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合集下载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课件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课件
2023 WORK SUMMARY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课 件
REPORTING
目录
• 电沉积过程简介 • 电沉积的物理化学基础 • 电沉积的工艺与参数 • 电沉积的设备与装置 • 电沉积的实践与应用 • 电沉积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PART 01
电沉积过程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电沉积是一种通过电解液中的金 属离子在阴极上还原并沉积成金 属的过程。
电解液浓度
浓度对电沉积过程有重要 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浓度 可能导致沉积不均匀或无 法进行沉积。
添加剂使用
为了改善电沉积效果,有 时需要添加一些添加剂, 如稳定剂、光亮剂等。
电沉积的工艺条件
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 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的质量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
温度
温度对电沉积过程有一定 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可能导致沉积不均匀或无 法进行沉积。
时间
电沉积时间的长短会影响 沉积层的厚度和致密性, 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控 制。
电沉积参数的影响
电流密度对沉积层质量的影响
01
电流密度过小会导致沉积速率慢,过大则可能导致烧焦或气孔
等缺陷。
温度对沉积层质量的影响
02
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金属离子水解,过低则可能导致沉积不均匀

时间对沉积层质量的影响
03
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过度沉积或偏析,过短则可能导致沉积不完
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
还原反应
在电流的作用下,金属离子获得电子,从阳离子变为金属原子。
形核与生长
新形成的金属原子聚集形成晶核,随后晶核不断生长,形成金属沉积层。
PART 03
电沉积的工艺与参数
电解液的选择与制备

第九章_金属的电沉积过程要点

第九章_金属的电沉积过程要点
在络盐溶液中,金属以简单金属离子到具
有不同配位数的各种络离子都有,其浓度
也不相同。
2、金属络离子阴极还原机理
(2)配位数较低、浓度适中的络离子在电极 上得到电子而还原。 原因:配位数低,还原所需的能量小; 浓度适中,才能有一定的量。
2、金属络离子阴极还原机理
(3)当有两种络合剂存在,而一种络离子 又比另一种络离子容易放电,则在表面转 化步骤之前,还要经过不同类型配位体的 交换过程。
衡电位,并获得一定过电位。
一、金属离子从水溶液中阴极还原的 可能性
2、某金属在阴极析出的充分条件: 溶液中其他粒子不会优于该金属在阴极上 首先析出。 例如:金属离子还原电位比氢离子还原电 位更负,则氢在电极 上优先大量析出,金 属就很难沉积出来。
一、金属离子从水溶液中阴极还原的 可能性
3、从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金属离子从水 溶液中还原的可能性:
(从难放电的络离子形式转变为易放电的络 离子形式。)
2、金属络离子阴极还原机理
• 例如:氰化镀锌溶液中存在两种络合剂, NaCN 、NaOH 其阴极还原过程如下:
2 Zn(CN ) 2 4 OH Zn ( OH ) 4 CN 配位体交换 4 4 Zn(OH ) 2 Zn ( OH ) 2 OH 4 2 Zn(OH ) 2 2e Zn(OH ) 2 2吸附 Zn(OH ) 2 Zn 2 OH 2吸附 晶格中
第九章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定义:通过电解的方法,在电解池阴极
上,金属离子通过还原反应和电结晶过
程在固体表面生成金属层。
目的:改变固体材料的表面性能或制取 特定成分和性能的金属材料。
第九章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9.1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和特点 §9.2 金属的阴极还原过程 §9.3 金属的电结晶过程

金属电沉积过程

金属电沉积过程

金属电沉积过程嘿,咱今儿就来唠唠这金属电沉积过程。

你说这金属电沉积,就像是一场奇妙的魔法表演!想象一下啊,金属离子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溶液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而电呢,就像是那神奇的魔法棒,给这些小精灵施了魔法,让它们乖乖地在电极上聚集、沉积。

那这个过程是咋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金属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从溶液里跑出来,然后在电极上形成一层金属镀层。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那些金属离子就是一砖一瓦,一点点地堆积起来,最后就建成了漂亮坚固的金属层。

