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民俗节日的影响
重阳节佛教习俗

重阳节佛教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在佛教中,重阳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在佛教中的习俗和文化传承。
一、登高拜佛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佛教信徒会选择登高拜佛。
他们会前往寺庙或者佛教圣地,攀登高山,表达对佛祖和自然的敬意。
登高拜佛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一种表达,也是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二、禅修和念佛重阳节也是佛教信徒进行禅修和念佛的重要日子。
禅修是佛教中修行的核心之一,通过冥想和专注,人们可以提升自我意识和内心的平静。
在重阳节这一天,佛教寺院会举办禅修活动,吸引众多信徒前来参与。
同时,念佛也是佛教中常见的修行方式之一。
信徒通过反复诵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以期获得内心的平安和冥想的启示。
重阳节这一天,佛教徒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共同念经念佛,传承佛教文化和信仰。
三、供养功德在重阳节这一天,很多佛教寺庙会举办供佛和供僧的仪式。
信徒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和供品献给佛祖和僧人,以表达虔诚和感恩之情。
供养功德被认为是一种善举,可以积累福德和积德,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好运和庇佑。
四、传承佛教文化重阳节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天,很多佛教寺院会举办文化活动,如佛教讲座、经文诵读和传统仪式表演等,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观摩和学习。
佛教习俗的传承也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
一些青年学子会利用重阳节,组织佛教论坛和讲座,倡导佛教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佛教的智慧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重阳节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习俗。
通过登高拜佛、禅修念佛、供养功德和传承佛教文化等活动,佛教徒们在这一天展示对佛祖的敬意和信仰,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佛教智慧和价值观。
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视和庆祝。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佛教的全部习俗和信仰。
具体的佛教习俗和活动可能因地域和传统而有所不同。
历史中的民俗与传统习俗

历史中的民俗与传统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俗和传统习俗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象征,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历史中的民俗与传统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古代的民俗与传统习俗古代的民俗与传统习俗丰富多样,每个朝代、每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古代的婚礼中,新娘会穿着华丽的嫁衣,新郎则会骑着艳丽的大红色缎面盖花花轿来接新娘。
这一传统习俗反映了婚姻的庄重和喜悦。
另外,在古代的节日中,人们会举办庆祝活动,比如春节的舞狮和舞龙,清明节的扫墓等。
这些传统习俗彰显了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尊敬。
二、历史中的宗教与民俗宗教在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们的信仰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比如在古代的中国,佛教的传播对于中国民俗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弘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
此外,在佛教寺庙中,人们通过参拜供奉的仪式和举办盛大的佛教节日来表达对佛教的崇敬。
这些宗教民俗丰富多样,代代相传,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三、传统习俗的演变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有些传统习俗因为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而逐渐式微,有些则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形式。
比如,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人们会举办精彩的月亮祭祀仪式并且赏月。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传统的中秋节习俗逐渐变得淡化。
但是,人们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开始举办中秋文化节,通过举办灯展、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传统的魅力。
四、历史中的民俗与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民俗和传统习俗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和传统习俗。
比如,在西藏,藏族人民以宗教信仰为基础,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藏戏、唐卡画、舞蹈等。
而在云南,邵族人民的婚礼习俗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送上猪头和酒,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激。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
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
‟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
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
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
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与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与文化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既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宗教色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与文化始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融合共生。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并分析宗教元素与文化的融合,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其起源与庆祝活动中。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与道家、佛教、儒家等多个宗教有着密切关系。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和神灵来祈求丰收和福祉。
与此同时,春节也与佛教的灵山朝拜活动相结合,许多寺庙会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庙会,供信众朝拜。
此外,春节的庆祝活动中还包括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仪式,这些活动与道家信仰和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关联。
除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也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清明节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祭拜祖先。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这些活动与民间传说、儒家文化和道家信仰有关。
中秋节则与嫦娥奔月的传说密切相关,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祈求团圆和家庭幸福。
