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问题是:1、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2、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3、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4、不会就诗论诗;5、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6、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三、古典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三个环节。

1.了解是鉴赏评价的基础。首先要了解诗的语言,特别是依据诗的语境去准确了解诗中的词语。比如李煜有首《浪淘沙令》的词,开篇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里的“阑珊”是说残春的寂寞冷落,对于一个亡国之君,倍觉凄苦哀婉;辛弃疾有首《青玉案》的词,结尾处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没有弄懂“阑珊”为何意,想当然地解释为“灯火辉煌的样子”,其实“阑珊”的本义是“将尽”、“衰落”之意,在辛词中是“残灯”的意思。还有人把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的“床”理解为我们今人睡的床,据此生发解说当然是讲不通的,这时的“床”应解作“井栏杆”,不是在屋里,而是在外面“举头”才为“望明月”。

其次要了解名物,古人说读诗的要领是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梅、菊、兰、竹、松柏、绿杨(柳)、杜鹃、鸣雁等等,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的物的意象在各自的诗里有不同的含义,但又都是与这些事物本身的基本特征相关并由此而生发开来的。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诗歌鉴赏题,选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明白“柳”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柳”与“留”谐音,一般用来表达留恋、眷恋之意,如王昌龄《闺怨》中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句;刘禹锡《竹枝词》中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句,韦庄《台城》诗中有“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句,唐人无名氏的《别诗》有“杨柳青青着地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名句,李白《忆秦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句,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绝唱。

第三,要了解典实。即要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涉及到的史实。假如对史实不了解,对诗的理解就不够准确。如杜甫有首《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一首歌颂诸葛亮的怀古诗,对诗的最后一句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诸葛亮没能将吴国灭掉,是他一生的遗憾;认为他失去了良机;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个“失”是“失误”,因为历史事实是当时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情势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大政方针,历史的发展证明,联吴则胜,吞吴则败。我们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不弄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不弄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不弄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不弄懂“佛狸祠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史实和典故,就不可能读懂这首词。

第四,要了解背景,即了解时代背景和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不了解背景,很难说是真的读懂了。如对唐代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人认为第三四两句是“悲伤语”、“沉痛语”、“谐谑语”,是反对战争的;而有人则认为是“豪放语”,是“赞扬边塞战士意气豪壮的牺牲精神的”。孰是孰非,恐怕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说不清了。王翰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盛,人民的精神振奋昂扬,许多知识精英都向往军功,歌颂从军征战和献身精神也是一种时尚,如王维《少年行》就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句子可以为证,所以三四句应视为“豪壮语”。

对具体写作背景的了解可举柳宗元的《江雪》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很容易地这四句诗看成是写景佳作,可以说一句一幅画,天地间是如此纯洁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一位老渔翁乘一叶小扁舟独自垂钓,闲情逸志,境界绝妙。但诗是言志的,这首五绝是诗人被贬永州之后所作,此时他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2.感悟是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会心和共鸣。你对诗歌的“象外之境”有了感悟,就是通过对诗的意象分析而进入了意境,和诗人产生了共鸣。苏轼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他为惠崇和尚画题写的诗。如果题画诗只是把画中所画景物描绘出来,并不能算是高明的诗作,此诗的难能可贵就在于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感受,我们能领悟到蕴含在画面里的意兴、情韵和思想。画面描绘的是水乡春色。首句点染出冬去春来的勃勃生机,作为画面主体的鸭子在水中嬉戏,诗人并没有描绘鸭子的多少、大小、动作、色泽、神态,而是突出了诗人对初春的那种敏锐的感知。画可以画出水,却画不出水暖,更画不出鸭子对水暖(即春意)的感受。但画中小鸭在水中自由欢快嬉戏的情景,就蕴含了一种意兴情韵,使人感到鸭子一定是感觉到了水暖,感觉到了春意。诗人准确地把握了画面上没有画出却蕴含在戏鸭这一特定意象之中的精神,用准确生动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做到了“得其意而忘其形”,我们读者也从中受到了感染,在内心也同样感受到春水的暖意和春天带给人们的欣喜和振奋。第三句既是实景,也融入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第四句又融进了民间的传统习俗,(用蒌蒿和芦笋可解河豚之毒,味道很鲜美)于是诗人产生联想,鸭子嬉戏江水之日“正是河豚欲上”之时,联想极富生活情趣。

3.联想是指在诗歌鉴赏中由于意象、意境的抒发,在鉴赏者学问、修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一种联想是诗歌所创造的意象和

意境在鉴赏者心中的直接映现。当然这种映现也融进了鉴赏者对象生发出来的,却明显地离开了原诗的情境,而有了新的开拓和发挥。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词中三个人的句子来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这是一种对事业对学问的企望和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词),这是一种对事业、对学问的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词),这是一种在事业、学问追求中理解实现时的欢悦。我们有时常常引用一些古诗词名句,所引用的虽与原诗意思相关,但常常是另有所指,超出了原诗的情境。

