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翻译论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译文。
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文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和文化习惯。
奈达是谁?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 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介绍
什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上尽 可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人工智能的视角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动态性的挑战
词汇演变
句法结构 修辞手法
对等程度的问题
01
对等标准的界定
02
译文的可读性
03
不同文本类型的要求
0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视角
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源语 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在译文中实 现原文的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 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 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02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
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商标翻译文化等效处理1.引言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在中国翻译界的影响较大,也是我国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当前,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不同的地域社会和历史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障碍。
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翻译作品能够为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更为广泛的地域被流传,在翻译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翻译的等效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力求在全世界市场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商标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商品在广大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商标的翻译便成为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关键一步。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地域文化、语言规律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
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成功地进入到某个国家的市场就必须注重产品商标的翻译质量。
本文通过对几个实例商标翻译的研究探析了文化等效翻译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2.等效翻译理论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即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的理论。
因此,在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奈达的翻译理论

3.第一次将读者反应考虑到翻译标准中来。奈达是世界翻译史上最早将“读者对等反应”作为翻译准则之一的学者之一。奈达的“读者对等反应”论拓宽了我们理论研究的视角,并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静态分析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对待翻译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给现代翻译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
奈达翻译理论的不足
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度假的首选之地。
1.奈达在其新的翻译理念中,将翻译定义为“创造出与源语言最接近最自然的目的语,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这一定义给翻译提出了一些新内容, 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则对翻译的科学定义,仅能够作为指导翻译的一则新标准。在翻译中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及其特定的语境和受众,尽管其在翻译的许多方面都非常适用,但由于翻译中所涉及复杂因素,这一翻译原则不能应用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
第四步:说明各个核心句子的关系 A.核心句 3 修饰 1 的受事者 way,核心句 2 修饰 核心句3实施者 B.核心句 5 与 7 是并列关系。核心句 6 是 5 的目的。核心句 5 和 7 是 4 的所指,指 this land C.核心句 1 和 4 是对比关系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基于语言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源语言(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的接受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功能目的,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译语(目标语言)的信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目的。
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则强调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相似性,使译文与原文的表面形式尽量相似。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单词和句子的翻译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词,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a Se Hr y ”M r n -o b 则明确 -…the r e wah") y l n o xe l et . e m y ly t
地指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 来看待翻译。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 而更重要的 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 《 语 言・ 文化・ 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 “ 功能对等”理论, 更加 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当他把文化看作一个符号系统的时
( 要)中国 饮食文 远流长,中国莱 摘 化源 举世闻 我国 名。 加入访 O T 之后, 好地向 应更 甘界介绍中国 和中国 化, 莱 文 促进民 化的交 族文 流与
传格,弘扬我国的旅游和餐饮业。本文从中式莱肴的翻译与中国文化之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肴法,即 “ 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 忠”的跨文化翻译观。 〔 关扭词〕饮食文化;中式莱肴; 翻译技巧 [ 中圈分类号〕H 1. 文献标识码〕A 〔 359 文章编号〕10 一 1 ( 0) 一 1 一 2 08 20 2 2 0 02 0 7 0 3 3
e a ns i n l i s, ar i la soa , a 有关而直接以该享件或传说而命名, 如佛跳墙、 大救驾 ( 安徽 g cse i 天麻译成G td et 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 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 寿县名点。传说赵匡溉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 领, 进城后又 道他们是什么药物, 我们要 “ 简译”药名, 除少数有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 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种圆饼进 因而, 一般都译为 hr , e s 如天麻炖鸡可译为 S wd b te e 呈, 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当皇帝后,摄该点心名 “ 大救 几种药物名外,
cc n h s 然后将其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 hk wth b, ie i e r
面。
对于 些形 雅的中 如 “ , 象不 某 药, 牛鞭” 按字面 译成 wi hs p
令人误解, 如按实际意思译则有伤大雅且令人倒胃。有家大酒
店 菜谱将其译为 o t ( e h i , 的 xa 采用 u e s 以求与中文用 -i l p mm
万方数据
14 2
................