这过程可不简单呐!就说这金属离子吧,它们得有合适的条件才能乖乖听话。

要是溶液的成分不对,或者电流、电压不合适,那它们可就不乐意好好沉积啦,要么沉积得不均匀,要么干脆就不沉积。

这就像小孩子挑食一样,得给它们合适的“食物”,它们才会茁壮成长。

而且啊,这电极也很关键呢!就好像舞台对于演员一样重要。

要是电极的表面不光滑,或者有杂质,那金属沉积上去也不会好看,就像一件衣服上有了污渍,多难看呀!所以电极得好好准备,给金属离子一个舒适的“家”。

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沉积的时间短了,那金属层可能就薄薄的,不结实;时间长了呢,又可能会浪费电,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就跟做饭似的,火候和时间都得掌握好,不然做出来的菜可就不好吃啦!那金属电沉积有啥用呢?用处可大啦!比如说可以用来电镀,让一些普通的金属制品变得闪闪发光,像新的一样。

还可以用来制造电池呀,那些小小的电池里可都有金属电沉积的功劳呢!咱再想想,要是没有金属电沉积,那我们的生活得少多少乐趣和便利呀!那些漂亮的首饰、精致的电子产品,可能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说呀,这金属电沉积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在默默地为我们的生活做贡献呢!你说这金属电沉积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我觉得呀,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小小的一个过程,却蕴含着大大的学问。

咱们可得好好探索,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呢!这金属电沉积,真的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电化学第九章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电化学第九章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添加剂的影响
添加剂可以改变溶液的电导率、界面张力和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从而影响电沉 积过程。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络合剂、缓冲剂、表面活性剂等。
温度的影响
温度可以影响电沉积过程的反应速率和产物形貌,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沉积速率加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析出金属结构松散和溶液中气体的大量析出。
04
CATALOGUE
总结词
镀镍是一种具有优良防腐蚀性能的金属 电沉积技术,具有较低的孔隙率和较高 的硬度和耐磨性。
VS
详细描述
镀镍层呈银白色,具有良好的抗腐蚀和抗 磨损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石油 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在镀镍过程中, 应控制电流密度、电镀液成分和温度等参 数,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镀层。
镀金
总结词
镀金是一种具有优良导电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的金属电沉积技术,具有美观的外观和良好 的延展性。
电化学第九章金属 的电沉积过程
目录
• 电沉积过程的基本原理 • 金属电沉积的种类与特性 • 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因素 • 电沉积的应用领域 • 电沉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CATALOGUE
电沉积过程的基本原理
电沉积的定义
总结词
电沉积是指通过在电解液中施加电流,使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在阴极表面上的过程。
03
CATALOGUE
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因素
金属离子的影响
金属离子浓度
金属离子浓度越高,电沉积速率越快,但过高的浓度可能导致析 出金属颗粒粗大。
络合剂
络合剂可以控制金属离子的水解和聚合,从而影响电沉积过程。
金属离子的电荷和半径
金属离电沉积过程。
流电沉积和脉冲电沉积。
电沉积的物理化学基础

应用电化学41金属电沉积和电镀原理ppt课件

应用电化学41金属电沉积和电镀原理ppt课件
特点:它们的极化原因是电化学引起的,因此是电化学极 化,并可从简单盐中沉积出致密的镀层。
2)络离子的还原
设 氰化物镀铜电解液基本组成
CuCN 35g/L(0.4 mol/L) NaCN 48g/L (1.0 mol/L) Cu+ 与CN-形成的络离子可能有[Cu(CN)2]-、 [Cu(CN)3]2-、 [Cu(CN)4]3-等不同形式,认为主要存在形式是[Cu(CN)3]2其在水中的电离平衡为:[Cu(CN)3]2-=Cu++3CN-
阴极性镀层 当镀层与基体金属形成腐蚀电池时,镀层因电位比基体更
正,基体金属首先受到腐蚀溶解,这时镀层为阴极性镀层。 阴极性镀层仅能对基体起到机械保护作用,不能起到电化
学保护作用,如:
铁上镀Sn: Sn2 /Sn -0.14V Fe2 /Fe -0.44V?
形成腐蚀电池时,Sn为阴极,Fe为阳极
(4) 电铸
提纯金属或湿法冶金
(5) 电加工 某些精密的零件,机械加工困难,可采用电加
工成型技术
(6) 表面处理 制备特殊用途材料如发泡镍、中空镍纤维等
(7) 高科技 如电沉积法制备一维纳米线
(8) 材料制备 制备催化材料、复合材料、金属膜材料等
常规电镀对电镀层的基本要求: 通常对电镀层要求:
镀层与基体结合牢固,一定的厚度及厚度均匀 镀层结构致密、孔隙率小等。 进一步要求:镀层内应力小、柔韧性好、有一定的硬度、
自行车轮镀铜镍铬; 吊灯等灯具电镀仿金镀层或仿银镀层; 仪器仪表盘装饰性电镀缎面镍;
功能性镀层 功能性镀层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特定意义的镀层, 通常是只对 某一种零件和某一种特殊使用条件下所要求的特殊功能,因 此功能性镀层包括的项目较多,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的开发,今后还会越来越多,如: •耐磨镀层: 提高零件的表面硬度,增加抗磨损性能(如直 轴、曲轴、气缸, 纺织机械中的各种辊桶镀硬铬或喷涂陶磁 微粒); •减磨镀层: 多用于滑动接触面,需要电镀韧性好的金属, 如轴瓦,轴套等镀Sn、Pb-Sn、Pb-In等;

