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状态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睡眠健康的研究新进展

睡眠健康的研究新进展

睡眠健康的研究新进展一、睡眠与健康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质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缺乏充足的睡眠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抑郁等。

研究睡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在睡眠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研究人员发现,充足的睡眠对大脑的修复和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睡眠过程中,大脑会清除有害物质,同时加强记忆和学习能力。

睡眠还能够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维持荷尔蒙水平的稳定,从而降低患上多种疾病的风险。

睡眠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长期缺乏睡眠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睡眠还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息息相关,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睡眠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预防和控制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睡眠健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以促进身心健康。

睡眠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睡眠质量。

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睡眠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关于睡眠的新研究进展。

从生理角度来看,睡眠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睡眠过程中,人体会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修复受损组织、巩固记忆、调节免疫系统等。

长期缺乏睡眠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睡眠还与生长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有助于儿童生长发育和成人维持肌肉骨骼健康。

从心理角度来看,睡眠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情绪稳定性、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

失眠患者往往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催眠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催眠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催眠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催眠治疗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疗法。

自从19世纪初莫斯科精神科医生奥波掘尼克(F.A. Mesmer)发明了催眠术以来,已经有超过200年的历史了。

催眠治疗是一种通过催眠状态来产生放松和治疗作用的方法。

在催眠治疗中,治疗师通过语言建议和自我暗示,让病人感到放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催眠技术需要专业训练,在进行催眠治疗前,治疗师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

催眠治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焦虑、抑郁症、睡眠障碍、慢性疼痛等多种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催眠治疗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它可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痛苦和不适感。

虽然催眠治疗有显著的效果,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依然存在争议。

有些人认为,催眠治疗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存在很多潜在安全风险。

但是,大部分的争议都主要集中在催眠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上,而不是它的治疗效果。

因此,为了更加安全和有效地使用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催眠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催眠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将新技术引入到催眠疗法中,如虚拟现实技术、生物反馈机制等,来更好地帮助患者调整自身情绪和意识。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环境,让患者在其中体验生动的虚拟场景,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感调节和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探索了催眠治疗的神经机制,以进一步增强催眠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大量的证据表明,催眠治疗能够通过改变大脑的功能活动,来改变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催眠治疗的机制,从而优化催眠治疗的操作方法和效果。

总之,催眠治疗技术虽然存在争议,但它在治疗心理疾病和慢性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催眠技术的机制和应用,以便更好地使用和发挥它的作用。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催眠治疗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研究和评估,以使这种治疗方法更加安全和可靠。

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模式解析

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模式解析

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模式解析催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可以通过催眠师的引导使人进入一种放松、专注和易受建议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人们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同时也更容易接受建议。

催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心理治疗中,但催眠状态下大脑的活动模式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许多研究都试图解析催眠状态下大脑的活动模式,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催眠。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催眠状态下大脑的变化。

首先,研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的活动模式与清醒状态有所不同。

在催眠过程中,大脑的皮质区域呈现出较低的活跃度,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和运动皮质区域。

这意味着催眠状态下,人们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可能会减弱,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建议。

其次,研究还发现催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模式与处于休息状态时相似。

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的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意味着大脑的整体功能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催眠过程中,人们会感觉放松和沉静,容易进入一种深度放松的状态。

此外,研究还表明,催眠状态下大脑的活动模式与一些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变化相关。

例如,研究发现催眠状态下人们的心率和呼吸频率会下降,皮肤阻抗也会增加。

这些变化与人们处于放松状态时的生理情况相似,说明催眠状态下大脑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发生了改变。

此外,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模式的解析还有助于揭示催眠的机制。

催眠被认为涉及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区域的活动,这些区域与人们的情感、认知和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催眠状态下这些大脑区域的活动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催眠对人类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催眠状态下大脑的活动模式仍存在许多争议和不明确之处。

