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
“美”字的意义

“美”字本源意义在所有的语言中,“美”字,无疑是最具魔引力的一个字。
汉语里“美”这个字更是充满了神秘的魔力。
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多年来这一直是人们感兴趣而又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字本身,有多种说法。
一、“羊大为美”。
我们知道,“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里,早期的经书《周易》、《尚书》里都没有出现美这个字,在《诗经》《左传》以及诸子百家的作品里则有很多“美”字出现了。
但是这些书里都没有对“美”这个字的意思进行解释。
汉代许慎是第一个对美这个字进行解释的人。
他在《说文解字》里说“美,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宋代徐铉等在注释《说文》时明确提出“羊大则美”的概念。
这种观念一直流传,“羊大”吃起来味道鲜美便成为人们认识“美”的本源意义的一个普遍共识。
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仍然很多,所以有学者指出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接受了关于汉语‘美’的这么一种词源学解释:羊大则美,美意味着肥大的羊肉给人的味道甘甜可口。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人仍然毫不犹豫地把“羊大为美”解释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
二,“羊人为美”。
萧兵先生解释“美”的最初含义时就极力主张美的本意应是“羊人为美”,他说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大是正面而立的人,这里指进行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的祭师或酋长),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为‘羊大为美’,也就是说“羊人为美”比“羊大为美”要早,在竖行书写中,“人”很容易衍化成“大”字。
但是,这里也有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要选择羊头而不选择其他动物的头来作装饰呢?羊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什么能引起图腾崇拜那样的神圣情感呢?萧老师并没有再解释。
这说明“羊人为美”也还不是最早的。
我认为人们戴着羊的图腾面具舞蹈,认为这样美,那在这之前,一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羊本身在人们心目中很美,然后才有抽象化、神圣化的图腾的美。
所以在戴着羊的图腾跳舞的人就美这样的观念之前,一定有一段时间是人们抱着一只活生生的羊本身就是最美的观念存在,然后才有对它的抽象,对它的崇拜。
美

“美”字的辞源,有“羊大则美”和“羊人则美”两种说法。
其一这种说法出现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美”字下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义。
”这与古希腊人苏格拉底的看法倒有几分相似,认为一件东西实现了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就“同时是善是美的”。
“羊大则美”即是“羊人则美”。
“羊人”就是原始舞蹈中一种头戴羊头和羊角的舞人之形。
上述可以看出,“美”字的诞生之初,都与原始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既与人的感性需要、感官享受直接相关,显现为感性的物质存在,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附着了某种生活伦理意味。
先秦时期,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孔子是最早对“美”进行思考的,他提出了“中和之美”“尽善之美”的命题,强调美善统一、美善相乐,重视审美和艺术的道德伦理作用。
1.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观儒家美学观的最大特点是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结合,强调美的伦理性、功利性。
所谓“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三者可以混同使用。
再如,孔子有“尊五美,屏四恶”之说。
孔子的五美,实际上都是指善。
孟子的美学观继承了孔子的“仁”“善”思想,同时又有所发展,提出了“充实之谓美”。
所谓“充实”,可以理解为人的品德、才智、气节等。
孟子所张扬的君子“浩然之气”,即指这种内在美要与外在美统一。
2.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观道家美学观强调美的自然,这里的自然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对人为雕饰,提倡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二是崇尚素朴之美,在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上偏淡;相对论和辩证观是贯穿道家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道家美学观中的精华所在,已成为我国古典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准则。
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音乐辩证法的形象写照;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虚无主义是道家美学观中的消极因素。
老子哲学主张的核心是“无知”、“无欲”、“无为”,所有他否定现实世界的美的价值。
3.墨子的实用美学观同儒家、道学家学观相比,墨家的美学观影响并不大,它更强调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第二讲_美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 但是,在这种实用性 的活动中,原始人加 工的石器,作的壁画 尽管质朴、古拙,是 为了教给人们狩猎的 技巧或表示狩猎成功 的庆贺,但慢慢地已 不仅仅只是为了使用, 已有了审美意识的萌 芽,可以发现他们最 初的对美的事物的追 求。
西班牙著名壁画《受伤的野牛》
原始岩画,象的形式,生动生活,恰是 贝尔所说“有意味的形式”。
B 美的本意是羊人为美,人戴着羊的面 具跳舞,美起源于图腾崇拜。
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 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 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 崇拜阶段。
萧兵先生解释“美”的最初含义时就极力主张 美的本意应是“羊人为美”,他说:“美的原来含 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大是正面而立的 人,这里指进行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的 祭师或酋长),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为‘羊 大为美’。”
