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公证公开才有法律效力吗

合集下载

遗嘱要去做公证才有效吗

遗嘱要去做公证才有效吗

遗嘱要去做公证才有效吗订⽴的遗嘱,⾏为⼈具有相应的民事⾏为能⼒;意思表⽰真实;不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有效。

遗嘱并不是做了公证才有效的。

关于遗嘱要做公证是不是才有效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你详细解答。

⼀、遗嘱要去做公证才有效吗1、遗嘱并不是公证才有效的。

2、被继承⼈订⽴的遗嘱,符合以下条件的,具有法律效⼒:(1)⾏为⼈具有相应的民事⾏为能⼒;(2)意思表⽰真实;(3)不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3、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百四⼗三条【民事法律⾏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为有效。

第⼀千⼀百四⼗三条【遗嘱的实质要件】⽆民事⾏为能⼒⼈或者限制民事⾏为能⼒⼈所⽴的遗嘱⽆效。

遗嘱必须表⽰遗嘱⼈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的遗嘱⽆效。

伪造的遗嘱⽆效。

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效。

⼆、遗嘱⽆效怎么继承1、⾸先,遗嘱在部分⽆效的情况下,并不影响遗嘱其他有效部分的效⼒,有效部分按照遗嘱规定的继承,⽆效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处理。

如果遗嘱全部⽆效,死者的遗产应按法定继承处理。

2、其次,确认为有效遗嘱或者部分有效的遗嘱中,对⽐多份有效的遗嘱或有效部分,择优选取出应当适⽤的那⼀份遗嘱或遗嘱那⼀部分。

3、再者,多份遗嘱的内容存在冲突,必然导致效⼒较低的遗嘱的失效,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先后多份遗嘱的具体处理原则:公证遗嘱优先于⼀般形式遗嘱;后订⽴的遗嘱优先于先订⽴的遗嘱,⽆公证遗嘱时,以最后所⽴的遗嘱为准。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遗嘱并不是公证才有效的,被继承⼈订⽴的遗嘱,当事⼈有民事⾏为能⼒,是真实意思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具有法律效⼒。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按钮咨询,或者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遗嘱如何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

遗嘱如何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

遗嘱如何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在生活中,为了确保自己的财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分配,许多人会选择立下遗嘱。

而公证遗嘱因其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公信力,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那么,遗嘱如何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公证遗嘱的概念。

公证遗嘱是指经过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

公证机关会对遗嘱人的身份、遗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要进行遗嘱公证,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遗嘱人的行为能力。

遗嘱人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也就是说,能够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如果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处于神志不清、被胁迫或者受到其他不正当影响的情况下,那么所立的遗嘱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接下来,遗嘱的内容必须是合法的。

这包括遗嘱中所涉及的财产必须是遗嘱人合法拥有的个人财产,不能处分他人的财产。

比如,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配偶的那一部分,遗嘱人就无权单独进行处分。

同时,遗嘱的内容也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遗嘱的形式方面,公证遗嘱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遗嘱的表述应当清晰、明确,没有歧义。

遗嘱中应当详细说明遗产的范围、分配方式和继承人的情况。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者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

选择合适的公证机构也非常重要。

公证机构应当是依法设立、具有公证资格的机构。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所在地的公证处进行公证。

在办理公证时,需要携带相关的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财产证明等。

进入公证程序后,公证员会对遗嘱人的身份和意愿进行核实。

公证员会与遗嘱人进行交流,了解遗嘱人的真实想法和意愿,确保遗嘱是遗嘱人的自愿行为,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遗嘱人在公证员的面前亲自表述遗嘱的内容。

这个过程通常会进行录音录像,以作为公证的证据。

公证员会对遗嘱的内容进行记录,并要求遗嘱人在公证文书上签字确认。

在完成公证后,公证机构会出具公证书。

公证书是公证遗嘱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证明文件,应当妥善保管。

遗嘱有效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遗嘱有效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遗嘱有效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1、立遗嘱人立遗嘱时须有行为能力,不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遗嘱必须表示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因受胁迫、欺骗所立遗嘱无效。

3、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

一、遗嘱有效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1、立遗嘱人立遗嘱时须有行为能力。

《继承法》第22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遗嘱无效。

”即使本人后来有了行为能力,仍属无效遗嘱。

如果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有行为能力,后来丧失行为能力,则不影响他当时所立遗嘱的效力。

