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月是故乡明,我是别人。
”这句苏轼的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突显了苏轼在词作中的月亮意象的重要性。
苏轼早年多次因文章触怒当时的政治局势而被贬谪,他将悲切的故乡情愫融入了词中,自然也常常描写月亮的形态和月亮所带来的种种情感。
在苏轼词作中,月亮的意象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探究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思想。
一、苏轼的月亮意象苏轼对月亮的描绘与呈现既繁复又丰富。
最简单的当然是描写月亮的形状与亮度,如在《宁江怀古》中,他描绘了“长江天险”,“月色好,江声清钧,吴音戛然而止,宛若钟鸣”,可以看出苏轼熟练地运用了月亮、长江、时间等自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多数时候,往往被当作“月亮怀人”的凭藉。
在《东篱乐府·赠婢》一首词中,他写道:“丽人行不归,空庭把影微。
晓月一川绿,春风十里柔。
”这里的月亮和春风成为了赠婢者思念丽人的象征。
而月亮也往往被拿来形容自己的故乡,如《东篱乐府·丝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这首词中,月亮成为了苏轼思念故乡的象征。
二、月亮的情感与思想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所表现出的情感以及思想是多种多样的。
月亮往往是表现爱情、相思的凭藉。
对于苏轼这样的隐逸文人来说,取得爱人、失去爱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依然只愿在诗词中表露出自己的情感。
同样,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被用来表现自己与世不同、痛苦的境遇。
在《东篱乐府·丝丝》中,他抒发了自己久在他乡,望月思乡之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月亮,成为了他思乡的唯一寄托。
最后,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也是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观乎赤壁之山,有客缄断余几许”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生存的虚无和对于社会的不满。
而“孤松涧,老僧目断,谁家秀水倒流空山”。
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科(本、专)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关于月的诗句及其象征意义

关于月的诗句及其象征意义1.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月亮的出现令山林间的鸟儿惊醒,并在春涧中唱出美妙的歌声。
然而,夜晚的风雨声却让人感到凄凉,花儿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凋谢。
这首诗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也象征着人生中充满变幻和不确定性。
2. 皎皎白银盘,悬挂碧空间。
清辉照大地,万物生新颜。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所作,描述了圆满皎洁的月亮高悬在碧空之中,并通过其清辉照亮大地上万物,使得一切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首诗表达了月亮作为自然界中最为美丽、神秘和富有力量的象征之一。
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苏轼,表达了人们对于月亮的追问和思考。
诗人在把酒问青天的时候,不仅表现了自己对月亮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表达了对于宇宙中存在的许多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4. 望月怀远,思故乡。
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一个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望着皎洁明月之时,心中充满了思念和眷恋。
然而,他也意识到即使在天涯海角,也会有美丽的芳草存在。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对于家乡、传统文化和美好回忆的眷恋之情。
5.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所作,描述了一个女子在黄昏时分,在东篱边品尝美酒,感受花香。
她认为即使是在这样的美好时刻,也不应该忘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和警醒。
苏轼词中月意象的使用

苏轼词中月意象的使用®王宁学教育 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苏轼以前“月”意象写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萌芽,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唐代繁荣兴盛,宋初建立“春花秋月”表达模型。
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月”意象烘托寒凉幽静、清新澄明气氛的基本作用,“月”与“人”的情感联系及月与人世感 悟、哲学思考的联系。
以上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示了“苏词”中月意象的独特风貌,寄寓着苏轼人生哲学现实性 与超越性相融合的意味。
关键词:“月”意象苏轼与苏词现实性与超越性千百年间,天上一轮明月不 曾褪色。
而它立在天幕之上多久,就出现在诗人笔下多久。
从祖先 第一次仰望夜空开始,人类记忆 就染上了月亮的朦胧之光。
而在 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不只有天 文学意义,神话传说赋予它神秘 深刻的原始文化内涵,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的渲染更是将其与中 国古代文人文化人格塑造和心理 建构紧密相连。
“月”作为自然界 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这个词语的 能指就是月亮本身,而“月”的所指 却是华夏之邦文化自然的组成部 分,是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 体,是思乡怀人之情的代言。
“月”的能指与所指在诗中表达出一个 独立的“意指系统”。
[1]如果在所有咏月诗词文章中 挑一组影响深远、“人”“月”联系 密切的作品,那苏轼的《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一定名列其中。
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合,此事古难全”的悲叹千古间回 味悠长。
而且苏轼是写月的能手,在他三百数十首的词作中,写有 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月”意象 似乎在苏词中扮演了极为特殊且 重要的角色。
本文即从梳理苏轼 以前“月”意象写作发展的脉络、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艺术特色 和表达成就、总结“月”意象折射 的苏轼人生姿态三方面人手探究 苏词中“月”意象的奥妙。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历代积累的基础。
