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_葛洪霞

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_葛洪霞

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葛洪霞1,2,许翠萍3(1.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00;2.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济南250117;3.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济南250014)[关键词] 大承气汤;粘连性肠梗阻[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0)04-0505-03 粘连性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主要形成原因是手术粘连所致,其次为炎症性粘连以及少见的先天性粘连。

现代医学详细阐述了粘连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在治疗上应用西药恢复肠动力的作用远不如中药安全和持久[1]。

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旨在行气导滞、调畅气机,促进炎症水肿的消散,促进粘连松解,从而恢复胃肠道功能。

现将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学认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中医学认为肠梗阻是由于腑气不通、气机郁滞所致。

肠道为传化之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通则痛”,故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手术后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不畅,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出现肠梗阻,以痞、满、燥、实为主证。

肠梗阻属中医的“关格”和“肠结”范畴。

其病机在于瘀血留滞肠道,通降失调而病[2]。

2 大承气汤的组方及功效大承气汤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3],来源于《伤寒论》,由厚朴、枳实、大黄、芒硝四味药组成。

方中大黄味苦性寒,长于泻下攻积,能荡涤肠胃邪热积滞;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能更好地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的作用。

两药相须为用,则峻下泻热之力更强。

厚朴味苦性温,除满消胀;枳实味苦微寒,行气导滞除痞。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含有番泻甙,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并有抗感染的作用;芒硝含有硫酸钠,能促进肠蠕动而排便;枳实含挥发油并含黄酮甙,能促进胃肠蠕动,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4]。

有学者认为,以大承气汤为主,随证加减,加入炒莱菔子、桃仁、赤芍组成复方大承气汤效果更好。

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_徐彤

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_徐彤

160第13卷 第6期 2011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6 Jun .,2011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徐彤(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1)摘 要:文章主要从治疗肠梗阻的一般措施、手术方式,以及外治与理疗等方面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肠梗阻的概况。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肠梗阻;手术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6- 0160- 02收稿日期:2010-12-15作者简介:徐彤(1990-),女,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病情危重、发展迅猛的急腹症,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这就要求医生应对肠梗阻有关基础理论认真学习,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提高对肠梗阻的诊治水平。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特别是对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也越发及时。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情况作一综述。

1 肠梗阻的分类1.1 发病类型 按发病类型分类将肠梗阻分为单纯性、绞窄性以及闭袢性肠梗阻。

单纯性肠梗阻可以是完全肠梗阻,也可以是不完全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多由单纯性肠梗阻发展而来,梗阻肠段发生了血运障碍,并可继发组织坏死、坏疽和穿孔。