二、宗教元素与文化融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宗教元素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了融合。
宗教元素成为节日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而文化则赋予了宗教仪式更多的文化内涵。
这种融合反映了中国宗教与文化的共生状态。
首先,宗教元素在节日庆祝活动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宗教仪式中的祭祀、朝拜等活动成为传统节日的重要环节。
比如,在清明节中,人们瞻仰祖先的墓地,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与怀念。
这种仪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对家族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其次,文化赋予宗教仪式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人们共同认同和参与的文化活动。
例如,春节庙会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年货等。
这些庙会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宗教仪式的需求,也成为了社会文化交流、展示民俗风情的平台。
中 国传统节日中的宗教元素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宗教元素有哪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价值观。
在这些节日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宗教元素的存在,它们为节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独特的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其主要是一个欢庆团圆、迎接新的一年的节日,但其中也蕴含着一些宗教元素。
例如,人们会祭祀祖先,在家中设立牌位,摆放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缅怀。
这种祭祀祖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视,具有宗教般的庄严和神圣感。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到庙宇烧香祈福的习俗,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风调雨顺。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节日,这一节日中的宗教元素更为明显。
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修整,献上鲜花、食品等供品,焚烧纸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这种对祖先的祭奠和追思,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死轮回、灵魂存在的某种信仰和观念。
端午节最初与纪念屈原有关,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一些宗教元素。
比如,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这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也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都与驱邪、防疫的宗教观念相关。
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节日中的宗教色彩较为浓厚。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地府的鬼魂会被放回人间,因此会举行祭祀活动,烧纸钱、纸衣等,为鬼魂提供物质上的供养,以祈求他们不干扰生者的生活,保佑家族平安。
中秋节虽然主要以团圆、赏月为主题,但也有一些宗教元素的痕迹。
例如,民间传说中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宗教神话的色彩。
道教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一些节日中,如道教的玉皇大帝诞辰、王母娘娘诞辰等,会有相应的宗教庆祝活动。
同时,道教中的神仙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等也渗透在节日的习俗和文化中。
佛教对中国传统节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腊八节与佛教的释迦牟尼成道日有关,在这一天,寺庙会施粥,人们也会喝腊八粥,以纪念佛祖的觉悟和慈悲。
春节的宗教信仰与庙宇文化

春节的宗教信仰与庙宇文化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庙宇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宗教信仰与庙宇文化,并展示它们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
一、春节的宗教信仰春节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最为集中的时候之一。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是三大主要的宗教信仰系统。
这些宗教的信徒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以祈祷新年的好运和福气。
1.佛教信仰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春节期间,有很多佛教徒会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在中国的一些佛教名山,如九华山、普陀山等地,会举办盛大的佛教法会,吸引大量游客和信徒。
2.道教信仰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春节期间,道教寺庙的庙会是一大亮点。
庙会上会有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灯谜、花车巡游等。
信徒们也会在庙中烧香拜神,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3.民间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涵盖了众多的神灵和信仰体系,如祖先崇拜、神像崇拜等。
在春节期间,家庭中会设有神龛或神台,供奉祖先和神灵,并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家族的安宁和祖先的保佑。
二、春节的庙宇文化庙宇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宗教信仰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春节期间,庙宇也是重要的场所之一,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热忱和对神灵的敬畏。
1.庙宇建筑中国的庙宇建筑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往往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智慧。
庙宇建筑通常采用对称的布局,以尊重神灵的尊贵和庄严。
春节期间,庙宇会挂上红灯笼和对联,增添节日氛围。
2.庙会活动庙会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它是庙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观看民间艺术表演,如杂技、戏曲等,还可以购买年货和手工艺品。
庙会的热闹和喜庆氛围让人们欢度春节。
3.文化传承庙宇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春节期间,很多庙宇会举办文化展览和传统习俗的体验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腊八节与佛教的关系

腊八节与佛教的关系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冬月的腊月初八这一天庆祝。
腊八节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腊八节与佛教的渊源以及节日庆祝期间的相关活动和习俗。
一、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起源于佛教。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成道前,为了顿悟真理而多次试探痛苦,其中一次就是在东林寺修行的时候,他忍受饥寒,只以莲花粥为食,以加强修行。
由于这个故事的发生日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因此这一天被定为腊八节,成为佛教徒的重要节日。
二、腊八节的佛教法会在腊八节这一天,许多寺庙会举行盛大的佛教法会。
信众们会提前用清水为佛像和神灵洗净,然后摆放上各种美食、水果和香烛,表示对佛陀的敬意和祈福。
