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鱼类是人们常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在养殖和捕捞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细菌感染病症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1. 颗粒性病毒性鳃炎颗粒性病毒性鳃炎是一种由鳃炎颗粒病毒引起的疾病。

患病的鳃组织会出现颗粒状的细红色小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

2. 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通过水体或饲料传播。

感染的鱼类呈现寡活性、食欲减退、口吻红肿、腹泻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3. 肠炎弧菌感染肠炎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会引起鱼类腹泻、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肠炎弧菌也常常引起鱼类内脏发炎和坏死。

二、鱼类细菌感染的预防策略1. 维护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类细菌感染的关键。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肥料化。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种苗筛选选用健康的种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前提。

购买种苗时应选择有健康证明的供应商,确保种苗经过必要的检疫和筛选。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病症,有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接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的时机和剂量都正确。

5. 定期检测和观察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某些鱼类出现疾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感染鱼类,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6. 消毒和隔离定期对水池、饲养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对疾病感染的鱼类进行隔离,在确诊并治愈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鱼群中。

7.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底泥和水生植物,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

保持池塘的干净和卫生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总结:鱼类细菌感染是养殖和捕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几种实验用鱼类致病菌株的鉴定

几种实验用鱼类致病菌株的鉴定

肉汤 、 营养琼脂 、 麦康凯 、 L B和 T S A培养基 , 血 琼脂平板 , 1 % ~ 2 % 脱脂奶蔗糖胰蛋 白胨平板 ,革兰
氏染 色试 剂 , 氨苄 青霉 素 , 卡 那霉 素 。

痴 害 防
《 水产养殖) ) 2 0 1 4 年第 8 期
基 做对 照 , 草鱼 饲养 在水 温 约 2 8℃的水 族箱 内 , 每 天 换水 三 分之 一 , 观 察并 记 录死 亡情 况 , 确定 L D 卯 , 同时从 死亡 鱼肝 、 腹、 鳍、 腮 等 炎症 脏 器分 离 菌加 以
血症 、 烂鳃病 、 白皮病 和 肠 炎等 , 主要 的病原 菌 有 嗜 水气单胞菌 、 柱状嗜纤维菌 、 副溶 血 弧 菌 和荧 光假
草鱼 , 体 长约 1 5 c i n , 重约 3 5 g / 条。
单胞菌等[ 1 - 8 1 , 防治方法主要是药物防治 , 抗病 育种 和 免疫 防治 亦有 报 导 。近年 来笔 者开 展 了对鱼 类 细
3 结 果
3 . 1 各 菌株 主要 培养特 性
见表 2 。
表 2 各菌 株 培 养 特 性 结 果 菌 株 主要 培 养 特 性
外毒素溶血实验除了 B 6 为 溶血外 ,其余 皆 为 B溶 血 ; 胞 外蛋 白酶 各菌 株均检 测 为 阳性 。
3 . 5 动 物致 病性 试验 结果
B 3 同B l
4 讨 论
近年 来 , 鱼类 细 菌 陛疾病 成 为水 产 养殖 业 的常 见危 害疾 病 , 相 应报 道 亦有 很 多 。致病 菌 种 以嗜 水 气 单 胞 菌 最 为 常见 , 柱 状 嗜纤 维 菌 、 副 溶 血 弧 菌 和 荧 光 假 单 胞 菌 等 亦 常被 检 出 。本 文 选 用 的试 验 菌 B 4 . 5 . 6 分 别是 柱状 嗜纤 维菌 、荧光 假单胞 菌 和副 溶 血弧 菌 , B 1 . 2 . 3是 嗜 水 气 单 胞 菌 。 由 表 3可 见 , B 4 . 5 . 6 镜 检形 态 和某些 培养 特征表 现 出与 嗜水气 单 胞菌 明显 的不 同 , 三株 嗜水 气 单胞 菌关 键 性 的指 标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

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

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与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与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与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与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就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

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

菌体大小约1um×(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下)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徐力文诺卡氏菌(奴卡氏菌)为放线菌类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天可形成淡黄色沙粒状菌落,形态与一般鱼类病原菌差别显着,菌体为长杆或短杆或分支状。

引起鱼类病害的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鱼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可在内脏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直径的大量白色结节(肉芽肿),以脾脏和肾脏最为显着,相当比例的鱼还可在体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脓疮,呈现大小不一的鼓起软包,划破有白色或淡红色脓液流出,有的鱼还在鳃上形成白色棉絮状结节。

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个月-2龄鱼,可导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鱼商品价值,一个养殖季节死亡率约10-30%,淡水鱼和海水鱼都可以被感染,就我们检测到的有卵形鲳鰺、青斑、鮸鱼、红鱼、美国红鱼、海鲈、尖吻鲈、泥鯭、加州鲈、生鱼等,国内报道的还有大黄鱼,目前实验室保存的约有20株分离自不同海区和鱼类的诺卡氏菌株,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