金属的电沉积

金属的电沉积
大都是配位数较低的络合离子。如表 7-1 所示
(P83)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络合离子的直接还原理论的结 论是:络合物的电解液中,在阴极上直接放电的 络合离子既不是简单的金属离子,也不是浓度最 大的具有特征配位数的络合离子,而是配位数较 低、且浓度适中的络合离子。 关于络合离子的直接还原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以 下几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 为什么不是配位数较高的络合离子放电? (1) 配位体和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离子以后,使得
考虑了未通电时络合离子的离解平衡反应,而没 有考虑到通电以后电极反应的特征。那么,在溶 液中的不同配位数的各种络合离子又是哪一种络 合离子在电极上直接放电呢?例如在碱性镀锌溶 液中,电解液的组成主要是ZnO和NaOH,OH-离 子和Zn2+离子形成络合物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Zn2+ + OH- Zn(OH)+ + OH- Zn(OH)2 Zn(OH)2 + OH- Zn(OH)3- + OH- Zn(OH)4当OH-离子的浓度比Zn2+离子的浓度大的多时, 锌的氢氧络离子的特征配位数为4,即在碱性镀
[M(H2O)x]n+ + ne = M + xH2O 实际上,它的还原过程是分好几步进行的,具体如
下:
(1) 水合金属离子失去部分水化膜 [M(H2O)x]sn+ [M(H2O)x-y]吸附n+ + yH2O
(2) 电子在电极和离子之间跃迁,生成带有部分 水化层的金属原子
[M(H2O)x-y]吸附n+ +ne = [M(H2O)x-y]吸附 (3) 金属原子失去剩余的水化膜变成金属原子
[M(H2O)x-y]吸附= M原子 + (x-y) H2O M原子 → M晶核 M晶核 → M晶格 上述还原反应的历程实际上只适合一价金属离

电化学第九章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2012

电化学第九章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2012
x 6.4 1023 mol/ L
e 0

0.0591 lg x 0.533V n
∴ 移动了-1.289V! K 不稳越小, 平 负移越多。 平 越负,金属阴极还 原的初始析出电位也越负,即从热力学角度还 原反应越难进行。
金属络离子的阴极还原机理

溶液中存在不同配位数的络离子和金属离子, 它们的浓度各不相同,当络合剂浓度较高时, 具有特征配位数的络离子是金属在溶液中的主 要存在形式。 例如:锌酸盐镀锌:络合剂NaOH过量,主 要存在 ZnOH 4 2 ,还存在低浓度的 ZnOH 3 , ZnOH 2 , ZnOH 和少量锌离子等。
第二节金属的阴极还原过程第二节金属的阴极还原过程若电解液中是金属络离子则金属电极的平衡电位会明显负移使金属离子的还原更加困难若阴极还原产物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则由于反应产物中金属的活度比单金属小因而有利于还原反应的实现
第九章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第一节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的特点
一.基本历程 液相传质 前置转化 电荷传递 电结晶
金属络离子的阴极还原机理

