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东坡之养生诗
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
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21年版)译文: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
(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
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
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
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
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
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
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苏轼《养生》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论苏东坡之养生诗

论苏东坡之养生诗摘要苏东坡诗词的内容与风格是具有多样性的,特别是他在贬谪黄州期间有着与宋代科学家沈括一起收集民间验方、编写《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于中华的养生理论有了深刻的颖悟,也因此养生诗成了苏东坡诗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苏东坡的养生诗不但记录着他的养生理论,也记录着苏东坡对平凡生活的哲思,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苏东坡养生诗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以其雄浑壮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成为一代豪放派诗人的领军人物。
《宋史》评价苏东坡的诗风为“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清代李调元评价苏诗为“其诗声如律吕,气若山河”,《历代诗余》则云:“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这些评论都将苏东坡的诗词定位于“豪放”这个闪光点上,看重的是苏东坡的诗词对于后世豪放诗风的影响。
其实,苏东坡的诗词是多样性的,因为其生活阅历的丰富,也因其洞察生活的眼光细致入微,所以苏东坡的诗词内容不但包罗万象,风格更是变化万千,特别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因有着与宋代科学家沈括一起收集民间验方、编写《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的特殊经历,所以使苏东坡对于中华的养生理论也有了深刻的颖悟。
因此,苏东坡还写出了一些有关养生的诗,而这些养生诗作为苏东坡诗词中的一个种类,不但记录了他的养生理论,也记录了他对平凡生活的哲思,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收集到的苏东坡的养生诗分为以下三个类别论述之。
一关于饮食养生的诗在中国烹饪史上,苏东坡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注重饮食烹饪,讲究口味搭配,是一个有着极深饮食文化造诣的人。
他独创的“东坡肉”和“东坡羹”等,都是被后人传承的佳肴,特别是清淡可口的“东坡羹”,它的制作原料极其简单,成本低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是一道口味纯正的绿色食物,对调节人体脏器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苏东坡对这道羹汤回味隽永,赞不绝口,并作《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赞美此羹,诗云:“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

苏东坡手书《养生论》苏东坡手书《养生论》拓本苏东坡手书《养生论》拓本,出自万历31年董其昌编辑《戏满堂法帖》。
绍圣二年四月八日书,苏轼时年60岁。
《养生论》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
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道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
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
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
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子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
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一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
至于树养不同,则功妆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目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触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其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劳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元黄耳。
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