一是采用地名直译加原料意译的方法。例如: 广东香肠 一品寿桃 P c s p Cis Ym cl h e h h e h e a , Sea Ds a - a d n e a i i p f B t a (e h n i d p s tici r ret G agog s e o ih y Pa ge a bt a re s h a e n r d r c i s h y n n n e s s undn Su g v r e p aa 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 译时可在地名后加词 “y 翻 sl te lg i. o et ) n vy 建议有些中 式菜谱在菜谱的首页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饮食 ( 风味) 例如: 。 北京酱牛肉 BeCo d o S c Bi g e o e iS a e en f k n u , i y j 文化和中式菜名命名文化,如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神秘的宝 Sy te l 物, 象征着皇权; 而凤凰是一种瑞鸟, 象征着天下太平, 故许 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 其译名为:烹调方法 十 例如: 南京板鸭 Sae Nnn Dc tmd jg k e ai u 多中 式菜名多以 “ 龙凤”命名。也可以影印上 “ 元宝” “ 地名原料。 、 如 6 以数字命名。中国菜也多以数字命名,如 “ . 一品官燕” 、 意”等的图像及文字介绍, 这可以让食客在兴趣盎然之中加深 “ 双式大明虾” 三角鱼青丸” 八宝冬瓜汤”等。这类菜名 、“ 、“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也可以帮助译员省去不少麻烦。 一品”多用于赞 2以 . 吉祥语命名。 这类菜名往往用来表示祝福, 多用于节 中的数字多表示作菜所用的原料的种类,但 “ 日 生日 结婚等喜筵上, 、 、 反映了中国人民趋吉的文化心理。 烦家世显赫,与数量无关。翻译时一般只需译出所含原料的数 如,“ 全家福权 ( 东名菜。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 山 主要有海 量,有时也可列举烹饪方法和原料品种。例如:一品官燕 t m d s t n r s p e i es u e o r 参、 鲍鱼、 肚、 鸭、 菇、 心等。 东 鱼 鸡、 冬 菜 在山 客地多 用于 S a e B d Ns iSp m Su 7 以药膳命名。中药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自 . 古以来, 老年寿诞、 新婚喜庆、 婴儿弥月、 和家团圆的喜庆宴席,以取 制成药膳, 这是中 吉祥之意。 这类菜名既不包含原材料,又不含烹饪方法,只 人们就知道把中药与饮食巧妙得结合起来, ) 保 是一种祝福语, 如果直译,会让人莫名其妙, 故应以意译为 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 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 主, 后加注释。 例如: 老少平安 Sa e Ba Crad c Fh e 做好此类菜名的翻译是一样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tmd n d Mn d (h e e u n ie i T s 常见的药滕菜肴有: 构祀粥, 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 wo f i iw ) he l s l a y 山. m 花胶炖水鸭,当归炖羊肉 等。 3 以典故命名的菜名。在中 . 式菜肴中, 有一部分是有某个 杜仲腰花, 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些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 人创始, 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名字命名的, 如东坡肉、 狗 如果直译成为拉丁文学名,如把当归译成 A - n 不理包子、 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 对应的英文名,
根据 《 辞海》的解释,文化 “ 从广义上来说, 指人类社会 历史事件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 来讲,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 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 广义论者认为: 文化是个无所不包的大范围、大概念, 既有属 于物质领域的, 也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据此广义定义, 美 国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五类,即 Eo - co l
第9 卷 第3 期
20 年 5 02 月
湖南商学院学报 ( 双月刊)
J OUR AL F UN N USNE S L G N O H A B I S C OL E E
v l 9 No 3 o . .Leabharlann M y 02 20 a.
