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ppt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课件第二章-2

《环境化学》课件第二章-2

稳定性: C2H5 > (CH3) 3CCH2 > CH2=CH > C6H5 和 CH3 > CF3 D/kJ· mol-1:410 415 431 435 435 443
2-7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2)自由基的结构和活性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of Free Radicals) 卤原子夺氢的活性是:F•>Cl•>Br•
增长
终止
2-11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2.3 Transformation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Chemical Foundation for Free Radicals)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 (Foundation for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来源 (Source for Important Free Radicals in the
Atmosphere)
四、氮氧化物的转化 (Transformation of NOx) 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Transformation of Hydrocarbons) 六、光化学烟雾 (Photochemical Smog) 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Transformation of
光化学过程 A* → B1 + B2 +… A* + C → D1 + D2 +… 光解,即激发 态物种解离成 为两个或两个 以上新物种。
2-14
A*与其他分子反应生成新的物种。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三章

《环境化学》第三章

天然水的存在形式
位臵 大气圈 主要存在形式 雨、雪、水蒸 汽等 位臵 岩石 圈 主要存在形式 地下水、岩浆水、 苦咸水等
水圈
河流、冰川、 海洋、湖泊、 沼泽等
生物 圈
体液、细胞液、 血液等
天然水的组成
• 天然水中一般含有可溶性物质、胶体物 质和悬浮物质。 • 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是在 岩石的风化过程中,经水溶解迁移的地 壳矿物质。 (1)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 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分为悬浮固体和溶解 性固体两种。
天然水的组成
④水解作用 K2O· 2O3· 2+2CO2+11H2O→H2Al2Si2O8·2O Al 6SiO H +2KHCO3+4(SiO2· 2O) 2H (4)水体中的溶解性气体 • 大气中的气体与溶液中同种气体间的平 衡为: [G(aq)] = KH×pG
天然水的组成
KH —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
水的碱度
• 苛性碱度:当用标准酸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到 pH=10.8时,所消耗的酸量。 • 酚酞碱度:以酚酞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 总碱度: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由于没有明显的滴定突越,苛性碱度测不到, 是一个理论值。
酚酞碱度=[OH-]+[CO32-]-[H2CO3*] – [H+]
„CO2(aq)‟= 3.34×10-7×32.39=1.082×10-5mol/L (0.4761mg/L )
第二节 水体中的酸-碱化 学平衡
碳酸平衡
• 大气中含有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压的CO2; 在水生生物体之 间的生物化学转化中,CO2占有独特的位臵, CO2对调节天然水pH 值起着重要作用。 • 在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HCO3-、CO32-等4种 物质;

2024年度环境化学课件

2024年度环境化学课件
2024/3/24
定义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 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的 科学。
发展
环境化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化学 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
4
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 土壤、生物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2024/3/24
11
PART 03
水环境化学
REPORTING
2024/3/24
12
水体组成与性质
水体的组成
水体由水分子、溶解物质 、悬浮物质和底质组成。
2024/3/24
水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气味、透明度 、温度、密度、粘度等。
水的化学性质
包括酸碱度、硬度、氧化 还原电位等。
13
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
归宿
污染物的归宿包括在土壤中的残留、向地下水的迁移、向大气的挥发以及被植物吸收等。
2024/3/24
21
PART 05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 过程及毒性作用
REPORTING
2024/3/24
22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吸收
污染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 和皮肤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
分布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质的脂溶 性、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等。
污染物的来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水、大气沉降等。
污染物的分类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根据 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
2024/3/24
14
水体中的化学反应及影响因素

《水环境化学》课件

《水环境化学》课件

VS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 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化学对于揭示污 染物的来源、行为和归宿,以及评估其对 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水 环境化学的研究,可以提出有效的污染控 制和治理策略,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 衡,并保障人类健康。
水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
• 总结词:水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从实验室 研究到野外调查、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过程。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酸碱反应,可以预测和控制水体 和土壤的酸碱变化,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 持提供科学依据。机污染物是水环境中常见的污 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 、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
详细描述
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 酚类、醛类、苯系物等,这些物 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 重危害。
详细描述
营养盐污染物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繁殖和水质恶化,对水生生 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重金属污染物
总结词
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汞、镉等元素,主要来源于采矿、冶 炼等工业废水。
详细描述
重金属污染物可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危害。
04 水环境的生态平 衡与修复
02 水环境中的化学 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氧化还原反应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涉及 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转移。
水体中的溶解氧、铁、锰等元素可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如铁的氧化还原循环对水体 中铁的存在形态和溶解性有重要影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助于理解水环境中元 素的迁移转化过程。
01
02
03
物理处理法