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息俱入。
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感到饥饿时才进食,还未吃饱就先停止。
然后悠闲地去散步,务必让肚子保持空的状态。
当肚子空了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室内(进行养生的静修),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坐着或者躺着随自己的方便,但关键在于收敛身心,让自己像木偶一样(静止不动)。
常常暗自告诫自己:“现在我的这个身体,如果稍有一点动摇,哪怕像毫发那样细微,就会堕入地狱。
(对待养生的规则)就像商鞅的法令,像孙武的军规,事情必须执行,有违反的绝不宽恕。
”又引用佛教的话语以及老子的话语,观看鼻尖的白气(这是一种静修时的观想方法),计算呼吸的出入次数,气息悠长细微好像若有若无,不要刻意用力。
数到几百次的时候,内心就会安静下来,身体也会静止不动,和虚空一样(平静),不需要刻意约束禁止(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不会动了。
数到几千次的时候,或者如果不能数了,那么有一个方法,它的名字叫做“随”:跟随着气息一同呼出,又跟随着气息一同吸入。
有时会感觉到这气息,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像云气蒸发雾气消散一样(出入)。
自从开天辟地(这里表示从久远的时间以来),各种疾病自然就消除了,各种障碍也逐渐消灭,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开悟。
就好像盲人,忽然有了眼睛,这个时候哪里还用得着求人来指路呢?所以老人(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了。
学学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学学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学学苏东坡的养生之道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
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苏东坡一生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
一生遭遇如此多的磨难,苏东坡却能随遇而安,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随顺事态的发展。
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儿。
”充分显露其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神髓,即:动静相济。
他曾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却身康体安呢?自答说,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沾体力劳动,养之太厚,难以抵御气候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都要辛勤耕作,这种积年累月的“动”使他们可抵抗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
苏东坡十分好“动”,尤爱登山。
他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情,这叫做:“俯仰山林之下,可以养生治性。
”登山为“动”,治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
苏东坡亦喜田间劳动,在六十三岁贬至琼州时,他还亲自开荒种地,辛勤耕作。
苏东坡有一种达到心静的功法,并长期坚持不懈。
他说:每天黎明就起身,面向东或南,盘腿而坐,先叩齿数十次,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徐徐吐出。
然后,用手顺序磨擦脚心、脐下、腰脊间和眼面耳项,直至发热。
最后按捏鼻数次,梳发百余次。
他曾对此法大加赞赏:“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对于人生欲望,苏东坡认为,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便会心神耗散,元神失养;若在性欲上不加节制,纵欲无度,便会耗伤精血,油干灯灭。
因此,对于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不可贪欲无节。
静养心志,节欲守神,这也是苏东坡能够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原因。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一生好学不倦,兼修儒、道、佛三家之学,尤以养生之道独树一帜。
本文将就苏轼养生之理,略述一二。
夫养生之道,贵在调摄。
苏轼曰:“养生者,养性也。
”性者,心之主也。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泰。
故养生之道,首在养心。
苏轼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夫欲者,人心之病也。
寡欲则心清,心清则神明。
是以养生者,必先清心寡欲。
其次,苏轼主张顺应自然。
天地万物,各有其性。
人禀五行之性,应四时之序。
故养生者,宜顺四时之序,调五行之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乃自然之理。
苏轼曰:“春宜养肝,夏宜养心,秋宜养肺,冬宜养肾。
”养生者,当顺应四时,调养五脏,使气血流通,百脉调和。
再者,苏轼提倡动静结合。
动静相兼,乃养生之要。
动静适度,则气血流通,筋骨强健。
苏轼云:“养生之道,动静宜均。
”动静之宜,如水之润物,火之养木。
动静结合,方能养生延年。
此外,苏轼注重饮食调养。
饮食者,养生之本也。
饮食有节,则身体强健;饮食无度,则百病丛生。
苏轼曰:“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养生者,宜以五谷为主,杂以蔬菜、水果,以养脾胃,调五脏。
