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与证伪主义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爱因斯坦宗教信仰

合集下载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来源 | 姚大志主编,《现代西方哲学》否证主义(falsificationism)主要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哲学家波普尔(K. Popper)教授及其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

他的否证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这种立场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其他更为普遍的人类事务当中。

波普尔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理想方面做了不少思考。

他认为,没有理想的社会,只有不断改进和修正的社会;没有理想的制度,而只有不断纠正错误的制度。

这样的观念和他在知识理论上的主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波普尔的学生中有三个人比较有影响,他们是沃金斯(John Watkins)、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

沃金斯的著作《科学与怀疑论》有一定影响,但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影响更大。

拉卡托斯自称精致的否证主义者,一生的重要思想是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用以解说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性问题。

不过很多人更愿意把他当作历史主义者。

一否证的意义否证(falsification),人们也经常翻译为证伪。

从语词上看,证实和否证好像是一个相对的语词对子,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证实和否证在波普尔那里并非一个简单的配对的范畴。

第一,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是意义标准。

有意义才谈得上证实。

逻辑实证主义对于可证实性的强调远大于实际证实,比如他们认为意义就是证实方法。

波普尔则认为证实是无关意义的,他对究竟意义问题是怎么回事并没有兴趣。

第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非常重视逻辑。

特别是构造主义的物理主义的哲学家更重视逻辑,逻辑是他们研究科学知识的唯一任务,离开了逻辑他们就无事可做了。

波普尔认为,一万个天鹅是白的,这也证实不了“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判断,而一只黑天鹅却可以有效地反驳“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论断。

这是波普尔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不是波普尔爱好逻辑。

(5)证伪主义内容介绍

(5)证伪主义内容介绍

(5)证伪主义内容介绍(5)证伪主义内容介绍第一篇波普尔和他的证伪主义2010-06-05 08:37:47/blog/static/10507705820105 583747773/证伪原则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①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命题,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②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

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

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

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证伪主义采用试错法。

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

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

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

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第二篇波普尔与证伪主义学说能否驳倒马克思主义,??2009-06-30 12:05/??__ming/blog/item/695e6039d9ae62cbd462251d.html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目录一.否定归纳法:二.理论先于观察(观察离不开理论)三.理论是大胆的猜测四.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五.波普的两个约定:六.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七.可伪证度:八.确认和确认度:九.逼真度:十.给出科学增长的试错法:一.否定归纳法:1.归纳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哲学上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2.归纳是要将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3.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问题缺乏逻辑根据4.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概率推理是错误的评: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方法论的批判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
研究 建立科学发展的模式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方法论的批判
在20世纪初,伴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 归纳逻辑很快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逻 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素、卡尔纳 普、赖欣巴哈等人,他们研究的是一般理论 的逻辑结构,其核心问题是观察与陈述(或者 说是理论与假说)之间的关系。并把归纳方法 看作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分界。
波普尔把这种科学发展程序图示化为:
P1 TT EE P2
“P1”代表问题 “TT”代表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ies) “EE”代表排除错误(Error Elimination) “P2”代表新问题 (同样也是人类知识增长的模式)
Thank you!
科学哲学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客 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等。
政治哲学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
证伪主义思想萌芽
1.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
波普尔在回忆时说:“我所属的一小群学生全都对爱丁顿在 1919年第一次证实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日食观测结果感到惊喜, 这是第一次重要证据。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经验,而且对我的 思想发展产生了持久影响。”“爱因斯坦对我思想的影响是极其 巨大的,我甚至可以说,我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使暗含在爱因斯 坦工作中的某些论点明确化。”
2.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波普尔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强烈主张,不应当把科学 解释成最终的、既定的知识总体,或‘永恒真理’的总体。而应 当解释成某种发展着的、前进着的东西。科学家并不是知之甚多 的人,而是决心不放弃探求真理的人。科学系统发展着、按照马 克思的说法辩证地发展着。”“我在有些地方同情马克思主义者, 其中之一是他们坚持认为我们时代的社会问题是紧迫的,哲学家 应当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应当满足于解释世界,而且还应当促 进它的改变。”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与传统的经典观念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科学方法中,人们试图通过收集事实数据来证实一个假设或理论。

波普尔认为,这种验证过程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无法检验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实验。

相反,他提出了证伪的概念,认为我们应该寻找支持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验证的结果。

根据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即存在可以反驳或证实其错误的观察结果。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严格性和可证伪性。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具体的、明确的内容,并能够产生可观测的实证。

