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文化论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一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
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
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
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
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
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
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
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论文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论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必须有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但同时,台湾问题的形成至今仍未能得到解决,又是某些西方势力插手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
因此,台湾问题的最终方面解决又与外部因素分不开。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更趋向多元化,复杂化,持久化。
国内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多且复杂,且具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威胁论在世界多个国家盛行。
美日等国家更是多次正面干涉中国内政,对台军售,资助台独分子,把台湾事情国际化等一系列措施严重阻碍了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使得台湾回归路程显得异常艰辛。
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
“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湾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的渐进式活动,蓄意挑起两岸对立,竭力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
从文化层面讲,台湾人民对祖国缺乏文化认同感。
两岸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同意后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民生状况是否可以得到改善,这是影响统一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统一还取决于自身的发展。
中国目前统一的基本条件还不成熟,台湾岛内的政治形势也依旧会错综复杂。
随着两岸各方面交流加深,只有当两岸经贸,文化,生活三个方面高度融合后,中国才能形成统一的绝对有利条件。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为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以和平和发展为主的国际潮流有利于中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在这一大趋势下,国际总体趋势趋向缓和。
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追求以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富强的目标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际和平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提供了机遇,也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轮船招商局的历史与企业文化

招商局的历史与企业文化课程论文上海海事大学专业班级:自动化112姓名:李晓东学号:201110232046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招商局与蛇口工业区建设摘要招商局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创立于1872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
140余年来,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等,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和其它许多近代经济领域,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78年,招商局独资开发了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招商局,蛇口模式,袁庚正文一、蓝图初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的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从而解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蛇口,这块面积只有2.14平方公里的土地,既是中国改革开发初期的见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精彩缩影。
1978年10月9日,交通部党组上报了一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提出招商局的经营方针应当是“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为此,应当冲破束缚,放手大干,争取时间,加快速度,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走出门去搞调查、做买卖。
李先念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先后圈阅并批示了这份报告。
为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1978年10月28日,交通部派袁庚赴香港担任招商局第29届常务副董事长。
在香港考察期间,袁庚发现招商局的船可以不经过任何手续而直接进出香港码头,在香港和内地之间往来很容易。
由此,他萌生了在内地建设一个出口加工基地的想法。
经过他反复地调查比较,最终觉得宝安县的蛇口比较合。
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和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刘田夫的大力支持,并向李先念副总理和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提出:招商局初步选定在宝安县蛇口公社境内建立工业区以便利用国内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原材料,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1]。
廖承志与香港《华商报》的创办

廖承志与⾹港《华商报》的创办2019-10-05廖承志是杰出的⽆产阶级⾰命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共统战⼯作的元⽼,其⼀⽣与⾹港有着⽆法割舍的情缘。
1938年初,中共南⽅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命其出任⼋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
在担任“⼋办”主任期间,廖承志致⼒于团结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援祖国的抗战事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着⽣命危险,组织营救驻港民主⼈⼠与⽂化⼈⼠的壮举,尤为⼈们津津乐道。
在此期间,他还与⾹港抗战报⼈相濡以沫、共同奋⽃,开辟各种⽂化宣传阵地。
其中,创办《华商报》是抗战时期廖承志在⾹港⽂化统战⼯作的杰出成就之⼀。
《华商报》成为中共在⾹港的喉⾆,是中共在抗战的历史关键时期于⾹港创办的第⼀份中⽂报纸,嘹亮地吹响了揭露国民党政府消极抗⽇、积极反共,宣传中国⼈民浴⾎抗战的号⾓。
危难之时显⾝⼿:积极帮助和解决来港报⼈的⽣活1941年1⽉,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实⾏加紧限共、反共活动,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派,迫害民主进步⼈⼠,肆意取缔民主进步报刊。
重庆《新华⽇报》、桂林《救亡⽇报》的出版发⾏遭到诸多阻挠和破坏,后被禁⽌出版、停刊。
⾄4⽉底,内地先后有数⼗种宣传抗战的进步报刊被迫停刊,昆明、成都、桂林等地的⽣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均被查封。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中共南⽅局书记的决定将重庆、桂林等地可能遭到迫害的⽂化界、新闻界著名⼈⼠,安全转移到⾹港。
1941年⼆三⽉间,陆续到达⾹港的⽂化界、新闻界进步⼈⼠达100多⼈。
夏衍、邹韬奋、范长江和梁漱溟等不满国民党反共分裂政策、不愿做亡国奴的⽂化⼈⼠纷纷从内地赴港办报办刊。
这些报⼈、⽂化⼈的加盟,使⾹港报业⼈才济济,⾹港抗战报业由此进⼊了⿍盛时期。
但是,由于众多报⼈聚居⾹港,其住房、⼯作、安全等问题⼀度⾮常突出;⼀些国民党特务趁机收买投机报⼈打⼊⾹港新闻界,使⾹港各界报⼈们的观点不尽⼀致,有时甚⾄互相攻击。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为团结更多的报⼈组成抗⽇民族统⼀战线,廖承志做了⼤量的⼯作,倾注了⼤量的⼼⾎。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论文有关历史学科教学论文篇1试论历史教学的学科渗透摘要: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
因此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其它学科的渗透,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渗透人文内涵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以史鉴今、使人明智、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角度去关注人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指导学生感悟历史、积累历史和掌握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加强历史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沟通与渗透。
一、历史与政治的渗透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适时把握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关联。
今天的政治热点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延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可巧妙地利用或借助时事热点追本溯源,加深对热点问题或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如围绕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热点,让学生思考:历史上香港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历史的耻辱新中国又是如何着手解决的经过梳理这一历史线索,学生就能认识到:香港的被侵占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香港的顺利回归,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改革开放的成功和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不断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全国族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无论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我们都要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香港话剧史演进散记_田本相