危害严重的有目前养殖广泛的卵形鲳鰺及淡水养殖的加州鲈和生鱼,全年都可发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温22-28℃时流行为甚。

诺卡氏菌本是水体条件致病菌,无处不在,但在鱼类遭受寄生虫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和单殖吸虫,可通过体表和鳃的伤口入侵,我们研究显示其还可以通过肠道感染,投喂含菌饲料,金鲳可在15天左右发病死亡。

近年来该病日趋严重,应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和虫害猖獗有关。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基本诊断该病,也可以用常见培养基分离,但该菌生长缓慢,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罗氏琼脂。

简便的诊断可用体表脓疱中脓液或内脏结节涂片,吉姆萨染色即可镜检到大量分支长杆状菌体。

几种常见淡水鱼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几种常见淡水鱼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几种常见淡水鱼致病菌的药敏试验摘要研究了强力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土霉素、氟苯尼考、氟强先锋、呋喃妥因9种抗生素和五倍子、大黄、金银花、黄芩、陈皮、黄连、板蓝根、黄柏、连翘、黄梅1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5种常见淡水鱼类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结果显示:抗生素中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红霉素、呋喃妥因对这几种致病菌抑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中五倍子、大黄、黄芩的抑菌效果较好。

关键词淡水鱼致病菌;中草药;抗生素;药敏试验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越来越高。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动物最重要的疾病之一,2005年以来暴发的生物源性疾病中,细菌性疾病所占比例超过55%,严重制约了水产业的发展[1]。

由于渔民缺乏基本的药理知识,存在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现象,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选取了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5种常见淡水鱼的致病菌进行体外中西药抑菌试验,旨在为淡水鱼细菌病防治提供依据,减少致病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均是淡水养殖动物最常见的致病菌,它们的大量繁殖给淡水鱼类养殖业带来巨大威胁。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毒力最强的引起化脓性疾病的化脓菌,可以产生溶血毒素、肠毒素、血浆凝固酶等毒素和酶,引起水生动物外伤化脓死亡[2]。

嗜水气单胞菌通常能够引起的疾病多为暴发性传染病,患病水生动物死亡率较高,通常导致鱼、鳖、鳗、牛蛙及蚌等水生动物的败血症及局部感染[3]。

藤黄微球菌是黄鳝出血病的主要病原,黄鳝感染后出现体表弥散性出血、肛门红肿外翻、肝脏肿大出血等症状并造成高死亡率[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发病鱼主要出现体表褪色斑、脱肛、严重肠炎和腹水等病征,并以肠套叠为主要病理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9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5]。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人,胃肠炎一、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1、鱼类引起多种淡水鱼类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在不同的文献中常根据病症将其称为溶血性腹水病、爆发病、出血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危害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鱼类细菌性病害。

该病害在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综合病症一般表现为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类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病鱼体表严重充血甚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混浊腹水;鳃、肝脏、肾脏的颜色均较淡,且肝、肾常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脏常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没有食物、常有较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肠管被胀得较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

病情严重的鱼,还出现厌食或不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

陈翠珍等(1998、1999)分别研究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鲤体表出血感染症,由嗜水气单胞菌单独或与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草鱼肠炎。

鲤体表出血感染症病鱼的主要病变为在鳞片上有点状或片状出血,刮取时可见出血常与体表粘液混合在一起形成红色粘胶状物、也见有充血迹象,多数鳞囊有同样的出血或充血现象亩多位于体侧散在出现;鳞囊下皮肤与肌层缺乏明显眼观病变,病变严重处在鳞囊下实质脏器无明显异常。

草鱼肠炎病例为2龄草鱼,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有的基本不摄食,体表色泽变黑、尤以头部明显;病死鱼腹部膨胀且有红色斑块,肛门红肿突出;剖检可见病鱼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内有许多淡黄色黏液。

王肇赣等(1985)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尼罗罗非鱼腐皮病,病鱼体表腐烂,可引起病鱼大量死亡。

在鳗鲡,陈会波等(1992)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的鳗鲡赤鳍病,主要症状为各鳍部明显充血,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尤以腹部明显),背部及两侧体表呈斑纹状,剖检可见胃肠红肿充血,肝脏局部淤血,部分鱼胆汁溢出胆囊;郑国兴(1999)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欧洲鳗皮肤溃疡,主要症状是厌食、反应迟钝,游动无力、偶尔窜至水面侧身作间隙性狂游,下颌处出现白色斑块、充血或溃疡穿孔,死后体僵直、头上扬、嘴张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

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

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

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

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

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

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

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

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兰氏阴性、直或弧状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以极生单鞭毛(有鞘膜)运动,单个或成双相连(有时3~4个排列成短链),亦可呈多形性,细菌运动呈活泼的穿梭状。