一些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和不一致性,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的不同、催眠的个体差异以及脑成像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对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模式的解析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现代医学对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对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对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探讨现代医学对睡眠机制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现代医学对睡眠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激素调节机制、免疫调节机制、神经递质调节机制、no调节机制、肽类物质调节机制等几大方面。

本文对睡眠机制的深入研究及镇静催眠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睡眠机制;镇静催眠药睡眠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理行为,也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在睡眠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得到恢复和休息。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睡眠不足已成为当今都市人的普遍现象。

近年来,随着镇静催眠药物应用的加大,对于睡眠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激素调节机制、免疫调节机制等几方面。

本文针对近年来现代医学对于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睡眠机制的深入研究及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 激素调节1.1 肾上腺皮质激素夜间睡眠的早期慢波睡眠(sws)占优势,此期也是一天当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ocortic axis, hpa轴)分泌活动显著受抑,体内促皮质激素(acth)和考的松浓度最低的时期。

睡眠早期特别是sws期间,垂体-肾上腺应答受到抑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其它激素抑制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的分泌,或下丘脑分泌了某种未知的acth 抑制因子。

向大鼠脑室内注入crf可剂量依赖性地缩短非快动眼睡眠(nrems)和快动眼睡眠(rems),延长觉醒。

将白细胞介素-1(il-1)与crf先后(间隔10分钟)注入脑室内,crf可取消il-1延长nrems 和缩短rems的效应,提示il-1刺激产生的crf可能作为一种负反馈机制,抑制il-1的中枢及外周效应。

1.2 褪黑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由松果腺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其产生与睡眠同步发生,在调节人体昼夜节律和睡眠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催眠术能够调节人脑电波和意识状态

催眠术能够调节人脑电波和意识状态

催眠术能够调节人脑电波和意识状态催眠术(Hypnosis)是一种利用建议和专注力来改变人的意识状态的技术。

过去几十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催眠术对人脑电波和意识状态的调节作用。

虽然催眠术的确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催眠术可能对人的脑电波和意识状态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催眠术对脑电波和意识状态的调节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催眠术对人脑电波的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催眠状态下的人脑电波呈现出特殊的模式。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人脑电波的频率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这种现象通常表现为绕顶呈现出明显的θ波或δ波,并伴随着α波的减弱。

这种脑电波模式常常与轻松、放松的状态相关联,进而导致人的意识状态发生改变。

其次,催眠术对人意识状态的调节效果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关注。

意识状态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催眠术可以通过建议和专注力来改变个体的意识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人往往更容易进入一种深度放松和专注的状态,这可以使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发生改变。

一些研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人们对于疼痛和焦虑的感知可以减弱,同时对积极建议和暗示更加敏感。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催眠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意识状态来改变对不同刺激的感知和处理方式。

进一步研究发现,催眠状态下的人脑实际上处于一种意识状态和非意识状态的交替之中。

意识状态(conscious state)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感知和参与的心理活动,而非意识状态(unconscious state)则是个体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活动。

催眠术可以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的非意识状态,也被称为“催眠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人们可能并不完全失去意识,但对于外界的感知和对内部的自我反省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种意识和非意识状态的转换可能与人脑电波的改变密切相关。

