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技术
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技术探讨

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技术探讨摘要:软弱围岩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较易发生失稳事故,隧道的失稳直接导致工程工期拖延,影响隧道的安全施工,导致工程成本增加。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技术中图分类号:u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软弱围岩的施工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往往会给整个工程的工期带来较大影响,甚至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及施工安全。
1.工程概况1.1基本情况某隧道属于双线隧道,全长1190m,除中间637.62m位于直线上,其余均位于曲线上,进口段处在半径r=1800的曲线上,出口段处在半径r=800的曲线上,道路范围内依次分布在11.5%、11%的单面坡上;进山体植被稀疏。
隧道设计围岩类型有iii、iv、v三种,其中416米为ⅴ级围岩粉质黏土、块石土,节理发育,施工易发生坍塌,357米为ⅳ级为泥岩夹砂岩,泥质胶结、质软,节理裂隙较发育。
软弱围岩占施工段的65%。
1.2工程地质情况隧道穿越地段属低山河谷地貌,上覆第四系坡残积,崩坡积,粉质黏土、块石土等,厚0~15m不等。
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的泥岩夹砂岩,泥岩为紫红、灰白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细粒结构,泥质胶结,块状构筑,质软,抗风化能力弱,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强风化带厚为2~5m。
地层单斜构造,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
地表水主要为后河及沟水,地下水主要为少量基岩裂隙水,土层孔隙水甚微;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砼均无侵蚀性。
2.隧道开挖分析2.1讨论采用双下侧导坑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隧道左线出口洞口ⅰ类围岩施工中,隧道拱顶下沉大,地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及开裂现象,拱脚局部有开裂的现象。
通过对左线施工情况及右线地质资料的分析,洞口段(即yk30+960~yk31+075段)隧道位于堆积土中,隧道斜穿沟心,且土层松软、松散、含水,地基承载力低,较左线地质条件更差。
同时隧道埋深浅,极难形成自拱度,靠调动围岩自身无法控制围岩变形,必须采取主动支撑措施,而基础承载力是主动支撑有效的前提和保证,为此,为确保安全通过二级路,必须要超前探明地质情况,并进行基础处理。
隧道软弱围岩和断裂带施工安全措施方案

隧道软弱围岩和断裂带施工安全措施方案隧道施工中遇到软弱围岩和断裂带是常见情况,这些地质条件都会给工程施工带来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本文将针对隧道软弱围岩和断裂带施工安全措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软弱围岩施工安全措施方案1. 确定软弱围岩区域。
通过对隧道周边地质进行勘探,找出软弱围岩区域,以便在施工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
2. 加强支护。
软弱围岩容易发生塌方现象,因此,在施工时必须加强支护。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喷射支护、搭设钢架支撑等方式,以增强围岩的稳定性。
3. 加强测量监控。
通过安装位移仪、测斜仪等设备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软弱围岩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4. 确定安全堵头范围。
软弱围岩区域容易发生塌方、滑坡等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将安全堵头范围确定,并在该范围内采取相应的堵头措施。
5. 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
对于处在软弱围岩区域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同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
二、断裂带施工安全措施方案1. 确定断裂带位置。
通过勘探分析,确定断裂带的具体位置,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 加强围岩加固。
断裂带处的岩石往往较松散,容易发生崩落。
因此,在施工时,必须加强对岩石的加固,以增强其稳定性。
3. 加强支护。
有些断裂带比较深,施工时要加强支撑。
在深度较大的断裂带处,可以采用搭设钢架、钢筋混凝土衬砌等方式加强支护。
4. 及时排水。
一些断裂带处可能十分潮湿,需要进行排水处理,以防止水流侵蚀岩石,导致其稳定性下降。
5. 实施岩锚技术。
岩锚是一种固结性支撑技术,可以增强断裂带处的承载能力,提高其稳定性。
因此,在一些较深断裂带处可以采用岩锚技术进行支撑。
6. 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
由于断裂带处的岩石较松散,对施工人员的个人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对所有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安排必要的防护措施。
总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软弱围岩和断裂带,必须认真采取相应安全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大跨度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实践