多数人认为时配位数较低而浓度适中的络离子放电 (还原)。如上例中的 ZnOH 2 。这是因为 Zn 2 浓度太 小,尽管它脱去水化膜而放电所需活化能最小,也不 可能靠它直接在金属上放电。具有特征配位数的络离 子虽然浓度最高,但其配位数往往是最高或较高,所 处能态较低,还原时要脱去的配位体较多,与其他络 离子相比,放电时需要的活化能也较大,而且这类络 离子往往带负电荷,受界面电场的排斥,所以直接放 电可能性小。而像 ZnOH 配位数较低,还原活化能相 对较小,又有足够的浓度,所以以较高的速度放电。
电结晶形核过程规律

电沉积原理

电沉积原理

电沉积原理电沉积是一种利用电流在电极表面沉积金属或合金的方法。

它是通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入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成金属沉积的过程。

电沉积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广泛用于电镀、电解制氢、电解制氧等领域。

电沉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外加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成金属沉积。

在电沉积过程中,电极上的金属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向电极迁移,并在电极表面还原成金属沉积。

这一过程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电极上的金属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沉积成金属。

电沉积的原理还包括了电沉积速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

电沉积速率与电流密度成正比,即电流密度越大,沉积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电流密度的增加会加快金属离子在电极上的沉积速率,从而提高了电沉积的效率。

另外,电沉积的原理还涉及到电沉积过程中的溶液流动和传质作用。

在电沉积过程中,溶液的流动和传质作用对电沉积的速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溶液的流动可以带走电极表面的氢气和氧气,从而减少了气泡对电沉积的影响;传质作用则可以加快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沉积速率,提高电沉积的效率。

总的来说,电沉积原理是利用电流在电极表面沉积金属或合金的方法。

它是通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入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成金属沉积的过程。

电沉积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广泛用于电镀、电解制氢、电解制氧等领域。

电沉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外加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成金属沉积,同时还包括了电沉积速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以及溶液流动和传质作用对电沉积的影响。

通过对电沉积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电沉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科技大学电化学理论结业论文金属的电沉积过程学院:姓名:学号:邮箱:电话:金属的电沉积过程摘要:文章介绍了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和特点,简单说明了金属的阴极还原过程,探讨了简单阴离子、络离子和有机活性物质对此过程的影响,并讨论了金属的电结晶过程,简单分析了金属电沉积层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简要介绍了研究金属电沉积的方法。

关键词:金属电沉积;阴极还原;电结晶;镀层;0 引言金属的电沉积是通过电解方法,即通过在电解池阴极上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和电结晶过程在固体表面生成金属层的过程。

其目的是改变固体材料的表面性能或制取特定成分和性能的金属材料。

金属电沉积应用的领域也很广泛,通常包括电冶炼、电精炼、电铸和电镀四个方面,它的这些应用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并掌握电沉积过程的基本规律变得尤为重要。

1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和特点1.1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金属沉积的阴极历程,一般由以下几个单元步骤串联组成:(1)液相传质:溶液中的反应粒子,如金属水化离子向电极表面迁移。

(2)前置转化:迁移到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粒子发生化学转化反应,如金属水化离子水化程度降低和重排;金属络离子配位数降低等。

(3)电荷传递:反应粒子得电子,还原为吸附态金属原子。

(4)电结晶:新生的吸附态金属原子沿电极表面扩散到适当位置(生长点)进入金属晶格生长,或与其他新生原子聚集而形成晶核并长大,从而形成晶体。

上述各个单元步骤中反应阻力最大、速度最慢的步骤则成为电沉积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不同的工艺,因电沉积条件不同,其速度控制步骤也不同。

1.2 金属电沉积过程的特点电沉积过程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即金属离子的阴极还原(析出金属原子)的过程和新生态金属原子在电极表面的结晶过程(电结晶)。

前者符合一般水溶液中阴极还原过程的基本规律,但由于电沉积过程中,电极表面不断生成新的晶体,表面状态不断变化,使得金属阴极还原过程的动力学规律复杂化;后者遵循结晶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但以金属原子的析出为前提,又受到阴极界面电场的作用。

因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造成了金属电沉积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同于其他电极过程的特点。

(1)与所有的电极过程一样,阴极过电位是电沉积过程进行的动力。

然而,在电沉积过程中,只有阴极极化达到金属析出过电位时才能发生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