香港话剧史演进散记◆ 田本相 我于1992年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原来的计划是同英文系的谭国根先生合作,这个计划完成了。
同时,因为翻译系的方梓勋博士和中大邵逸夫堂经理、沙田话剧团艺术总监蔡锡昌先生的热情协助,使我有更多的机会观摩香港话剧,阅读有关香港话剧的历史资料以及剧本等,还使我结识了不少香港戏剧界的朋友,这是我到香港进行学术访问的意外的收获。
那时,我便感到我们对香港话剧了解得太少了,较之,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是落后了。
我,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的负责人,不免产生一种自责自疚的心情。
尽管我们有不少实际的困难,如资金、资料的困难,我觉得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于是,同方梓勋先生商量,确定下来,先编一部《香港话剧选》。
说干就干,在港期间,我们就把选目定下来。
经过努力,1994年,《香港话剧选》终于在内地出版。
之后,我们又把共同研究的计划推进了一步,决定编著《香港话剧史》,以填补中国话剧研究中的一个学术空白。
我们合作的协议,得到文化部批准。
本来,拟于今年7月1日前,把《香港话剧史》编著完成并出版;现在看来,由于工作量太大,不能如愿了。
但为了祝贺香港回归祖国,我们正考虑一个应急的办法,拟赶写一部介绍香港话剧的书于年底前出版,以表达我们的心愿。
今《新文化史料》约我撰写一篇关于香港话剧的文章,我便以这篇文字,权作庆祝香港回归的献礼了。
不当之处,诚望校正。
总体印象我们讨论香港话剧,首先要澄清一个流行的看法,即认为香港是文化的沙漠。
通常人们对香港文化的印象,一是来源于香港的流行歌曲,二是来源于电视剧,三是武侠小说,以为香港就是这些通俗的东西。
其实不然。
香港话剧虽仍然被称为是“小众文化”,但其在近二十年中,即有了一个突进和发展。
一些外国戏剧家在目睹香港话剧的繁荣景象后,认为香港话剧是“亚洲的奇迹”。
以我的印象,它的发展和繁荣可这样概括:香港虽系弹丸之地,但它的话剧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生长机制的系统,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
香港身份证的发展历史和用途演变

