低当量的特点也说明它可以作为常备武器选择,地堡炸弹也同样如此,它在低下爆炸,也降低了原子当量。

其优点也很明显,比如打击本.拉登、其副手扎瓦希里或其它拥有核武器的恐怖分子时可以奏效,前提是美国要在提升核反应级别前进行全盘的风险评估,NPR和NMS-WMD已规定将核报复作为威慑WMD的选择之一,但这些技术扩展了打击范围,同时却增加了核对抗升级的风险。

∙●布什总统希望在核裁军的过程中得到俄罗斯的合作。

他在NSS中指出,美国寻求与俄罗斯在共同利益相关的核事务上密切合作,并在利益冲突的事务上尽力协调。

这个目标也许很难实现,这从俄罗斯对东欧的导弹防御系统的抵触上可见一斑。

欧洲乃至世界的许多国家都认为是美国的这个举措激起了俄的对抗。

“我们已到了必须作出反应的情势,”普京在谈到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并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建立新基地的计划时说。

∙——未经中国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感谢搜狐军事为本文做出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