然而,尽管催眠术对人脑电波和意识状态的调节作用得到了一定的科学支持,但其确切的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关催眠术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难以区分催眠术本身所产生的效应与个体对建议和暗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右美托咪定镇静催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镇静催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右美托咪定镇静催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罗猛强姜思琪邓萌王英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40通信作者:王英伟,Email:wangyingwei@【摘要】右美托咪定(d e x m e d e t o m i d i r^D e x)具有诸多优势,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麻醉、I C U中重症患者的镇静治疗,但其产生镇静催眠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文章探讨了D e x产生镇静催眠作用的分子受体靶点、参与作用的功能核团及镇静时对脑电活动、脑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阐明D e x产生镇静催眠的作用机制,对揭示全身麻醉机制、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以及开发更为有效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去甲肾上腺素;镇静;催眠;神经环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1058)D0I: 10.3760/rma.j.rn321761-20191028-00161The sedative and hypnotic effects induced by dexmedetomidine: Mechanism and progressLuo M engqiang,Jian g Siqi,Deng Meng, W ang YingweiDepartment o f A nesthesiolog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 ang Yingwei, Em ail:*********************【Abstract】a2 adrenergic agonist dexmedetomidine (Dex) i s widely used in the sedation of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because of i t s abundantly advantages. However, until n o w the exact m e c h a n i s m of sleep and sedative effects induced by D e xi s not entirely understood. 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molecular target of Dex, possible nucleus and circuits which related to i t s sleep and sedative effects and i t s effect on polysomnography and cerebral metabolism. T o review the original nuclei and neuronal cir­cuit of the sedative and hypnotic effects induced by D e x o w n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exploring the m e c h a n i s m of general anesthe­sia,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developing more effective sedative and hypnotic drugs.【Keywords】Dexmedetomidine; Norepinephrine; Sedative; Hypnosis; Neuronal circuitFund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671058)D01:10.3760/rma.j.rn321761-20191028-〇0161右美托味定(dexmedetomidine,Dex)是味挫类 衍生物,自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 用以来已广泛运用于临床麻醉、ICU中重症患者的镇 静,其药理特征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镇痛、呼吸 抑制轻微,兼有重要脏器保护、预防术后谵妄和体温 降低等诸多生理效应M+21。

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和治疗进展

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和治疗进展

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和治疗进展一、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睡眠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患有睡眠障碍。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 大脑皮层与睡眠调控大脑皮层是人类意识和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也在睡眠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在入睡和维持清醒状态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调节机制。

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模式与清醒、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等不同阶段的睡眠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电生理学记录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工具,科学家们揭示了大脑皮层活动在不同睡眠阶段之间调节转换的神经机制。

2. 宿醉效应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宿醉效应是指睡眠醒来后一段时间内仍存在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下降。

最近的研究表明,副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宿醉效应过程。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该系统还与体温、消化功能以及呼吸控制等生理过程有关联,迅速变化的活动水平可能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

3. 生物钟运作机制生物钟是人体内部自然周期的调节器,对于维持正常睡眠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在脑部特定区域存在着一个叫做“主导核心”(master clock)的生理时钟,它会根据光线、食物和其他环境刺激等信号来调整身体的内部时钟。

此外,通过基因表达和突触可塑性等机制,人体对夜晚或白天这样逐渐变化的环境信号做出反应。

4. 睡眠紊乱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睡眠不足和深度睡眠缺失可能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加速了神经元细胞死亡和神经变性。

因此,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二、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非药物干预等。

科学家们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进展。

催眠现象的心理学研究

催眠现象的心理学研究

催眠现象的心理学研究1、暗示是催眠现象的心理机制(1) 受暗示性是人类自身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属性,据研究,人类的这种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学者们认为,人类心理世界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光怪陆离,部分原因可归之于人类的这种接受暗示的能力。

这种能力与人类的智力及想像力密切相关,并主要以第二信号系统为其客观基础。

一方面,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存在着无数对人类构成暗示的不同刺激物,我国心理学家霜龛指出,颜色、语言、声音、气味,都可以对我们构成某种暗示,形成某种观念,转化为一定的行动或产生某种效果,我们的心理就是受到这种暗示的刺激转化为能动的物质。

这就是我们的可暗示性。

对于这种“可暗示性”,“南希学派”的倡导者贝恩海姆教授把它定义为是大脑接受并唤起观念的能力,它使这种观念倾向于实现,使之化为行动。

洛扎诺大则说:只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通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这里还需说明的是,人类的这种受暗示性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换言之,并不是那些构成暗示的刺激对人产生了暗示效应,只有在个体主动接受的条件下,暗示才能产生作用。