只有当一个理论可以明确地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或证伪时,它才能算作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类比论证”(analogical argument)的方法,即通过比较类似的实际观察结果和预测结果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类比论证遵循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强调了从经验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一个理论。

波普尔也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逐步发展性。

根据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经受了多次的、严格的测试之后才能成为可靠的理论。

即使一个理论经过了多次验证,也不能排除将来出现新的实验证据反驳该理论的可能性。

所有科学理论都应被视为暂时的,并应当不断受到挑战和重新评估。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和进步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证伪和修正,科学理论可以逐步接近真理。

波普尔还对科学方法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科学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纠正错误。

通过对科学理论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实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缺陷和错误,并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科学知识。

波普尔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是开放和透明的,科学家应该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验证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论。

与传统的证实主义相比,证伪主义强调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证伪性,提升了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引言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不是通过证实来实现,而是通过不断的证伪。

本文将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探讨其对科学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1.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原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无法通过验证来证实其正确性,但可以通过反例来进行证伪。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实验、观察或其他方式被证伪后,才能进一步发展和修正。

这一原理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学发展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模式。

其基本流程如下:2.1认知和观察科学的起点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观察。

科学家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收集,来获取关于现象的信息。

2.2建立假设和理论基于对现象的认知和观察,科学家会提出假设和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这些假设和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3进行实验和观察为了验证假设和理论的准确性,科学家进行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将成为验证或证伪假设和理论的判断依据。

2.4结果分析和解读科学家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评估其与原有假设和理论的一致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符,则可以初步认定其正确性。

如果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悖,则说明假设和理论被证伪。

2.5修正和改进一旦假设和理论被证伪,科学家需要重新考虑并修正现有的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这一过程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3.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的意义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对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促使科学家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怀疑和批判性思维是取得真理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证伪,科学家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进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其次,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鼓励科学家进行积极的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并推动科学的发展。

最后,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为科学界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波普尔

波普尔

三、主要思想
(一)科学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 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 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 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 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 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 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 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 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 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 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 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 学思想的核心。
(三)反对历史决定论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作了精细的分析和 强烈的批判。
什么是历史决定论呢?按照波普尔的定 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 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对历史作出 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 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 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 件的进程。凡具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 哲学,统称为历史决定论”。
宽容是和自由类似的,不加限制的宽容也会击溃宽容其本 身。
所以,开放社会的原则和他的认识论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 争辩双方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正误,只有在讨论的基础上才有 可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四、评价
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 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 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 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 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 可以被经验事实检中所言: “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第二篇第二章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第二篇第二章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高度可证伪的理论应该比不那么可证伪的理论更可取,倘若它们
实际上并没错误的责难,是靠使他们的
断言如此的模糊,以至它们总能被解释成与无论什么样可能的结
果都是兼容的。

精确性:(a)行星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b)行星以闭合的环
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哥白尼的日心说)。

证伪主义分界标准的不适宜:可证伪性太容易满足了
(占星术、算命等)。
补充阅读材料

关于波普尔如何形成证伪主义观的文献:参阅他通过比较弗洛伊德、 阿德勒、马克思与爱因斯坦达到他基本思想的故事见Popper (1969) chapter 1。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经典读本:《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 驳》。

证伪的逻辑问题:1.可错的观察:当观察和理论不符合时 候,我们无法从逻辑上推出理论是假的。因此,观察对 理论的定论性证伪是不可能做到的。2.迪昂/蒯因命题—
—涉及到的受检理论的复杂性(作为复合命题的受检理
论、初始条件、辅助假定)。
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证伪主义不适宜的历史根据: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 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 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的那些
证伪主义的内涵

可证伪性(逻辑上的)
对理论好坏的价值判定:可证伪性的程度、明
晰性和精确性
可证伪性原则

证伪主义者要求科学的假说,应该是可证伪的。如果存在与某 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这个假说 就是可证伪的,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的,就会证明 这个假说是假的。

不可证伪的例子: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单身汉都是未婚的。 宗教学中关于上帝与灾难存在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

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

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

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

(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

(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

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

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

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

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

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

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

(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

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并非必然地),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

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

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

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

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

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

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

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

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

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 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

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

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

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

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

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

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三、理论是大胆的猜测(一)理论先于观察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经验的观察,坚持“理论先于观察”。

其根据在于: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

他以自己为例说:我坐在书房里,看到书桌上的笔墨和纸张等等,我内心思绪万千,我该记录什么才好呢? 观察需要选择。

他认为“我们的观察不是随机摄影,更像是一个有选择的作画过程”。

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所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指导下进行,这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