大跨度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实践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开挖施工的工法原理、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和施工要点,总结了其开挖方法在施工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台阶法核心土目前,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大跨度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在在紧急停车带通常采用传统的单侧壁导坑法,工序多且繁杂。
本文主要分析浙江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情况,其主要采用正常地段采用正台阶环形开挖法,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紧急停车带变传统的单侧壁导坑法为分部开挖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工艺原理在ⅳ-ⅴ级软弱围岩为主的大跨度公路隧道工程中,所采用的工法以岩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
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弛和变形。
以监控量测数据为依据,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2.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2.1工艺流程大跨度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图2数字编号所代表工序:①超前支护;②上部弧形导坑开挖、初期支护;③核心土及中槽开挖;④下部左右侧交错开挖落底,边墙初期支护回填至中槽底面;⑤仰拱及边墙基础开挖,模筑混凝土,仰拱回填;⑥全断面模筑二次混凝土衬砌。
2.2.2紧急停车带施工开挖图3数字编号所代表工序:①超前支护;②左侧及拱部弧形导坑开挖、初期支护;③核心土及中槽开挖;④右侧拱腰开挖,初期支护;⑤下部左右侧交错开挖落底,初期支护,回填至中槽底面;⑥仰拱及边墙基础开挖,模筑混凝土,仰拱回填;⑦全断面模筑二次混凝土衬砌。
2.3施工重点2.3.1施工准备做好施工场地的“三通一平”,隧道洞口边仰坡以“早进晚出”的原则处理,尽量少破坏植被,减少刷坡和防护工作量。
边仰坡开挖后,及时进行“喷、锚、网、喷”支护予以封闭,并提前做好排水沟和截水沟。
2.3.2洞口地段加固处理洞口采用φ108×6超前管棚预支护,管节长20m,环向间距50cm,注1:1水泥砂浆进行加固处理,确保进洞安全。
软弱围岩隧道安全施工技术

软弱围岩隧道安全施工技术摘要:介绍软弱围岩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结合工程实践,详细地介绍了隧道安全施工控制的方法和措施,阐述了施工方法的特点、施工工艺等,对类似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软弱;隧道;施工abstract: the weak surrounding rock of tunne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safety control methods and measures,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etc., similar to the tunneling of some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 weak; tunnel;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前言软弱围岩由于其本身的地质特性,一般力学指标低,岩性松散、承载力差,压缩性高,遇到有岩隙水的作用时,就容易引起隧道施工时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造成安全隐患。
同时,工后沉降过大也会对运营使用和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所以,在软弱围岩地段时,需要特别注意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和正确的处理措施。
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台阶法和双侧壁导坑法、crd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等。
双侧壁导坑法和crd法限制了大型施工机械的使用,降低了工效;工序多,相互干扰大,施工进度缓慢,且临时施工支护多,投入大,不经济,但是在处治软弱围岩隧道沉降变形控制方面还是有其明显的安全效果和保障。
2.工程概况某公路双线隧道,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隧道设计为两座独立的分离式隧道,两座独立隧道的轴线间距为30米,其中隧道右线长850米(yk30+960~yk31+810),左线长870米(zk30+960~zk31+830)。
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对高速公路的修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西南部地区多山岭且地质条件复杂,为了节约修建盘山公路带来的消耗浪费,隧道工程成为山岭地区的首选。
公路隧道修建过程中常采用新奥法施工,该方法以围岩自身承载力为基础,通过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及钢拱架等初期支护充分发挥围岩本身的承载效能,控制围岩变形及应力释放。
关键词: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引言针对本段隧道软弱围岩比较多的情况,为了提高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水平,预防变形和坍方,确保施工安全。
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拿出最佳方案,是攻克软岩隧道施工的关键和前提,本文根据某单线隧道工程施工经验总结归纳,就如何提高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水平,预防变形和坍方,确保施丁安全,可为今后同类隧道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1软弱围岩隧道地质工程的特点1)地质特点软弱围岩主要指的是第四系全新、中更新、更新统的坡残积土部分,涵盖江河湖岸和池塘冲积、淤积层、人工杂填土、溶洞充填物等。
围岩强度低,承载能力低。
如黏性土、粉土、砂类土、黄七、全风化岩体等。
普遍节理发育、破碎、自稳能力差。
如岩体破碎的泥岩、页岩、砂岩、千枚岩等。
断层带散体结构、自稳能力极差。
受构造影响,断层带结构面杂乱无序,呈角砾、縻棱状或碎裂结构,充填泥质或泥灾岩屑。
2)工程特性软弱围岩强度低、自稳能力差。
隧道开挖后地应力重新分布,使隧道周边产生较大的松动圈。
