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1.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3月2. 靳辉明《〈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深远影响》,《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2期3. 王荣栓《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科学贡献》,《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4.杜奋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6.25. 陈乃圣陈明《简论马克思学说的科学贡献——对“世纪疑案”一文的质疑》,《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6. 汪向阳《论马克思对科学社会学创立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7. 王继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及其意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月8. 靳辉明《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党建》2004年7月9. 柳祥美《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及其当代意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10.宋周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11. 张弘政《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意蕴》,《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1月12. 李兴中《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俄国及其对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13.宋德勇《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求实》2006年第1期14.王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15. 孙显蔚刘君栩《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及其当代启示》,《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1期16.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6年1月17.徐文燕《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和贡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18. 李少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及其指导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19.金鑫陶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贡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月20.王静波《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21.王雨辰《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天府新论》2001年第5期22.叶志坚《晚年马克思的理论指向及其贡献》,《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1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的研究观点摘录一、马克思主义主要著作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
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
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
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
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
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建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为核心理论基础的社会制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之上。
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阐释和发展,对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贡献进行述评。
1. 卢森堡卢森堡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她早期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论述,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和危机的研究,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她主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揭露,对当时的资本主义体制进行了深刻剖析。
卢森堡的理论贡献在于她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研究以及对革命的呼吁,深刻影响了后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2. 康德拉季耶夫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康德拉季耶夫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不断革命的理论,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不断推进,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他还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将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的产物。
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3. 卢卡奇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著作《现代性的瓦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性已经瓦解,导致了人的异化和文化的危机。
他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已经被资本主义体系所统治和变异,这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卡奇的理论为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 马尔库塞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尔库塞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性探讨。
列斐伏尔 历史

列斐伏尔历史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年6月16日 - 1991年6月29日)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城市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性理论有重要贡献。
以下是列斐伏尔的主要历史和学术成就的概述:1. 早年生活:- 列斐伏尔于1901年6月16日出生在法国南部的塔尔布,成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 他在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受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 政治参与和流亡:- 1920年代,列斐伏尔积极参与法国共产党,但在1930年代初因对斯大林主义的反感而退出。
- 他因政治观点被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政府关押,随后流亡到美国,成为美国陆军的一名翻译。
3. 回到法国和学术生涯:- 1945年,列斐伏尔回到法国,开始其学术生涯。
他在巴黎大学任教,并涉足城市规划和社会学领域。
4. 城市学与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对城市学和空间的研究为他的学术生涯带来了国际声誉。
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是他对空间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
5. 马克思主义观点:-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在对资本主义和社会空间的分析中强调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关注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6. 影响和批判:- 列斐伏尔的思想对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等。
然而,他的观点也遭到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尤其是在其对斯大林主义的反思和对日常生活的强调方面。
7. 逝世:- 列斐伏尔于1991年6月29日逝世,享年90岁。
他的思想仍然在当代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列斐伏尔是一位多产而有影响力的学者,他在城市学、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研究对理解当代社会结构和空间关系有着独特的贡献。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11电子班郭琳1111111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这之前,虽然我们常常接触马克思主义,但对他并不是十分了解。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学科、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现代社会有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永恒不变的就是变。
马克思主义不是死板的,而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使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又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本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不随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辩证唯物主义让我们客观的了解世界,科学的对待身边的事物,这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我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有重要意义,它的作用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什么人单纯的主观愿望,也不是什么“人类理性的复归”,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是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这种必然性或总趋势的揭示,依靠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基于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同时代发展和各国实际相结合,基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怎样看待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归根到底有个学风问题。
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说过: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强调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邓小平历来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始终坚持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和大力倡导的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现在我们党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那是完全错误的,那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同时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邓小平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而要结合实践经验和时代发展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必须鼓励探索、鼓励创造,从而就必定要说出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邓小平就称赞说: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思想,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文学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不仅在创作中吸收了其中的精髓,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指导思想,使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它强调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使得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关注社会底层、捕捉人民的生活痛点,进而揭示平民百姓的悲喜哀乐。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揭示,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二、推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还强调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结合。
它主张文学要服务于社会革命和改革进程。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创作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和人民的软弱,呼吁人民觉醒并推动社会变革。
三、强调人民性与历史底蕴的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下,中国作家开始注重作品中人民性与历史底蕴的融合。
他们以劳动人民为创作对象,通过真实的描写展现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坚韧品质。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被现实社会冲击而导致人们困惑和焦虑的情感。
四、开拓实践文学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还推动了实践文学的开拓。
中国作家开始以强烈的亲身体验为原点进行创作,将文学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鲁迅的散文《野草》就是他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产生的思考和观察的结晶。
五、推动文学与现代性的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引领下,中国文学创作逐渐与现代性相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张云天学号:2013232025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目: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三,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发展方向
正文: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阐述现代性的内涵,然后再介绍中国学术界两位教授即丰子恺、汪
文富对现代性及其特征的看法。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李淑梅、邹广文、任平教授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
说明学术界目前已形成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即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
有一定性研究,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具有启发性价值。
第三部分指出目前中国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两大发展方向,从批判性出发,阐述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性质,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主要代表人物有吴
晓明、欧阳康;从实践性出发,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证明
其当代价值,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德峰、何萍。
参考文献:
【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辨析[J].桂海论丛,2007
【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2.
