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群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被誉为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些优美动人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给予读者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而意境则是诗词所表现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本文将以唐诗宋词为例,探讨其中的意象与意境,以及如何鉴赏这些意象和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特点意象是指通过具象化的描述,使抽象的概念和形象得以生动表现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意象运用得当能够让读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得到冲击和享受。

意象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象征,通过抽象的形象来代表某种具体的意义。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往往富有生动细腻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意象的重叠。

意境是诗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唐诗宋词中的意境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心境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享受。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纵览整体: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往往以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云雾日月等,给人一种广阔和开放的感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营造出壮丽的景象和豪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山和河流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广袤的想象空间。

这种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所体验到的自由和豪放的情感。

地理景观:山川河流的意象和意境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常常可以见到对山川河流的描写。

山川河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一种永恒和无尽的自然力量。

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考具象化,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宋词意象群是指宋代词人通过艺术手法,将各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印象转化为词语的形象描绘,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宋词意象群的演变经历了从简约、实际到丰富、虚幻的过程,体现了文化传统的发展和词人的创作思维的变化。

在初唐时期,词的意象群还较为简约和实际,主要以自然景色和物象为主。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描写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怀和对时代的思考。

而在晚唐、五代时期,意象群逐渐丰富起来,除了自然景色外,人物、宫廷、节日等元素也融入其中。

如李煜的《钗头凤·红酥手》中通过描写女子以及她的丝绸细腻的衣物来表达对爱情的悲苦和无奈。

到了宋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词的意象群进一步向丰富、虚幻的方向发展。

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思潮的变化密切相关。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通过丰富的物象描写和隐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这种意象丰富、虚幻的特点在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中也能够看到,如韦庄的《女冠子·春情》中通过婉约的描写表达了女性内心柔媚的情感。

宋词意象群的演变经历了从简约、实际到丰富、虚幻的过程。

这一演变不仅是对形象描写的丰富和细腻,也是文化传统的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反映。

在词人的创作思维中,意象群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艺术效果,更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当代,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欣赏宋词意象群的变化,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和探索,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与韵律特点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与韵律特点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与韵律特点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其中的意象和韵律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诗人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宋代诗人强调意境和情感表达,二者都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

一、意象特点唐宋诗词的意象多以自然景观、人生百态为素材,特别注重对细节和感官的描写,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情感的刻画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多样化的意象特点。

1.自然景观意象唐宋诗人极力追求自然之美,对自然景观进行细腻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生机和动态。

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描写雨后空山的景象,以及月光和清泉的映照,表现了惬意舒适的生活状态。

2.人物意象唐宋诗词中的人物意象既有现实的,也有传说中的,以及作者塑造的虚拟人物。

作者通过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来表达其观点和态度。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通过写草的枯荣和归宿,表现了人的无常和命运的变幻,同时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和祝福。

3.动物意象动物是唐宋诗人普遍采用的意象素材之一,其体态、性格、习性等都可以被赋予象征意义。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天原,拂帘床,千里江山,鹰犬空。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通过将黄河比作飞升天空的“龙”,表现了唐代士子贺新郎不畏威权,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韵律特点唐宋诗词的韵律特点主要表现在平仄、押韵等方面。

平仄指诗句中音节平和不平和的配列关系,表现为平声与仄声的对立。

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用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眼,使结构更加紧密。

1.平仄规律唐诗和宋词的平仄规律不同,唐诗句式复杂,平仄变化频繁,有更多的调子。

宋词则比较简单,平仄比较规律,调子较少。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落日熔金,一江春水向东流。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其丰富的意象群贯穿于整个宋代文学,成为了宋代文化独特的标志。

宋词意象群丰富多样,主要包含自然景观、动物、植物、人物、感情等方面,其中,自然景观为主要意象,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征。

宋词意象群的演变,一方面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对后世的文化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词意象群的最初形成,主要受到唐代诗歌意象的影响。

唐代诗歌意象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以水墨山水为主流意象,在唐朝出现了一批以山水意象为主题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宋代诗歌则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将自然景观与感情融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在宋词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群。

其中以山水、花鸟、人物、感情等为主要意象,其中,朦胧诗的盛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宋代文化的发展和转变,也促进了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意象逐渐成为宋词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乐府以旅行、逃难、游历为主题,城市生活、商业活动逐渐成为了新的意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的是城市雨夜中古老的鼓楼,具有浓郁的都市气息。

另外,宋代官僚学士的儒学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也对宋词意象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词中出现了许多描写佛教、道家思想与禅修境地的描写,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香雾云生”之句,表达的是修禅者的境界。

最后,宋代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宋词意象群的形成。

南宋时期,随着北方辽金的威胁,南方诗人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抒发国家兴衰、民族抗争的意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句,诠释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宋词意象群的形成演变受到了唐诗、宋代文化、城市化、佛道思想、时代背景的影响。

这些影响同时也决定了意象群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意义。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以其婉约之美、意象丰富之处而备受赞赏。

宋词意象群的演变是宋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从意象群的概念、演变过程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意象群是指一组有关联的意象在词中出现并形成一种整体形象,它是宋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意象群与意象的定义不同,意象更多是指一个具体形象的形成,而意象群则是由一系列意象组成的整体形象。

