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庄子

阅读材料庄子
阅读材料庄子

阅读材料庄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庄子”专题阅读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着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生平经历】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着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哲学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

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故事】

1.庄蕙辩论

庄子与老乡的惠子,即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同为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人。论学问,他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成语“学富五车”就是源于庄周对他的评价。论政绩,他以梁国为政治舞台,在制订律法以及外交斡旋等方面卓有建树,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人之一。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是致力于研究名与实关系的学派,通常围绕事物的概念与实体展开辩论,其学术范畴相当于今天的思辨逻辑。他们以善辩成名,所以又被称作辩家。先秦名家两大流派中,惠施的“合同异”观点独树一帜,他提出的“历物十事”的十个命题,至今仍是哲学界研究的课题。作为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惠施最先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假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惠施与庄周身份有别,性情不同,一个身在官场,醉心功利,一个无意仕进,超然物外,按理说没有共同语言。可就是这样两个人物,却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并成为知交。要知道,庄子的朋友圈不大,又很少同官场来往,能称得上知交的人就更少。集政治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惠施,怎么就成了庄周的知交了呢?

庄周送葬,经过惠施墓地时,回头对跟从者说,郢都有个人,鼻尖上沾了一丁点白灰,就让一个名叫石的匠人用斧头把它削掉。匠石抡起斧头,呼的一声,白粉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丝毫无伤。郢人站立如常,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后,把匠石叫来,让他在自己身上试试看。匠石回答,我确曾做到过,但那个能配合我的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讲完这个寓言,庄周叹口气说,自打惠夫子去世后,我失去了论争的对手,没有说话的人了。这情形,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剑客,一旦没了对手,反而失去了活力,陷入了孤独。由此可知,惠施是庄周平生唯一可以对话的契友。自此尔后,“惠子知我”便成了知交的经典出处,为后世所借用。如曹植《与杨德祖书》:“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李白《与贾少公书》:“惠子知我,夫何间然。”

惠施与庄周之所以能成为知交,是因为他们就像运斤成风中的郢人与匠石,已经达成高度默契,既是论辩的对手,通过激辩擦出思想火花,又是过招的高手,点到为止。他们无话不谈,却又经常抬杠,称得上“不是冤家不聚头”。哲学上有个术语叫相反相成,庄周与惠施的关系就是相反相成、和而不同。庄周重感性,喜欢取譬自然讲故事,惠施重理性,善于逻辑推导辩名实。这样一来,他们走到一起后才有可能发生理念的碰撞。庄周的许多思想,也正是在与惠施的激辩中发挥到极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惠施在弘扬正名辨义逻辑的同时也成就了庄周的大道无为思想。

从历史记载来看,《庄子》的作者不见得是庄周本人,其中,庄惠之间的对话,单方面记叙的色彩比较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其弟子依据记忆整理出来的,并未经过惠施本人审阅。被批驳的似乎总是惠施,庄周每每都能占上风。因此,尽管辩论场面很精彩,语言很犀利,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作秀。比如说“惠子相梁”这件事,褒庄贬惠的倾向就很突出。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的位子。惠施吓坏了,在国中搜了三天三夜。庄子见到他后说,你知道吗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雏,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饮。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臭老鼠,见鹓雏飞过,就仰头看着,发出驱赶的呵斥声。现在,你也想拿梁国的相位虚声恫吓我吗

细心想想看,惠施乃一国之相,又不是小孩子,明知庄周不想做官,怎么可能轻信别人的传言即便庄周来梁国有争夺相位的可能,惠施至于吓成那个样子吗再说,这件事并没交代惠施的态度,

完全是一家之言,可信吗由此可见,这只是庄周弟子编撰出来的“辩论秀”,意在揶揄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禄者,至于是否发生在惠施身上倒在其次了。庄周与惠施之间的其他几场辩论,大抵也有这样的情形。当然,庄惠之间的辩论秀,秀出来的不是胜负高下,而是精妙的辞采,精深的义理。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2.濠梁之辩

