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嘿,你知道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不?这可真是翻译领域里超重要的
东西呢!就好比是搭积木,得把每一块都放对地方,才能搭出漂亮的
城堡。

形式对等,这就像是给一个物品穿上合适的“衣服”,要保持它原来
的模样。

比如说,原文里有个特别的句式,那在翻译时也得尽量保持
那个独特的形式。

就好像一件精致的瓷器,你得小心翼翼地原样呈现它。

动态对等呢,就像是理解一个人的心思,要抓住那个核心的意思,
而不是只盯着表面的字句。

比如说一段话表达的是开心的情绪,那翻
译出来也得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开心,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转换。

词汇对等,哎呀,这就像是找对钥匙开对锁!每个单词都有它特定
的含义和用法,得准确地找到对应的那个词。

比如“apple”就是“苹果”,不能翻译成别的呀。

句法对等,就像是编排一场舞蹈,句子的结构和顺序得合理安排。

如果原文是先这样说,再那样说,那翻译也得遵循这个顺序,不能乱
了套。

你想想看,要是翻译的时候不遵循这些对等原则,那会变成啥样?
那可就乱套啦!翻译出来的东西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在
说啥。

所以说呀,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真的超级重要,就像我们走路
得靠两条腿一样,是翻译的基础和关键呢!它们能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准确,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

我觉得我们真得好好重视这四个对等原则,这样才能让翻译的世界更加精彩呀!。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刘建斐(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受限制等。

〔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3-0112-02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翻译,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各有侧重、互不相同的表达和解释。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以后较早引入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理论在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奈达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认为翻译定义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

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也指出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力使内容和形式,“神”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学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尤金_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与翻译的使命_王艳艳

尤金_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与翻译的使命_王艳艳
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了原作的名
誉。”(钱钟书,1979) 要做到翻译的第一步即‘忠实’,并不容易。有一个比喻
说得好:“翻译文好比女人—— —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 亮。”意大利人甚至说:Translators are traitors 翻译者,叛逆 也。要做到社会文化等值,得“功夫在功夫外”,不是抱几本 指导书,多翻译几篇文章就可以办到的。译者要开阔眼界, 洞察世情,博闻强记,处处留心,所谓“行亦禅,坐亦禅”,处 处是学问。
一个钟头可以写三百字;翻译则一个钟头只能译一百五十
字左右。”可见翻译的难度之大,连这位一生得过 35 个博士 学位的学识泰斗也深感担子之重。即使如此,他仍以身作 则,认为译者有三重责任:向自己负责,向读者负责,向原作
者负责(张经浩 & 陈可培,2005) 三、翻译的使命 钱钟书《管锥编》中说过“信必得意忘言”。与其逐字逐
句地翻译字句,不如抛掉这些字句,而把它们背后蕴涵的社
会文化涵义翻译出来,反而更忠实于原文。钱钟书对好翻译 和坏翻译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看法,认为前者如“诱饵”,后者 如“离间之器”。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 我们向原作过渡。倒是坏翻译会产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 这类反映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
不符译文语言规律的言语不能或是很难通过,这样的译文实
际上不能或很难完成信息传递任务(金堤,1997,p.14)。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侧重对源语
语言结构的分析,挖掘语言的深层结构,选择自然流畅的译
入语表达源语的意思,即“读者反映论”。动态对等理论是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卡特福德提出了“偏离形式对 等的等值翻译”(1965,p.73);奈达、金堤的词汇对等、奈达的 功能对等及 AI-Zoubi 及 AI-Hassnaiwi 的语义关系对等,语 用和文体效果对等(徐莉娜,2008)。从中国古代的“求真喻 俗”到近代的“信、达、雅”;从瞿秋白的深入浅出的论证到茅 盾、傅雷的宝贵心得,众说纷纭使得翻译理论在争辩中得以 完善,尤其是尤金.奈达博士提出的“翻译中其实没有真正 意义上的等值,只能是“对应”(Correspondence)”,新兴的翻 译学理论无一不以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和出发点,因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标准Dynamic Equivalence译成“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标准Dynamic Equivalence译成“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动 最 多、影 响 最 大的理论 。“ 的功 绩在 于 :1 他 .把 就 是这 个 意 思 。 ‘ 态 ’一词 表 明这 是 两 种关 系 信 息论 与 符号 学引进 了翻 译理 论 ,提 出了 ‘ 态 的对等 :一边是原文对原文的接受者 ,另一边是 动
对等 ’的翻译标 准;2 .把 现代语 言学的最新研 译文对译文的接受者 。同一信息 ,用两套不同的 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 中来 ;3 .在翻译 史上第 语 言 ,接 受 者 不 同 ,却 要 产 生 出基 本 相 同 的效 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 。 2 ”[ 1 个把 社会 效 益 ( 读者 反 应 )原 则纳入 翻 译标 准 果 , 令 人 十分 遗憾 的是 ,奈 达提 出 的翻译 标 准是 之 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一举打破 中