所以,有人认为。

暗示的本质是自我暗示,甚至有些学者宜称: 暗示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白我暗示。

细加分析。

此言不无道理、从事催眠术实践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那些身患疾病、求医心切的人,较之那些想体验一下催眠状态的人,更易接受暗示,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方面。

一方面,人类天然具有可暗示性,另一方面,人们也经常有主动接受暗示的心向,在此基础上,催眠术的效应作用便应运而生,催眠现象便由此而出现。

(2) 整个催眠过程与暗示的规律之间具有高度的吻合性。

只要催眠师严格遵照暗示的规律,催眠就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招致失败。

那么,暗示有哪些规律呢?其一,暗示的定义。

所谓暗示,即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是深刻而有效的其二,暗示的种类。

暗示的种类均系人为划分,一般可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无意暗示与有意暗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言语暗示与非语言暗示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 : 1、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 518020 (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生 ) ;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自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事件相关电位 ( ERP)被认为是 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一些研 究者通过测定催眠状态下视觉和听觉刺激对 ERP的影响以 及躯体感觉改变时 ERP的变化 ,来研究催眠状态下大脑的 变化 。
Jasiukaitis等 (1996)对 22 个高催眠感受性个体进行一 项视觉 ERP测试 [8 ] 。结果显示 ,催眠阻断 ( hypnotic obstruc2 tion)减少了右半视野刺激引发的 P200成分 ,但左半视野刺 激的 P200没有受到影响 ;催眠阻断还减少了早期的 P100和 N100,但在两个视野中没有差别 ; 催眠阻断对 P300 的影响 不明显 。Jasiukaitis等认为 ,右半视野左侧半球 P200的减少 提示 ,催眠阻断对 ERP作用存在左侧半球优势 。
催眠神经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其原因是多方 面的 ,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标准化的挑选被试的方法 。不同 研究者所用的催眠感受性量表不完全相同 ,对高 、低催眠感 受性个体进行分组时所采用的标准也不一致 ,一些研究者采 用了更严格的标准 。此外 ,研究的样本含量通常偏小 ,导致 检验效能不充分 [4 ] 。 4 脑电图研究
对活体脑进行扫描的功能性脑影像技术提供了直接观 察催眠时大脑活动的方法 。功能性脑显像的研究支持催眠 和非催眠状态存在不同的脑活动的观点 。
Lou等 (1999)的一项 PET研究比较了个体在觉醒休息 状态与催眠状态时的脑活动 [13 ] ,发现主要在前额结构 (背外 侧 、眶额和前扣带回等 )存在差异 ,其它涉及执行注意的区域 (左顶和顶下小叶 、纹状体 、丘脑区域 、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 等 )也存在脑活动的差异 。 Szechtmant等 ( 1998)进行了一项 PET听觉催眠研究 [14 ] ,这项研究把催眠状态下高催眠感受性 被试的主观体验与反映感知改变的 PET测量联系起来 。研 究者在 4种条件下监测高催眠感受性个体的脑活动 :觉醒休 息状态 ;听到录音磁带上的声音说“那个男人不是经常讲话 , 但当他讲话时 ,值得听一听他在说些什么 ”;想象再一次听见 这个声音时 ; 告诉被试再播放一次录音但实际上并没有播 放 ,而他们体验到听幻觉时 。研究发现 ,大脑右前扣带回皮 质的活动在被试出现听幻觉和实际听见声音刺激时是相似 的 ;当被试想象听到声音时 ,前扣带回活动明显下降 。