软弱围岩被扰动之后,它的稳定性会下降,软弱松动的范围可能还会不断加大,围岩的压力也会不断增大,想要恢复到稳定状态的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支护和衬砌结构因为压力的原因,很容易引起下沉与变形等危害。
因为软弱围岩强度低、稳定性差、易滑塌等特点,所以在工程洞口段若拉槽施工就很容易导致大范围的牵连性滑动,使得工程施工进洞相当困难。
若在洞内施工,也会因围岩的承载力不够,会使支护结构下沉,同时可能会出现坍塌等危险现象,给安全施工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及支护关键技术

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及支护关键技术摘要:相比于其它基建工程,隧道工程施工难度大,开挖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如果开挖与支护关键技术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超挖难以控制,更会引起坍塌、冒顶等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事故。
因此,为确保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特别是软弱泥质围岩隧道开挖支护可以顺利实施,本文将对开挖及支护关键技术的应用进行重点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支护技术引言:为加快我国偏远地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解决民众基本出行需求,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山区高速公路的投资力度。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占比较高,隧道开挖以钻爆法为主,由于施工危险性高、难度大,开挖支护成为施工单位最为关注的重要环节。
对于软弱泥质围岩隧道开挖工程来说,开挖及支护技术关键技术的选用和效果,直接关系整个工程质量。
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强对软弱泥质围岩隧道开挖及支护关键技术的研究,找准施工难点,掌握关键技术控制要点,共同提升我国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工程概况某条高速公路隧道中,存在长度近2km的软弱泥质围岩施工区域,围岩以中风化、强风化泥岩为主,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节理、溶蚀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较破碎,围岩呈松散碎裂结构,地下水含量一般。
施工单位针对围岩性质,选择合理的开挖与支护施工技术,并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评审过的方案开展施工。
二、软弱泥质围岩隧道开挖及支护关键技术1、确定施工方案为确保软弱围岩开挖支护安全进行,在确定施工方案时,首先组织人员对掌子面围岩进行实地查看,收集围岩岩性、产状、裂隙发育情况和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以收集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并合理选择支护技术,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隧道围岩以泥岩为主,结构松散破碎,具有薄-中层状结构,围岩自身稳定性很差,开挖后掌子面需要有反力支撑,采取预留核心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结构破碎,裂隙发育,宜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或中空注浆锚杆将松散围岩连接成整体,开挖进尺以1-2榀拱架为宜。
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摘要: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表层软弱堆积物以及风化带等,在开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拱顶急剧下沉以及地表开裂等问题。
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施工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采取一些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本文就某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进洞施工为例介绍了在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施工技术;施工工艺1 工程概况隧道城市地铁工程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预计21世纪初至中叶将是我国大规模建设地铁的年代,与此相关,也会涌现出大量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三线大跨度车站隧道跨度大,围岩应力重分布情况复杂,围岩变形难控制,设计施工技术较复杂,并且在国内外没有可供借鉴的系统性的成熟资料,所以进行大跨度隧道围岩施工过程和最终状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软土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大跨度隧道施工。
由于软土特有的性质使其工程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类土。
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中地铁的大量修建,学者们对软弱地层地铁隧道掘进力学特性和空间效应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以将这些研究数据更好地应用在地铁建设过程中,为软土地基建设更好的服务。
但是实际上对于大断面的软弱地层施工中地层隧道施工方法以及施工技术要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 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工艺2.1开挖工序开挖工序施工的先决条件应为隧道超前支护注浆强度为85%。
针对隧道中的偏压地区以及浅埋地区进行处理,最好采用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操作步骤是顺着隧道开挖,并以单位循环的方式进行挖进,在外轮郭型开挖的过程中,常使用到的施工方法为人工开挖和风镐开挖模式。