又曰:“养生之道,宜以茶代酒。
”茶能清心火,解酒毒,养生者宜常饮之。
酒则伤身,宜少饮或不饮。
最后,苏轼强调修身养性。
修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养生者,宜修身养性,以达身心和谐。
苏轼云:“养生之道,宜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宜读圣贤之书,行仁义之事,以修身齐家。
总之,苏轼养生之道,首在养心,顺应自然,动静结合,饮食调养,修身养性。
此乃养生之根本,延年益寿之道也。
《苏轼养生论》翻译(现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尤其在养生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对苏轼养生理论的简要阐述。
养生之道,关键在于调整和保养。
苏轼认为:“养生就是养性。
”所谓性,指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平静则神志安宁,神志安宁则身体安康。
苏轼诗词《定风波》中蕴含的养生文化

苏轼诗词《定风波》中蕴含的养生文化《定风波》出自北宋诗人苏轼之手,作为中国人,应该都知道我们古人的诗词都富含深刻的意义,苏轼的诗词更是寓意……《定风波》出自北宋诗人苏轼之手,作为中国人,应该都知道我们古人的诗词都富含深刻的意义,苏轼的诗词更是寓意深远,表达出来的感情也是非常细腻的。
但是除了这些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之外其实这些古诗词里面还蕴含着很多养生文化,下面我们就从苏轼的一首《定风波》来了解一下吧。
《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整首词通过写苏轼及友人同行外出野游遇雨这一小事,于生活细微处见人生哲理,简朴之中充溢着机警与智慧。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苏东坡诗词【品苏东坡的养生诗】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还爱好医药商量,并与许多对中医药学造诣较深 时贫苦百姓既起到了治病疗疾的作用,又省却了贫苦群众无钱就医的苦恼,
者结友,探究有关医药学问,不仅自我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良好状态,他 因此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这些保健药粥至今仍为百姓沿用,比方用
还创办了“安乐坊〞(相当于今日的医院住院部),制作稀粥药剂供给贫困 白头翁、车前草等中药熬制的药粥可治腹泻,还有沿用至今的“苏合香丸〞
此至老仍身强体健,面色红润,才思灵敏。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而他却 和,能使口腔清洁,不但去腻,还能起到固齿作用。
处事达观,淡薄名利,并寄情青山秀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金丹不行成,安期渺云海,尸解竞不传,化去空余悔。〞这首诗说
“可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 明了苏东坡对求仙访道,服石炼丹很反感,他曾对当时社会上的士大夫阶
的文学家,可谓家喻户晓。但是苏东坡在医学上的奉献和作为,却鲜为人 乐观心情外,苏东坡的养分观也颇值今人仿效。
知晓。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
“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
江绿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漩涡。舍舟登 想象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
百姓疗疾,真正为群众疗疾祛病做出了奉献。那是公元 1089 年,宋哲宗 等,据说也是苏东坡研制首创的。
四年间,苏东坡被派任赴钱塘(今浙江杭州)当地方官,他―上任,就遇到
苏东坡还制造了一套名为“香泉功〞的体疗调息功法,包括步息功、
了疫病大流行。那里,街头巷尾是一片病痛呻吟声,荒郊更是尸横遍野。 卧息功、爬行功和桥功四部分。比方步息功,也叫行息功,就是行路与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东坡之养生诗摘要苏东坡诗词的内容与风格是具有多样性的,特别是他在贬谪黄州期间有着与宋代科学家沈括一起收集民间验方、编写《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于中华的养生理论有了深刻的颖悟,也因此养生诗成了苏东坡诗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苏东坡的养生诗不但记录着他的养生理论,也记录着苏东坡对平凡生活的哲思,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苏东坡养生诗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以其雄浑壮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成为一代豪放派诗人的领军人物。
《宋史》评价苏东坡的诗风为“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清代李调元评价苏诗为“其诗声如律吕,气若山河”,《历代诗余》则云:“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这些评论都将苏东坡的诗词定位于“豪放”这个闪光点上,看重的是苏东坡的诗词对于后世豪放诗风的影响。
其实,苏东坡的诗词是多样性的,因为其生活阅历的丰富,也因其洞察生活的眼光细致入微,所以苏东坡的诗词内容不但包罗万象,风格更是变化万千,特别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因有着与宋代科学家沈括一起收集民间验方、编写《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的特殊经历,所以使苏东坡对于中华的养生理论也有了深刻的颖悟。
因此,苏东坡还写出了一些有关养生的诗,而这些养生诗作为苏东坡诗词中的一个种类,不但记录了他的养生理论,也记录了他对平凡生活的哲思,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收集到的苏东坡的养生诗分为以下三个类别论述之。