Rainville (1999)等比较了正常休息状态 、单纯催眠放松 状态和催眠止痛暗示过程中的局部脑血流 ( rCBF)和脑电活 动 [15 ] 。结果显示 ,催眠时双侧枕部的 rCBF 显著增加 , EEG 的 delta活动增加 ,两个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此外 ,右侧 前扣带回尾部和双侧额下回也有 rCBF增加 ;而在右侧顶叶 下方 、左侧 recuneus和扣带回后分 ,存在与催眠有关的 rCBF 减少 。催眠止痛暗示引起了左侧额叶皮质更普遍的 rCBF增 加 。而且 ,顶叶中分和侧后分皮质显示出与止痛暗示有关的 增加 ,这与催眠相关的减少有部分重叠 。Rainville等分析 ,枕 部的 rCBF 和 delta活动增加反映了与警觉下降有关的意识 改变 ,并可能促 成 视 觉 想 象 ; 与 感 觉 改 变 暗 示 有 关 额叶 的 rCBF增加可能反映了暗示 、工作记忆和涉及知觉体验再解释 的自上而下加工 ( top - down p rocesses)的言语中介作用 。研 究结果提示与催眠状态和催眠暗示过程有关的特殊脑活动 方式 ,支持催眠状态理论 。
另一些研究发现 ,催眠状态下的感觉变化影响到一部分 受疏忽和意图影响的 ERP波形 [11 ] ,尤其是视觉和躯体感觉 的催眠性 阻 断 幻 觉 (如 催 眠 性 止 痛 ) 引 起 了 ERP 早 成 分 ( P100)和晚成分 ( P300)波幅的下降 。有些研究比较了选择 性疏忽视觉刺激 (注意于另一视野 ) 与催眠性阻断幻觉对 ERP的影响 ,结果发现 ,选择性疏忽引起前部视觉事件相关 电位波幅增加 ,而催眠性幻觉导致枕部皮质的 ERP波幅下 降 。近来的研究明确了在催眠性感觉变化时有注意相关成 分的下降 (如 P100) ,而与注意无关的成分 (如 P200)则没有 下降 。这一发现意味着催眠性感觉变化与简单的忽略刺激 是不相同的 。
Barabasz等 (1999)让被试在觉醒状态和催眠警觉状态 ( alert hypnotic states)下完成相同的测试 [9 ] ,并在催眠状态下 测定了阳性阻断指令和阴性 删 除 指 令 ( positive obstructive and negative obliterating instructions)对视觉和听觉事件相关 电位 P300的影响 。研究发现 ,当高催眠感受性个体体验到 阴性幻觉 ( negative hallucinations)时 ERP波幅增加 ,体验到 阳性阻断幻觉 ( positive obstructive hallucinations) 时 ERP 波 幅降低 。这种变化与低催眠感受性个体不同 ,也与高感受性 个体在觉醒想象状态时的情况不同 。Barabasz等认为如果 严格挑选被试的催眠感受性 ,在时间上把反应与事件联系起
一项转换障碍患者的躯体感觉事件相关电位 ( SERPs) 研究发现 [11 ] ,给予躯体刺激后 ,在 140毫秒出现了特征性信 号 (即 N140) 。假设这些病人确实经常监控受到影响的身体 部位或某一侧躯体 ,那么应得到障碍侧的 N140增强和无障 碍侧 N140正常的结果 。研究发现 ,在催眠状态下给予障碍 侧感觉和功能恢复正常的暗示之后 ,多个被试原来存在的 N140振幅差异消失 。但是 ,如果病人没有作好放弃症状的准 备 ,研究者允许他们带着缺陷从催眠状态下清醒过来时 ,这 种正常化就消失了 。结果提示 ,催眠引起的感觉改变确实引 起了相应的 ERP改变 。
上海精神医学 2006年第 18卷第 4期
催眠状态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241·
·综述 ·
方 莉 1 刘协和 2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运用神经心理学 、脑电图 、事件相关
电位和功能性脑影像研究催眠过程脑机制的最新进展 。 2 引言