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3.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4.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5.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36]

6.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的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后世评价】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38]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

【我读庄子】

我读庄子

穿越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在文字的海洋里,找寻庄子的足迹,逍遥于天地间,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庄子,也唯有庄子。

最早对于庄子的认识始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吧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正所谓,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我们又怎知自己是不是生活在别人的梦里呢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不论如何轮回,哪怕在人间轮回千次万次,如果记忆消失了,那么,我们在人间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知道前世,也不清楚来世,前世来世与我们有何联系和意义惟有清楚明白自己的过去,又能看到自己未来的人,才算是活得明白的人,也惟有这样的人,才能将悲剧化为喜剧,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去尽享生命旅途上的美味佳肴和锦绣风采。所以,无论悲欢离合,无论贫穷富贵,重要的是我们人生旅途上的风景,至少我们经历过,有何必太在意梦亦或者是现实呢

曾经,有段时间疯狂地迷上了古典文学,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孟子》、《庄子》、《中庸》、诗经等然而能让我始终读不舍手的唯有《庄子》,喜欢庄子他那自由浪漫的想象,雄奇瑰丽

辞藻。庄子他贫而不穷,深居陋巷,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他能断然拒绝楚王送上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做供奉在庙堂之上,受人尊敬的乌龟。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欲庄子选择的是"无为",甘于随之而来的寂寞与贫困,崇尚“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态度。我们总是为这尘世的种种或烦恼,或悲伤,或犹豫不决,我们总是在这喧嚣繁华中,在灯红酒绿间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不若在这个无人的雨夜,邂逅上古先贤,洗涤我们的心灵,若他般顺其自然、随意而安。就像小鸟飞过天空,不留一点痕迹。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有很多事情其实不是我们人力所能干预的,人生色彩斑斓,生活五味籍全。难得来到这个世界上,谁不愿意如诗如画般的灿烂美丽。谁不想生活如风似云般的洒脱自如。

然而,有所追求就有所失落。正如要结果而花就要落去,有潮起就会有潮落,并且追逐的目标越高追逐的越执着就会失落的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生的真实。

在旅途中,在公交车站侯车的间隙,总喜欢拿出随身携带口袋版《庄子》翻阅,虽然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只是不同心情,不同地点,所感悟的也是不同,也曾有人会用看老学究的眼神看我,我自如故,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就像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我的心思,你又怎会明了?

黄帝、尧、舜、禹、商汤等在庄子看来都不过是被利益迷惑而遗失本真的人,强扭曲了真性情,而伯夷、叔齐、鲍焦、介子推等也不过拘泥于名,忘本轻生,是不珍惜生命的人。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不禁想起唐伯虎的那首《桃花庵》的诗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易中天谈老子与庄子

老子和庄子不好讲。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只有三个字:老、大、难。我们知道,老子并不姓老,也不以老为氏。他叫“老子”,是因为活得长。老子,是否就是《老子》的作者,也不一定。

再说“大”。《老子》这本书,虽然只有五千字,含金量却非常之高。即便不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千句是顶得上的。其中讲到的内容,也遍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甚至军事学。所以陈鼓应先生说,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满载而归。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从老子那里看到了不同的东西,比如庄子看到了人生态度,韩非看到了帝王之术。再往后,又有人从庄子那里看到了艺术规律。这就是“大”。又老又大,再加上不好读,也就“难”。

不过,老子(也包括庄子)虽然无比丰富,却可以拎出一条基本线索,这就是“人生哲学”。读老庄,就是读人生,读人生哲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

那就先说老子。

老子的人生智慧是什么不妨与进化论做比较。进化论怎么说天择物竞,适者生存。老子呢天择物竞,弱者生存。有个故事,许多古书都讲过,这里说《太平御览》的版本。这故事说,老子有个老师。叫商容。这个商容病重时,老子去看他。老子说,先生有没有什么遗言要教导学生的呢商容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明白吗老子说,是不是不要忘本商容又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明白吗老子说,是不是应该敬老商容又张开自己的嘴巴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又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商容再问:你明白了吗老子说,是不是刚硬的就灭亡,柔弱的就存活(非谓刚亡而弱存乎)商容笑着说,嘻嘻!所有的道理都在这里了(天下事尽矣)!