闭袢性肠梗阻的输入袢和输出袢均发生阻塞,这意味着集聚在闭袢肠管内的气体和液体无法减压,很容易发生血运障碍。

1.2 发病机制 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管性3大类。

机械性根据病因和梗阻位置分为肠腔内、肠壁内和肠外3大类。

动力性肠梗阻又可分为无功能性肠麻痹、中毒性巨结肠以及药物引起的肠麻痹。

血管性梗阻分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栓塞以及低血流量综合征。

1.3 发病部位 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近段、中断和远段肠梗阻。

2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1 临床表现 急性肠梗阻的四大主症为腹痛、腹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XU Tong(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Liaoning,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general measures,surgical,and outside physical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of governan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CM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profiles.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urgery 的造型[ J ] .中华医学杂志,1980,60 ( 2 ):22-26.[ 3 ] 刘汶,张敦义.番泻叶致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 ( 4 ):231 .[ 4 ] 黄柄山,毛翼楷,范隆昌,等.饮食失节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观察[ J ]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 ( 5 ):295-296.[ 5 ]沈鹰,孙弼纲.生化乏源动物免疫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 J ]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4 ( 1 ):59-61.[ 6 ] 阚甸嘉,腾静茹,傅湘琦,等.用耗气破气理论塑造脾气虚动物模型[ J ] .吉林中医药,1990 ( 2 ):32-34.[ 7 ] 叶冰,彭成.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 ( 4 ):42.[ 8 ] 彭成,罗光宇,徐治国.主要补气药对偏食酸味脾虚模型作用的比较研究[ J ] .北京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4,11 ( 3 ):22-28.[ 9 ] 罗光宇,黄秀凤,杨明均,等.偏食法塑造大鼠脾气虚证模型的研究[ J ] .中医杂志,1990,31 ( 4 ):49.[ 10 ] 彭成,罗光宇,欧春芳,等.偏食苦味所致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研究[ J ] .四川中医,1990 ( 12 ):14-15.[ 11 ] 周永生,樊雅莉,陈小野,等.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规范化的初步研究——部分免疫功能方面[ J ]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 ( 2 ):1-5.[ 12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80-281.[ 13 ] 赵宁,贾红伟,张皖东,等.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证候属性[ J ] .中医杂志,2008,49 ( 5 ):449-451.[ 14 ] 刘士敬,杜宁.大鼠胃饲秋水仙碱塑造脾气虚模型的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1999,23 ( 8 ):378-380.[ 15 ] 刘士敬,朱倩.X 射线照射大鼠腹部塑造脾气虚模型的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 ( 7 ):331-333.[ 16 ] 易崇勤,叶百宽,金敬善,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细胞酶组织化学及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 ( 6 ):31-34.[ 17 ] 刘友章,王昌俊,周俊亮,等.四君子汤修复脾虚大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及机制[ 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 35 ):118-122.[ 18 ] 郑小伟,王颖,宋红,等.三种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及胃窦G 细胞的比较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 6 ):338-340.[ 19 ] 王晓明,易杰,廖世新,等.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评估[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 7 ):406-408.[ 20 ] 王雪萍,刘旺根,王玎玎.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组织代谢的影响[ J ]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 ( 3 ):25-26.[ 21 ] 陈小野.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初步规范化的造模方法和思路[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 ( 1 ):3-5.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胀、恶心呕吐以及便闭。

粘连性肠梗阻500例治疗体会

粘连性肠梗阻500例治疗体会

入 院后立 即行 手 术外 ; 于 诊 断 明确 , 明显手 术 指 征 的 对 无 46 5 例单 纯型 , 先采 用非 手术治疗 , 单纯 型入 院后均 禁饮食 , 持续 胃肠减压 , 常规选用抗生 素, 静脉营养支持及纠止水 、 电 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 同时予 以复方大承气汤 胃管注入 及肛 门低压保 留灌肠 。基本 方组成为 : 厚朴 1 、 5g炒莱菔子 3 , Og
中图分类号 : 5 4 2 R 7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074 20 ) 50 3-2 10 —4 X(0 7 0—4 00
粘连性肠梗 阻是肠 梗 阻 的最常见 的一 种类 型, 占肠 约 梗 阻的 4 ~ 6 O O 。在 临床 工作 中对 本病若 重视 不 够 ,
维普资讯
・40 ・ 3
Guz o dc1 o r a ,0 7 Vo. 1 No 5 ih u Me ia u l2 0 , 13 , . J n
粘 连性肠梗 阻 5 O O 例治疗体会
贵州省遵义县人民医院外一科(610 祝 实荣 林伦 芳 530)
应用 维生素 B 0 1g行双侧 足三 里穴位封 闭 。对于经 非手 6.
术治疗 1  ̄4 , 2 8h 症状无 明显好转 , 出现下列情况时 , 应考虑 中转手术治疗 :1 出现 肠绞 窄的症状及 体征 ; 2 合并 出现 () () 腹膜炎 ;3腹痛及 腹胀 进行 性加重 , () 呕吐剧 烈 、 繁 ; 4 腹 频 () 部压痛 固定 , x线 提示 有孤立胀大的肠袢 ;5 腹穿 抽出血性 ()
1 1 临床资料 .

本组 5 0例 中男 28例 , 2 2 ; 龄 6 0 7 女 2例 年
激肽与其它血管活性物质 、 大量纤维素渗 出并沉积 在浆膜面 上形成一 网络状物 , 中含有许 多多核 白细胞及其 它炎性细 其 胞 、 维网络使邻 近的浆膜 面粘合 在 一起 。其后 , 纤 成纤 维细 胞出现在其 中。局部的炎 症反应 是否 形成纤 维性 粘连 的决 定 因素之一是局部纤 维分解 速度 , 如纤 维 网络能 迅速 吸收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4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4例疗效观察