解读《念奴娇middot;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的月意象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的月意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课本,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都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特别是“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是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文人借助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因为月阴晴圆缺的改变,能引发人们对时间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有着虚幻与存在的相互对照,所以月亮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在情感寄托方面,月亮已由客观的景物化为人类情感的潜藏意识,创作主体往往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中,苏轼就是运用对月的独特深思,把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与时光的快速流逝融入其中,在面对人生的顿挫与磨炼后,月的形象、角度、色彩的种种变异,成了苏轼抒发人生哲理的代表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轼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谪居此地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摘要】苏轼的“水月”意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同时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
苏轼通过水月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坚韧和洒脱。
这个意象的智慧贯穿于苏轼的诗文之中,给人以启示和激励。
通过对苏轼“水月”意象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变化与挑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强。
苏轼的“水月”意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处世智慧的传递,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关键词】苏轼、水月、意象、处世哲学、无常性、内心平静、明暗交替、超脱尘世、生活哲学、处世智慧。
1. 引言1.1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被认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苏轼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了“水月”这一意象,它并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景观,而是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哲学思考。
在苏轼看来,“水月”象征着人生的无常性。
水是流动和变化的,月是阴晴不定的,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人生的经历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水月”也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
水清澈见底、月明如镜,这种清澈和宁静的景象给人一种心灵的安慰,启示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澈,才能应对人生的波折和变化。
苏轼认为“水月”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
水波浮沉、月明月暗,生活中的美好和困难交织在一起,让人学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难中坚持向前。
“水月”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表现了苏轼淡泊名利,崇尚清静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苏轼通过“水月”这一意象,传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处世之道,引领人们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清净。
2. 正文2.1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苏轼所倡导的“水月”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无常性,体现了苏轼对于生命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和洞察。
从苏轼词中的意象看苏轼的情感表达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从苏轼词中的意象看苏轼的情感表达关心仪【摘 要】苏轼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具有不拘一格的独特魅力,从而深受世人敬仰与尊重。
苏轼词的题材范围较大,意蕴也非常深刻,词的表现手法也丰富多样。
本论文通过对苏轼词中不同的意象——酒、月、水进行分析,探讨苏轼词中不同的意象所展现的情感,探讨苏轼词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 意象 情感一、苏轼词中的酒意象(一)对乐的追求苏轼一世不管是身处于庙堂之上,还是隐于山林之野,不管逆境还是顺境,他都对生活抱着满腔的热爱。
苏轼一生,在京做官就努力尽自己责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不随波逐流,即使与权贵甚至是皇上意见不符,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一心为民着想。
在地方任职时,他则兢兢业业,抗水修坝,疏通河道,为民祷雨,为民众奉献他的一己之力。
而被贬荒野,身无分文,他仍然坦然面对,躬耕、酿酒、作画、吟诗、注文,从不停留,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通过饮酒体现了他对乐的追求[1]。
(二)对痛苦的表达从苏轼的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命途多舛的士人的痛苦吟唱。
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体现了他抑郁不得志,从以前的人人羡慕的大才子变成囚犯,好不容易地保住了性命,只能从被贬地痛苦地饮酒。
虽然苏轼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但他终究需要感受这些痛苦。
苏轼最可贵的就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超越了这些痛苦,为后人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对痛苦的超越苏轼的酒醉是小饮即醉,醉后仍然似乎清醒,他最多是“坐客无毡醉不知”而徒坐在草地上,或者是“我欲醉眠芳草”,从“欲”字里也可看出他还是有理智的。
苏轼喝点酒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本身酒量并不大,也深知酒并不能使自己真正得到解脱,酒只是他生活的一种消遣。
他向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生活,向往这种平静安逸,通过酒来让苏轼进行痛苦的超越。
二、苏轼词中的月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是太阴,日是太阳;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
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词人用月亮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
明月意象寄托了词人太多的理想追求,折射出词人心中的品格追求——高洁。
二通过月亮意象传达词人的万般情愁。
苏轼凭自己独有的气质写词,随着自己的情感写词,多才、多性情也注定了词人难以超脱多愁的品性。
他生性洒脱不羁,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依然潜藏着一股浓烈的情愁。
他的宣泄情感不是直露的,而大都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渲染,月亮这一意象无疑成了词人首选的对象,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唱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一)、借明月寄相思。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
月亮可以用来寄托我们的许多飞天的想象和逃脱的情怀。
以《江城子》,《水调歌头》为例。
(二)、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往往象孪生的姐妹,在东西方月亮文学中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
苏轼的诗词也不例外。
以《水调歌头》,《永遇乐》为例。