第一章:美学学科的 诞生和发展
第一节 从美字到美学
一 从美字的本意看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
美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1、关于“美”字本源意义的不同意见
A 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羊大滋味美,因此美 起源于味觉。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 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问题:
“美” 的这种解释来自于《说文解字》,但“美”字 最早是在甲骨文里出现的,许慎在汉代是没有见过甲骨文的,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得以重见天日, 为世人所知的,许慎主要是根据篆文而不是根据甲骨文来解 释“美”的,他生活的时代里美字产生的年代也已经有两三 千年的历史了,他对美的原初意义的解释也只是一种推测。 所以我们把许慎对“美”字的解释作为证据来断定“美”字 的意义就是“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也不是完全靠得住的,不 是搬出许慎来就万事大吉了。
美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演进定型特点

美: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演进、定型、特点Beauty: its origin, evolution, into a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内容提要】美字来源于远古羌族的仪式。
美在羌之一支的姜族进入华夏与各东南西北各文化的互动中演进,由特殊之美而成为普遍性之美。
美起源于羊人仪式整体,是人、羊、器、舞的统一,由此形成中国之美的整合性。
羊人之美是在与各文化的牛人之美、羽人之美、玉人之美……的互动中,定型为既包含特殊之美而又超越特殊之美的普遍之美。
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之美的特点。
Abstract: Beauty, the Chinese character origined from the ritual of Qian clan. One of the Qian clans, Jian clan entered Huaxia groups and interacting with other clans over eastern, southern, western and nouthern regions, made the beauty from the particular to the general. The beauty rooted in whole unit of the goat ritual including goat-witch, untensil s, food, and dance,therefore formed the integrity of aedthetics. By interaction with other beauties such as cattle-witch, bird-witch jade-witch and so forth, the beauty of goat-witch got its pattern and got its universality, hence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Beauty【关键词】美,羌姜,多元互动,特殊性起源,普遍性定型Key words: Beauty, Qian and Jian clans, multply-interaction, particlar origin, general pattern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凝结在美这一字上,美字的起源、演进、定型在是复杂的多元互动中形成的,而呈示这一过程,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美学特点,具有基础性作用。
对“美”字初义阐释的综述

对“美”字初义阐释的综述随着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流行,从 20 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 80 年代的美学热,在中国培养了一支庞大的美学队伍。
与此同时,中国学人发掘本土美学思想的热情也渐渐高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的体系性建设成了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对美字初义的阐释就成了学人们首先思考的问题。
从现有美字研究的着述看,根据其着眼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其一,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美字字义。
这类着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探讨美字的原初意义,虽然这对研究其美学意义具有奠基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为了解决美字如何提升为美的问题,如李圃《古文字诂林》,郑红、陈勇《释美》等。
其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涉及对美字的解读。
这类着述的重点也不是为了专门研究美字的美学意义,而是根据行文的需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揭示美字的初义。
如《生殖崇拜文化论》《巫、舞、美三位一体新证》等便是这样的文献。
其三,在中国美学中牵扯到美字如何演变为审美的问题。
这类着述虽然是在学人们的美学自觉意识中展开,但它们也不是美字研究的专门文献,如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张法《中国美学史》,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等。
其四,围绕美字原初意义,从各个角度展开对美字的美学意义所做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专门研究。
这类着述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强烈的美学自觉意识,探讨的也大都是美字如何走向审美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文献的出版时间为逻辑顺序,而不采用以六书为顺序的呈现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至少有三大缺陷难以回避:一是不能直观地将美字研究的历史脉络呈现出来;二是弱化了中国学者美学意识的自觉性,容易使人误以为中国学者对美字的研究就滞留在文字训诂上;三是以六书为的叙述方式并不能全面涵盖美字研究的所有文献。
因此,本综述以时间为序,将研究粗分为 80 年代、90 年代和 2000 年至今三个阶段。
虽然这种划分方式可能会打断美字研究承继性的逻辑连贯,但毕竟能够做一种较客观的呈现。
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

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摘要】从“美”的字形结构出发探讨美的原初义及审美意识的起源,是当代颇具研究价值的创新视角。
