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准考证号010*********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姓名张树新指导教师石海光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作者:张树新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

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

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

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

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

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

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

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

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

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李白诗歌意象浅析1、引言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以其奇特、豪放、浪漫的诗风而闻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充满了创新,而且在意象的表达上也颇为独特。

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诗歌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2、大自然的意象大自然是李白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月亮、庭院和床前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夜晚孤独时的情感。

在其他作品中,他将山水、风雨、花草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诗歌,营造出壮丽、奔放的意象。

3、酒与豪情的意象酒与豪情是李白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他以饮酒为媒介,表达了他的豪放气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醉酒、吟诗、乘船等场景,这些意象富有情感,充满了奔放与热情。

他通过对酒的描绘和对醉酒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境遇的无所畏惧。

4、与幻境的意象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和幻境的意象。

这些形象既有神秘的传说人物,如吴刚、桃花源中的人物等,也有他自己幻想出来的奇异景象。

这些意象既展示了李白的想象力,又传递了他对人生的逍遥自在和对世俗束缚的嫌弃。

5、思乡与离别的意象由于李白的漂泊经历,思乡与离别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为纽带,表达了他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同时,他通过描述别离时的愁苦和离别后的孤寂,传达了他对流离生活的苦楚与不满。

6、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意象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正是这些意象的细致描绘和巧妙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千百年后依然令人着迷。

附件:本文档附有李白诗歌选集,其中包含了本文中提及的相关诗歌作品。

法律名词及注释:暂无法律名词涉及。

李白的诗歌意象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月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

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

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

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

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小组的成员将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

”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

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

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

“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月下的沉吟_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

月下的沉吟_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

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12N o13Sep.2002文章编号:1009-7082(2002)03-0048-06月下的沉吟———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喻世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4)摘 要: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伦理情感、生命关怀、宇宙意识、价值选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中图分类号:I22217 文献标识码:A 月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极高的境界,是李白诗歌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以月作为标题的诗篇触处皆是:《初月》、《关山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古朗月行》、《雨后望月》、《望月有怀》、《月夜金陵怀古》……甚至传说中李白的去世也与水中捉月有关,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带有浓重浪漫色彩的句号。

本文拟就李白诗歌的月意象作一番探讨。

1 深情的眷念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的一生是洒脱的,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

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另一种风采,在他的心灵深处,对故乡有着深情的眷念;对亲人、朋友有着无尽的相思和关怀。

对故乡的热爱,对家园的思念,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

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常把明月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明月的清辉常常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望月怀人、望月思乡千百年来被诗人们反复吟唱。

在浩如烟海的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词中,李白的《静夜思》无疑是最为有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P209)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以简朴凝练的笔触表达了游子真挚质朴的情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浅谈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浅谈
众 多 的 古 代 诗 人 中 ,表 现 得最 复杂 、 最全面、 最 完 美 。我 们 可 以说李 白的月意象代表了我 国古代诗人的月意象的最高成就。 2李 白 写月 的艺 术 李 白写月的诗歌在 艺术上有 自己的独特之处,大致可概
从少年时代的 “ 小时不识月, 呼作 白玉盘” , 到后来 《 将进 括 为 以下 三 点 : 首先 , 格调多变 , 情感强烈 。诗人对月的描写, 时喜时悲, 酒》 中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 金樽 空对月” 以及 《 月下独酌》 中“ 花 间一 壶 洒 , 独酌无相亲 , 举 杯 邀 明月 , 对 影成 三 人 ” , 他 将 或愁或乐, 完全取决于 自己的主观感情。 喜怒情愁, 吐露纸上。 白杨 秋 月苦 , 早 落 豫 辛 山” “ 风吹寒梭响, 月 入 空 闺 悲” , 或 寂 生才情寄托于皎洁的月色 ,写出了许 多名垂千 古的佳句名 “
看来 , 李 白将 月入诗 , 并对 月猜想 , 向月发问, 这是有意无意地 过, 但在李 白的笔下又有 了新 的生命 , 成为新 的意象 。月 , 这
受 了诗人屈原 的《 天问》 的启发和影响 。 1 李 白诗中月的人格化
一Hale Waihona Puke 文 学中永恒 的歌咏对 象, 也正是经过李 白的再创造 , 才变得
格 外 有诗 意 。
李 白笔下 的月亮大 多是拟人化 的,诗人赋予它人的思想 再次, 构思巧妙, 富有新意 。《 静夜思》 是被广为传诵的写 情感和动作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中 , “ 湖月照我影 , 送 我 至 剡 月 诗 。 “ 床 前 明 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霜” 来 比地 上 明 亮 的 月光 , 既 写 出 了月 光 的 洁 白, 又 烘 溪” 中的一个“ 送” 字, 使诗人梦境 中的月亮显得那样多情 。明 诗 人 用“ 月把他 的影子照在镜湖之上 ,又送他降落在谢公当年歇过的 托 了游 子 静夜 思乡 时 内心 的凄 凉 。