他用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为例证明,对同一张鸭兔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预想去观察一切事物的。

总之,波普尔追随康德关于“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先验论观点,认为普遍性和规律性不是来自自然界,恰恰相反,它是人给予自然界的。

但不同的是,他认为对理性应持批判态度,并自称是“批判的理性主义者”。

(二)科学始于问题波普尔认为,从知识的来源上说,理论先于观察,但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始于问题。

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又是什么呢?问题就是理论与观察事实不一致。

首先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不一致。

其次,是理论与理论的不一致;再次,是同一理论内部的不一致。

正是这些问题或不一致,引导人们去进行科学探索,对它们作出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

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由此他否定了科学始于观察的传统观念,断言“理论开始于问题”。

(三)理论出自灵感理论始于问题,而理论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波普尔认为它来自于科学家的灵感,即灵感对问题所作出的普遍性的猜测。

科学家在创立理论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前人的知识,还是当下的经验,都是参考性的,理论的真正提出必须依赖科学家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灵感。

他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都承认这种灵感。

波普尔认为“灵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或非逻辑的东西,无法用逻辑来说明,它突如其来,神秘莫测。

他把灵感与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等同起来,说这种非理性就是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

(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波普尔认为理论的实质是一种猜测,是一种在先天期望推动下对自然界作出的普遍性猜测;由于它仅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因而总是不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证伪的,被新的猜测所代替,因此仅是暂时性的假设。

波普尔由于不懂得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成分,从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四、从错误中学习波普尔从其试错理论出发,认为要在科学中实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就必须提倡三种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包括:第一,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他认为真理和错误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科学只能在不断清除错误中前进。

为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从错误中学习。

”认为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人应不怕犯错误。

科学是试验性的事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使自己在连续的失败中成为一个特定问题的专家。

第二,批判精神。

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只有批判才能前进。

“科学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不仅勉励科学家要敢于批判他人、敢于批判权威,而且也要求科学家们敢于进行自我批判。

第三,否定精神。

只有敢于否定旧理论,才能创立新理论,不破旧不能立新。

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准别人,更应勇于否定自己。

他勉励科学家,在建构理论之初,就应当想方设法去否定它,例如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典范。

由此可见,波普尔一反传统的科学静态累积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科学的批判精神,试图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总结科学发现的逻辑,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科学方法。

这样就把逻辑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法论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

波普尔用其证伪主义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完全否定了后者的合理性,这是片面的。

事实上,证明方法在科学研究上是不可或缺的。

波普尔以证伪来否定证实,仍是用一种新的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

,新理论代替旧理论并不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是简单地抛弃旧理论,而且还包含着对旧理论的补充、修正和发展。

这就忽视了科学发展在正常时期的建设性活动。

此外新旧理论更替之时,有时还与科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波普尔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

浅谈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伪科学是非科学的子集,科学和伪科学则是根本对立的,真正的科学家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必然要和它们划清界限;然而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又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要求科学在揭露、批评迷信、伪科学、反科学中不断发展自己。

古代的科学正是从巫术中发展起来的,天文学的起源是占星术,近代的化学得益于炼丹术和炼金术。

现在对非科学、与伪科学的研究必然会推动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要弄清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何谓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1、何谓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界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义,但是在具体的某些事物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很难把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准确的界定。

而要想对这些繁杂的事物进行划分,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定义。

1.1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外来词汇,科学寻求的是对自然现象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说明的,首先是科学的目的,科学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或者是某一个集体的利益,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能够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做的好处是基于这些简单的描述,人们能够推理出一些未知的东西。

而科学这个词汇带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事实真实的认识可以借用“科学”一词来表述,而错误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事实真实的认识也可以借“科学”一词来表述。

科学一般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分析研究最中得到具有逻辑性的真理,从而人类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科学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现在的很多化学理论的最初发展就是来自于古老的炼金术,而一个苹果落地的简单现象开启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的研究。

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语言而与,现代的气象学正是在无数的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气观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研究手段而建立的一门学科。

而这些学科,这些相关的理论,都是在对自然想象逻辑上的描述。

因此科学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学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产生歧义。

也就是说科学的术语,必须有准确的界定;②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依据观察和实验,这种观察和实验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及普遍性;③科学的理论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理论体系内部必须自恰,绝对不容许出现前后相互矛盾;④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的原则,思维经济性原则。

例如:同一平面内,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⑤科学理论在原则上应当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否正。

1.2 什么是非科学与科学基本特征相比,非科学的特征恰恰与其相反,或者说只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