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作了上述的分析后,它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倾诉什么,发现什么,追求什么,解释什么,批评什么,描绘什么,忧虑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只要结合诗歌的全体内容就能够作出相对正确的诠释。

附录:还要了解一点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

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是文学艺术的两种基本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准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如杜甫、白居易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辛弃疾的词,《诗经》中的“国风”,都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即是。

(四)、抒情方式有“借景(物)抒情”,即作者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其中。此种例子不胜枚举。还有一种叫“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此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以上两种属于间接抒情,还有一种是直接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事物表明爱憎态度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均是。

(五)、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秦罗敷》中以“行者”、“少年”被罗敷美貌所吸引的行为来衬托罗敷的美(没直接描写罗的美);《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出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哀伤的心情。

(六)、虚实。所写是具体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为实,反之为虚。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写眼前所见,是实写,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为虚写,往往是虚实结合,互为映衬。

(七)、风格流派。由于诗人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各异,在创作中就表现出不同的格调气派和韵味,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如李白豪放、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李清照、柳永等婉约;苏轼、辛弃疾豪放,即使同属豪放派,苏、辛也不同,苏词旷达洒脱,辛词慷慨愤世。

(八)、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板书设计:

一、考点解析:

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2、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

3、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

4、不会就诗论诗;

5、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

6、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三、古典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1.了解是鉴赏评价的基础。

①了解诗的语言,特别是依据诗的语境去准确了解诗中的词语。

②了解名物。

③了解典实。即要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涉及到的史实。

④了解背景,即了解时代背景和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不了解背景,很难说是真的读懂了。

2.感悟是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会心和共鸣。

3.联想是指在诗歌鉴赏中由于意象、意境的抒发,在鉴赏者学问、修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

附:还要了解一点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

1.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2.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3.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抒情方式等。

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作了上述的分析后,它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倾诉什么,发现什么,追求什么,解释什么,批评什么,描绘什么,忧虑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只要结合诗歌的全体内容就能够作出相对正确的诠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_5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我也可以这样做(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背诵诗词 二、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曲过目成诵,脍炙人口,美不胜收。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语文中考的考点和难点之一。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三、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艺术形象 五、古诗词鉴赏知多少? 由学生简要地讲讲自己平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六、鉴赏知识的“盘点”与“内存”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归园田居》) 3、送别诗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潼关怀古》) 5、咏物诗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羁旅诗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8、哲理诗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歌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 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1. 前置知识梳理 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 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 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

2. 理论讲解 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 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 化鉴赏等; 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 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 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 力和评价能力; 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 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 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 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公开课教案 课题:古代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明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位置。 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师先向学生分门别类地介绍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接着向学生介绍评价思想内容的方法,最后引导、启发学生利用老师介绍的知识解决高考试卷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淫而养成的。难怪近几年来,高考把诗歌鉴赏作为热点的试题来设定。 出示2006年某某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鉴赏诗歌。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提示:“闲居〞与诗中的“空床〞“寥落〞相应,写出了作者精神闲极无聊时的孤独与寂寞。而“素秋〞那么创造出了凄凉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2007年某某卷〕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3、出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 高考考生说明明确规定,古代诗歌鉴赏考察的内容有如下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某某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离骚》。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某某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X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某某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幼儿园公开课古诗教案20篇

幼儿园公开课古诗教案20篇 这是幼儿园公开课古诗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悯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引出主题。然后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画面、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孩子们找到共鸣,并抓住了诗眼“辛苦”二字,通过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激起孩子对农民的热爱尊重之情,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2篇、小班语言活动古诗《咏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 2、初步学习有节拍地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优美韵律。 3、引导幼儿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录音机。 2、图片“咏鹅”。 3、用绿色纸围成一个小“池塘”。 4、动画幻灯片“咏鹅”。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读古诗词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思考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音乐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刚刚你们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教师相信,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翻开记忆之门,倘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来个古诗词知识大比拼,你们说怎么样?教师知道为了今天的竞赛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人。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小队争得荣誉?则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我们自己 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准备了6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读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2.主实践,互动感知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A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邢艳俊 古诗词鉴赏课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诗的鉴赏,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歌的鉴赏方法,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3、德育目标: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并体会情感。 三、教学难点:各类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四、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 五、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诗”展开话题,来一次诗词欣赏。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教学后记: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诗词鉴赏课教案

诗词鉴赏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介绍古诗词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把握格律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经研究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二)基础知识

1、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曲《天净沙秋思》(小令) 叙事诗《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长歌行》《论诗》 山水故乡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它们的特点划分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

古诗词鉴赏教案

Men do not show their ambitions and are born with eight feet in the air.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古诗词鉴赏教案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古诗词鉴赏教案,欢迎阅读。 [复习内容解读] 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鉴赏的考点涉及到:对名句的理解与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品味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艺术形象。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偏低,这已成为了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中考的古诗词鉴赏,分值是4分左右,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1-2题。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所以,这节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就定位在:一方面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是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与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与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根据本班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的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鉴赏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与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与提高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与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 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程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程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