意象群有时也被称为“意合”,因为在一个词中,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合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意境。

意象群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在初创期,意象群还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几个相关联的意象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晏殊的《清平乐·年年战骨埋荒外》中出现了“风吹古木晓寒轻,露凝青草晚来秋”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交织组合,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哀叹之情。

发展期是意象群演变的阶段,这一时期意象群的形成更加复杂丰富。

张先的《清明》中出现了“雨恨云愁”、“万里悲秋常作客”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展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成熟期,意象群的演变更加灵活多样,既有前人的传统意象群,也有新的创意意象群。

辛弃疾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出现了“故人西辞黄鹤楼”、“水面初平云脚低”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交织组合,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悲愤之情。

意象群在宋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意象群丰富了词的表达手法,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享受。

意象群也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意象的组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宝库,其中的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各种图像、符号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它揭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美学标准。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自然界的万物是诗人形象化表达的重要素材。

在唐诗宋词中,山水、花卉、鸟兽等自然肖像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通过云朵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远方未知的向往和憧憬。

宋代词人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一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意象的表达,除了具体的自然外貌特征外,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被誉为高才卓识,就是因为他的笔下不只是描绘了雄伟的景色,还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人物意象除了可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外,还可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和人性。

唐诗宋词中的人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

具体人物形象是对具体人物的描写,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句,描绘了乡村小清新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刘十九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非常深刻。

抽象人物形象则是对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描写。

例如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红笺小字捎罗衣,薄汀澜翻思渺离。

角声吹散五更寒,梦中还觉被鞦韆”一节,通过刻画“思渺离”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深感慨。

三、万象意象万象意象是唐诗宋词中的另一类意象,也是较为抽象的一类。

万象意象更多地是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樽空对月”一句,就突出了诗人对诗酒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之一,以其婉约细腻、语言质朴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在宋词中,意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对物象、景象的描绘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宋词意象群的演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阶段中国文学思想的蜕变和发展,反映出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就宋词意象群的演变进行浅谈。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一说宋词的意象特点。

宋词在写意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细小的事物进行渲染,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在宋词中,意象通常是通过景物、物象、人物等各种形式来呈现的。

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通过山水、花鸟等元素来进行。

宋词中对于人物的描绘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描述外貌、性格、神态等方面来展现。

在古代文学中,意象的运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在《诗经》中就有“横为风声、竖为雨声”之类的表现手法,这种抽象的意象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宋词的意象群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演变的。

在宋词的意象群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自然意象的丰富。

自然意象在宋词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宋词意象群的核心内容。

自然意象往往是通过对天空、地面、水流、花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来展现作者的情感。

在宋词早期,自然意象通常是以山水来抒发情感的,例如“故园东望是河东,旧业岂关新境同;乡梦不到长安去,雨余空有北风激。

”这种以山水为意象的表现手法在当时的文学中非常常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宋词的自然意象群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宋词的中期,自然意象不仅仅局限于山水,还涉及到了更加广泛的自然元素,例如花卉、昆虫、天气等。

在此时期的宋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梅花、杜鹃、雨雪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这种表现手法更加细腻、质朴,能够更好地达到抒发情感的效果。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薄情,知味,不适,马鞭朱塞缪缭。

翠空、丝异思。

”这首词中的梅花、长亭、马鞭等自然意象,都能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婉约、细腻的画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宋词的自然意象群也在不断演变。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义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义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义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其中的意象是这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意义,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而深刻的画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义,以展示这些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首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明月和霜,既是自然景物,又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同样,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江水和山林来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逝去岁月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其次,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还常常通过色彩和光影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白日和黄河,不仅是自然景物,也象征着光明和永恒。

通过色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和人生命运的感叹。

类似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运用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还常常通过动物和植物来传递情感和寓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以松树和竹子来象征友谊的坚贞和高洁。

通过对松树和竹子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视。

同样,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以蝶和花来描绘爱情的美好和脆弱。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词更加富有情感和深度,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最后,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还常常通过音乐和声音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琴声和蛩蝉声来描绘秋夜的寂寥和孤独。

通过对琴声和蛩蝉声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生命的感慨。

同样,李煜的《浪淘沙·雪花落花飞花舞》中,他以音乐和舞蹈来描绘雪花的美丽和飞舞的姿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读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群唐诗宋词是许多人从小喜爱的,即使工作后,也会在忙碌之余欣赏一首诗词,放松一下。

但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之诗歌本身的高度集中含蓄以及典故多的特点,就使得古诗词鉴赏难之更难。

下面习古堂国学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解读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群。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中学生朋友参考。

1、落花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宋。

晏几道《少年游》)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十国南唐。

李煜《捣练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林景熙《夜意》)4、雁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

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他不禁莫名其妙地埋怨起大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

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

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

”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

汉代焦延寿的《易林。

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

”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

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

柳永的《乐章集。

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

”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

文天祥《念奴娇》)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

文天祥《金陵驿》)6、鹧鸪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

文天祥《金色陵驿》)8、寒蝉晋人陆云在《寒蝉赋。

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唐。

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

”(宋。

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

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宋。

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