该菌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黄色、黏稠、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直径1-1.5mm 。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特点基本同上,但菌落周围呈现溶血.河流弧菌是淡水养殖鱼类(鲢、鳙等)细菌性败血症的一种致病菌.分离培养:取被检牙鲆病变组织材料无菌操作接种于含7%兔血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置28℃培养24-48h做细菌分离,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菌落数量、分布及同一性等方面的检查后,从每尾鱼的分离菌落各择一定数量分别移接于普通营养琼脂斜面(28℃培养24h)做纯培养后,置4℃冰箱保存供鉴定用。

菌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形状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透明至半透明、呈浅灰色的菌落,培养24h后检查,直径多在0.3mm左右;培养48h后检查直径多在1.2mm左右,生长中度。

菌落在血液营养琼脂上的形状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呈乳白色,不溶于血、湿润闪光的菌落,培养24h后检查,直径多在0.5mm左右;培养48h后检查直径多在1.5mm左右,生长中度。

(这株菌在许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不过形态不一样)。

在37℃下不生长,在28℃下生长。

气单胞菌属1.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

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2.温和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个别菌体稍弯曲),散在或成双排列、两端钝圆、无芽孢,大小多在(0.5-1.0)μm×(1.0-2.0)μm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鲫、鲢、鳙、鲤、草鱼、青鱼等。

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2龄成鱼为主,引起细菌性败血症。

流行时间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有所缓和。

该病是淡水养殖中危害最大,流行范围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

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5%以上。

3. 斑点气单胞菌斑点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为两端钝圆,多成对、少数单个排列,有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大小为(0.4-0.5)μm×(1.0-1.3)μm的革兰氏阴性菌。

4.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为嗜温的、有运动性的气单胞菌群,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单端鞭毛,具有运动性,为条件性致病菌。

可引起草鱼、青鱼出血性败血症。

5.荧光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中的常见致病种,为直或轻微弯曲的杆菌,但不是螺旋状的,大小在(0.5-1.0)μm×(1.5-5.0)μm,菌体一般较短且细,无菌柄也无鞘,革兰氏染色阴性,靠几根极生鞭毛运动。

可引起赤皮病、烂鳃病、白云病。

6. 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

琼脂菌落呈圆形,24h 培养后中等大小,略黄而稍灰白,迎光透视略呈培养基色。

该菌可引起竖鳞病,为水中常在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

主要危害鲤、鲫、草鱼、鲢等,从较大的鱼种至亲鱼均可受害。

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流水养鱼池中较少发生。

本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发生时鱼体鳞片竖起。

分离培养:病原菌分离无菌采取发病细鳞鱼体表溃烂处、背鳍基部、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和TSA(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上,28℃培养24h,挑取单个优势菌落再次划线,将获得的纯培养菌株4℃保存备用。

鉴定方法:气单胞菌的鉴定方法有免疫学鉴定法、生化鉴定法和分子鉴定法。

细菌的分离培养28℃培养24h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长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隆起、不透明、灰白色中等大小的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上仅划线起始部见微弱生长、薄层的菌苔及无色小菌落。

在TSA上菌落圆形光滑、边缘整齐、浅灰白色,未见水溶性褐色色素产生。

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形态呈球杆菌,成双、短链或成丛排列,无鞭毛,无荚膜。

柱状噬纤维细菌特征:柱状噬纤维菌为噬纤维菌属细菌中常见的致病种,为中等大小但偏长的杆菌,菌体长为2-12um ,宽为0.4um左右,两端不尖,无荚膜及芽孢,适宜生存温度为25-30℃。

在噬纤维菌培养基中能良好生长可形成黄色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静止培养时可形成黄色菌膜、若震荡培养则呈均匀混浊生长,菌体一般培养到第4天后开始老化,最高耐NaCl浓度为5g/L,在海水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在pH6.5-7.5生长良好,危害:该菌引起的烂鳃病在草鱼、青鱼、鳙、鲤等均可发生,但主要是危害草鱼。

全国各地均有该病发生在水温15℃以下一般少见,约20℃时开始流行,流行的最适水温为28-35℃。

柱状噬纤维菌为我国草鱼烂鳃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等的病原菌。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分离培养:平板划线分离。

取病鱼鳃丝小块,置于滴有无菌水的载玻片的边缘约l0 min,用接种环蘸水,在胰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采用平板划线方法,不重复的划线,尽量产生单个分散的菌落,在恒温培养箱中25℃温度条件下培养2~3 d。

纯培养。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试管上,在恒温培养箱中28~30℃温度条件下培养24 h。

病原体检测方法:菌落形态观察。

用接种环挑取菌落,接种在胰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在恒温培养箱中25℃温度条件下培养2 d左右。

革兰氏染色: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生化检验: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验,涂片上有棕色细长颗粒,颗粒大小与杆菌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