2、遗嘱必须表示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因受胁迫、欺骗所立遗嘱无效。

《继承法》第22条规定:“他人伪造的遗嘱无效,篡改的遗嘱,篡改的内容无效。

”有的被继承人本来没有立遗嘱,而继承人无中生有假造遗嘱,也有的被继承人立有遗嘱,继承人认为于己不利,又另造一份于己有利的遗嘱,以假乱真。

这些都属无效遗嘱。

3、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

《继承法》第20条规定:“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遗嘱为准。

”其中有公证遗嘱的,则以公证遗嘱为有效遗嘱。

二、老年人立遗嘱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是否需要立遗嘱。

按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是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是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也就是说,自己不立遗嘱时,遗产继承由国家法律的规定,这叫做法定继承。

所以遗嘱不是每个人必须要立的。

第二,立遗嘱的目的就是打破法定继承的规律,根据自己意愿重新做出安排。

比如可以让某个继承人多继承遗产,或者将某个法定继承人排除在继承人之外,或者指定某个继承人继承某个具体财产等等。

遗嘱需要表述准确,内容不可存在歧义理解。

曾有人用诗歌写的遗嘱,等他去世之后,因为诗歌的文学语言的内容浪漫富于想象的不确定性,引发了继承纠纷。

第三,立遗嘱应当与老年人在世时的赡养问题通盘考虑。

未公证的遗嘱有效吗

未公证的遗嘱有效吗

未公证的遗嘱有效吗不少老人在去世以前都会立下遗嘱,有的老人如果条件欠缺的话,会自己订立遗嘱,所以也没有进行公证,如果遗嘱在人不在世后执行的话,大家可能会担心遗嘱的效力问题,那么未公证的遗嘱有效吗?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未公证的遗嘱有效吗我国《民法典》规定的遗嘱形式有5种:口头遗嘱、录音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和公证遗嘱,公证遗嘱只是遗嘱的一种形式。

每种形式的遗嘱只要符合生效要件即可,不需要经过公证也可以生效。

自书遗嘱是遗嘱人自己书写并签名确认,遗嘱人具有遗嘱行为能力,遗嘱内容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代书遗嘱需要两名见证人,其中一名代书,见证人与代书人与继承没有利害关系。

也就是说继承人以及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等具有利害关系的人均不能作为代书遗嘱的见证人和代书人。

公证遗嘱是遗嘱人到公证处对自己订立遗嘱的行为及遗嘱内容进行公证。

非紧急情况的情况下不请采用录音遗嘱或者口头遗嘱,此类遗嘱容易发生争议。

如果一个人生前立下多份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公证遗嘱效力最高。

如果所有遗嘱都没有经过公证,以最后一份遗嘱效力最高。

二、遗嘱效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遗嘱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设立遗嘱,以依法自由处分其财产的行为能力。

遗嘱为民事行为,设立人必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依我国现行法规定,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有设立遗嘱的行为能力即遗嘱能力。

2、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必须是遗嘱人处分其财产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因为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

3、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这一规定属于强行性规定。

4、遗嘱中所处分的财产须为遗嘱人的个人财产: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者他人所有的财产的,遗嘱的该部分内容,应认定无效。

5、遗嘱须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民事行为无效。

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 - 遗嘱公证

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 - 遗嘱公证

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 - 遗嘱公证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我们应该知道正常情况下,公证遗嘱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如果没有证据证明遗嘱无效的话,一般是推翻不了的,那么,效力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接下来由我详细为您介绍!一、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继承法第二十条为确定遗嘱的效力了最基本的规则:“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立有数分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

而《继承法司法解释》第四十二条对此进一步明确到:“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

”这里所确定的判断标准是以被继承人最后的意思表示为准,同时又确立了公证遗嘱的效力优先地位。

以被继承人最后意思表示为准,此当无异议。

因为遗嘱并非合同行为,而是无相对人的单方意思表示行为,立遗嘱人通过变更、撤销遗嘱来改变自己的财产处分方式并不受他人限制,也基本上不存在因为遗嘱变更撤销而产生的信赖损害赔偿问题。