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字学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先民美意识的起源,以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悟。
【关键词】“美”字;六书;审美意识;起源一、引言随着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流行,中国学者发掘本土美学思想的热情逐渐高涨。
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美学体系,人们首思的问题就是阐释“美”字初义。
“美”字的“六书”类型及本义研究对文字学界来讲,只是一个古文字“美”的解读问题;对美学界来说,则是一种终极原理问题。
古今文字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产生了种种观点,各有长短。
美学家对“何谓美?美缘何而来?”的追问亦穷其一生,仍在阐释。
本文试图从文字学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以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悟。
二、“美”字“六书”及本义反映的美意识中国美学史上,首次释“美”的是《尔雅·释言》:“暀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褘、懿、鑠,美也。
”但这种诠释方法是描述式而非概括性定义式,即只是对美的现象的罗列,而没对“美”自身的本义、本质作概括性归纳。
首次概括性定义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
”[1]且不说许慎是否理解美的本质,但他认为“美”是一个会意字,只有“羊大”才“甘”,才“善”。
唐徐铉注“从羊从大”为“羊大则美,故从大。
”他支持许慎观点,并提出依据:羊,大则肥,肥则甘,甘则美。
如此,“美”字作为一个会意字的性质被首次明确确定下。
(一)作为“会意”理解“羊大为美”许慎、徐铉等古文字家将“美”看作会意字,释为“从羊从大”、“羊大则美”,显然是简单地把“美”的本义理解为味觉感受,即美味。
而该观点也被现代人采用,如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曾讨论过古字“美”的形成及“原初意义”。
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和美的表现形式的学科。
而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美学思想的表现和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已经开端被提出,而且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
《周礼》中便已经提及了“乐”,可谓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开端。
而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经典《论语》中也有“乐不思蜀,何足挂齿”等提及美的情境。
另外还有墨家学派提出的“节同声异”的属微墨,以及道家学派提出的“清净寡欲”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对于一些具体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古代中国文化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表达。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中,有一个篇章叫“乐记”,其中便系统地介绍了很多有关音乐、舞蹈的知识,包括音符、舞步、舞曲、乐器等。
而在唐代的《象笔纪》中,也尝试对于绘画的表举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渊源和特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将情感和审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冷静地欣赏戏曲、看花鸟、品茶香等艺术活动之时,尤其偏重对美的感性体验。
而传统的艺术是通过面对面的生花妆点,或者言传身教,以花、鸟、虫、鱼、人、物等作为载体,来表达人们对于美的感性感觉或者其抽象的思辨。
此外,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更多的也强调整体感受和对于整体效果的掌控。
例如对于整部戏曲的欣赏,不仅需要关注音乐、演员、道具等单个成分的表现,还需要考虑其整体效果与情感意义。
在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中,例如最早的讲唱文艺形式,都有着明显的寓意和深远的意境。
三、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美学思想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首先,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的应用就是不可忽视的。
从古典文学、戏曲、绘画,到电影、音乐、舞蹈,都呈现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
其次,美学思想在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贯穿始终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道家派思想中的“清净寡欲”、佛教慈悲思想到中医养生观念,都强调了人类和谐生活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淸人尚朴。
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英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
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因而,这个讲座只能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理论的阐述也只能是抓住这个时代的主潮。
从纷繁复杂的书法史中钩玄,把握中国书法变迁的主要脉络。
一、先秦哲学思想与书契美学精神对于八卦的产生,《易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其实这两句话也概括人的创造文字的意识。
文字创造书写之道、之理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不是按照客观物象把它们用线条勾绘岀来的,更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事,那是画。
就造型頁•实的要求来说,文字显然要比画简单多了,但也复杂的多。
画可以对照物象,没有直接描绘的物象,也可以虚构。
而文字却要把表述事物、思想、心意的语言表现出来。
即所谓:“通神明之徳,类万物之情“。
神明之徳——古人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就在这对立统一之中,万物所具有的情,也因这统一而变化产生。
这种宇宙意识,化为文字的创造意识与审美追求,在创造文字、进行书写时就不自觉地渗透进去。
创造意识中的形式感,带有非自觉的性质,说不出所以然来。
比若有人问,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为什么是从右向下,没人能说不淸楚。
但它不是先验的,老子就这样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指出了人的创造实质具有反映客观的性质。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法则建造的。