Maulo n ra xt n [ . r n a fit n f ai e l i o M] 3d
e ,B r i : p n e ,1 91 48 49 d e ln S r g r 9 ,1 -1 . i
疼 痛 和 创 伤 性关 节炎 。 因此 , M i n 骨 折切 开复 位 内 固定 时 应 该 重 视 内 侧结 [ ] 杨 胜 松 , 满 宜 , 国威 , . I诊 断 对 as . o 7 王 荣 等 MR
现 了腓 总 神 经损 伤 等 并 发 症 后 才 引 起 医 腓 联 合 满 意 复 位 ,因 此 需 要 行 下胫 腓 螺
能得 出正 确诊 断 。 幸 的是 , 过 患 者 主 M i n e v 所 通 as n u e骨 折 的 同 时 应 该 固 定 下 胫 o
fatr uprn [] A c e ld rcued eo e J . rhG nbe ,
腿 全 长摄 片 。 于胫 骨 的 遮挡 , 线 检 查 由 X
[ ] 燕 晓 宇 ,俞 光 荣 . 9 下胫 腓 联 合 损 伤 的 诊
治 进 展 [] J.国 外 医 学 .骨 科 学 分 册 ,
参 考 文献
2 0 7 2 2 2 5 0 4, : 2 - 2 .
有 时腓 骨 可 能显 示 不 清 ,如 果 高 度 怀 疑 除 了可 以发 现骨 折 外 ,还 能 发 现 不 同 程
Ma o nue骨 折 骨 间膜 断 裂 范 围 的 研 i ne v s
究 [] 中华 放 射 学 杂 志 , 0 o 6 3 9 J. 20,: 8—
3 2 9 .
8 r lKD T as n uefat eo rl h o u 伤 , 该 特 别 注 意 Ma o n u e 折 的 存 有 腓 总 神 经 损 伤 , 以石 膏 固定 ; 应 i ne v 骨 s 予 而对 于 [ ] Me i . em i ne v rc r f

针灸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针灸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高可作 为人类术后腹膜粘连形成的可靠的生物学标志 。而 C 一 反应蛋 白 (. at e rti,C P c e cv oe r i p n R )是急性时相蛋 白中变化最
C C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2 1 第 3卷 第 2 JM 0 1年 4期
.7 .. 8. 疗 后 患 者 症 状 明显 改 善 。
粘连性肠梗 阻大 鼠肠 黏膜 形态学肠组织干湿回肠 比和 sg 含 IA 量 的影 响说 明针刺 防治粘连性 肠梗 阻的机 理之一 可能是 能够
提 高 或 促 进 sg 的 合 成 和 分 泌 ,进 而 增 强肠 道 局 部 免 疫 ,有 IA
中医理论认 为 “ 六腑 以通 为顺 ” ,其正常 的生理功能概括可 为
用 针灸 治疗粘连 性肠梗 阻,取穴 :天枢 ,足三里 ,上 巨虚 ,下 巨虚 ,中脘 ,配 穴:腹痛加章 门、内关 ,呕吐加 内关 、上脘 ,
实验观察 显示 ,针灸对 胃肠道 的运动 具有双 向调节 作用。
针 灸 对 高 张 力 、运 动 亢进 的肠 道 运 动有 抑 制 作用 ,能 解 除 病 理
Cl i l ora f hns dc e2 1 V 13 No2 i c unl C iee n aJ o Me in 0 i 1 o. ) ( . 4
针 灸 对 粘 连 性 肠 梗 阻 的 研 究 进 展
Ac p n t r e e r h o d e i ei t si a b tu to u u c u er s a c n a h sv e t l sr ci n n n o
证 型:A GD
要 】 肠梗 阻是外科 常见的急腹 症之 一 ,而术后肠 粘连是 引起肠梗 阻的最主要原 因,如何有效 的防治肠粘连 常常是 外科

肠梗阻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肠梗阻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肠梗阻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管小猛
【期刊名称】《工企医刊》
【年(卷),期】2007(020)003
【摘要】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系由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向
远端远行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本病属中医学“肠结”范畴,由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瘀血留滞,致肠管气血痞结、通降功能失常而发病。

肠梗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病理过程,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本病确切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是极其重要,本文对肠梗阻近年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管小猛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3001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螺旋CT在中西医结合治疗88例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术后早期炎性肠梗
阻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3.肺部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4.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5.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
治疗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0例疗效观察
窦维宏;汪刘华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9(025)007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西药治疗,同时加用复方大承气汤;对照组40例单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疗程为(5.0±2.5)天,对照组平均疗程为(7.5±2.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窦维宏;汪刘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仪征,211400;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仪
征,21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2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0例的疗效观察 [J], 郑国利;李晓民;蒙国光
2.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附140例报告) [J], 武传涛;王宁;吴超

