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大一学生催眠感受性调查结果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院大一学生催眠感受性调查结果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6T13:56:06.0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7期供稿作者:柳伟伟卢国华孙明蓓

[导读] 有趣的是,他们在另一个实验中测得智利最高者的催眠感受性得分仅为3分,而智力次高者却得了25分[7]。

柳伟伟卢国华孙明蓓(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山东潍坊 261053)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416-03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医学院大一学生催眠感受性的测量,找出医学生群体与常模是否吻合,并分析相关因素,更好地为大学生群体进行催眠治疗服务。方法随机从某医学院大一在校大学生中选取部分被试,以《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A式》为工具,对被试采取集体催眠并指导其完成量表,自行负责现场发放和回收量表,并对所得的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医学生的催眠感受性水平略高于量表常模的理论平均分(t=3.331),与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1);(2)女大学生的催眠感受性高于男大学生(F=9.484),且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3<0.05);(3)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催眠感受性均值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F=4.589),且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34<0.05)。结论大学生的催眠感受性略高于常模,且在性别、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提示人们在进行催眠治疗时根据人群不同区别对待。

【关键词】医学生催眠感受性常模催眠疗法

催眠感受性(hypnotic susceptibility)是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催眠感受性具有个体性差异。在人群中,大约有10%~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根本对催眠没有反应。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医学院大学生催眠感受性与常模的比较,揭示医学生催眠感受性因人口学特征而显现的不同特点,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催眠治疗服务。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从某医学院所有08级在校医学生中选取部分被试,集中于一阶梯教室中集体进行催眠,期间共发放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共140份,回收问卷140份,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为97.14%。年龄在19周岁至22周岁之间,其中男生20人,占总数的14.71%,女生116人,占总数的85.29%;本科生48人,占总数的35.29%,专升本学生88人,占总数的64.71%;城市户口学生41人,占总数的30.15%,农村户口学生95人,占总数的69.85%;独生子女学生25人,占总数的18.38%,非独生子女学生111人,占总数的81.62%;自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66人,占总数的48.53%,自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70人,占总数的51.47%;自认为智力高的学生116人,占总数的85.29%,自认为智力低的学生20人,占总数的14.71%。

1.2测量工具

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group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GHSS)A式,该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包括(1)身体后倒;(2)闭眼;(3)手臂下降(左);(4)手臂不动(右);(5)手指联锁;(6)手臂僵硬(左);(7)双手靠拢;(8)语言抑制;(9)幻觉(苍蝇);(10)眼僵;(11)催眠后暗示;(12)遗忘。每个项目进行一种活动,由被试跟随催眠师的暗示去行动,通过1个项目得1分[2]。

1.3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对置于光线较暗、周围环境较安静的适于催眠的房间内的被试群体[3],应用催眠放松法,经过一系列指导语之后对他们进行催眠,实施催眠的时间为40分钟,在被试们催眠后按照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的项目进行测试,由旁边的工作人员对被试一一打分并做记录。并将被试大学生的得分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均数比较,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处理[4]。

2 结果

2.1 催眠感受性的总体状况

将医学生的总体催眠感受性的均数与常模的均数比较,所得数据结果列入表1

表1 抽取的样本均数与常模均数差异(x-±s)

t P

样本情况(n=136) 3.331 0.001**

注:*表明P<0.05,**表明 P<0.01

统计出的数据结果表明,医学生总体催眠感受性的总分分布在6.3854至7.5117之间,平均值为6.9485,略高于常模均值6,表1的数据结果表明P=0.001<0.01,证明医学生催眠感受性与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医学生催眠感受性的性别差异

将男女大学生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得分情况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如表2

表2 男女大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差异(x-±s)

男女 F P

(n=20) (n=116)

感受性4.9±3.60 7.30±3.15 9.484 0.003**

总分 6.95±3.32

表2的数据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差异明显比女大学生的催眠感受性要低,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3 医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学历差异分析

将本科学历和专升本学历的医学生的催眠感受性量表得分情况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如表3 表3 本科与专科医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差异(x-±s)

本科专升本 F P (n=48) (n=88)