催眠到底是什么 ? 有人提出 ,催眠既不是清醒状态也不 同于睡眠状态 ,而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改变状态 ,“ (催眠 )以 对暗示的高度依从和注意呈焦点性集中为特征 ,伴随对周围 觉察的相对中止 ……这种心理状态有些象用照相机的长焦 镜头进行观察 ,虽然能看到很多细节 ,但对周围的觉察相对 更少 。”[1 ]催眠的一个特征是不自主感 ;运动似乎是自动 (无 意识 )的 [2 ] ,可能出现注意和感知的变化 。催眠过程中大脑 发生了什么变化 ? 近几十年来 ,研究人员将新技术运用于催 眠研究 ,获得了激动人心的新发现 。本文回顾了神经心理测 验 、脑电图 、事件相关电位 、功能性脑显像等相关文献 ,介绍 催眠过程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 3 神经心理学研究
Kallio等 (1999)测定一个高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正常休息 状态和催 眠 状 态 下的 听 觉 ERy, MMN )成分 [12 ] 。MMN 被认为是反映刺激序列变 化的注意前区分 (p reattentive discrim ination)的成分 。结果显 示 ,与正常休息相比催眠时 MMN明显增大 ,提示催眠引起了 大脑信息过程的改变 ,这种改变在早期的注意前水平就发生 了 。因此 , Kallio等认为催眠可能是一个意识改变状态 ,在这 个状态下 ,自动的听觉识别过程提高了 ,但个体参于注意定 向的能力似乎下降了 ;自动定向机制与注意集中之间没有联 系可能是专注的神经认知基础 ,是催眠状态的特征 。
多 项 研 究 ( Nordby, 1999; Sheehan, Donvan, M acLeod, 1988)在催眠前后进行了 Stroop 颜色命名任务 ( Stroop color - nam ing task)测验 [3, 4 ] ,发现个体在催眠状态下执行任务的 精确性下降 、反应时延长 ,高催眠感受性个体比低感受性个 体更明显 。 Kallio等 ( 2001)也发现催眠状态下 Stroop 作用 有增强的趋势 [4 ] 。但另一些研究中没有发现在觉醒或催眠 条件下存在差异 ( Kaiser等 , 1997; Nordby, Hugdahl, Jasiu2 kaitis, &Sp iegel, 1999) (查原文中关于“或 ”的表述 ) 。 Kallio 等 (2001)发现催眠状态下个体的字母归类的语词流畅任务 (word fluency to letter - designated categories)成绩下降 [4 ] ,且 高感受性个体比低感受性个体更明显 。 Gruzelier和 W arren (1993)的研究报告也有相同的发现 。
·242·
Shanghai A rchives of p sychiatry, 2006, Vol. 18, No. 4
来 ,就会出现可靠的催眠生物学标记 。为了验证这一提出的 假说 , Jensen等 (2001)进行了重复研究 [10 ] ,得到了相同的结 果 。Jensen等认为 ,研究结果支持催眠诱导引起了特殊的心 理生理反应的观点 ,这种反应是低催眠感受性个体在觉醒状 态进行想象或力图模仿催眠反应时不会产生的 ,也不能用心 理社会或角色扮演来解释 。
Graffin 等 (1995)发现 [6 ] ,个体在催眠诱导过程中皮质 后部的 theta波明显增加 。 Sabourin 等 ( 1990 )发现 [2 ] ,在催 眠诱导过程中两侧半球的额 、中央和枕区 theta波增多 ,高催 眠感受性个体在多个脑区 (额 、中央 、顶和枕区 )增加的 theta 波比低催眠感受性个体更多 。Crawford ( 1990)也发现进入 催眠状态后个体的高波幅 theta波 ( 5. 5 ~7. 5 Hz)增多 [2 ] , 且高催眠感受性个体比低感受性个体在额 、颞 、顶和枕部的 theta波明显更多 。De - Pascalis等 ( 1998 )发现在催眠状态 下个体的 theta波 (4~6 Hz)振幅增加 [7 ] ,且高催眠感受性个 体在两侧额区及右后区的振幅比低感受性个体更高 。 5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