”人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一切,也是按照美的法则造字、写字。
汉字最初的形态也是原始先民审美思想的根本表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
【摘要】从“美”的字形结构出发探讨美的原初义及审美意识的起源,是当代颇具研究价值的创新视角。
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字学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先民美意识的起源,以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悟。
【关键词】“美”字;六书;审美意识;起源
一、引言
随着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流行,中国学者发掘本土美学思想的热情逐渐高涨。
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美学体系,人们首思的问题就是阐释“美”字初义。
“美”字的“六书”类型及本义研究对文字学界来讲,只是一个古文字“美”的解读问题;对美学界来说,则是一种终极原理问题。
古今文字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产生了种种观点,各有长短。
美学家对“何谓美?美缘何而来?”的追问亦穷其一生,仍在阐释。
本文试图从文字学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以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悟。
二、“美”字“六书”及本义反映的美意识
中国美学史上,首次释“美”的是《尔雅?释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懿、?p,美也。
”但这种诠释方法是描述式而非概括性定义式,即只是对美的现象的罗列,而没对“美”自身的本义、本质作概括性归纳。
首次概括性定义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o膳也。
美?c善同意。
”[1]且不说许慎是否理解美的本质,但他认为“美”是一个会意字,只有“羊大”才“甘”,才“善”。
唐徐铉注“从羊从大”为“羊大则美,故从大。
”他支持许慎观点,并提出依据:羊,大则肥,肥则甘,甘则美。
如此,“美”字作为一个会意字的性质被首次明确确定下。
(一)作为“会意”理解“羊大为美”
许慎、徐铉等古文字家将“美”看作会意字,释为“从羊从大”、“羊大则美”,显然是简单地把“美”的本义理解为味觉感受,即美味。
而该观点也被现代人采用,如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曾讨论过古字“美”的形成及“原初意义”。
他据《说文解字》中“美”的释义,提出“美”字所含的四项“最原初的意识”,并进而断定:“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或美观念是始于味觉美,‘美’字的最早含义就是味觉的美的感受。
”[2]笠原首先从字形结构和“原初意识”两面分析,方法有启示义,但结论待商榷。
他虽从一个立体的多元感知系统去理解“美”,但解释的所有内容
都是关于功利价值、经济价值、日常生活感受等,但这些如何转化为审美价值,并不能从“羊大”的“美”字构形中得出。
如今,很多人早已接受汉语“美”的词源学解释:羊大则美。
美,意味着肥大的羊肉给人甘甜可口的味道。
人们普遍把“美”判作一个会意字,认为“美”字中的“羊”是“主给膳”的牛羊之“羊”,而“羊大”即“大羊”、“肥羊”,所以“美”的字义应该是“羊大”产生的由“肥”而“甘”推论出来。
但从审美发生的角度看,把美感产生确定于“味”上是不科学的。
因为作为一般的甘苦酸辛咸的五味只是一种生理感觉,并不能构成审美判断,“味”要成为一种美感必须产生一种味感体验的形式感――即“滋味”“味外味”。
而此味觉体验更是一种休闲、奢华的味觉境界,在先民那里不可能存在,即先民对饮食的感觉仅是一种生理、功利的感觉而非美感。
(二)作为“象形”理解“羊人为美”
作为象形字,“美”字形体所摹写的符号意义已显示出,先民以装饰为美、以舞人为美,由此开始自发追求美的形式:他们的审美意识的直接源头之一是舞蹈。
或说,中国古代先民最初的美意识间接源于巫术活动。
1.装饰之美:
随着近代大量殷墟甲骨文字的出现与研究,古文字学界
对传统中许慎等以“会意”解析“美”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的观点提出了极大的质疑。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初,文字学家商承祚就认为“美”是一个象形字,王献唐不同意他的“象角??之形”的观点,提出另一种象形说―“美”字本义论:美在头上之装饰(毛羽)。
[3]184他认为“美”字的上部本来应该是从“毛羽”而不是从“羊”,从“羊”是后事。
2.巫舞之美
受上述观点影响,20 世纪70 年代末,文字学家康殷认为“美”字就象头上戴羽毛装饰或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4]即“美”是一个象形字,而美的本质在于乐舞声色的感官美。
美学家韩玉涛对“美”的本义作了“美即乐舞”的想象性阐述,认为“美”形体像一个执掌巫术仪式的“大人”戴着羊角以显示神秘与权威。
也就是说,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可能与舞、巫最早是同一字,“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密切关连,具有某种社会性。
(三)作为“形声”理解“羊人为美”
一些文字学者发现,考察“美”中“羊”和“大”空间位置,认定“美”不可能是一个“会意”字,相反,根据文字空间位置的安排原理、规律,它应是一个“形声”字。
而50 多年前著名文字学家马叙伦先生早已指出:“美”为“?Z”的初文,为“从大、音?d”,因“?d”与“羊”字形近而讹变为“羊”,且“?d”的古音与?省?Z同属微部,因此,“美”
原应是一个形声字。
[5]他把“美”的“六书”类型理解为“形声”,从而把“美”本义解释为“女色之美、美女之美”目前缺乏依据。
但试图从“形声”角度理解“美“字的“六书”类型,是我们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起源的新视角。
从人类文化学看,人类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从人类物质生活的生存、生命的物质层次开始萌芽、发展的,最后才从精神层面发展提升非功利的审美意识。
显然“女色之美、美女之美”属于后者,不可能是最早审美意识的初态。
三、结语
20 世纪以来,文字学家、美学家们出于研究目的,对“美”字“六书”类型和本义进行了不懈探索,总倾向是,利用近代以来出土的甲骨文献资料,对许慎、徐铉、段玉裁等文字学家们“羊大则美”、“美在味觉”的“会意论”传统观念以质疑和颠覆,人们试图从更广阔的生活视野、美学视野去理解“美”字的造字本义,这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使我们从探索中获得有益的启发感悟。
最原初的美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美的真正本源,美的真理本就是一个不断被揭示澄明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日本,197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王献唐:释每、美[C],李圃.古文字诂林第四册,[A],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
[5]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