《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老子》中,但确实能代表老子的思想。因为《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

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一再说: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凡事往后靠一点好。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于是韩非说,这就是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啊!

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绝不是要你下死力,建得牢牢的,抱得死死的。事实上,你建得再牢,也能拔起;抱得再紧,也能挣脱。美国的世贸大楼建得牢不牢牢。怎么样了呢防不胜防嘛!所以,不要在这方面下工夫。你真正要做的,是打消别人动摇、挣脱的念头,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念头。没人想动摇,才叫“善建者不拔”;没人想挣脱,才叫“善抱者不脱”。

这就不折不扣地是“弱者生存”。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并非只有弱势群体才听得进,权势人物也受用的。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就算强势,他也是孤家寡人,哪里敌得上众人觊觎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怎么用装。《老子》书中,有一个词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若”。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则说“不外一个装字”。

除了“装”,还有“忍”。句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反败为胜,报仇雪恨。韩信忍气吞声,受“胯下之辱”,也才有了后来的建功立业。如果当时韩信拔剑而起,像杨志杀牛二一样杀了那小子,还有后来吗?所以苏东坡说,受到侮辱,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应该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其实就是老子思想的应用了。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冲上去的就死,敢不冲上去的就活。注意,他在讲不要冲锋的时候,用的词是“敢”(勇)。显然,在他看来,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恐怕还更需要勇气。敢不,是很难的。

除了“忍”,还有“让”。这方面的榜样也很多。比如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在朝廷做官。因为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两家之间的通道,家人便写信要张英出面干涉。张英却回信说:“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结果,两家之间便形成一个巷子,名曰“六尺巷”,至今传为美谈。这就是“让”的作用。

看来,《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

但是老子的思想也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按照老子这一套去做,人人装孙子,个个缩脑袋,咱们这个民族,怎样才能实现“和平崛起”,又怎样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按照老子的主张去做,恐怕是国家不能发展,个人也不能发展。所以,老子的思想,也是只能抽象继承的。怎样抽象继承就是做人低调一点好,做事却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我有一个小朋友,曾经提出一句话,叫“高端做事,低调做人”。我很赞成。可惜这就不是道家思想了。是什么?儒家思想!

其实就连做人,老子这一套也不能全部照搬。让出三尺宅基地,也许是可以的。劫匪到家里来行凶杀人,也让吗事实上,示弱、示柔、示贫,装、忍、让,未必就安全可靠、万无一失。羊倒是柔顺得很,狼就不惦记吗下岗工人的活命钱,不是照样有人偷吗小草是不会被台风刮起,大树还不会被人践踏呢,这话又怎么说再说了,就算装了孙子便能当大爷,这“大爷”就那么值得去当吗?比如前面说的那个越王句践,我就很不喜欢。句践成功之后,居然对大功臣文种说:先生教我七种

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三种就灭了吴国。剩下四种,就在先生身上试试吧!这简直就是变态!不变态也难,憋得太久了嘛!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反倒更喜欢那个选择自杀的吴王夫差。

这就牵涉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做人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老子没有说,也回答不了。因为老子的功利心,其实是很重的。他口头上说“无为”,心里面想“有为”,是“以无为求有为”,目的甚至是“无不为”。所以,这个问题,只能由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来回答。谁?庄子。