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警学研讨会论文香港身份证的发展历史和用途演变白韫六摘要本篇论文阐述香港身份证的发展历史其用途的演变以至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行全港性智能身份证换领计划的原因。
藉着讨论智能身份证的功能、优点、保安设计和分享其它发证机关的经验探讨发展智能身份证的潜力和展望。
关键词电脑身份证智能身份证晶片电子证书一、历史和沿革香港在回归前后均设有居民登记制度。
相关的法律制度及管理条文载于香港法例第章《人事登记条例》就居住在香港的人及在其它地方居住而拥有香港居留权的人的人事登记记录身份证签发、携带、出示及应用等事宜订定条文。
香港居民须登记领取身份证的规定可追溯至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
当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香港政府遂以签发身份证的方法登记人口建立人口管理制度的雏形。
早期负责办理人事登记事务的政府部门是人事登记处年月当时的人民入境事务处即现在的入境事务处从人事登记处接管有关人事登记的职责负责为所有香港居民办理人事登记签发身份证和提供相关的服务。
有关历代身份证的发展过程简述如下。
一第一代身份证在年月香港政府订立及实施《年人口登记条例》实施人口登记以便于施行粮食及其它物品之配给。
该条例规定除特许人士以及未满岁的儿童以外其它香港居民均须到人事登记处登记、递交照片、打指模及办领个人身份证。
当时签发的身份证是用硬质的纸张制造证件上没有显示期限。
身份证上载有身份证号码、持证人姓名、年龄、性别、种族、国籍、住址、职业、工作地点、持证人相片及指纹等资料。
塑封身份证作者简介白韫六男香港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香港身份证的发展历史和用途演变自年底推出第一代身份证开始到年很多香港居民的纸制身份证已经破损加上有些持证人的样貌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使原用的第一代身份证出现很多漏洞。
有见及此香港政府在年月制订了现行的《人事登记条例》为所有香港居民重新登记并签发新款的塑封身份证取代第一代身份证。
根据年《人事登记条例》的规定年龄在岁或以上的香港居民须登记成人身份证而家长亦必须为其岁至岁的子女申领儿童身份证。
香港电影概述

【内容提要】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
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
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
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
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
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微之处见香港历史文化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香港,珠江之畔的东方之珠!在广东土地上,与我们血脉不离,一同经历了几百年来的风雨之路。
走进香港,所触所感,无不细微之处见香港历史文化。
最为直接的感触是语言,早前的香港人讲的是粤语。
但深究其发音、语速、语调、用词等均至少和现行的广州话有很多的不同。
香港在经历英国“99年租期”的殖民统治后,已然从一个旧日的珠江入海口贫穷的小渔村,跃然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国际化大都市了。
香港的城市生活节奏很快,文化冲击和社会不断发展,语言融入了香港元素,于是用词多了很多的英式词汇和商业术语。
就如商业人士的“打tie”一词较之“打领带”,体现了的在语调、语意上也更加轻快明了。
语言之外的是即是电影。
香港电台无线创始人邵逸夫以及无数电影人一起将香港变成了东方好莱坞。
小时候看过很多,现在隐约还能想起绿衣,钟摆,荷兰水;以及跑马,屋村,咪表;熟悉的字眼,再有“皇家香港警察”,“尖沙咀”,“返工”等等。
与现在的电影世道相比,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创作能力强,题材丰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陆处于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言论严格控制下,处于不同社会环境的香港电影,很快能看到部分“带嘲笑意味”的红色情节。
可见,香港在文化大潮流的冲击下,中西文明结合,其言论思想更加开化!
香港电影的成功,促就了其娱乐圈,以及音乐!早期high动香港的许冠杰,再到摇滚殿堂乐队温拿五虎及Beyond,四大天王等等。
前者的音乐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其音乐信念影响了无数音乐创作人。
而时下的香港金曲等音乐奖项仍在鼓舞着新一代的音乐人。
近些来最为声动香港的即是陈奕迅,补充说一点,由于陈一样的歌手的出现,粤语和国语歌曲都唱得很打动人。
这对音乐和文化的交流都很重要。
因为音乐不再细微,从此我们邂逅一首新的粤语歌曲,不再是走在路上时才听到的那么偶然。
所谓细微,不得不提“武侠风”。
这是香港电影与文学的最高艺术层面的交流。
至于电影,如今还印象犹新的邹文怀、胡金铨和张彻。
还到文学,风靡一时的金庸武侠时代!“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情缘起于1959年金庸创建《明报》一刊。
武侠之外,人物寄托何在?在武侠小说构建的江湖世界中,侠客们出神入化的武功、任侠洒脱的性格和他们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是成为不朽的传奇。
引起不尽幻想,携剑行江湖、意气风发。
想说武侠的兴起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社会萧条环境艰难。
武侠里大侠劫富济贫和雪中送炭,很能满足小市民的憧憬。
其武侠出于现实高于现实!
走进香港,从生活语言再到音乐享受,电影和文学。
百年来的香港历史文化,点点滴滴,在细微之处重现。
如香港的夜景,静静柔柔地铺展着的维多利亚湾,和港岛和九龙的霓红灯光闪亮,隐约着“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