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诗歌中常常运用月亮作为意象,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由、浪漫、奔放的向往和追求。

李白的诗歌中的月意象可以说是一个鲜明的特点,它随着李白的情感、思想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富有内涵的形象。

下面将从李白早中晚期的诗歌中,探讨月意象的发展。

首先从李白早期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对月亮的描绘常常将其与自己的志向和情感相联系。

在他的早期诗作中,月亮往往是代表着浪漫和豪迈的象征,他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比如《将进酒》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又如《赠汪伦》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这些诗作中,月亮被赋予了积极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诗人豪情壮志,表现了李白早期对自由、浪漫生活的向往。

在他的诗作中,月亮也常常与饮酒和思念爱人联系在一起,如在《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而在李白中期的诗歌中,月意象出现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他的诗作开始将月亮与人生的沧桑和无常联系在一起,并开始表现出对于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思索。

比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句诗中表现出对于生死无常的思考,月亮被描绘为自己的伴侣,与自己共同面对生死。

而在《赠汪伦》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与彷徨,月亮成为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月亮不再只是简单的象征,而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到了李白晚期的诗歌中,月意象得到了更为成熟和深刻的表现。

他的诗作中,月亮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和人生观念的寄托,成为了他心灵世界的一部分。

在《赠汪伦》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将进酒》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些诗作中表现了诗人对于宁静、清澈和安详的向往,月亮成为了诗人内心中的宁静和清澈。

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月亮更多地体现出了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净化。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导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

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

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

“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

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

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

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

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

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

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

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李白的诗歌意象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月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

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

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

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

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小组的成员将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

”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

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

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

“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月下的沉吟_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

月下的沉吟_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

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12N o13Sep.2002文章编号:1009-7082(2002)03-0048-06月下的沉吟———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喻世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4)摘 要: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伦理情感、生命关怀、宇宙意识、价值选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中图分类号:I22217 文献标识码:A 月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极高的境界,是李白诗歌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以月作为标题的诗篇触处皆是:《初月》、《关山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古朗月行》、《雨后望月》、《望月有怀》、《月夜金陵怀古》……甚至传说中李白的去世也与水中捉月有关,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带有浓重浪漫色彩的句号。

本文拟就李白诗歌的月意象作一番探讨。

1 深情的眷念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的一生是洒脱的,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

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另一种风采,在他的心灵深处,对故乡有着深情的眷念;对亲人、朋友有着无尽的相思和关怀。

对故乡的热爱,对家园的思念,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

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常把明月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明月的清辉常常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望月怀人、望月思乡千百年来被诗人们反复吟唱。

在浩如烟海的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词中,李白的《静夜思》无疑是最为有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P209)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以简朴凝练的笔触表达了游子真挚质朴的情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89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赵群(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摘要:在我国古代,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爱的托物言志之物,如菊,梅,莲等,而伟大的诗仙李白却一生 钟情于月亮。

在李白的诗中,月亮是故乡,寄托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月亮是征夫孤寂的身影,有着无 限的孤独与思念;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充满郁郁不得志的寡欢。

在诗人笔下,月之皎洁的意象不仅照亮了 诗人的心魂,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关键词:唐诗李白意象月中图分类号:1207.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03-0089-01一、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李白一生都在追逐着月之皎洁之心,月亮神圣、孤独、浪漫、高洁,这些恰巧是诗人身上所具备的或是正在追求 的。

李白一生都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他的 一生漫长而坎坷,在昏庸衰败的唐玄宗时代,他的理想抱 负不仅不能够实现,反而由于他的才华和盛名,不断遭到 奸佞权贵的嫉妒和陷害。

因此,他痛恨人世间的黑暗和不 平,憧憬有一个如明月般皎洁无瑕的世界,所以他便把自 己的理想寄托给皎洁的月亮,例如他在《宣州谢腆楼鉴别 校书叔云》中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

”这是诗人酒兴大发时写下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分明感 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 候是极其苦闷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高洁理想的 追求,这便是我们的诗仙的可贵之处,能在抒写强烈苦闷 的同时表现出倔强豪迈的性格。

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 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 负。

再如《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用诗 歌安慰自己,不免有点自欺欺人的无奈。

诗人有远大的理 想抱负,可是必须面对现实的黑暗残酷,即使心有不甘,但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行我素,他不需要我们这些俗人 的同情,因为月亮懂他。

李白诗中的月

李白诗中的月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容摘要:月意象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体现了诗人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结并分析其诗作中的月亮意象,可以从中认识诗人新颖独特,凝重孤傲的内心世界、诗歌中蕴藏着的巨大人格力量和深刻的文化精神。

本文主要对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一.李白生平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静宁),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

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

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李白诗歌中的“月”概述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具统计,李白的诗作中,月亮共出现900多次,月亮可以寄寓他的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可以做他最忠实的听众:“我歌月徘徊”;明月可以送他远行:“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等等。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收稿日期:2002-06-10作者简介:李军(1952-),男,江苏滨海人,盐城工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李 军(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03)摘 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

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意蕴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3)04-0040-05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5静夜思6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

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0(5上李邕6)[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0(5公无渡河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0(5将进酒6)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0(5清溪行6)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0(5游泰山6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