从 “ 源语文裕”看中式菜肴的翻译
董 莉
( 广东商学院 外语系, 广东广州 502) 1 0 3
有些吉祥美丽的词实际上是比喻菜肴成熟后的造形,比 如, 人们把菜式做成如意柄头状, “ 山 意”之意; 寓 吉祥 口 把菜 做成近似 “ 元宝”状。以讨一好口 彩等。翻译这类菜名时通常 采用意译为主, 译者可视具体情况给出 解释 ( 译或在菜单首 口 页加注释) 。
〔 收稿日 期〕20 一 2 3 01 1- 0 [ 作者简介〕董 莉 (94 , 17-) 女, 湖北人,广东商学院讲师.
候, 文化在翻译中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翻译是随着文化 交流而产生的, 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
族文化中。
中式菜名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 中式菜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 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 如, 不少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 动、 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 力求典雅、 美妙, 富于文采, 用于迎合食客们 g生 学, ar Cte 质 化, oa uu 社 文 y 态 Mti uu 物 文 SiClr 会 化, 或带有艺术性, e l r a l cl e t 寓意吉祥的祝愿。 通过菜撰名称这扇窗口, 我们 R guClr e is u 宗教文化, iut Clr语言文化。 i lo u e t L gs uu n ic e i t 这五 审美的食趣, 类显然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 亦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可以粗略的窥探中国文化特别是俗文化的绚丽多彩, 领略到中 明两大方面。 国烹饪的浩广繁杂, 博大精深,因此, 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 饮食文化反映各国烹饪和吃的艺术, 是该国古老优雅文明 要做到 “ 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 的见证和象征, 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既有物质文 1 以中华民 族喜闻乐见的动、 . 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 化方面, 又有精神文化方面。在世界 “ 饮食文化”大家族中, 品 来命名。在中式菜谱里, “ 、“ 、“ 以 龙” 凤” 鸳鸯” 如意” 、“ 、 中式烹饪 (h e Ci e Ci s ui )和法式烹饪 (r c Ci e n e s n F nh s )被誉 ‘ e ui n 笑蓉” “ 、 翡翠” 元宝” 荷包”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 、“ 、“ 为最伟大的两个门类。有人甚至说,中式烹饪是世界饮撰的皇 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 “ 如 风 后,中国菜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的食客。可有些外国朋友往往 凰 展翅” 祥龙献瑞, “ 、“ . ’ 龙凤呈祥” 鸳鸯鱿鱼” 芙蓉鸡 、“ 、“ 吃完美味佳肴后, 既弄不清楚菜名, 也不能说出自己都吃了什 片” “ 、 元宝鱼翅” 翡翠妒鱼卷”等。菜名悦耳动听, 、“ 象征着 么菜,即使下次想吃都无法点出来, 更不用说向朋友们推荐。 吉祥如意, 荣华富贵。 这类菜名的翻译通常分作两类: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更好地向世界各国人们介绍我国的烹饪和 有些吉祥美丽的词实际上指菜肴的某种原料或数目, 如一 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探讨一下中式菜肴的翻译及其与 般称鸡鸭等食品原料为 “ , 凤” 称鱼、 虾等原料为 “ ,“ 龙” 芙 中国文化之关系。 蓉”指蛋清, 翡翠”指青菜,“ “ 鸳鸯”则指 “ 要么味成双, 要 众所周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 么色成对, 要么形偶合”等。翻译这类菜名时通常采用意译为 化现象, 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 主, 译出菜肴的原料和烹饪方法, 视具体情况给出汉语直译及 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所谓翻译, 无非是通过一种语言转 其解释 ( 译或在菜单首页加注释) 例如: 口 。 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龙凤呈祥…粤菜,以凤爪和虾球为主料。译为:Ci e hk cn 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 教授在 F t P w Bl(n e c nxn.t Cisn e e wt r n s gn h gig. h e a o e i a a l f g e a .h n e f h l o e m 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 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 ts ma "rp i b u t h d g a t po i ( h dh n p s r r g b t ro n h h n i i e s et o h y a n e ex s o y 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