3.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0例临床研究 [J], 高永祺;邓应明;李江兴
4.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粘连性肠梗阻40例临床分析 [J], 王敏
5.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粘连性肠梗阻40例临床分析 [J], 王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268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268例分析

� �� �
� � � � � � � � � � � 河南外科学杂志 � � � � � � 2010 � � � 年 � 3 � 月第 � � 16 卷第 2 期 H E A A F GE . 2010 . 16 . 2
中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等 � � � 2. 1. 1 腹部手术史 本组共 16 8例占 6 2. 6 9% 居第 1位
1. 2.2 手术治疗 � 行肠粘连松解 � 76 � 例 其中肠内放置 -A � 管23 2. 1. 2 腹 腔感染 史 阑尾炎 腹膜炎 等 本组 7 4 例占 27 . 6 1% 例 � 肠坏死行肠切除 23例 肠造瘘 6 例 居第 2位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5 74 . 2 B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 � 在处理上比较复杂 � 尤其是 1. 3 结果 经非 手术治疗 9 1例 肠梗阻缓解 占 5 2. 24 % 手 术 反复发 作或经过多次手术者 � 治疗更加困难 � 我们 自 � 1984治疗 128例占4 7. 7 6 % 其中死亡 10 例占 7. 81% 其余全部康复 � 03 � 20 08-12共收治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26 8例 现总结如下 2 1 资料与方法 讨论 散
� � � � � � � � 河南外科学杂志 � � � � � � 2010 � � � 年 � 3 � 月第 � � 16 卷第 2 期 H E A J A F GE . 2010 . 16 . 2
� ���
� 麻疹 28例 � 荨麻疹 6� 例 痒疹 10 例 药 疹2例 皮癣� 3例 红皮病 1 娇嫩 含水多 温暖湿润 更易造成疥螨侵入生长繁殖 这就造 例 误诊次数 1次 5 4 例 2次27例 � 3 次 16 例 � � � 成小儿疥疮 皮损特点为多形性 ( 有红斑 丘疹 丘疱疹 水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6-06-24T09:41:55.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作者: 王雷1,2 王红(通讯作者)2 邓鹤鸣2[导读] 粘连性肠梗阻是患者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也可以发生在腹部感染之后。王雷1,2 王红(通讯作者)2 邓鹤鸣2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摘要】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病症之一, 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在临床上以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多见。肠梗阻在中医属于“肠结”范畴。临床上病人主要有阵发性腹绞痛与反复呕吐、吐出物为黄绿色液体,甚至为粪汁样,触及肠型及听到高亢肠鸣音,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和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的体征,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个肠拌气液平面。西医治疗肠梗阻多以手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则充分发挥了西医纠正内环境紊乱、营养支持的优势,在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的同时,加以中药通里攻下,针灸行气活血的特长,使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故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11-02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ang Lei 1, 2, Wang Hong (corresponding author) 2, Deng Heming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China;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50, China 【Abstrac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s one of common disease in surgical acute abdomen, is a complex disease, clinically, adhesion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most rare. More tha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urgery,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western medicine in thecorrect environment disturbance, the advantages of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nti-infection, maintaining acid-base balance, water andelectrolyte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 to pass under attack in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qi andspecial skill, make the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ith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It summarizes the method of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has very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dhesion 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粘连性肠梗阻是患者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也可以发生在腹部感染之后,其发生率占各类梗阻20%~40%[2]。粘连性肠梗阻可以是单纯性梗阻,也可以是绞榨性梗阻。所以临床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十分复杂。这里笔者整理了一下近年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些方法,与广大同仁一起学习。 1.西医保守治疗 临床上病人主要有阵发性腹绞痛与反复呕吐、吐出物为黄绿色液体,甚至为粪汁样,触及肠型及听到高亢肠鸣音,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和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的体征,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个肠拌气液平面。可以诊断为肠梗阻。一般肠梗阻病人入院后给予外科常规护理治疗,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中转手术。范向东应用奥曲肽治疗取得很好疗效[3]。方法为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予奥曲肽(善宁,诺华制药公司)0.2mg,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连用3~15d。病人腹痛缓解情况,排气等均较不使用者好转加快。 余斌[4]在粘连性肠梗阻的常规治疗中加用口服泛影葡胺,不仅能迅速缓解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促进排气。泛影葡胺还可以减轻肠壁水肿和增加肠蠕动,这样可使梗阻肠腔内的压力增加,在梗阻处形成压力梯度,稀释的肠内容物通过重力作用通过狭窄段肠管,泛影葡胺的水溶性,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在完全性肠梗阻不会引起穿孔,进人腹腔可被腹膜吸收,为粘连性肠梗阻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郑亚军等[5]应用肠套叠复位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在荧屏下可看到患者肠管内有气体通过,梗阻上段肠管内液平面迅速下降或消失,拔出导管患者腹痛消失,开始排气,表明患者治愈。利用肠套叠复位器如果二次治疗均不成功,应考虑手术治疗。152例中,145例利用肠套叠复位器治疗成功,7例失败。尚鹏飞[6]应用通过肠梗阻导管注入缓泻剂、中药等,可以直接作用于梗阻的上部,更有效的促进肠蠕动。对于腹腔广泛粘连的肠梗阻,肠导管除了术前胃肠减压,还帮助在术中进行肠排列,减低术后梗阻复发几率。通过肠梗阻导管的减压治疗,减轻了小肠扩张和肠壁水肿,并使术中污染减少,从而术中松解粘连和吻合更容易进行。 2.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临床上在采取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多采用加入中药胃管注入。其中以应用大承气汤治疗为多。中药大承气汤在治疗肠梗阻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中药大黄通里攻下,厚朴、枳实、莱菔子行气消胀,木香可行气止痛,桃仁、赤芍活血祛瘀,可以改善肠道微循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枳实均可兴奋肠道平滑肌,增加肠蠕动,大黄还可改善肠壁微循环,故从中西医理论来讲都有利于肠梗阻的恢复。现代国内研究资料证实,大承气汤具有促进腹部手术后病人血浆胃动素浓度恢复作用,使其分泌高峰提前出现。徐志旺[7]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辩证治疗,腹痛腹胀较重属实属热者服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2g,厚朴12g,枳实9g,广木香9g,桃仁12g,赤芍12g,玄胡12g,金银花12g,红藤12g,芒硝9g);腹痛腹胀较轻者服用肠粘连松解汤(厚朴9~15g,木香9g,乌药9g,炒莱菔子9~15g,桃仁3g,赤芍9g,芒硝6g,番泻叶9g);年老体弱表现为虚证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玄参30g,麦冬20g,细辛12g,生地20g,大黄9g,芒硝5g)。每日