但是让公证遗嘱具有优先效力,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

《公证法》第二条规定:“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证活动只是证明相关法律文件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而并非是赋予其在实体法上的优先地位。

继承法为了防止伪造遗嘱,各种形式的遗嘱都确定了效力的判断标准。

第十七条规定:“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

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公证遗嘱自证真伪(3篇)

公证遗嘱自证真伪(3篇)

第1篇一、引言公证遗嘱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在继承领域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证遗嘱的真伪问题时常引发争议。

如何辨别公证遗嘱的真伪,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证遗嘱的概念、真伪判断标准、证据收集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公证遗嘱的概念公证遗嘱是指遗嘱人在公证机关的监督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遗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公证遗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即遗嘱人在公证遗嘱中作出的意思表示,在遗嘱人死亡后,具有直接的继承效力。

三、公证遗嘱真伪判断标准1. 真实性公证遗嘱的真实性是指遗嘱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无欺诈、胁迫等情形。

判断公证遗嘱的真实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遗嘱人身份证明:公证遗嘱应当附有遗嘱人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簿等。

若遗嘱人身份证明存在伪造、篡改等情形,则可推断公证遗嘱存在虚假可能。

(2)遗嘱人精神状态: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若遗嘱人立遗嘱时处于精神错乱、智力低下等状态,则可推断公证遗嘱的真实性存在疑问。

(3)遗嘱内容:公证遗嘱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规定,无违反公序良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

若遗嘱内容存在明显矛盾、不合理等情形,则可推断公证遗嘱的真实性存在疑问。

2. 合法性公证遗嘱的合法性是指遗嘱的设立、公证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判断公证遗嘱的合法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公证机关:遗嘱公证应当由具有资质的公证机关进行。

若公证机关不符合法律规定,则可推断公证遗嘱的合法性存在疑问。

(2)公证程序:遗嘱公证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包括告知义务、询问义务、见证人签字等。

若公证程序存在瑕疵,则可推断公证遗嘱的合法性存在疑问。

(3)公证文书:公证遗嘱应当附有公证文书,包括遗嘱公证书、遗嘱公证申请书等。

若公证文书存在伪造、篡改等情形,则可推断公证遗嘱的合法性存在疑问。

四、证据收集在公证遗嘱真伪判断过程中,证据收集至关重要。

遗嘱生效条件规定

遗嘱生效条件规定

遗嘱生效条件规定一、合法的生效条件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为了保证遗嘱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遗嘱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必须是成年人的遗嘱:遗嘱的起草人必须是满足法定的成年人资格,通常是满足法定年龄且具备完全行为能力。

2. 必须是自愿的意愿:遗嘱起草人必须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愿,自主决定遗产的分配方式和受益人。

任何形式的强迫、欺骗或威胁都将使遗嘱无效。

3. 必须是适当的形式:遗嘱必须采用法律允许的书面形式。

通常,起草人应当在遗嘱文件上亲自签字,同时有两个成年人作为见证人签字。

二、辅助生效条件除了合法的生效条件之外,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规定了一些辅助的生效条件,以增加遗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辅助生效条件:1. 公证遗嘱:在遗嘱起草人的生前或死后,遗嘱可以通过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公证遗嘱具有更高的法律证据力,保护起草人的真实意愿。

2. 遗嘱见证人:在起草遗嘱时,可以邀请一些可靠的见证人出席并签字,以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 法定比例继承权保障: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了法定继承份额,即无论遗嘱如何分配,法定继承人都有一定的继承权。

这样可以防止遗嘱过于偏袒某个受益人或削弱了家庭成员的继承权。

4. 必须指定受益人和遗嘱执行人:为了使遗嘱更具明确性和可执行性,起草人必须明确指定受益人和遗嘱执行人。

这些受益人和执行人将负责遗嘱的执行和财产分配。

总结:遗嘱的生效条件是保证遗嘱合法性和生效力的关键要素。

除了合法的生效条件外,辅助的生效条件可以增加遗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遗嘱的起草人应当了解当地法律对遗嘱生效条件的规定,并咨询专业人士以确保遗嘱的有效性。

遗嘱的合理起草不仅可以保护起草人的权益,还可以减少家庭纠纷和继承争议的发生。

因此,每位成年人都应当认真考虑起草遗嘱,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公证遗嘱认定方法(3篇)