就边墙周边及拱部弧形开挖,风镐分台阶开挖法为最佳;就中槽及核心土开挖,挖掘机开挖法为最佳,其开挖进尺应以围岩稳定性为依据,并最终设定为1-2棍钢格栅间距。
2.2偏压地段开挖工序该地隧道进洞方向存在较大偏压,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3~5m后对隧道断面量测发现,初期支护向线路右侧方向偏移,左侧山体出现裂纹,在施工现场中增加中隔壁支护,这时候变形率依然处在变化的过程中。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摘要:在我国西部山区,分布有大范围的软岩地层,其中千枚岩的分布极为广泛,如兰渝铁路线上的木寨岭隧道,318线上的鹧鸪山隧道以及在建的九绵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隧道等。
该类岩体具有强度低、性状差、遇水易软化等特点,加之穿越高地应力、高烈度区软岩隧道建设过程中大变形灾害问题凸显,严重危及了隧道施工安全。
因此,开展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与支护技术的深入探讨,对于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的来讲非常重要。
本文以白马隧道为例,通过对该隧道的施工总结分析了一套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方法,并进行了理论和实地测试,对其在变形地段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软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措施引言:当前,业界对软弱围岩隧道的受力机制和技术仍处在探索性和探索性试验中,对其进行大变形特性的分析和找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隧道的实际监测和理论研究,对白马隧道的大变形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一、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理念(一)刚性控制采用刚性控制理念法,通过大钢拱架、大厚度喷射混凝土、超前大管棚、掌子面长锚等措施,采用“以刚克刚”的方法克服了隧道的围岩变形。
该技术主要用于在埋深浅、地应力较小的情况下,对围岩的变形进行了有效的处理。
适合于围岩破碎、力学性能较低、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要求较高的地区。
(二)柔性控制柔性控制理念主要是利用增大预留变形,使隧道产生位移,使围岩体的应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从而使支护体的受力最小化。
其控制手段主要有分段综合控制、伸缩支护和多重支护等。
在地应力较小、埋深较小的情况下,采用刚性支撑理论进行围岩变形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但对于地下工程中的大深度和高地应力,宜采用柔性支护技术。
(三)刚柔结合控制理念刚柔结合的控制理念是以刚性的预支护法来有效地控制掘进过程中的围岩体的应力释放速率;采用柔性初期支护对早期隧道的早期变形进行了抑制,同时采取了超前和早期支护措施,使围岩的变形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技术
摘要:科技的进步,生产管理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不断提升我国修筑长大软弱
围岩隧道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主要对软岩隧道地质工程特
征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软岩隧道的详细施工方法,最后剖析了软岩隧道施工
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的管控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前言:
攻克软岩隧道施工的核心及前提是,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制定出最佳方案。
基
于此,文章将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对对软岩隧道地质工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
研究了软岩隧道的详细施工方法,最后剖析了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的
管控措施,仅供参考。
1特征
1.1地质特征分析
第四系全新的坡残积土部分、中更新的坡残积土部分、更新统的坡残积土部分,即软岩。
河湖岸、淤积层、溶洞充填物、人工杂填土、及池塘冲积等均为软
岩的范围。
通常具备不稳定的特征:内磨擦角小、蠕变、湿陷等。
1.2工程特性阐述
1.2.1通常使用的施工方式是化大为小,分部施工法,主要的原因是软岩自稳
时长较短。
基于此,隧道施工程序相对复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就会相应的降低
施工速度,促使工程进度缓慢,所以造成矛盾不断涌现。
1.2.2软岩还具备易坍塌溜滑等特征,其主要原因是软岩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大范围牵连性滑动通常极容易出现在洞口段拉槽施工中,所以很难靠近仰坡,难
以进洞。
隧道挖掘工程属于洞内作业的一种,在挖掘期间隧道坍塌极可能在局部
力量减弱的情况发生,这增加了作业的难度及施工成本,对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
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2.3由于软岩通常所处的地带地质变化十分复杂,实地勘察一次性成形是不
可能的,所以勘察人员应结合具体施工需求,拟定出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及工程
流程,同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进行适当地改进,不要被传统模式所限制,
1.2.4扰动后的软岩,自稳水平会降低,松动圈会持续扩大。
将慢慢增加围岩
压力,再次稳定的时长比较长。
承受围岩压力的支护及衬砌结构,极容易引发各
种事故及病害,如支护结构变形、衬砌结构开裂等,与此同时还会随着地表下沉,出现失水的环境问题等等。
1.2.5施工风险比较大,所以可能给所有作业人员带来诸多心理负担,所以施
工作业前期,有必要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确保每一位相关人员的业