一关于饮食养生的诗在中国烹饪史上,苏东坡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注重饮食烹饪,讲究口味搭配,是一个有着极深饮食文化造诣的人。
他独创的“东坡肉”和“东坡羹”等,都是被后人传承的佳肴,特别是清淡可口的“东坡羹”,它的制作原料极其简单,成本低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是一道口味纯正的绿色食物,对调节人体脏器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苏东坡对这道羹汤回味隽永,赞不绝口,并作《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赞美此羹,诗云:“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
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
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腥。
”这道以菘菜、蔓菁叶、芦菔叶、荠菜为主要原料,再加入米糁闷煮而成的东坡羹,在营养价值上完全符合《黄帝内经》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理论,在制作上可就地取材,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也不需要鱼肉的配合,是一道真正的平民菜肴。
除了《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外,苏东坡还另外做了一首《东坡羹颂》诗来赞颂这道普通羹汤的美味,他得意洋洋地在诗序里写道:“东坡羹乃东坡居士所煮菜肴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又有诗句云:“甘苦尝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
问师此个天真味,根上来么尘上来。
”而创造出这道美味的“东坡羹”的时候,苏东坡正生活在“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困境之中,在《菜羹赋》里,苏东坡把自己吃菜羹的原因说得非常明白:“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
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
”因为家贫,“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的苏东坡不得不以野菜为生,而以野菜为生时,苏东坡不但不以为苦,反在菜羹里煮出了乐趣,煮出了养生之法。
正如“甘苦尝从极处回”句所言,苏东坡是在用菜羹磨练自己的意志,修炼旷达的性格,体会着“甘苦尝从极处回”的人生境界。
从《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东坡羹颂》、《菜羹赋》可以看出,苏东坡所要表现的不仅是他的以清淡、绿色为主的饮食养生观念,更有他安于贫困生活的志趣,和置身于野地田间、用“折脚鼎”煮出“珍烹”“天真味”的旷达胸怀。
所以专家总结说:“‘东坡肉’‘东坡羹’都是他在艰难的生活岁月里创造出来的,东坡在作高官期间,并没有创造出什么著名的菜肴。
”除了喜欢吃野菜煮成的东坡羹,苏东坡还喜欢吃一种叫做“巢菜”的家乡菜,他在《元菜》一诗中,同样表现出对这种普通菜肴的喜爱:“之复湘之,香色蔚其。
点酒下盐豉,缕橙毛姜葱。
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
……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
”二关于中药养生的诗因为苏东坡有在黄州收集民间验方的经历,所以他对中医中药也有一定的造诣,懂得一定的医理,他与沈括合编的《苏沈良方》就是他的中医药知识的汇总。
《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书中涉及到内外妇儿疾病、草药、针炙及养生炼丹的方法,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的医学古籍。
正是在收集这些验方的过程中,苏东坡也学习了大量的中药知识和养生知识,并写下了一些有关中草药药性的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小圃五咏》。
这组诗是苏东坡60岁时被贬到岭南惠州所作。
小圃,是指他开在罗浮山下的一小块药材种植园地。
在《小圃》这组诗里,苏东坡对“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等五味常见中药材的药性、功用、来源、形态、种植等进行了描绘,诗云: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地黄》)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洞明,中有千岁质。
(《枸杞》)无人送酒壶,空腹嚼珠宝。
香风入牙颊,楚些发天藻。
新荑蔚已满,宿根寒不槁。
(《甘菊》)从上述描绘中,可以看出苏东坡通晓药理的才能,如地黄这味中药,功用就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用于热病、阴虚内热,发斑发疹等症,所以苏轼的诗里说它“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也就是说它可以化解胸中的积怨之气,达到降火的功效。
而枸杞这味中药,《药性论》云:“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食疗本草》云:“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入,去虚劳。
”而东坡诗中的“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就是指枸杞的养颜、延缓衰老的功用,而“中有千岁质”则是指枸杞有延年益寿的功用,很显然苏东坡种植这些草药是为了养生,提高身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达到“蕃茂争新春”的目的。