1剂,水煎去渣取 500ml,每日分4次服用,或胃管注入,腹胀重者保留灌肠。用药后若大便畅通,梗阻解除,去芒硝,余药用半量,大黄同时水煎,用至症状完全消失。柳亮[8]在治疗中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以通里攻下、理气开郁、活血化瘀。中药方:生大黄 15g(后下),芒硝 15g(另包),枳实15g,厚朴15g,炒莱菔子30g,桃仁10g,木香 l0g,川芎 15g。每日1剂,加水500mL 煎取 300mL药液(芒硝煎成后下),注入前先行有效胃肠减压。药液注入后,夹胃管 0.5~2h,每日2次。治疗7d为1个疗程。吐甚者经肛门保留灌肠,肠梗阻解除后停用。薛信学[9]应用中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2g(后下),厚朴12g,积实9g,广木香12g,桃仁12g,赤12g,元胡12g,炒莱服子30g,红藤12g,芒硝9g(冲)。热重加生石膏30g(另包),知母9g;寒甚加炮附子6g,乌药9g;气虚体弱加党参12g,黄芩12g。每日1剂,水煎去渣 300mL。分3次经胃管注人,封闭胃管2h,腹痛重者封闭胃管的时间可根据中药吸收和病人耐受情况而进行调整。刘亚[10]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及大承气汤肛门滴注及针刺治疗,中药水煎取汁150ml,由胃管注下后闭管2h,3次/d。大承气汤组成:枳实15g,川朴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2g(冲),煎成200ml,患者右侧卧位,以细肛管插入乙状结肠(自肛门插入15cm),待药液度适宜时持续肛门滴入,约60滴/min,6h后无效可再滴1剂。梁建军[11]则采用下述方法治疗,患者胃肠道减压约4h当每小时胃液量<50ml后,于患者胃管注入液体石蜡约100ml并夹管2h。若患者无呕吐、腹胀症状发生后,再行注入约50ml番泻叶水,再夹管2h后松开胃管。严密观察患者腹胀、呕吐等现象的发生。一般2h后重复治疗,3次/d,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结果,做好记录。液体石蜡属于润滑性泻药,具有润滑肠道的作用,但是不会被肠道所吸收。番泻叶水在治疗中主要起到缓泻作用,其主要成分是番泻苷,可以提高患者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并促进肠内物质排出。杨士民等[12]针刺足三里治疗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取穴足三里、内关、天枢等,均为强刺激,留针30min。电针治疗: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快速刺入得气后,以电针连续刺激,每次30~60分,每日2次。刘巧凤[13]用丁桂散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药丁香、肉桂各约50g,研成细末混匀后调醋配成药糊备用,予75% 酒精棉球清洁脐部( 神阙穴) 。