收稿 日期 :2 1—1- 1 0 0 0 2
作者简介 :李 田心 (9 6 ) 14 一 ,男,湖 南衡 阳人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南国商 学院教授 ,韩 山师范学院教授 。

7 ・ 4
D nmiE uvl c ,不是 “ 态 对 等 ” ya c qi e e an 动 。将 D — y
i e ms o h e r e t n tr ft e d g e o whih t e e tr ft e c he r c p o s o h me s g n t er c p o n ua er s n oi i u s a ei h e e t rl g g e po d t t n s b- a sa tal t e a ma n r a t e e e t r i t e t n ily h s me n e s h r c p o s n h s u c a g a e o r e ln u g .Thi e p n e c n n v rbe i e t- s r s o s a e e d n i c l frt ec lu a n itrc ls ti g r o f a , o h u t r la d h so ia etn sa et odi-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论对等原则张铭1尤⾦·奈达尤⾦?奈达,美国语⾔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翻译理论语⾔学派最重要的代表⼈物之⼀。

1914年11⽉11⽇出⽣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笃信基督,并对语⾔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学语⾔学博⼠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作,曾任美国语⾔学会主席,他把语⾔学应⽤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特⾊的翻译理论,⾄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可谓著作等⾝。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百多所⼤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学阶段:这⼀阶段,奈达结合⾃⼰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时期是奈达最⾼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概念,创⽴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阶段,奈达⼀⽅⾯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对⾃⼰的很多观点进⾏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社会语⾔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的表达形式。

32《论对等原则》不存在绝对的对等没有哪两种语⾔是完全⼀致的,⽆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_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_张雪芳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_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_张雪芳
翻译的奈达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影响借鉴现代语言学主要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要评判译文质量不仅要比较译文研究成果并结合他多年在圣经翻译领域的实践经验对翻译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最主要是比较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独到的见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反应或译文与原文产生的效果是否一致
理 论 新 探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392
2008 年第
11 期安徽文学来自理 论 新 探在内容上的一致优先于形式上的一致, 有失偏颇, 容易给人一 种印象, 认为内容和形式矛盾。 动态对等常常被误解, 而采用 “功能对等” 这一术语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 消除这种误 解。 “功能对等” 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但在信息内容上对等, 而 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相比之下 “功能对等” 比 “动 态对等” 更具说服力。 在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一书中, 奈达也设专章讨 论功能对等。他阐述了自己变换说法的原因: 一些人误认为 “动态对等” 只强调译文效果; 因此, 为了消除这种误解, 也为 了强调 “功能” 这一概念, 开始改用 “功能对等” 这一表达来描 述翻译的充分程度。 他认为, 要达到功能对等, 需要满足六条 原则。总的来说, 为了达到这一对等, 译者应该对语言资源、 文化的重要性和翻译的艺术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力。 奈达 同时也看到, 没有两种翻译是完全对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 对等只是一个目标。 以对原文的近似度, 可以区分出不同 层次的对等。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应该是指 “译文能达到充 分的对等, 使译文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 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低于这一层 次的译文就难以让人接受。 ” 而最高层次的对等则是指 “译文 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 的反应, 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的反应基本 一致” 。 而最高层次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为这种翻译 要求源语与译语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语言文化对应。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奈达不断吸收各种新的研究成 果, 对他的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正; 使其不断趋于完善, 以适应 当今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 也使这一概念至今仍具有讨论和 研究价值。在学习和研究这一观念的时候, 我们应该既看到 它的优点和价值, 也应该注意到其不足之处。 从六十年代提出对等概念以来, 奈达的这一学说在翻译理 论界引起了较大影响。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 体系的核心, 它既以奈达多年来在圣经翻译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为基础, 又以深厚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 它的提出让理论界摆 脱了长久以来对直译、 意译的反复讨论。 奈达较为系统地分析 了翻译问题, 对翻译过程和译文批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同时, 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有学者认为对等 过分关注词汇层面, 另外一些则认为对等是无法实施的, 尤其 (上接第 382 页)义利思想更容易为中国民众所接受, 其应当为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 纵观周边东亚各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可以清楚地 看到, 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 的崛起中, 都包含有儒家义利观与 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合理结合的因素。被西方称为 “儒家资本 主义” 的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引入儒家义利观作指导, 用儒 家思想来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走 “论语加算盘” 的道路, 提倡 “义利合一” ,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推动了日本的崛起。而 “亚 洲四小龙” 的经济快速发展虽包括诸多因素, 但重视 “义利合 一” , 义与利的关系处理得较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作为 儒家思想发源地的中国, 有着丰富的儒家义利观思想, 批判地 继承和发展儒家义利观, 必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 展起到协调和推进作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自觉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 仅是体制上的确立和完善, 也是一个市场道德主体道德素质 生成的过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所倡导 “重义不轻 利, 尚义不排利, 以义节利” 的精神在肯定企业、 个人追求利益 正当性的同时又强调企业、 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应遵守社 会道德规范, 这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理念 是相符合, 有助于人们逐 “利” 思 “义” , 明白谋利虽然无可厚 非, 但谋利手段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别, “利” 有可取与不可取之 分, 帮助他们以节利, 在义与利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引 导他们在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 用正当的手段追求正 当的利益, 进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形成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观, 促使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儒家义利观产生并发展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 会, 其观点多有局限, 特别是宋代理学家们所提倡的 “义利对 立” 的观点, 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是对等的反应, 因为两个语篇在不同文化中对不同的接受群 体产生的效果不可能相同, 并且读者的反应无法测量; 因此, 对译文读者反应的评判不可避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国内 也有学者认为奈达的理论在认知能力、 求真心理等六个方面低 对等理论更多地 估了读者, 低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并且, 适用于以传达信息为主的文体, 如圣经等; 而对于文学性较强 的小说和诗歌等, 对等理论就不能成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标准。 然而, 从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从最初对 “内 容” 和 “意义” 的关注, 到对形式的重视, 奈达对自己的对等翻 译观进行不断的修正。也正因为如此, 对等理论至今仍影响 着国内外翻译学界。 他对翻译理论界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发现,一直是语言学家最关注的课题,尤其是新的翻译理论的出现,使翻译学研究者们更加有趣、变化多样。