环境化学PPT

环境化学PPT

报告目录 Contents
PART 1
Pollutants
PART 2
Sources And Sinks
PART 3
Chemical Behaviors
PART 4
Control
ChemilO+O2 ·ClO+O→O2+·Cl O+O3 →2O2
Chemical Behaviors
ClO+ClO+M→(ClO)2+M (ClO)2+hv→Cl+ClO2 ClO2+M→O2+Cl+M 2(Cl+O3) →2(ClO+O2) 2O3+hv→3O2
报告目录 Contents
PART 1
Pollutants
PART 2
Sources And Sinks
PART 3
Chemical Behaviors
用作聚氨醋泡沫塑料的发泡剂, 广泛用于冰箱、冷库、空调及热
泵中
是一种很好的溶剂,用做清洗剂。
Sources Of CFCs
液相法 不同的氯代烃原料在卤化锑催化剂、反应温度 (一般为45~200℃)和压力(最高可达3.5MP) 下可以制得不同的氟化合物
气相法 使用装有氟化铝、氟化铬和氟氧化铬催化剂的 固定床反应器或流化床反应器, 以甲烷、氯气 和氟化氢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一步合成 氟氯甲烷
PART 4
Control
开发代用品
代用品的开发应考虑: 1)具有优异的物化 性能; 2)价格适宜,能被市 场接受; 3)对臭氧破坏潜能低;
减少使用
逐渐减少和终止臭氧耗 竭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Control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战略
——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巩固和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二、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发展:
孕育阶段:二次大战-1970年;
形成阶段:70-80年代;
发展阶段:80年代。
24
二次大战-20世纪60年代:研究环境中农药
环 境 化 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 境 化 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 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 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2
参考书籍
3
参考期刊
环境科学 环境化学 化工环保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环境科学 农村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9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 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 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并将次 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 学生丹尼斯· 海斯发起并组织的环境 保护活动,犹如星火燎原。全美国 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约1万所中 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 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一天就 成了第一个地球日。
27
3.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 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 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 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 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化学-绪论 PPT课件

环境化学-绪论 PPT课件

环境问题
•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环境条件,甚至引起环 境污染。
• 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的环境退化现象 臭氧层破坏 气候变化 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 有毒化学品和团体废弃物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 造成环境污染的三因素 物理的
噪声、震动等 化学的
九大类 生物的
大米草、水葫芦、赤藻等
温室效应
酸雨
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臭氧空洞
海洋污染
赤潮
农药污染
3. 认识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环境问题并非只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 问题的认识有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 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工农业 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 的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坏和野生动物某些 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予以重视。我国当时 以污染控制为中心进行环境管理,曾对改善城市和人 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没有把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 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没有把环境污染与 社会因素相联系,未能追根寻源。
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
有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在非洲,干旱将3500万人置于危难之中
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造成两千人死亡
在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使千人遇难
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使核尘埃遍布欧洲
在瑞士,农用化学品、溶剂和录污染了莱茵河,使数百万 尾鱼被毒死
样是热门课题。
(2)各圈层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