务素质都有所提升。
2施工方法研究
2.1相关洞口段施工研究
在洞口段施工期间,应注意对附近碎岩的处理,也就是说根据原有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实施喷砼封闭施工及仰坡的锚杆挂网施工,这样才可有效加固地下
水的发育地段。
2.2相关正洞施工研究
在正洞施工期间,需要结合不同的地段地质隧道施工中实际环境,对其事先实施准确的测量及支护工作,之后再分层实施短台阶的方案已实现差异位置的开挖。
因为正洞施工期间要面临的问题有结构松散问题及变形快问题,所以在支护期间,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并分析围岩结构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事先处理现有的锚杆的稳定性,在完全掌控围岩松散及破碎问题后,在实施下一步的作业。
3管控措施分析
3.1隧道坍方问题的预防措施
在现有的软岩隧道施工期间,通常会因为施工人员的操作问题及结构支护不牢固问题,造成隧道坍方,隧道坍方不但会严重影响隧道的施工质量,甚至还会对施工参与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为防止隧道坍方,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3.1.1在软岩隧道施工期间,必须要建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将安全生产摆在最前面,将各种安全防护做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施工期间,有效地管理施工安全,以科学地应对软岩地质环境复杂的情况,进而对各种意外状况进行更好地预防,为工程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3.1.2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
也就是说在软岩隧道施工期间,针对施工技术的监管及选择,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依据差异位置的软岩检测数据,研究与分析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而更加精准地控制现有的工程施工技术。
3.1.3在软岩隧道施工期间,为切实且重点保障施工安全,防治因抢进度而产生的违规作业现象,必须坚持二十四字施工原则,即“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快衬砌”。
3.2有效管控爆破超欠挖的措施
超欠挖控制在软岩隧道施工中是重点工序之一,工程质量、进度及效益均与隧道端面超欠挖管控的好与坏有着直接的联系。
成型作用是周边眼的核心作用,而周边眼的爆破效果则是隧道断面超欠挖管控好坏与否的关键所在。
3.3相关衬砌防排水措施分析
3.3.1相关防水、排水的管控策略
①设50环向弹簧透水盲管在初期衬砌和无纺布之间,与此同时将100纵向弹簧透水盲管埋在两侧边墙角上方,从洞内沟槽内排出渗水。
②将PE防水板复合防水层及无纺布铺满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之间,在模筑衬砌外部阻隔地下水。
③将防水砼应用于二次衬砌中,抗渗标号S8。
④为保障浇筑砼时止水带不会出现移位,将背贴式BW橡胶及埋式止水带应用于明暗挖交接处的变形缝处、隧道施工缝与两种围岩交接处。
3.3.2管控防水层作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软岩隧道施工期间,防水层的特殊性对严格管控其中所需的施工材料及施工工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能保障防水效果的有效提升,防止因为施工人员作业操作问题引发的渗水病害等现象,进而保证软岩隧道施工质量。
①在隧道主体结构施工期间,喷射砼表面通常不规整、不平整,铺设防水板之前,需要清理干净基面的粗糙部位、铁丝及排管等。
②主要使用爬行热合机双缝焊接方式进行焊接防水板接缝,也就是说搭接两层防水板的边缘,利用热熔加压的方式进行高效粘结。
③将无钉铺设悬挂技术应用于防水板,也就是说在基面使用木螺丝或射钉固定在塑料垫圈,再在垫圈上挂上防水背后的布带。
④在铺设防水板完结后,在防水板上走动时,禁止穿戴钉子鞋。
⑤要小心谨慎的绑扎钢筋,以此来避免防水层被划破的问题出现,同时还应
使用双层补丁补焊,以保障防水层不会被损坏。
⑥假设必须要进行钢筋焊接,为防止火花溅出,将防水层烧坏,在此周围必
须使用石棉板遮挡并隔离,待焊接作业完结后,钢筋冷却后,方可撤除石棉板。
⑦砼振捣时,为防止防水层被破坏,禁止振捣棒直接接触防水层,振捣棒破
坏防水层的现象不易被发现,修补也无济于事,所以二次衬砌模注砼施工时,应
特别重视的是,捣固时严禁紧贴防水板。
结束语:
综合上面所讲,软岩隧道施工具有难度大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工程相比,其
工程比较大,所以不但要将相关的隧道加固处理做好,还要将施工前期的各种检
测及勘察工作做好,进而为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供更好地保障。
为此,
文章结合了实际工程情况,对对软岩隧道地质工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
软岩隧道的详细施工方法,最后剖析了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的管控措施,以提升我国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水平,促进我国软岩隧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美华.高速公路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分析[J].交通世界,2019(21):78-79.
[2]关宝树.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及其控制技术[J].隧道建设,2011,31(01):1-17.
[3]陈鉴光,张运良,曹伟.对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措施的探讨[J].公路工程,2011,36(04):139-142.
[4]李伟.高原地区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探讨[J].低碳世界,2016(32):196-197.
[5]郑彬.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J].交通世界,2017(12):114-115.
[6]安丰军,安丰强.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0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