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思考【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展开思考。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材选用与内容的更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以及评估与改进机制的建立。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科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更新、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学习兴趣、学科发展、教学质量、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使命和责任。
当前中医药学科的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开展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深入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材并及时更新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面的评估与改进机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实践思考“中医药学概论”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概述。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思考。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更新。
随着中医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然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上,没有及时更新。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医药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
其次,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中医药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因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将教学实践内容设置为学生实地参观中医院和中药材市场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中医药的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第三,实践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
中医药学的教学实践,需要学生进行真实的诊治操作和药物加工操作。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并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最后,实践教学需要注意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药学的教学以实践为主,因此,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实物展示、案例教学、讲解演示、讨论分析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总之,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之一,发展历程和理论研究十分丰富。
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和学生操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索

广东化工2021年第1期· 226 · 第48卷总第435期《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索宫帼唯(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广东珠海519041)[摘要]《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是中药学、药学等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
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探析中药在中医范畴内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推广。
作为我国文化的精华,其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亟待提升,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亦能够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及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本文章以现代《中医药学概论》教学的基本情况出发,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给予该门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的新方法及新思路,为更好的促进该门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的科学化展开做铺垫,同时为我国中医药学教育提升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及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学;教育改革;新思路;教学工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1-0226-01Improving the Teaching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Gong Guowei(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 Zhuhai 519041,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roduction is the prima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pharmacy, and which is an integrated subject.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skill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icacies of this file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we have developed the brand-new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to motivate studen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equip more professional skills in this filed.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rategies;skills;teaching duties中医药学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中药学》教学方法探讨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等知识的课程,其具体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部分包括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命名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收与加工,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各论部分按功能主治分为二十章,每一章都详细的阐述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本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是今后学习方剂学及其他临床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
但中药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杂,灵活多变,是初学者感到难学难记。
尽管学生多能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鉴于本课程的特点,包括中药数量众多,一药又有多种功用,内容比较复杂,容易混淆,难以记忆,从而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就参照现行所用教材《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做一些探讨。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课,充分备课是讲好一门课的关键教师是否能讲好一堂课,学生能否在一堂课中真正学到知识,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备课上下功夫。
备课充分,课堂讲授才能有条不紊,由浅入深,层层引导,讲深讲透。
教师要备好课,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备课时,必须反复对照本门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使课程的主要内容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指标。
并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规律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重点、难点。
在备课中,对重点、难点内容应作好标明,以便在讲课中随时可看到所要强调的内容。
对有联系性的内容则详细列其异同,做出对比。
这样才能保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做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同时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药现代研究和应用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以足够的资料,拓宽知识面,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
首先明确了课程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中医药学知识体系。
其次介绍了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等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中,强调了交互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的重要性。
资源整合与利用方面,提出了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阐述了课程评价方式的重要性,包括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制定。
结论部分指出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呼吁加强教学资源整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资源整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利用、课程评价、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中医药学概论课程作为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中医药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帮助他们建立对中医药学整体概念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是这门课程的关键环节,决定了课程的质量与效果。
在设计这门课程时,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即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这包括了对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对中医药学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以及对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课程内容安排也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和进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则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的参与和体验。
资源整合与利用是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课程评价方式也需要合理设计,既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评价,又要考虑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论文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论文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的内容,欢迎阅读!摘要:对中医药学概论的学习,初学者普感抽象、深奥、难懂,在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慢慢探索出了一些教学思路与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中医药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中医药学;教学;教法一、中职生的学习特点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