以月寄情——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以月寄情——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之情 。
的意象 , 成为文人们争相吟咏的对象。其中, 李 白最 为爱 月 , 月亮是他一生吟 咏的对 象。月 意象在李 白的
诗歌 中就 出现 了 3 3 6次 , 这 其 中还不包 括 如玉 盘 、 明 镜、 玉钩之类 的月之代称 J 。通 过以上月意象之 多足
以见得李 白爱月之心 。


李 白对月亮深厚感情的原 因
2 .李 白爱 月 , 与 月之 高洁 、 月之形 象 有关 月 儿当空挂 , 是人 类所 伸手 不 能及 之 处 。无 论 世 间百态 , 世事 沧桑 , 月亮依 旧那么 皎洁 , 那 么无暇 。
1 .李 白爱月 , 与其 深厚 的文化 底蕴 有关
月是 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中最丰富的意象之一 , 月在 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 是千百年来文 人墨客争相 吟咏的对象。成为人们情 意 的寄托。
在 中国几千年 的历史长河 中, 涌现了许多出色 的
诗人。他们会选择许多世间的美好事物作为吟咏的 对象 , 比如 : 风、 花、 雪、 月、 云……这些 自然 的物象 ; 还
有花 、 鸟、 虫、 鱼……这些生物 的物象 。而在 这些对象 中, 月亮便成 了历 代 诗人 吟咏 的首 选 对 象。得 意失 意, 喜怒哀乐 , 成败 得失 , 这 些感情 都 融入月 亮之 中, 便使这永恒 的月亮曼 妙起舞 , 绚 烂多 姿 , 形 成 了独特
义。如《 李太白全集 ・ 把酒 问月》 一诗 中, “ 青天有 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诗人一开篇便提出了 个问话 , 表达了对月亮的神往 , 月亮高挂空中是我
选自李太白全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心1这是他听说其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作他知道王昌龄被贬官很是担心但自己又无法传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只能寄希望于月亮希望月亮能够代替自己陪友人度过这悲苦的岁月可以陪伴他到达他此行的目的地

李白诗歌“月”意象分析

李白诗歌“月”意象分析

2013.03学教育16调升学的弊病,意图兼顾升学与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学生需要的对接。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对现代化教育多样性和互容性特征的追求,所以被称赞为学制改革的精华之处。

新学制另一个被众人赞誉的是初等教育段的弹性升学和转学制度,胡适力赞这是“一个大长处”,并说“这个弹性制是现在很需要的……我很盼望这个弹性主义将来能实行;我很盼望办小学的人能随时留心儿童才能的个性差别,使天才生不致受年级的限制与埋没”。

他还以自己12天升4级的经历说明制度不能过于死板。

现代学校采取的班级教学制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必然不能满足智力、职业期望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群体,选科制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弹性升级制提供灵活的学习年限,皆是为保障学生个性的伸展。

在学制内部增加学习者的选择机会和满足他们多元的需要,在适应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改革的深刻涵义在今天仍是教育发展的指向:“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

”弹性的制度给予了学校和学生更大的空间,比僵化死板的制度明显进步,而且弹性制在鼓励地方办学的多样化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如果进行学制改革一开始就强调整齐划一,势必会因忽视地区差异带来负面效应。

新学制给各地方留下伸缩余地,尊重地方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中国广大地区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发挥地方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此后,各地方可以按照各自的实际需要与能力,兴办相当的学校,这也带来了初等、中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正如胡适的评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中国这样广大的区域,这样种种不同的地方情形,这样种种不同的生活状况,只有五花八门的弹性制最适用的。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不是由古代学制逐渐演变而来,而是向西方借鉴,希望以他山之石收改进之功。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关键词 : 唐诗 ; 李白; 意 象 月; 递给远方的情人 。“ 绿水净 素月, 明月 白鹭 飞。郎听采菱女 , 一道夜歌归 ”

1 李 白与 月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 , 月亮 成了历代文人 吟咏不厌 的对象 。浩瀚 ( 秋浦歌十 七首》 《 其十 三 ) 画出一种素雅朦 胧的气 氛 , 勾 传达 出两情相 缥缈的漫长的历史长河 , 曲折复 杂的坎坷人生 , 人们 喜欢 把 自己的喜怒 依 、 情投意合的情感。
文化教 育
民l ~ 一 ^ — 。 U c