那就再说庄子。

老子难说,庄子就更难说。在我看来,庄子就像禅宗,是不能说的,一说便错。《庄子·天道》说,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个工匠在堂下做工。工匠名“扁”。因为是做车轮的,又叫“轮扁”。轮扁见桓公读得津津有味,便放下工具走上前去说:小人斗胆问一句,国君您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之言”。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便说,那君王您读的,就是古人的糟粕了。齐桓公听了这话,当然不高兴,便对轮扁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工匠岂能说三道四轮扁说,比如小人做车轮,太松了不牢固,太紧了不灵活。怎样恰到好处小人手上知道,心里明白,可是说不出来(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小人只知道这里面有道道(有数存焉于其间),但是没法说给儿子听。如此看来,君上读的,多半就是圣人的糟粕。这意思也很清楚:说得出的是糟粕,说不出的才是精华。照这逻辑,我们讲庄子,大约也只能讲糟粕了。庄子,是不是很难讲

庄子活得潇洒,就在于他能说“NO”,能够说“不要”

显然,问题不在“苦日子”还是“好日子”,而在真实不真实,自由不自由。所以,不但被强迫过苦日子不对,便是强迫过好日子,也不对。《庄子·至乐》说,有一只海鸟飞到了鲁国,鲁国国君喜欢疼爱得不得了,又是设酒宴,又是奏音乐,生怕怠慢了它。结果怎么样呢那鸟不吃不喝,三天以后就吓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鲁国国君是“以己养养鸟”,不是“以鸟养养鸟”。真正爱鸟,真正为鸟好,那就应该把它放回大自然,让它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哪怕你认为那是“苦日子”。

因此,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即便出于“好意”,也不行。如果是虚情假意,那就更不行。《庄子·达生》说,有个管祭祀的官员,衣冠楚楚地来到猪圈,对准备当牺牲品的猪做思想工作。这官员说,猪啊猪,你何必怕死呢从今天开始,我会好好地喂养你三个月。宰杀之前,我会十天上戒,三天作斋。然后,我会在你的身子下面铺上洁白的茅草。你的前肩和后腿,会庄重地放在最好的盘子里,那上面还雕着花,你看怎么样当然不怎么样。庄子说,如果真正替猪着想,那就应该把它留在圈里吃糟糠!庄子还说,这个道理,是猪都明白的,可惜很多人却不明白。他们一门心思向往的,就是生前富贵,死后哀荣。为此,他们不惜扭曲了自己的天性,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他们就不想想,所谓“生前富贵,死后哀荣”,不就是身子下面铺着白茅草,前肩后腿放进了花盘子吗这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这些人,岂不是连猪都不如吗所以我一再说,不要,才是人的基本人权。因为只有能够说“不要”,人才是自由的。对庄子的抽象继承,便不妨从这里开始。

【作文应用】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

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

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

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受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

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迷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一直淡泊下去,让心得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你该何去何从?

庄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知名学者,就是因为他的大境界,大智慧,以及他与众不同的对事物的见解和独特眼光!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开始的。虽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才明白这个典故出自是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能言善辩的他,尤其善用语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能让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他并不是衣食无忧的。他的生活十分贫困,甚至到了处处求人,等米下锅的地步。但它贫而不穷,他并不会因为肉体上的满足而满足,他的满足是高于平常人的,是精神层面的!正因为他勤于思考人生,使他心中充满喜乐。常常喜乐,即使是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又如何?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最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声碌碌而无为。世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之小,也同样我们所想。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一个人,若要达到庄子那种旷达的大境界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学习者把眼光放长远,尽量开阔心胸。庄子告诉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认为,我们可以羡慕别人,因为人之长或许正是吾之短。羡慕可以为我想要成为我羡慕对象的那种人提供动力,来逐渐的完善自己,装备自己。若你只是一味的羡慕别人而不付出任何努力去学习,那就无济于事了。

在如今的诗人看来,庄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人。他“圣”在他的睿智,“圣”在他的坦然,“圣”在他对人生的不断思索。但千年难成就一位庄子,我们毕竟也都是世人,我们尊他的名为

圣,他的哲学也帮助沦陷在迷茫中的人们走出困境。

庄子告诉我们:做好自己!

【庄子名言】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4.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6.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7.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1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11.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