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0(5秋浦歌6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0(5宿白鹭洲6)、/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0(5月夜江行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0(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6)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李白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是其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诗人将月溶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因作者心境的不同,所以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1 青天揽月——美好理想的寄托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李白的古体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青天揽月”一句正是其远大志向、抱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鼎盛转入衰败时期,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志向,常以大鹏自喻,他把取得功名看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主张为了社稷和黎民的利益而奋斗。

即使是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也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向世人宣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因此“青天揽月”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2 夜郎伴月——纯洁友谊的象征把明月当成是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象征着纯洁的友谊。

李白在送给好友王昌龄的七绝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心中忧愤、寄以慰藉的诗。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夜郎伴月”寄情于景,对诗友由衷地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此诗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5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2 / 5

挂在蓝天上的白玉盘子,又想像成神话传说中的镜子飞落到了碧蓝的天穹上。白兔长年捣药辛苦不辛苦?这种长生不老的药是嫦娥一个人服用,还是与别的人或神仙共同享用?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构成诗人笔下瑰丽神奇的月亮意象,使人感到新颖有趣。有了“呼”、“疑”的前后照应,再加上“与谁餐”之问,表现出诗人儿时的天真烂漫,也表现出诗人对月亮的一种朦胧而又美好的情愫。恐怕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好奇之心使诗人从此与月亮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自此以后,明月便如影随形一般地与诗人终生相伴了。《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年轻的诗人初出蜀时的作品。诗写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捧出半轮之月,世界顿时撒满月光的清辉;接写诗人趁着月色乘舟远行,只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好似随着流水伴着诗人远行,又好似诗人在携月外出旅游;继写月亮为山峰挡住,诗人只能默默地向明月告别;最后写其对明月也是对故乡、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拟人、象征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向往光明世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及思念友人、眷恋故乡的强烈思想感情。后来,诗人漂泊四方,只好与“朗然清秋月”(《赠从孙义兴宰铭》)相依为伴,“时来饮山月,醉酒弄清辉”(《赠秋浦柳少府》),“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显然,他已以明月为知音与挚友了。“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对他的赏赐和带给他的忘怀世事的快乐。但诗人毕竟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尽管他时常做着“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人生理想之梦,终不能也无法忘怀现实。当他远离家室,独自漫游在外,在旅舍寒夜孤灯之下,不免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而备感忧凄愁苦;“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长相思》),对月伤怀念远,思念故乡和亲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辗转难眠,在迷迷糊糊的朦胧状态中,错把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疑”作遍地浓霜,反映出诗人所处环境及心境的凄清寒冷。再由抬头所见之月光,不由得以极其沉重的心情和难抑的酸楚“低头”思念故乡和亲人,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显得意味隽永,令人回味不尽。此诗显得语浅意深,堪称千古绝唱。当诗人孤独痛苦的时候,便深情地邀请明月与自己一起饮酒解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诗人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一起饮酒,把原本的孤单清冷写得颇为“热闹”,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他和月、影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更不要说相知相慰了,即使如此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没有别的人或什么来陪伴他了,故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酒意朦胧中,诗人仿佛也多少感受到了月与影的和谐或者说其带给自己的短暂快乐(实为精神麻醉)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显然,诗人是将月当作自己的酒友对待的。当诗人遭受人生最严重的打击而遭流放夜郎时,却感受到了故乡明月对其的深情厚谊:“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送蜀僧晏人入京》)在诗人的心目中,月永远是纯洁、美好、光明的,它伴随自己度过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自己遭受磨难、打击而孤苦无依的时候,月则多情地抚慰过诗人心头的创伤,月亮是诗人忠贞不贰的知音和挚友。因此,他总是热情地去拥抱天上和心目中的那轮明月。诗人幼时就对月亮怀有一种特殊而深厚的亲切感情,直到传说诗人晚年在长江采石矶因醉酒入水捉月溺亡,这种感情始终是执著如一、终身不渝的。李白因醉酒入水捉月而死传说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考今本不见这一著述,但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王注本,卷三十五)曾作转引:“《摭言》曰: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2](p.104)后北宋梅尧臣据有关传说写《采石月赠郭功甫》诗悼念李白:“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诞,便当骑鱼上青天。青山有冢人谩传,却来人间知几年。”[3]显然,这一临终传说与李白母梦“太白星”而孕的出生传说遥相呼应,或者说是李白之母梦太白星而生李白传说的传承与发展。李阳冰《草堂集3 / 5

序》云:“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2](p.105)显然,这与世人对李白“谪仙人”的评价有关。笔者以为,关于李白的诞生与临终传说与诗人诗作多歌酒咏月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对我们深入探讨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意蕴和潜存于诗人心灵深处的月亮情结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导引意义。

二、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内在意蕴 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落户笑床空”(《春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将其写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灵。通过它来表现宫女、思妇的对月伤怀念人,使诗作更生动活泼,也更见情趣,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诚如张福庆先生指出的那样:“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是把月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去拥抱明月。”[4](pp.166-167)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李白诗中之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笔者就此略作阐说。 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略此不赘。 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情深沉。《静夜思》也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李白的伟大,还在于他常把自己的这种个人之私情推而广之地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写长安城中的思妇乘着月色,忙着赶制寒衣,以寄送给在边地的丈夫。她们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好让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发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诗人表达的正是人民大众的这样一种共同的心声与呼声。 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