赵 伟 童
(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海南 海 口 50 0 ) 7 10
摘 要 : 全唐诗 》 以《 中李白诗歌 为依据 , 对有关于月亮意 象的诗歌加以研 究, 在继承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 对不同月意象分类 阐述。 把李白诗 中的
漫情怀 , 同时手法上极为独特新颖并且 多样化。因为李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 以从李 白诗 中月意 象入手 , 所 是研 究诗人丰 富情感 、 复杂内心 、 漫 浪 情怀的最佳切入点。本 文意浅, 还不能把李 白 诗歌 读透 , 期待将来进一步学 习 究可以把李 白的诗读的更深、 研 更切 。
月、 弯月 。
不 同颜色 、 形态 的月 : 明月 、 皎月 、 朗月 、 月 、 素 皓月 、 清月 、 月 、 艳 半 镜 ,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 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 渡荆门送别》 这是李 白初 ) 次离家远行的作 品, 而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留恋 自己的家乡呢?但诗人
不 同时段的月 :晓月 、 夕月 、夜月——朝夕变化 ;升月 、高月 、 落 不说 自己思念故 乡, 而说故 乡之水恋他。 加之“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月——起落 变化 ; 满月 、 初月 、 月——阴晴变 化 ; 新 春月 、 秋月 、 寒月 、 冬 这样广袤而凝重 的景色 ,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 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 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 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 融入特定的 “情感和意味” 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 “文化” 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 这 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 使其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表 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 在其近千首诗作 中, 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 揽 月寄兴, 在他笔下, “月” 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别开生面。李 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 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 而 是一种审美意象, 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 《韵语阳秋》 卷十说: 月轮当空, “ 天下 之所共视。 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驿路天涯, 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 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的物是人非。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洲” ( 《月夜金陵怀古》 , 月初生时, ) 铸冶火精与水银。 《上月云》 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 ( )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 ) 均借月
说 文 解 字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 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 月意象之丰富, 意蕴之深邃, 艺术之高超, 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上的共鸣, 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低头思故乡。 洗练的语言, ” 真挚的情感, 诗作中常借月抒情, 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 上霜。举头望明月, “月是故乡明” 的共鸣。 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唤起了千古游子 ( 《送张舍人之江东》 。两地之间, ) 明月聊表寄托: “寒月摇清 波, 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 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 ( ) ( 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 )“ ( 昌》、相思如明月, 可望不可攀”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 ) 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 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 《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 “ 闻道龙标过五 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寄情明月的 ” 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 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 质。 思友至切, 无奈岁月如梭, 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 叹。 “月色不可扫, 客愁不可道。……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 ( 槁。……尔非千岁翁, 多恨去世早” 《拟古》 之八)。 “琴弹松 ( 里风, 杯劝天上月。 风月长相知, 世人何倏忽” 《拟古》 之十 )。 二、 乡情投射 家是萦绕在华夏儿女心头的结, 人们追求家庭的团圆, 追 求对乡土的固守。俯仰间朔望轮回, 总能唤起离乡背井的游 三、 忧患寄托孤苦象征 人生易老天难老, 一月悬于天际间, 始终照耀着如水流花 谢般不断兴亡盛衰的人世, 不变的唯有那皎洁的月光, 千百年 来, 盈亏中写满了世事的艰辛, 人生的愁苦。 命运的捉弄, 李白一生不得其志。 病态的社会, 压抑着诗 人的思想和才情。 岁月的蹉跎, 年华的流逝, 李白逐渐对功名 富贵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 罍。 《襄阳歌》 的沉吟。面对恶劣的环境, ” ( ) 使人只能仰望明 月, 把郁闷诉诸于笔端。 在 ”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明 月。沉闷低吟中, ” 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 月空长叹” ( 《长相思》 , ) 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迁客此 “ 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 《鹦鹉洲》 )控诉了黑暗社会的 不公。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 《夜泊牛渚怀古》 , ) 慨叹世 间的知音难觅。 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 一方面寻仙访道, 希 ( ) 在 望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 “若教 《 ( ) 月下乘舟去, 何啻风流到剡溪” 《东鲁门泛舟》的超现实想象
2008 文 解 字