但是,苏东坡没有把这些草药仅仅写成一种植物,他又将这些植物赋予了人类的性格特征,他写地黄的“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语出《抱朴子》中韩子冶以地黄喂老马的故事,韩子冶以地黄喂老马,使老马返老还童活了130岁,而苏轼自比一匹受伤的老马,也需要有人精心调理,好让他重振精神,再奔腾向前;他写甘菊的“孤根荫长松,独秀无众草”,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松柏之下,其草不植,而菊生其下,可谓独秀。
”是想表现菊花的孤傲,它只与性格高尚的青松为伴的品质;写甘菊的“无人送酒壶,空腹嚼珠宝,香风入牙颊,楚些发天藻”,语出《楚辞》名句“夕餐秋菊之落英”,是指甘菊之高洁,非人间俗物,“天藻”乃指华美的文章,是说闻了甘菊的芬芳,吃了甘菊的花瓣,人就有了灵秀之气,可以写出锦绣文章;他写枸杞“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是指枸杞这种良好的药材一旦到了南方却没有人认识,只把它当成荆棘之类而任凭牛羊践踏,果实熟了也没人去采摘,诗句暗喻着诗人自己的坎坷命运,一代奇才苏东坡就是被人随意丢弃,任其岁月老去而不能重用;他写薏苡“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谗言风雨过,瘴疠久亦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因曾在交趾服了薏苡之后,自感身轻防疾,所以返回中原时,也带了一车薏苡。
但中原的人不认识这种植物,就诬告马援带回了一车珍珠。
所以苏东坡借此议论说,薏苡虽然能防瘴疠,却防不了人间的谗言和中伤,但薏苡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它会使谗言消失,也会把病毒消灭掉。
由此得知,苏东坡的《小圃五咏》既是写物,也是咏怀,诗中借草药抒发了苏东坡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从而使这组养生诗的意涵更加丰富。
除了这组中药养生的诗之外,苏东坡还有一些吟咏中药养生价值的诗,如:会须扫白发,不复用黄精。
(《初别子由》)土中一掌婴儿新,爪指良是肌骨匀。
见之怖走谁敢食,天赐我尔不及宾。
(《石芝诗》)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
便将径寸同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
(《谢王泽州寄长松》)三关于健身养生的诗苏东坡一生多次受到命运的打击:他曾在王安石新政时身陷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又在宋哲宗亲政时,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每一次命运的坎坷,都给苏东坡带来身体上的强烈不适:黄州的赤目病几乎导致他双目失明,雷州的痔疮发作又让他疼痛难忍、终夜难眠。
漂泊的生活、浪迹天涯的经历、衣食无着的艰辛、强大的心理冲击,使苏东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难以把握,也认识到健身强体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注重健身,也曾有过多种多样的健身经历:少年时代的苏东坡曾就读于四川眉山天庆观的北极院,师从道士张易简学习道家理论,并深受道家“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青年时代的苏东坡曾上终南山太平宫潜心学习《黄庭经》,并认真练习其中的内丹;他还师从自己的弟弟苏辙练习内功,听苏辙“腹脐间轰轰如雷鸣”;他还曾去天龙山向道士张天骥父子学习秘诀功和辟谷术。
种种学习经历使苏东坡产生了独特的养生感悟,也养成了他独特的健身习惯——用梳头、午睡、游山水方法来养生。
苏东坡在《谪居三适三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健身养生法的感受:“安眠海自运,浩浩朝黄宫。
日出露未,郁郁蒙霜松。
老栉从我久,齿含清风。
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按照北宋内功的要求,人在清晨早起后,要让阳光进入大脑,所以要目接阳光、梳通头发,让阳光从发根进入脑宫。
于是喜欢练内功的苏东坡就养成了清早梳头的习惯,他在一夜安睡之后,面对旭日,一梳梳地打理着头发,使头皮血脉通畅,大脑皮层更加活跃,同时也有了一天的好心情。
苏东坡不但喜欢这种梳头健身法,还在诗里表达了月下梳头的乐趣:“羽虫见月争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干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蓬根。
”(《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苏东坡的午睡方式是盘坐在蒲团上面,心是只想着庄子笔下的无何有之乡,心神飘飘忽忽,在意志全然放松之中进入宁静状态,这种似睡非睡的午休让苏东坡感到了“神凝疑夜禅,体适剧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的全身心的放松,当然也收到了养生的最佳效果。
其《午窗坐睡》诗云:“蒲团盘两膝,竹几搁双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
”除了这些养生手段之外,苏东坡还用寄情山水的方式让自己心情放松,以达到修身养性的养生效果,这种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同乐的情趣,苏东坡已在《前赤壁赋》里表达得非常充分,其《和游斜川》诗云:“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
虽过清明节,未失斜川流。
春江绿未波。
人卧船自流。
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
”这种携子带酒、在清流中任意而下的泛舟活动,不但使肢体得到了锻炼,也是人在逆境中寻求解脱、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养生方式,诗人让自己置身于自然风光之中,眼前天地更加开阔,胸中块垒得以释解,心情平和了,气血通畅了,养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