象的典型意义。);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

诗词鉴赏教案

诗词鉴赏教案 诗词鉴赏教案 诗词鉴赏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积累一些名家名作及相关知识要点。 2、让学生明确针对诗词的一些考点:艺术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在实践中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李白的《行路难》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乐观地去面对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了解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李清照写自己的愁思时也写出了一些名句,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诵读时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得到启发。所以对诗词的鉴赏非常重要,而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试题中,纵观近几年我们内江市的中考试题都有这一板块的考查,因此今天我们来进得古诗词阅读的鉴赏。 (二)总结考点 1、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即诗词中的意象。 2、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表达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4、明确艺术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总结鉴赏步骤 我们明确了这些考点之后,那在鉴赏时应该要有一定的鉴赏步骤。 读诗→理解→读问→分析→作答。 (四)结合中考题例讲解解答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就结合下面的例题来讲解一下我们在遇到这些考点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解答,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 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 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 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例题剖析】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 【篇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理解诗词大意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 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 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 课上采用学生汇报信息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 的身世、写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为理解古诗词内容 作好铺垫。 2.高声朗读,理解大意。初读诗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 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 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 的语感。 二、感悟诗词情境 1.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 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这时的诵读要 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教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 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 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歌唱中感受诗词情境。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 诗歌都是可以唱的。《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用今曲来唱古诗词,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 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反复教唱,可取得意 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 《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对未有曲调的诗词,教师 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 动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民歌、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儿童歌曲来套曲。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试唱成功后,展开诗词歌唱比赛,评出最佳者,让全班学生学唱。如,有的 学生用《我们的田野》的曲谱唱《登金陵凤凰台》,用《上海滩》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清水镇中:周艳莉) 2017.03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诗歌语言,揣摩诗歌中的词语,体会诗歌炼字炼词的 妙处,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 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 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 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说到古诗词,同学 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 甚至同学们在写作中也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 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 美的洗礼吧! (二)、明考点.悉题型.握技巧:

1.品味炼字:词性·色彩·修辞·思想感情。 山行(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出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问: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形容词“窈窕”用来形容人形体的美好,在这采用拟人 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美好的感 觉。 2.名句赏析:写景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的生动性·思想感情或启示。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答:“浑相识”.“频啼”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3.画面描述:(1)抓准诗词中主要景物。(2)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丰富画面的意境。(3)抓住诗词中的一处景物大胆想象,重点描述。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问: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详细方法和步 骤 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 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二、考点解析 xx 高考语文试题发展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 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根据新公 布的 xx 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 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 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发展考试。但考 点仍表达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 内容发展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 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者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 种变化对详细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发展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

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末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表达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到达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拟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根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详细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标准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 E 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根抵,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预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种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准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奇妙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古诗词鉴赏课教案

教案古诗词的学习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中阶段你们学过哪些词,能吟几句其中的名句吗?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 李清照〈如梦令〉“争渡,…… 二学习古诗词的目标 三步曲 1 熟读成诵。 2 理解主题。弄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掌握写法。弄清作品最主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特别注意其中的名言警句 三古诗词的分类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系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 怀古诗:借故讽今。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羁旅诗:思乡念亲。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壮词——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 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五怎样看主题思想 1了解背景(作者的观点态度) 2 理解词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名句(尾句) 六简介背景 •1070年宋与西夏的战事紧张,西夏大举进攻 •1074年苏轼任密州太守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 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 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 七思想内容提示 积极进取:忧国忧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坚守节操、 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闲适愉悦、遭贬激愤、思乡念亲、抑郁伤感:怀才不遇、惜春悲秋、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孤独惆怅、寂寞伤感、忆友怀旧、 教师提示:词一开始作者就以“老夫”自称,有悱恻之意,接着就详述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并在文中不断展示作者那种精忠报国的豪迈之情。下片,则更是借古喻今,对比自己,那种胸中豪气在文中自然流露。 问:你认为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豪迈的内容? “聊发少年狂”是一种老当益壮的心态。而“亲摄虎”“又可妨”“挽雕弓如满月”等都是体现作者的一种豪迈的英雄形象。 除表现作者豪迈与报国之志外,词还有没有别的表现意义? 又,词中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以看出来,作者希望能有当年冯唐一样的人来让他重新报效国家。 对,壮志难酬是许多词人笔下的抒写的内容之一。 用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第一节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远远的牵牛星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 二、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 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三、小结 古体诗 古体诗 乐府诗 律诗 近体诗 绝句 四、布置作业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2017.03 一.教学目标: 1.古诗词鉴赏教案 2.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 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同学们在写作中也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吧! (二)、明考点.悉题型.握技巧:

1.品味炼字:词性·色彩·修辞·思想感情。 山行(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出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问: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形容词“窈窕”用来形容人形体的美好,在这采用拟人 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美好的感 觉。 2.名句赏析:写景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的生动性·思想感情或启示。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答:“浑相识”.“频啼”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3.画面描述:(1)抓准诗词中主要景物。(2)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丰富画面的意境。(3)抓住诗词中的一处景物大胆想象,重点描述。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