公证遗嘱认定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遗嘱是遗嘱人对其财产及其他事务在生前所做的一种法律行为,旨在对其遗产进行分配和处置,以及对其生前所关注的事务进行安排。

公证遗嘱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形式,其认定方法对于保护遗嘱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证遗嘱的概念、认定方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公证遗嘱的概念公证遗嘱是指遗嘱人在公证机关的监督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

公证遗嘱具有以下特点:1. 公证性:公证遗嘱是在公证机关的监督下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

2. 法定性:公证遗嘱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3. 保密性:公证遗嘱的内容不得公开,仅在遗嘱人去世后,遗嘱继承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时,公证机关方可予以披露。

4. 不可撤销性:公证遗嘱一旦成立,遗嘱人不得随意撤销。

三、公证遗嘱的认定方法1. 审查遗嘱人的身份证明公证遗嘱的认定首先需要审查遗嘱人的身份证明,包括身份证、户口簿等。

确认遗嘱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具备立遗嘱的资格。

2. 审查遗嘱的合法性审查遗嘱的内容是否合法,包括遗嘱人的财产状况、遗嘱的分配方式、遗嘱人的意愿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嘱人的财产状况:遗嘱人应当对其财产状况进行说明,包括财产的种类、数量、价值等。

公证机关应核实遗嘱人的财产状况是否真实、准确。

(2)遗嘱的分配方式:遗嘱的分配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公证机关应审查遗嘱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

(3)遗嘱人的意愿:遗嘱人的意愿应当真实、自愿。

公证机关应审查遗嘱人是否受到欺诈、胁迫等非法手段的影响。

3. 审查遗嘱的格式和内容(1)格式:公证遗嘱应当采用法定格式,包括遗嘱标题、遗嘱人信息、遗嘱内容、遗嘱人签名、公证机关盖章等。

(2)内容:遗嘱内容应当明确、具体,不得含糊其辞。

公证机关应审查遗嘱内容是否清晰、完整。

4. 审查遗嘱的见证人公证遗嘱的见证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与遗嘱人无利害关系;(3)具有相应的见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嘱公证公开才有法律效力吗
遗嘱并不是要必须进行公证而且要公开遗嘱的内容才具有法律效力,即使办理过公证的遗嘱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是,公证机构也没有权利直接向社会各界公开这份遗嘱的内容。

每一种不同的立遗嘱的方法,都有着必要的生效条件,但公证不是必须的。

一、遗嘱公证公开才有法律效力吗?
不是,遗嘱不公证也具有法律效力,即使公证也不需要公开遗嘱内容。

公证遗嘱并不是唯一有效的遗嘱形式,我国法律共规定了五种遗嘱形式,包括:自书、代书、口头、录音及公证遗嘱,不管当事人订立何种形式的遗嘱,只要遗嘱在内容及形式方面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就属于合法有效的遗嘱。

至于在办理房产继承过户中,房管部门是否要求办理公证,这是另一回事。

但公证并不是遗嘱生效的必要条件。

遗嘱有效不需要公证,但是公证遗嘱效力高于其他形式的遗嘱。

公正遗嘱是没有有效期的。

经过公证的遗嘱,如果没有新的公证遗嘱推翻此遗嘱,该公证遗嘱是一直有效的。

二、遗嘱无效的九种情形:
(一)遗嘱人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
(二)遗嘱内容不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三)由于遗嘱继承人的原因导致遗嘱无效的
(四)基于财产处分上的原因而遗嘱无效
(五)遗嘱违反法律强制性抚养义务而导致无效
(六)多份遗嘱的内容冲突造成的遗嘱无效
(七)遗嘱形式不合法导致的遗嘱完全失效
(八)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间冲突造成遗嘱无效
(九)遗产中的消极财产大于或等于积极财产,即债务清偿后无剩余财产,导致遗嘱无效。

三、遗产的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分配家产这是公民的私事,所以,法律上绝对不可能规定遗嘱生效的前提条件是公开遗嘱的内容。

很多立遗嘱人在去世之前都不会公开遗嘱的内容的,如果在世就公开了遗嘱的内容,反而会引发家里人的不满。

至于说公证的话,有经济条件的话可以办理公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