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原理复习提纲.doc

新闻学原理复习提纲.doc
新闻学原理复习提纲.doc

新闻学原理复习提纲

1. 新闻学的研究范围人类社会客

观存在的新闻现象

2.

四、五、人类传播的五个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3.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质

批量化节目生产“点对面”的单向度视听信息传

输受众数量巨大、处于匿名状态消除了文字符号

对大众的限制,可共享信息

4. 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的类型和特点

特点:公共广播电视比较重视社会效益,注重节目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品位;弊端是经营管理缺乏活力,经济常常出现困难。

商业广播电视谋求商业利润,千方百计地改进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但节目品位不高,色情、暴力以及其他庸俗内容较多。

类型:公共广播电视——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的机构商业广播电视——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机构

5.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

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

理论苏联式社会主义理论

6. 新闻的基本特点

一、真实

二、新鲜

7. 新闻的生命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8.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表现——

材料真实——整体、本质真实—

—评价客观——不随意发挥

语言准确

新闻不真实(新闻失实)的原因

文学想象造成失实

体制性失实,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故意制造、传播虚假失实或虚张声势的夸大事实 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10. 新闻策划: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

策划新闻:对新闻事实进行策划 区别:新闻策划是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 甚至连新闻事件本身都是人为策划的产物;

而“策划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地利用。

11.如何评价“新闻炒作”?

一、 商业利益驱动

二、 教育产业化、专业设置市场化

三、 炒“俗物”

四、 损害媒体公信力

12.如何规避新闻策划误区? 首先,在新闻题材选择上要符合新闻价值规律。 其次,要注意策划报道活动的 ”度"。

其三,在策划报道活动时,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扔掉“先下海,后从良”的思想

13. 客观报道的内容包括什么?

5W 和1H 导语+倒金字塔写作方式 三原则:独立;平衡;不带感情色彩

14. 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一、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15. 香农关于信息的定义

信息:用以消除不确定因素的东西。

16. 信息的特点

1. 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2. 扩缩性

3. 组合性

4.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 相对性(选择性)

17. 事实与新闻,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9.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分别指什么?区别是什么?

18.新闻本源是什么?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19. 新闻来源指什么?新闻来源是新闻从何处获得,又叫做新闻出处。

20.五W— H分别指什么?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附加因素:一个H——HOW 21. 硬新闻指什么?关系到国计民生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22. 软新闻指什么?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23. 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有哪些?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24. 舆论的定义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5. 舆论的特点

1、公开性

2、公共性

3、急迫性

4、广泛性

5、评价性26. 舆论的形成——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问题的发生第二个阶段:

舆论领袖的发现第三个阶段:意见的发

生第四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

第五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第六阶

段:舆论的形成

27. 舆论监督的定义通过传媒对党务、政

务的公开报道,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

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28. 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哪些?新闻

价值

宣传价值

新闻法规

29. 新闻价值的定义

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厉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30.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时

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

趣味性(奇异性)

31. 宣传价值的“五性” 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针对性:新闻事实的选

择有的放矢普遍性:新闻事实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典型性:新闻事实要具有说服力时宜性: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传播

价值标准一致

32. 批评性报道中如何体现宣传价值

“对于批评性的报道,衡量是否编发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3. 灾难性报道如何体现宣传价值

过分的灾难报道容易使受众对社会产生曲解

34. 我国新闻事业的运行模式或表现形式及其正面和负面影响我国新闻事

业的运行模式或表现形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正面影响:

1、媒介的积极竞争;

2、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注重受众反馈;

4、注重管理,讲究投入产出效益。

负面影响:

1、市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不恰当地延伸到了其他方面。

2、竞争中反常现象的存在。

3、人们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勃发的普遍性。

35. 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包括什么?

1.社会属性——社会文化事业

2、政治属性——阶级舆论工具

3.经济属性——信息产业实体

大众传播学者拉斯韦尔于 1948 年提出了著名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 联系社会; 传播文化。

38. 解释“魔弹论” 这是早期关于新闻媒介效果研究中影响深广的代表性理论, 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 “刺 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 预期的效果。 39. 解释“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舆论形成过程中, 分散的公众成员在发表意见时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很大制约, 孤立的很自然的想法,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站优势地位的多数意见的影响或左右。 40. 解释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

的选择。

41.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指导性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原则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42. 新闻指导性的含义:

36. 37. 1、 2、 3、 4、

5、

解释新闻媒介的负效应 新闻失实 信

息污染——淫秽不良信息 淡漠人际关系

——电话、手机短信 降低思考力——视

听媒体肤浅化 诱发人的无限欲望

出于避免被

示范 论证 启发 解释 预测 警戒

计划经济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鼓舞全国人民克服困难; 不断地树立先进典型供人民学习模仿; 说明国家方针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让人们群众自觉执行

45. 市场经济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

46.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47. 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实事求是 适时、适量、适宜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申诉的权利 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

48.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49. 新闻自由的界定 指公民传收新闻、发布意见的自由,具体包括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 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

50. 解释 观点的公开市场 和自我修正过程(不确定) 一、人人享有保持意见不受干预之权利。 二、人人有发表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它 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条第二项所载权利之行使,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 故得予以某种限制,但此种限制以 经法律规定,且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为限:

a. 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

b. 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风化。

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 去 影响受众的思想, 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 43. 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鼓舞 44.

①鼓舞 ②示范 ③论证

51. 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 52. 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 —

—职业规范 ——职业道德标准 53. “权力寻租”现象指什么?在新闻界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以党政权力违法换取发行量和广告 表现:以报道为名实施敲诈

以报道为手段换取高额回报 通过权钱交易换取利益 54. 什么是媒介审判?

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 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凌驾于司法之上, 干预和 影响司法的新闻报道 55. 新闻媒介该如何避免媒介审判? 坚持无罪推定,力戒新闻审判 增强立案意识,不得超越司法程序 尊重法官司法,尊重法院规则 提高法律素养,避免对司法乱加指责 1、

2、 3、

4、

56. 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有哪些? 正面影响:引起反思;揭露腐败;促进问题解决;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负面效果:引发社会心理秩序混乱;对公共机构丧失信息 57. 如何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 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内化而形成 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 提升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学术质量 1、

2、 3、

4、

58. 我国 1991 年记协《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坚守社会责任 坚持正确导向 自觉遵纪守法 维护新闻真实 发扬优良作风 加强交流合作 2007 年第三次修订版的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