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唐诗宋词中月的文学意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中常常运用到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进行简析。

一、月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月”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

在很多诗歌中,月被形容为清澈明亮,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次,“月”还可以象征温柔和安静。

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常常用“月”来比喻女性的柔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月”还可以象征孤独和无奈。

在一些离别的诗歌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

二、月的多样表达方式在古诗文学习中,诗人们常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月”这一意象。

首先,“月”可以通过形容词来描绘其不同的特征。

比如,“明月”、“皓月”、“红月”等等,这些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的美丽和光辉;其次,“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月亮和花朵”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明亮和花的娇艳,再比如,“月亮和星星”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孤独和星的繁多;此外,“月”还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比如,“庐山瀑布”中的月落和乌啼可以突出诗人的愁怀情绪,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三、月的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在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月的纯洁和美丽可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回避之情。

同时,月的孤独和寂寞也可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托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同心情下的月的形象,这也丰富了古诗文学习的内涵。

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人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介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 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竟取了分离。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文学中依然被广泛引用和赞美。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探讨。

本文将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出发,浅析其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我们可以从《诗经》中找到关于“月”的意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的《月出》、《月中》、《月照》等诗篇广泛地描绘了月亮的形象,表现了古人对月亮的痴迷和赞美。

例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慅兮。

”这是《月出》中的一节,表现了月亮的皎洁和美丽。

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通过赏析这些古代诗歌,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人对月亮的情感和赞美之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很多宋代词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了“月”的意象。

比如苏轼的《青玉案·元夕》,其中写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中,月亮本身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星如雨”、“玉壶光转”等描述,写出了一个繁华的夜晚,间接突显了月亮的光辉。

通过对这些词作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宋代词人对月亮的渲染,以及对节日喜庆时刻的赞美。

《红楼梦》中也有许多关于“月”的意象的描写。

在《红楼梦》中,月亮被描绘为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女子,她的形象常常与贾宝玉的心境相联,表现出一种凄美的意境。

比如在林黛玉失恋后,“含怨投箕向涕唾── 唐老子偏爱李唐君;无端月态拒孤眠── 秦且将相枕帝都”中,“无端月态拒孤眠”一句中,月亮成为了黛玉失恋的倾诉对象,表达了她的孤独和寂寞。

通过这些描写,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红楼梦》中的意象运用,以及对月亮的情感赞美。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充满情感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痴迷和赞美,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探讨

《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探讨

《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探讨《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一首千古名诗,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而闻名。

在这首诗中,月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向往和表达。

本文将从月这一意象出发,探讨《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所代表的内涵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看《春江花月夜》中“月”的形象描绘。

在诗中,月常常被描绘成明亮、高悬的景象。

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水沼连山引日光,半明半暗来却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些描绘展现了诗中月的光辉和高洁。

月在《春江花月夜》中所承载的第一个意义是美好和幸福。

在诗中,月常常被用来象征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明天。

月的清洁明亮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了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

“月”在《春江花月夜》中还承载了对心灵觉醒和超脱的寓意。

在诗中,月被描绘为非世俗的东西,是一种超脱于尘世的精神力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中,月被用来凸显人生的短暂和感叹命运无常。

在这里,月成为了一种对命运和人生的超然态度的表现,也是诗人对超越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向往。

“月”在诗中还承载了对感情和爱情的寄托。

在诗中,月往往被用来渲染诗人对孤寂感情的抒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和渴望。

“水沼连山引日光,半明半暗来却去。

明朝有急雨,脉脉细流作汴州”中的月亮则成为了孤独和渴望的化身。

月成为了诗人对爱情的寄托和渴望的象征。

月在《春江花月夜》中的作用是丰富了整首诗的意境。

月的美好和神秘成为了诗中感怀人生的一种寄托。

月的超脱和清洁成为了诗中对尘世百态的一种沉痛感叹。

“月华如练”、“月明星稀”、“月满西楼”等等描绘皆使诗歌增添了许多意境,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情感的升华。

月是《春江花月夜》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诗人对美好生活、内心世界和感情的表达。

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分析

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分析

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张云涛 10309038意象在唐诗宋词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月意象作为意象里常用的一种,被诗人们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它拓宽了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浩如烟海的古代唐诗宋词中,有关月意象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它们诠释了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极高的造诣。

以月亮为创作意象,人们表达出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爱相思、生命哲理等各种各样的感慨和情怀。

这些别具一格的表达大大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内容,成为了一朵不可或缺的文学奇葩。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关于诗词中的意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理,“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使用意象其实是一种表达艺术化的技巧,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学问。

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诗歌创作由此形成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完成对生活艺术再现。

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物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并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使读者阅读诗歌时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产生内心共鸣,不仅可以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还能在此基础上渗透、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有所寄托的物象,如月亮、吴钩、楼台、莲花、水、杨柳、双鲤、庄周梦蝶、金鸡、梨园、文竹等可感知的物象。

它们的出现让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化,这一物化增加了诗的张力,加深了审美愉悦,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不仅易于理解,更留给读者无尽的绵延之意。

月意象是作者用月亮作为物象,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月意象的创作常常采用象征的手法,或诉说思念之情,或抒发美好的团聚、或表达祝福之意、或诠释愁绪,此外月亮还预示了一种高洁的品质,还能感叹时光飞逝……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借助月亮的物象尽情倾吐心声,流露出各种各样美好与厚重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分别简析“万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 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晏 殊 《 蝶 恋 花 》 )
斜 光 到 晓 穿 朱 户 。
明 月 不 谙 离 恨 苦 ,
饯( 别李 校白 书《 叔宣 云州 》谢 )( 月 兆 ) 楼
举 杯 销 愁 愁 更 愁 。
抽 刀 断 水 水 更 流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皎皎空中孤月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时相望不相闻,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 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 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 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 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 们的不同情怀。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提问答疑
• 读杜甫的《月》,体会其中月 的意蕴。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 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 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 ,如: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 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夜忆舍弟》)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龄《望月怀远》) •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 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愿逐月华流照君。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 还家。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 江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 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 ,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 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 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 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 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 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 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 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 间的纽带。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 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 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 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 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 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 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 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 •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 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 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 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 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 •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 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 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 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爱 人、思念家人、思念故乡。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 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 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 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 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月子弯弯照几 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 他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 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 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
探究唐诗宋词中月的文学意象
制作:七组 组长:温宜钢
组员:王嘉欣 王凯婧 范佳秀 梁佳磊 申煜彬
学习目标:
1、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
2、感悟传统的月亮情结。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
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 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 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 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概括地说 就是借物抒情。
• 杜甫的《旅夜书怀》: •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 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 白居易的《暮江吟》: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 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怜:可爱

•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 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 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 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 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 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 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 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 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 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 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 饼之俗。
欲 上 青 天 揽 明 月 。
俱 杯 逸 兴 壮 思 飞 ,
( 李 白 《 蜀 道 难 》 )
又很烘其 闻多托它 子:孤咏 规 苦月 啼 的渲 夜 情染 月 怀凄 , 的清 愁 诗的 空 词气 山 还氛 。 有,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 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 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 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 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 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 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 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 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 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 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 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 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 触景伤情的媒介。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 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