3.手术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梗阻症状仍不能解除者应该中转手术治疗。中转手术指征:腹痛未缓解、腹痛加重伴剧烈呕吐者;中药注入困难者;腹部膨隆出现不对称,扩张的肠管明显压痛者;腹部出现腹膜炎体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出现血便,考虑有肠绞窄者;X线检查见腹部宽大的气液平面者;出现休克表现者[14]。 3.1 腹腔镜治疗 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和体外操作的特点,对腹腔内组织的损伤小,腹壁切口小。选择适合腹腔镜手术病人是充分发挥腹腔镜手术优点的前提条件。肠粘连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的适应证有:(1)腹部手术后平常无腹痛者,突发腹痛、腹胀、呕吐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一般应尽早行腹腔镜手术;(2)在手术后近期内出现的粘连性肠梗阻,如果在腹部扪及固定的胀气肠袢,腹部平片或透视下可见液气平面经短期治疗仍不能缓解者,应及时行腹腔镜手术;(3)腹部手术后,腹痛反复发作、且越来越频繁者,可尽早行腹腔镜探查术,明确病变所在[15]。手术方法为采用插管全身麻醉。在脐水平面距原切口5厘米以上以手术刀切开1.0cm,最好选择在脐上、脐下缘。直视下分离进入腹腔,充入CO2气体制造气腹后以腹腔镜观察,术中气腹维持压力为14mmHg。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根据术中观察粘连部位的情况而定,一般2~4个。束带粘连卡压致肠梗阻者,以电刀切除束带;肠与腹壁粘连成角及小肠、网膜与腹壁粘连者,用电凝分离剪、分离钳或电刀分离与腹壁的粘连;肠管之间的粘连,较疏松的粘连用分离剪、分离钳或电刀切断其粘连,肠管的浆肌层有损伤的,以肠线间断缝合修补。术毕,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注入透明质酸钠于粘连部位,结束手术。手术注意要点①在进行穿孔之前,必须要询问患者的意见,尽量要维持在不影响皮观的情况下选择皮肤切入点,另外还要考虑到穿刺孔与原有的手术切口直接的距离,应该保证其切入孔的安全性[16]。 3.2 开腹手术 对于腹腔镜手术中发现有广泛粘连者,恐伤及肠管的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有些病人不适合气腹,或有肠坏死者等应开腹手术。 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手术明显增多,导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也相应增多,而再次手术依然难以避免重新造成粘连。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会得到缓解,解除病痛,又避免了二次粘连,应该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广邵.奥曲肽治疗23例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21(19):148-149. [2]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普通外科手术学[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41-347. [3]范向东.奥曲肽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2012,32(14):40. [4]余斌.应用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价值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26-127. [5]郑亚军谢忠士.应用肠套叠复位器治疗粘连性、蛔虫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10(8):1256-1257. [6]尚鹏飞.肠梗阻导管在结核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6):439-441. [7]徐志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0,19(1):129. [8]柳亮.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7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20(10):1620-1624. [9]薛信杰.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4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30. [10]刘亚.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112例治疗选择及预后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475. [11]梁建军.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68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4):5066-5067. [12]杨士民,周振理,陈鄢津.中西医结合三阶段治疗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2): 1329. [13]刘巧凤.中药丁桂散穴位贴敷神阙穴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173-174. [14]金万亮.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4):373. [15]吴志明,娄建平,孟兴成等.腹腔镜与开腹肠粘连松解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1):41-42. [16]廖伟春,罗宇芳.腹腔镜在诊治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6,11(2):102.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外科)建设项目 编号: ZJ0201WK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