环境化学课件
大气的结构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其中, 对流层是大气最底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大气污染及来源
大气污染的定义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 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城市生活等。其中,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是大 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04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组成与性质
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 成分,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 物,对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 残体及其分解产物,对土壤肥 力、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等有重 要作用。
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 分,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 物活性。
度升高,导致温室效应。
03 水环境化学
水体组成与性质
水体的组成
水分子、溶解物质、悬浮物质、 底泥等。
水体的物理性质
温度、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 等。
水体的化学性质
酸碱度、硬度、氧化还原电位、溶 解氧等。
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
01
02
03
污染物的来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 业排水、大气沉降等。
污染物的迁移
食物链进入生物体。
土壤污染
03
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积累,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接
触进入生物体。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移途径
血液循环
污染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淋巴循环
部分污染物质可进入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转运至淋巴结等组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源于采暖
的逐日变化曲线
最大值出现在吹 南西南(SSW)、 西南(SW)、西 西南(WSW)、 西(W)风情况
下,出现在污染 源下风向。
SO2体 积分数 与风速 成反比。
湍流对污染 物在大气中 的迁移扩散 起重要作用。
逆温: 近地 层小 风或 静风; 逆温 消失: 风速 加大。
白 天 通 常 是
SO2 污 染 得 到 减 轻 的 时 候。
b.H2S 源:人为源排放不大,主要是天然源。 汇:
2.含氮化合物(主要是N2O, NO, NO2) N2O:主要源于天然(土壤中硝酸盐经细菌脱氮产生); 在低层大气非常稳定,是停留时间最长的含氮化合物。 a.NOX(NO、NO2) 源:燃料燃烧
汇: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经湿沉降和干沉降去除,湿沉 降是最主要方式。
环境化学的特点: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 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 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2.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国际: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耦合的 研究;化学品安全评价;全球变化问题。
我国: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大气颗粒物 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 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 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迁移及 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 生物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 (最重要)、生物迁移。
各分支学科发展动向:
A 环境分析化学
B 各圈层环境化学
C 污染控制化学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优先控制的毒性 强、难降解、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 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发生变化。
额外CO2的出路:进入海洋、进入生物圈、停留在 大气圈(影响最大)
c.碳氢化合物 气态形式:C原子数1-10;其余以气溶胶形式存在。 据烃类化合物在光化学反应中活性大小分为: 甲烷和非甲烷烃(NMHC)。 (1)甲烷 源:产生机制为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另反刍动物 及蚂蚁呼吸也产生。
汇:与HO·自由基反应
汇:光合作用
体积分数 逐年上升
北半球:夏季出现浓度最小值(光合作用及化石燃料取 暖);南半球:季节变化不明显(大部分为海洋,陆地 主体为荒漠和无植被冰盖)。
南半球:变化不明显
北半球:年较差较大,且 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中、 高纬地区达最大。
植物作用;海洋占比例小;中、高纬度大气传输
危害:影响全球气候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 物。 1.含硫化合物
a.SO2
危害: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危害人体呼吸道、对植物 有危害;参与硫酸烟雾和酸雨的形成。 源:全球范围: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相当;城市:主要 源于含硫燃料燃烧。 汇:50%转化为硫酸或硫酸根;50%干、湿沉降去除。 浓度特征:本底值具明显地区和高度变化;城市浓度具 明显变化规律。
参考书目:
1.《环境化学》王晓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环境化学计算》何燧源编,1996第1版 3.《环境化学教程》邓南圣等编,武汉大学出版 社
教材: 《环境化学》戴树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化学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 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 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少量(小于15%)扩散入平流层,与氯原子反应
扩散入对流层 通过降水清除。
无机污染物的迁移: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 配合和螯合、吸附-解吸。
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生物 分解。
生物体吸收、代谢、生长、死亡、食物链放大均可 实现污染物迁移。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层的结构
度据 变温 化度 分随
海 拔 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按物理状态分: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按形成分: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按化学组成分: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卤素 化合物。
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 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极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 法。
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是化学科学的新的 重要分支。
环境介质: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 具有的物质。如大气、水体、土壤和岩石、生物体 中所具有各自特性的气体、水、固体颗粒、肌肉和 体液等不同介质(或不同的相),它们之间常发生相 互作用或关联。
b.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 途径一: 途径二:空气中N2在高温(大于1200℃)下氧化
链反应
NO2是否大多来源于N2氧化?
c.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
燃烧温度的影 响
空燃比的 影响
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化学计量空燃比:燃烧完全,无过量O2时的组成。 富燃料:空气的量少于化学计量的量。 贫燃料:空气的量多于化学计量的量。
NOX环境本底值随地理位置而变;城市浓度冬季最 高,夏季最低;我国城市浓度较国外低。
危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但其浓度低于CO,故对 血红蛋白影响小;浓度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对 植物也有危害。导致光化学污染的重要物质。
3.含碳化合物
a.CO(毒性极强、无色、无味)
源:人为: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
CO中C与O以三键结 合,故氧化为CO2速率 很慢。
源:天然:以甲烷转化最重要。
汇:1)土壤吸收:土壤中细菌将CO代谢为CO2和CH4。 2)与氢氧自由基反应:是主要消除途径。
CO浓度分布及停留时间(短)
链反应,去除 50%的CO
南半球低、北半球高
城市浓度比非城市高,城市浓度与交通密度关系大。
b.CO2: 无毒、无味,是重要温室气体
源:人为(矿物燃料燃烧); 天然(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腐败和燃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