而且在电结晶过程中,在一定阴极极化下,只有达到一定的临界尺寸的晶核,才能稳定存在。

凡是达不到晶核临界尺寸的晶核就会重新溶解。

而阴极过电位愈大,晶核生成功愈小,形成晶核的临界尺寸才能减小,这样生成的晶核既小又多,结晶才能细致。

所以,阴极过电位对金属析出和金属电结晶都有重要影响,并最终影响到电沉积层的质量。

(2)双电层的结构,特别是粒子在紧密层中的吸附对电沉积过程有明显影响。

反应粒子和非反应粒子的吸附,即使是微量的吸附,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既影响金属的阴极析出速度和位置,又影响随后的金属结晶方式和致密性。

因而是影响镀层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3)沉积层的结构、性能与电结晶过程中新晶粒的生长方式和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与电极表面(基体金属表面)的结晶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不同的金属晶面上,点沉积的电化学动力学参数可能不同。

2 金属的阴极还原过程2.1 金属离子从水溶液中阴极还原的可能性所谓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在本章中主要指金属离子直接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过程。

从原则上说,只要电极电势足够的负,负于金属在该溶液中的平衡电位,并获得一定的过电位时,任何金属离子都有可能在阴极电极上还原及电沉积。

但是,若溶液中某一基本组分(例如溶剂本身)的还原电势比金属离子的还原电势更正,则实际上不可能实现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例如,金属离子还原电位比氢离子还原电位更负,则氢离子在电极上大量析出,金属就很难沉积出来。

所以,在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有些金属元素可以从水溶液中析出,有些却不能。

在周期表中,金属基本上按照活泼性顺序排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周期系来大致说明实现金属离子还原过程的可能性一般说来,若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愈靠左边,它们在电极上还原及电沉积的可能性也愈小;反之,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愈靠右边,则这些过程愈容易实现在水溶液中大致可以铬分族为分界线。

位于铬分族左方的金属元素不能在电极上电沉积铬分族诸元素中除铬能较容易的自水溶液中电沉积外,钨、钼的电沉积都极困难(然而还是可能的)位于铬分族右方诸金属元素的简单离子都能较容易地自水溶液中电沉积出来。

在分析金属离子能否沉积的规律时,还应考虑以下问题:(1)若电解液中是金属络离子,则金属电极的平衡电位会明显负移,使金属离子的还原更加困难。

(2)若金属电极过程的还原产物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则反应产物中金属的活度比纯金属小,因而有利于还原反应的实现。

(3)在非水溶剂中金属离子的溶剂化能可能与水化能相差很大。

因此,在各种非水溶剂中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可能与水溶液中颇不相同。

此外,各种溶剂的分解电势也各不相同。

2.2 简单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与阴离子的影响简单金属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历程遵循1.1节中所述的金属电沉积基本历程,其总反应式可表示如下:M n+·mH2O + ne - = mH2O需要指出的是:(1)简单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都是以水化离子形式存在的。

金属离子在阴极还原时,必须首先发生水化离子周围水分子的重排和水化程度的降低,才能实现电子在电极与水化离子之间的跃迁,形成部分脱水化膜的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所谓吸附原子。

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原子还可能带有部分电荷,因而也有人称之为吸附离子。

然后,这些吸附原子脱去剩余的水化膜,成为金属原子。

(2)多价金属离子的还原符合多电子电极反应的规律,即电子的转移是多步骤完成的,因而阴极还原的电极过程比较复杂。

2.3 金属络离子的阴极还原若向溶液中加入络合剂,则溶液中金属离子与络合剂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络合—离解平衡”,这时“未络合”的水合离子以及具有不同配位数的各种络离子都在溶液中以不同的浓度同时存在,因此,当讨论金属络离子的还原历程时首先需要确定:在溶液中存在的各种金属离子中,到底主要是哪一种或哪几种直接参加电极反应。

由前人实验及经验得出,当加入络合剂后主要的电极反应不可能是简单离子在电极上直接放电;络离子可以在电极上直接放电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

一般情况下直接在电极上放电的总是配位数较低的络离子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原因之一是配位数较低的络离子具有适中的浓度及反应能力,因而代入动力学公式后得到的反应速度比简单离子和配位数高的络离子都要大另一方面,大多数这类电极反应是在荷负电的电极表面上进行的,而不少配位体带有负电,因而配位数较高的络离子应更强烈地受到双层电荷的排斥作用这样也会导致配位数较高的络离子不易在界面上直接放电,而使配位数较低的络离子成为主要的反应粒子。