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
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
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简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的几点探索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
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我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
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史、症状等病情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其疾病的证候,并制定其治疗方法的过程,即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其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学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内容丰富多彩。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是以记载方药和各种治疗方法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分为30卷,载方5300首;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571首。两书详述了我国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之更加丰富和系统化。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方,两书实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
在剂型研制、组方用药及其加减上都有独到见解,并且疗效显著,享有“经方”之称。
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确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将伤寒的各种证候,与六经所属脏腑的病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杂病的诊治,则根据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指导辨证论治。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的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提高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效率的方法研究

提高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效率的方法研究作者:赵喜兰孔月晴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中医药学概论是药学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其中涉及到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内容大多抽象难懂,不容易掌握。
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中医药学概论中主要包含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成药学等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其内容跨度大,博大精深,抽象难懂,容易导致学生们学不懂、不想学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优化变革,更好的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便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效率一、正确认识课程首先,任课教师简单介绍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分配和课程考核等计划。
在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要针对知识点列举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接受它、喜欢它。
并且教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专业相关岗位职能进行科学系统的整合。
二、提升教师业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深入,目前的中医药学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
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中医药学概论中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十分明显。
由传统理念到教学学科的复杂性也就使得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基础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学科相关的内容也要有相应的了解,这样在课堂的教学中才能够将知识点讲的更加清晰透彻,且容易理解,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医药学概论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
针对难点采用典型案例突破。
因此也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到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第一,要熟悉教材中的内容,熟悉教学大纲并认真钻研,明确整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难点,然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及课时的分配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
中医药学概论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广泛抽象,特别是中医基
础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抽象难懂、不易理解。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就《中医药学概论》的教
学方法做一探讨,旨在达到教學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标签:中医药学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
术及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
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
步具有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职
业道德,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的
基础。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需要理解、记忆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中
医基础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难以
理解、学习难度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就《中
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一、理论讲授结合实物教学
针对《中医药学概论》的实验内容大部分为中药材饮片的识别,有针对性的
设计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学习清
热解毒药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时,把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药材
饮片或标本带到教室,有组织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眼观、鼻闻、口尝等感
知药材的性状特征,加深学生对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饮片的感性
认知;为了更好的达到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老师还要利用多媒体通过课件展
示这一类药材的共性及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
主治及其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相关内容,并适当的板书,使学生对清热解毒药
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有全方位的认知、理解和学习。
二、取象比类教学方法
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采用取象比类教学方法,将抽象的中医基本理论
形象化、生活化,比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基本理论时联想生活中用金属工具砍树
(金克木),小树长在土里(木克土),土能掩水(土克水),水能灭火(水克火),
火可以将树木燃成灰烬(火克木);在讲阴阳学说时首先说明阴阳是一个抽象的
概念,所指无定在,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把 阴 阳 和 空 间
(上下) 、时 间(昼夜)、 季 节(春 夏 秋冬)、 温度(温热寒凉)、湿度(干
燥湿润)、亮度(明亮晦暗)、重量(轻重)、 运动状态(亢奋抑郁)等有机结合
起来说明自然界和社会有阴必有阳,其次再对阴阳属性进行取向分析并取向归类
[2] 。这样把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案例,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有利于学生初步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
在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辩证论治时,结合临床常见病症,针对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目的,选取典型案例[3],例如选取“感冒”这一常见病,列表介绍“症”、
“证”、“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不同,这样便于学生对上述基本概念的
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便加深学
生对辩证论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理论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时,由于中药品种较多,教学内容包括
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知识点多,
易混淆难记忆。特别是学习中药的性状鉴别时,涉及到抽象的“经验术语”,例如
大黄根茎横切面上的“星点”、何首乌块根断面的“云锦状花纹”等,通过多媒体课
件把大黄根茎横切面上的“星点”、何首乌块根断面的“云锦状花纹”展示给同学们
观看,讲述大黄根茎的“星点”、何首乌块的“云锦状花纹”是微观“异常维管束”的
宏观表现,这样把抽象的“经验术语”转化为直观的画面,有利于同学们对大黄、
何首乌的性状鉴别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另外中药的学习还需要大量的中药材标
本、饮片等实物做教学演示,然而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学中药的不同品种、不同
产地、不同规格、混淆品、代用品、常见伪品等中药材的样品都展示给学生,但
使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组织教学,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教学效
果,随时调动自己的教学资源,学法上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尽可能
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4]。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
的教学风格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不可局限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要灵活多
样、综合运用,因为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灵活运用[3],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
效果。但是,在实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大班上课,虽然
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但因为组数太多,课堂教学进度很难控制,小组发言
也因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达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许兆亮.王明军.中医药学概论(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319.
[2]陈绍成.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J]. 重庆
医学,2013,42(24):2939.
[3]郑建芳.荆云,吴艳芳.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探索[J].新乡医
学院学报,2012,29( 9) :729-730.
[4]赵喜兰.探讨生药学教学方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8):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