法师们则会为信众们讲解佛教故事,传授佛法,共同诵经念佛,以期获得祥瑞和平安。
三、腊八节的斋饭习俗在腊八节,许多佛教徒和虔诚的信众会进行一日斋饭。
斋饭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只吃素食,不食用任何葷食(指动物性食物)。
这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心,也是对佛陀苦行修行的一种模仿。
斋饭除了对身体健康有益外,还可清净心灵,使人更加专注于佛法修行。
四、腊八节的祈福活动腊八节也被许多人视为祈福的良机。
他们会前往寺庙或佛塔前,虔诚地烧香祈福,希望能获得平安、福寿和好运。
此外,也有一些人会在腊八节煮腊八粥,称之为“腊八斋”,希望通过食用这种特殊的粥,祈祷获得吉祥和幸福。
五、腊八节的民俗活动除了佛教法会和祈福活动,腊八节还有一些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活动和习俗。
例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灯会,用各种彩灯装饰街道,营造出节日的喜庆氛围。
同时,也有一些地方会设置庙会,人们可以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观看表演和游乐。
六、腊八节的社交意义腊八节不仅仅是佛教徒的节日,它已经渐渐演变为了一个具有社交意义的节日。
无论是否具有宗教信仰,人们都可以通过参与庙会、亲友聚会等活动,表达情谊、增进友谊。
这一天,人们会相互祝福祈福,传递快乐和温暖。
七、腊八节与社会意义腊八节的庆祝活动既体现了个体精神的寄托,也凝聚了社会的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民俗节日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信仰,早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
它以解脱众生苦难为基本教义,创造了终生平等的理念,在中国影响很深,并潜移默化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你并不信佛,你也会受到佛教的影响。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饮食、婚丧娶嫁等生活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认识佛教,就不能认清中国文化。
像喝腊八粥,其实就是因为佛教的原因。
那么,有那些民俗节日是受到佛教的影响的呢?
1、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是我国佛教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
根据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须结夏安居,即在此动植物生长繁衍期间,定居一处,一者可免伤虫蚁,二者可专心诵经或禅修。
至七月十五日则须各作自我批评或介绍修行经验,称为“僧自恣”。
经过三个月的专修,僧众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诸佛欢喜,因此此日被称为“佛欢喜日”。
那么这一天怎么又成了盂兰盆节呢?这还得从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说起。
《佛说盂兰盆经》中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尊者于禅定中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虽使尽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饥饿倒悬之苦,于是向佛哭述。
佛陀嘱咐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燃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解救父母倒悬之苦。
后来目揵连尊者依教奉行,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
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
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
所以身为佛子,为修孝道,应常念及过去仍未解脱之先祖父母,于盂兰超幽法会中做种种供养,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解脱十方孤魂饿鬼众生。
此经一译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讲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
南北朝时,梁武帝首次在汉地创办盂兰盆会。
如义楚在《释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
”由于梁武帝的极力提倡,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
此后的历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较热衷于这一佛事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盂兰盆节,不妨称之为“孝亲节”。
盂兰盆法会丰富了中国传统的中元节(道教的)、鬼节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彼此相互影响,七月十五最终成为中国老百姓重要的祭祖追思的传统节日。
而由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十分感人,文人们将它改写为小说,甚至编成《目连救母》等戏剧搬上了舞台。
因此,在盂兰盆节前后上演《目连救母》等剧目,就成为了以往寺院和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此外,我国盂兰盆节的风俗还传播到日本,已成为该国的一个很有影响的节日。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
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
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
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于陆地,中元节则在水中。
2、腊八节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
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后经五年参访、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
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后人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夕,牧女献乳糜的典故,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即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
”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
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
”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
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佛教的故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腊八节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最终成为中国老百姓重要的传统节日。
3、浴佛节与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名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者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可以说是傣族的信念,一般持续3至7天。
人们清早一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的庆祝活动。
泼水节的传统实则来自佛教浴佛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的重要节日,也叫佛诞节。
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因此各国各民族各地的佛教徒都以浴佛的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这一节日随佛教传入了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就成为了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留下了佛教寺塔,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物质上的灿烂辉煌的一笔,更在精神上民俗上留下了美丽多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