本文将重点介绍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翻译理论是由西班牙翻译学家José Ortega y Gasset于1953年提出的。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相对论,它认为,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对等关系,而翻译者的任务是要使译文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着这种相对对等关系。

奈达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译者的意识,认为翻译本不是一种乏味的文本抄写工作,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活动,翻译者必须对原文有很深的理解,并有客观的态度向原文进行相对对等,以做到“自在”、“诚实”、“合理”的翻译。

在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是指翻译者在文化、社会、时代的改变中,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其在译文中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以达到发挥原文的最大作用的一种翻译方式。

动态对等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译者,可以在原文的意思基础上,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以有效地、有创造性地进行相对对等,从而实现最佳译文效果。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动态对等这种方式,自由地发挥主观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利用丰富的符号,表达出翻译者的审美情趣,使翻译的语句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强其译文的文化魅力和读者的读解体验。

此外,动态对等还能够让翻译者更加深入地钻研原文,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把翻译的文化叙事移植到译文中,更好地让本文化的读者接受原文信息。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简单抄写与死记硬背的传统翻译方式,引导翻译者积极体验原文,以更活泼活跃、更有创见的方式去理解原文的文化,将其信息传达到译文中。

有效地掌握动态对等,深入地钻研原文,经过翻译者的聪明才智,才能将原作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从而实现翻译的意义。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的介绍,从概念介绍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实质性增长,全文均经过详细、深入的讨论,旨在使翻译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有效地运用动态对等原则,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1. 2. 3. 4. 5. 6.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is warm.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964年,尤金· 奈达博士(Eugene A· 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 (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 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 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局限 1.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 象这一前提上的,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 化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 “The Story of the Stone” 2.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的 概念空缺是功能对等的又一明显的缺憾。
2)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s)和句型转换 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碍 核心句即最简单的句子。
7种简单的核心句 重建译入语的表层结构 (按照译入语的习惯,将核心句连接来)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部分:
1)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parts of speech) 实体(object) : book, women, ghost 事件 (event) : go, love, talk 抽象概念(abstract) : green, slowly, often 关系(relations) :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the beauty of her singing her beautiful singing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 词性转换法——conversion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检验 原文 转换 分析 译文 重组
改变 调整 删减
3)用同构体(isomorphism)概念解释 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 无论是字、词、句成语这类语言符号, 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或 是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符号,都只有在它 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才有意义。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 (isomorphs)
我们不能否认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语 言差异上的积极作用,它仍然是目前最佳 的翻译理论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同 构 体 (isomorphism)
2 —— 4 —— 8
16 —— 32 —— 64
to grow like mushroom As dumb as an oyster
三)“动态对等”理论 贡献及局限 贡献 1.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 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 归化(domestication) 2.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缓和了翻译家们归 化和异化争论,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找“归化” 和“异化”的平衡点。——“读者反映论”
3)各种语言学分支的诞生: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符号学(semiotics) 现代交际理论 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交际功能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 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 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 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 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 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 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 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4)动态对等论
(Dynamic
Equivalence)
b. Synta(NP,VP,PP…)
2) Chomsky ——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句法部分: a.基础部分(a base) (deep structure) b.转换部分 (a transformation part) (surface structure) eg:Will the train arrive? → The train will arrive. {Inversion → Will the train arrive? transformation}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1)“White as frost”; (2)“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3)“很白”或“非常白”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 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 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 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 a.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 解的信息 b.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c.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 解的信息
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在译语 中有时是不存在对应的。 “精神文明”
3.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是很难实现的。 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则可能 藏于字里行间,蕴于语言深层,要通过对作家个 人风格和作品的特殊语境的探讨才能把握。 如何获知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 谁是评判者 不同读者反应不同,以谁为标准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a.各种语言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b.“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 语言表达。” c.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 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