(三)、借明月诉无奈。
苏轼的经历是崎岖坎坷,起起落落的,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他完美了月亮在文人心中的内蕴。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四)、借明月言欢乐。
在苏轼的月亮意象中,除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外,还有一种便是“快乐”的意象,其中洋溢着喜悦的成分。
以《中秋月》为例。
(五)、借明月表友情。
以《玉楼春·次欧公西湖韵》为例。
(六)、借明月抒情怀。
以《西江月》,《念奴娇·中秋》,《临江仙》为例。
三通过月亮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与升华。
在苏轼的词里,宇宙间这轮明月引起词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质疑与追问,我们在他的词中可看到浩瀚的宇宙意识的流露。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利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来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从而寻找解脱的方法。
词人深受儒佛道思想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在词中的表现就是将客体的自然与主观的人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在他的咏月词中就是词人和自然界中的“月”合为一体。
三结论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词人开辟了别开生面的意境。
苏轼在词中非常善于塑造月之气魄——宁静。
在词中,他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来塑造和渲染,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崛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以《水调歌头》,〈〈念奴娇〉〉(中秋)为例,分析和探讨苏轼词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韵,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词人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词艺术烟波浩淼中,月之意象像一束光线指引着我们走向诗人的艺术殿堂,领略到了矗立在那殿堂里的一尊尊神圣的神灵;月之意象像一把钥匙,穿越了民族文化内核,开启了诗人心灵的大门,读懂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内容摘要: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摘要:月亮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情有独钟的,好多文人在作品中都用到了这一意象。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也不例外。
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意蕴。
他通过月亮意象传达出他的万般情愁,给我们营造了别开生面的意境,通过月亮意象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哲学层面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月亮意象张显个性情感人生思考Contents summary:The moon image of Sushi’s literaryABSTRACT: The moon has only one in mind regarding the Chinese writer, many writers all used this image in the work.Nor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ry arena leader character Su Shi is not exceptional.Chants in the moon literary of him, the moon image has contained the rich implication.He transmits his all kinds sentiment through the moon image to worry that, has built the entirely new ideal condition for us, also displays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through the moon image as well as he in philosophy stratification plane some ponders.Keyword:Moon Image Personality Feeling Philosophy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具有丰富的意韵,他熔铸了词人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体现了词人自己的个性特征。
苏轼共写词二百四十九首,其中提到“月亮”意象的便有九十四首,在他的作品中占到了很大比例。
意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成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苏轼笔下的月亮形象千变万化,有湖中月,新月,微月,明月,缺月,璧月,满月,双溪月,江月,隙月,流月,淡月,三夜月,波底月,斜月,皓月,颦月,高楼月,弯弯月,风月,天星月等。
这些无不渗透着词人的个性色彩,本文就此谈谈我的拙见:一、张显个性,表现魅力词人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他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使他少时便有“奋励有当世志”的理想。
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苏轼的少年英才轰动了京师,使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激赏和器重,然而在轰动热潮过后,名列第二的苏轼由于不支持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并没有跻身于朝廷,被委以要任,施展抱负,而是被闲置在一边,这时他的理想和愿望受到了冲击,所以他不得不沉游于宦游之中,辗转于凤翔等地。
在这期间,他能以深刻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苏轼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一心想做补天的巨石,大展宏图,但他不满于受利用控制,他以诗歌抨击新法对百姓的盘剥掠夺,毫无顾及的指陈其弊,触怒了当朝权贵。
由于这多种因素,于是“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
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词人形成了飘逸不群的个性,并且具有了高洁的人格品质。
从他的咏月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文字的艺术魅力。
月之意象折射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从他的“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中,把明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几乎包含了月意象的全部成员,“明月”“月宫”“琼楼玉宇”“高空寒冷”“圆月”“晴月”“阴月”“缺月”“月影”“月光”,这些意象都是传统意象,都具有公认性的隐喻意义,或者说是象征意义:“明月”是光明的象征,“月宫”是带有虚幻色彩的理想的象征,“琼楼玉宇”有理想富丽堂皇的意味,“不胜寒”有风险大、令人畏惧的意味,“圆月”是圆满和团圆的象征,“缺月”是残破的象征,“晴月”是人生畅达的象征,“阴月”是人生困厄的象征,“月影”有相伴、娱乐的意味,“月光”有共享、柔情的意味。
他把月亮的全部成员都象征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人佩服,词人一心想为朝廷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有用武之地,可是事与愿违,面对这些,他只能洒脱的对待人间事,虽然不得志,但还是能够寻求到解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