通过测定“电化学反应级数”可以对金属络离子的放电历程作出比较确定的结论。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直接参加电化学反应的很可能是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部分失水的金属离子或部分离解了的金属络离子而且,按反应级数法求出的反应粒子往往在溶液中浓度极低,甚至无法测出因此,将反应粒子看作是表面络合物似乎更为合理。

一般情况下,金属从络离子体系中体系中析出比从简单水溶液体系析出更困难,即涉及更大的电化学极化。

这一规律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电镀工艺中常采用络合物体系来减小金属电极体系的交换电流密度和提高金属的析出超电势,借以改善镀液性能与镀层质量。

但不能用络离子中金属离子的自由能比较低来解释超电势增大,因为在平衡电极电势公式中已考虑了由于加入络合剂引起的自由能变化。

对于处在平衡状态下的电极体系,加入络合剂前后溶液中与金属晶格中金属离子的电化学势差并不改变换言之,形成络离子时金属离子的自由能变化只能影响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平衡电极电势,而与体系的动力学性质—超电势不应有直接联系。

由于电极反应的本质是界面反应,因而不论在溶液中络合剂与金属离子形成什么样的络离子,络合剂只能通过影响界面上反应粒子的组成、它们在界面上的排列方式及界面反应速度才可能改变金属离子的电极反应速度因此,除了考虑络合剂在溶液中的性质外,还必须考虑其界面性质前面已经提到,直接参加电子交换反应的粒子很可能是某种与溶液中络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组成不同的表面络合物还有一些实验事实表明,不能忽视络合剂分子(或离子)本身的界面活性。

3 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对金属还原过程的影响首先,如果表面活性粒子是有机离子或偶极矩较大的有机分子,那么,当它们在界面上吸附后就会改变界面上的电势分布情况,并可能通过“Ψ1效应”来影响电极反应速度。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观察到的有机分子和离子吸附层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却显然不能用“Ψ1效应”来解释。

例如,当电极表面上形成有机粒子的吸附层后,往往使金属离子还原极谱波的半波电势能向负方向移动0.5伏以上(图1),显然,Ψ1电势的变化决不可能达到这种数值有些表面活性阴离子对金属离子的电沉积过程也有明显的阻化作用。

还有许多吸附层对电极反应的影响是“有选择”的即使反应粒子所带有电荷的符号和数量完全相同,它们所受到的阻化作用却往往很不相同这些实验事实都无法用“Ψ1效应”来解释。

图1 加入正戊醇(饱和)对Cu+,Cd,Zn+还原极谱曲线的影响(图中虚线表示加入正戊醇前的极谱曲线)综上,当溶液中加入有机添加剂时,核心问题是吸附层的结构和覆盖度、在表面层中金属原子与添加剂以及来自溶液的其他组分(阴离子、溶剂分子等)组成什么形式的表面反应粒子,以及在吸附层中这些粒子具有怎样的反应能力。

大多数表面活性物质不直接参加电化学反应,因此它们在阴极上应该是“非消耗性”的;然而实践表明,电解液中添加的活性物质大多需要定期补加除可能在溶液中分解或在阳极上氧化外,引起活性物质消耗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常夹杂在镀层中,有些(如胡椒醛、香格兰醛等)还能在电极上还原这类活性物质称为“阴极消耗性添加剂”,在电镀实践常可用作“平整剂”或“光亮剂”。

与采用络合物体系的方法相比,加入表面活性物质以控制金属电极过程这种方法有着不少优点:如加入浓度小(一般不超过千分之几)因而成本较低,对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致使废水较易处理,以及一般不具有毒性等。

然而,也不应忽视这种方法的缺点,如容易引起夹杂并使镀层的纯度和性能下降,容易产生泡沫并由此引起新的废水处理问题,以及浓度的测定和控制较为困难等。

只有全面地比较这两类方法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控制电极过程。

4 金属电结晶金属电结晶过程既然是一种结晶过程,它就和一般的结晶过程,如盐从过饱和水溶液中结晶出来、熔融金属在冷却过程中凝固成晶体等有类似之处。

但电结晶过程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完成的,因此受到阴极表面状态、电极附近溶液的化学和电化学过程、特别是阴极极化作用(过电位)等许多特殊的因素影响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动力学规律,与其他电结晶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