感受性 3.90±2.72 8.60±2.28 116.18 <0.01** 总分 6.95±3.32

表3的数据结果表明,本科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明显要低于专升本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并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4 医学生催眠感受性关于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将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与身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催眠感受性数据得分情况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如表4 表4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差异(x-±s)

独生非独生 F P

(n=25) (n=111)

感受性 5.68±3.46 7.23±3.24 4.589 0.034

总分 6.95±3.32

表4的数据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催眠感受性得分要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催眠感受性得分,并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5 医学生催眠感受性的自认为智力高低差异分析

将自认为智力高的大学生与自认为智力低的大学生催眠感受性数据得分情况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如表5:表5 自认为智力高与低的大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差异 (x-±s)

自认为智力高自认为智力低 F P

(n=116) (n=20)

感受性 6.63±3.39 8.80±2.29 7.648 0.006** 总分 6.95±3.32

表5的数据结果表明,自认为智力高的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要低于自认为智力低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并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3.1 医学生的催眠感受性的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均值水平略高于量表常模的理论平均分,也呈正态性分布,即那些催眠感受性很高的人,只在人群中占一小部分,而那些催眠感受性极低,乃至不能进入催眠状态的人也只占小部分,大部分人都具有中度催眠感受性。常模选取的被试应该是比较平均,各个年龄段都有所抽样,而我们这次选取的医学生比较特殊,而且在年龄上处于青年期,他们之所以催眠感受性会高于常模,笔者认为这和大学生本身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周围客观复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医学生尤其专升本学生突然转入新的学习环境而且面临学习压力和周围同学间的激烈竞争,在两年的时间内要完成职业资格考试、英语过级考试和考研等高强度考试,所以他们本身就具有了很强烈的期望与动机,即希望通过这次催眠放松减压训练更好地放松自己的身心,让自己拥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所以被试群体在催眠过程中能积极配合,努力接受催眠师的暗示,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在这次催眠感受性测试中得高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这次的被试群体中女生占85%,而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女生的催眠感受性比男生的高,所以导致了医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均值水平高于常模[4]。

3.2 性别对大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影响

表2的数据表明,女大学生的催眠感受性水平明显要高于男性,但对于这种差异,笔者认为一个原因是男女人数相差太大的数据结果导致的,第二个原因是这可能与男女体内分泌的荷尔蒙激素多少有关。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催眠,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但科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观点。许多研究支持了巴勃和希尔加得等人在60年代所做的实验[5],表明了性别与被试者的催眠感受性无关。但是,在临床催眠过程中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催眠师与受试者的性别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女性受试者在男性催眠师的指导下表现出更好的催眠感受性;而男性受试者也更顺从女性催眠师的暗示。

3.3 学历、智力对大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影响

表3的数据结果表明,本科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明显要低于专升本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并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表5的数据结果表明,自认为智力高的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要低于自认为智力低学生的催眠感受性得分,并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二者的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因为自认为智力高与自认为智力低的人数相差较大的缘故。

一般认为,智力低的人比智力高的人更易催眠[6],因为智力低的人往往容易“盲从”(按部就班地遵守催眠师的催眠诱导程序)。戴维斯等人曾经就被试者的智力与催眠感受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催眠感受性与智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34。有趣的是,他们在另一个实验中测得智利最高者的催眠感受性得分仅为3分,而智力次高者却得了25分[7]。

3.4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催眠感受性的影响

表4的数据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催眠感受性得分要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催眠感受性得分,并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笔者认为二者的显著性差异应该是由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数相差较大所导致。这些因素都属于被试者的客观因素理论上应该联系不是很大,目前研究测查到的影响催眠感受性的客观因素主要有气味、光线、颜色、音乐声音、室温、外力药物以及居住地域等[8]。参考文献

[1]傅荣,吴雅文,等.南昌:实用催眠治疗手册[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59.

[2]方莉,刘协和.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8(25):2822-2825.

[3]张亚,徐光兴.团体催眠辅导在提高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中的应用初探[J].心理科学,2006,29(1):236-238.

[4]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92-310.

[5]方莉,吴薇莉.催眠感受性个体差异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00-3502.

[6]凤肖玉.催眠在心理训练中的效应与理论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1):88-93.

[7]王慧良,张庆林.催眠与记忆[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18):158-160.

[8]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