中得以释怀。另一方面, 在诗人看来, 人生得以须尽欢, 人生 失意也得畅饮。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 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影子是 ( ) “我外之我” 和生命一同存 , 明独酌, 却偏出三人, 愈形其独;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 而 是以其特有的超脱高呼 “行乐须及春” 并浪漫地与月结无情 , 之游。 月亮正是形与影的连接媒介, 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 孤 四、 对人生的思考 月亮东升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 以及古往今来的 永恒普照, 赋予了其不死及再生意义。屈原 《天问》 有云: 夜 “ 光何德?死则又育。历代文人墨客以月为媒介, 探索宇宙的 奥妙, 表现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中同样渗透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 吴王宫里人” ( 《苏台览古》 。 ) 六朝风光不再, 明月见证了世间 “亡国生春草, 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 波上对瀛洲” ( 《金陵 三首》 其二) 在这些诗句中, , 将亘古不变的明月与变幻无常的 人事相对, 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对历史的反思。 最能体 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 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 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 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 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 ” 仰天长吁。 穿越时 空, 将人与月反复对照, 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 有着诗人对 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 人生何其短暂, 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 折、 孤独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 且放白鹿青崖间, 对酒当 歌, 忘抛却尘世的纷扰, 邀月相伴, 人生才得畅达!在对诗人自 我生存状态的体察中, 我们看到了一颗不安于有限的生命而 向往无限时空的永恒跳动的心。 五、 征戍观念的表达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轮明月照耀九 州, 承载了多少戍边战士的思乡和征人之妻的眼泪。 唐代对外用兵频仍, 造成千万家庭的离散。李白深感戍 边之苦, 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 久戍盼归的描写。 “明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 ( 月》 。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 ) 月光下多少思妇 念远, 闺中望怨。 “那堪愁节苦, 远忆边城儿。莺飞秋窗满, 月 度霜闺迟” ( 《塞下曲》 其四) 。秋天为情人捣衣乃是六朝乐府 写闺思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李白诗中亦有体现。 “晓吹员管随 ( ) “谁怜明月夜, 花落, 夜捣戎衣向月明” 《捣衣篇》, 肠断听秋 砧” ( 《赠崔侍御》 。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子夜吴歌》 “长安一 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声声月下捣衣, ” 闺思尽诉, 朗朗皓月当空, 征人
参考文献: [1]萧涤非. 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4. [3]徐大贵. 李白月亮世界探幽.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2001 .
思归。百姓的苦难和平的呼喊, 从诗句中泻出, 宛如月光流 转。李白渴望出入边关做一名儒将, 所以对征戍有积极的看 法, 他高度赞赏了汉代的霍去病,弯弓辞汉月, “ 插羽破天骄。 下, 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 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 胡 霜拂剑花” ( 《塞下曲》 其六) 。诗人在肯定征战的将军战士戍 边卫国的同时, 对其妻子也做了安慰 “玉关殊未入, 少妇莫长 六、 高洁品质的象征 千百年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是冰清玉洁的形象。 中国传 统的自然观有君子比德之说, 即君子应该享有高洁的品格。 因此常用明月之兴与君子做联想。 汉初公孙乘 《月赋》 中把月 光比作 “君子之光” 。而且 “当心而出” 太阳光比不上它的明 , 亮, 白壁比不上他的洁净, 由此来说明君子品性的高洁。 阮籍 的品格。 在李白诗中也多用月亮来来象征品质的高洁。 “云见日 由水银铸就成的, 所以才显得纯洁无暇, 不染尘滓。 “了见水 中月, 青莲出尘埃” ( 《陪叔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 ) 道出了月似水中之莲, 身出淤泥而不染。藉此来比喻升公的 清廉正直。 “天清江月白, 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事录》 , ( ) 写出了人淡薄高远的情志和孤高出尘的心灵。 “明月不归沉 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卿衡》 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友 人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赞扬了僧人晁衡为中 日友谊献出生命的高风亮洁。 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 古人往往将其视作灾祸的象征。 诗人在其诗作中常以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蟾 “ 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 《古朗月行》 , ) 用月食现象来比喻唐 王朝繁荣表面所遮盖下的腐朽及动乱的危机。 “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 金魄遂沦没” ( 《古风》 其二) 这里 , 的月食象征了佞臣祸主, 国事衰微。 卢梭曾经说过, 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 人只有回到 大自然的怀抱, 灵魂才能的到净化, 情感才能获得自由。李 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 “众星罗青天, 明者独有月” ( 《登梅岗 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 , ) 他求月若渴, 如待佳人 “皓歌待 明月, 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 ” “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月亮既 ) 是李白的审美对象, 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 更是其生命的 象征。 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上的共鸣, 不仅体 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 辉。
子对故土的怀念, 也萌动了诗人切实的乡情。 “共看明月应垂 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 《望月有感》 白居易) 。 开元十四年,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 高 26 唱着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峨眉山月》 , )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秀丽 的峨眉山, 吐露的半轮秋月, 绰绰映入平羌江水, 飘逸而去。 友人千里之隔, 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沈德潜 《唐诗别裁》 认为 诗中的 “君” 正是诗人对明月的称谓。峨眉山月就是故乡的 , 象征, 也是李白感情寄托。 思乡之情如滚滚江水, 伸手可掬。 从此, 峨眉山月高悬于游子的心头, 时至暮年, 李白还满怀深 情的吟唱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 ( ) 此时 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 的山月折射出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此可谓故 土难归忆峨眉, 惆怅不已人随月。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乡 情难以释怀,海云迷驿道, “ 江月隐乡楼” ( 《寄淮南友人》 ,梦 )“ 绕城边月, 心飞故国楼。 《太原早秋》 字缕行间, ” ( ) 满是对故乡 的眷恋。一曲 《静夜思》 更是传唱千古,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