【3】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08,(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对以资本主
义为主导的现代西方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批判。上世纪
90年代,对于现代性的相关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相互交流、碰撞,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直接导致了马克思现代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本文对今年来学术界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汇总,
试图揭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modemitv”(现代性一词,首次收入于162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但在当
时,它的使用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现代性”意义差别甚远。“现代性”作为一个理论
概念和学术名词,它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才逐
渐兴起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首次对“现代性”从社会学进行理解和
阐释,他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
致于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
响。【1】
现代性问题进入中国学术视野后,中国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定义与诠释,并对
其内涵和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其理论的发展。
丰子恺教授认为,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与表现,是由许多因素在
一起复合形成的。它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高度抽象的
总体性概念,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它既可以指现代社会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民
主政治、科学管理等,又可以指现代社会中个人突出的主体意识和行动,同时也是自
由、民主、平等等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性作为西方主导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在一
开始便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既
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又加速了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自由、民
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革新。但另一方面,现代性又是在资本主义的血与火下发展
起来的,它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和殖民地被压迫的民族饱受战争的痛苦和残忍的
剥削、压榨。
江文富教授指出,现代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发展
起来的,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和发展,是贯穿现代社会的一条主线。个人主体性的发展,
提高了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发展。同时,各人主体性的
发展,也促进了人脑中个人、社会观念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精神。主体性
张扬、工具理性、现代精神是现代社会形成的三大重要要素,加速了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的过渡。但同时,现代社会主体性的发展也导致了种种恶果,主体性的发展
导致人类与自然、社会高度分离,加深了彼此的对立发展。一方面,工具理性的高度
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
人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
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危害。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时代精神又先天地为人类设计了一
个牢笼,隔断了人类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压制了人类的感情和精神的宣泄,导致人类基
本人性和自由精神的丧失。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目前,学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基本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
看法,绝大多数学者认同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发表过自己的
看法,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具有启发性价值。
李淑梅教授认为,马克思关注过现代性问题,并对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毫无
疑问的。因为,现代性问题虽然在近几十年才格外突出显现,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
注。现代性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产生,工业革命后现代性问题更加突出、加重,当
时环境破坏、劳动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等这些现象就是现代性问题的具体体现。马克
思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他提出了改造旧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对西方现代社会
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邹广文教授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
的历史反思和深入批判,马克思还是具体地、历史地阐述了他的现代性思想。马克
思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
批判,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批判。通过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问题,并对其作出了直接的诊
断。从这个方面讲,马克思是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先驱者。
任平教授指出,资本主义观念的形成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
的两大支柱,也是现代性思想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
思通过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建立了唯物史观,这本身就是对现代性发展回应,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伴随着现代性发展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性发
展的阶段成果。
三,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发展方向
面对如何阐释和发展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学界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应该
首先从批判性出发,阐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性质,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
超越。另一部分人主张应从实践性出发,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
契合点,证明其当代价值。
从批判性出发、阐明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性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晓明、欧阳康
等人。吴晓明的主要作品有《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社会现实与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等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吴晓明指出:“现代性作为现代世界
之本质的根据,包含两个基本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
勾连和共谋关系,所以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双重批判。”【2】但在研究中,
我们往往只重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而忽视马克思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而现代
性形而上学是构成于“现代性的总体”的直接因素,这导致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缺
失,对现代性的批判极不充分。因此吴晓明教授主张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献进行研
究和阐释,进而对现代性进行彻底的理论批判,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
越。
欧阳康教授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是从从经济哲学入手的,围绕着商品这个
社会的普遍存在物展开的。马克思发现了商品经济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病,
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不合理,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压迫;
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成为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劳动异化导致人自
由的丧失等等。针对这些,马克思指出了解决出路,即异化扬弃,这值得我们高度关
注。
从实践性出发,试图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证明其价
值,这一派学者主要有王德峰、何萍等人。王德峰的主要作品有《在当代问题中重
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现代性与哲学的自我批判》等论文。王德峰认为马克思
现代性理论应该将重点放在将理论切入了我们的时代问题所在的核心,
用理论的实践性能够指导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
指的并不是它与日常生活世界中活动的同一性;相反,它倒是只有通过与今天的日常
生活有距离,才会使自己有可能去观察现实活动的原始真相,即观察当下的感性活动
对人的历史性建构。”【3】王德峰教授认为不能将马克思现代理论的实践简单化、
单一化,仅仅局限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我们应该更应持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理解中
国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才是马克思现代理论的发
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辨析[J].桂海论丛,2007
【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2.
【3】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