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之名——论余华小说中的“继父现象”

合集下载

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父”情结

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父”情结
短篇小说 , 给 文坛注入 了新 的活力。纵观余 华前期具有 强烈先锋 色彩的作品 可以发现 , 他 始终把 “ 父亲” 形象作为重点 书写 的对 象, 对“ 父亲” 持 有强烈怀疑和批判 的态度 。在他的先锋 小说里 , 传统文 学中“ 父亲” 的权威地位和 高大形 象被解构 , 而 是走向 两个新的 向度 : 丑化父 亲和 父性缺席 。本文试 图通过余华笔 下这两类“ 父亲” 形 象的研 究来探 索余华“ 审父” 的深层
柱, 父亲对 子女的爱也 往往是含 蓄深沉 的, 而余华小 说 中的“ 父 亲” 形象 , 已经被 彻底撕 下神 圣权威 的外 衣 , 丑 陋不 堪 、 凶恶残 暴、 无耻下 流等成为他们 经常被书写的特征 , 他们 对家庭没有责 任感 ,对妻子 、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也没有 仁慈之心和关爱呵 护, 父法世 界已经解 体。要 么父亲直接 在家庭 中缺席 , 子女处于 有勇气如此残酷地剥夺儿童眼中的任何 希望和幸福 。父亲孙广
孩子 。 本该作 为伦理秩序 的维护者和家庭责任的承担者“ 父亲 ” , 未能尽到保护这一切的责任 , 反而造成 了家庭惨剧。 对现实生活
化, “ 封建家长” 的身份使 他们 处于被批 判的境地 , 但仍 未跳 出传 常识 的怀疑 , 对生命本体和人性 的不信任感 , “ 父亲 ” 的残暴冷血 统 的束缚 , 只是刻 画了他们身上某些 不近人情 、 刻板保 守 、 严肃 和父法世界秩序的混乱就是余华所追求 的真实。 冷酷的性格特征 , 突出他 们是 伦理经济 秩序 的掌控者。 但总 的来 余华还偏爱采用儿童叙述视角 ,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写 出 说 ,父亲还是家庭 的主心骨 ,支撑着整个家庭 经济和精神 的支 了前所未有的令人恐惧的儿童生活和父子关系 ,也只有余华才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综述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综述
22001 1 8 8年 年第2月1 期 (总第 86期 ) JOURNAL O广F G州U广AN播GZ电H视OU大 O学P学 EN报 U NIVERSITY
Vol_18 NO.1
Feb.201 8
佘华小说 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综述 术
刘 桠 欧 阳 文 风
(中南大 学 ,湖 南 长 沙 410083)
2018年第 1期 (总第 86期 )
广州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V01.18 NO.1
原 因是 “父 亲 ” 的他 律 机 制 正 在 被 弱 化 ,一 些 反 权 威 的 问题 由此 衍 生 出来 ,父 亲 不 再是 儿 子 的 主宰 者 ,儿 子 甚 至 可 以反 叛 到 极 致 。也 有 些 研 究 者 着 重 的是 对 余 华 小 说 中血 缘 之 父 形 象 的 嬗变之路的分析 ,在李小吉《论余华小说 中的 “父 亲 ”》这 篇 论文 中 ,论 者将 余 华早 期 的先锋 作 品 中 的 “父亲 ”形象 统 称 为 “被颠 覆 的 ‘父 亲 ”’, 认 为余 华 90年 代 以后 的 小说 开 始走 上 回 归 的道 路 ,即 “回归 的 ‘父亲 ”’,如 “与命 运博弈的 福 贵 ”、“向死 而生 的许 三观 ”、“理 想 父 亲 宋 凡 平”,他们在余华的温隋召唤 中逐渐走向了完美 的 父 亲 之 路 。l3 与 之 类 似 的还 有 张 妍 的 《浅 析 余华 小说 中的 “父亲 ”》,论 者将 余华 小说 中 “父 亲 ” 的形 象划 分 为 :“逝 去 的父 亲 ”、“病 态 的父 亲”、“温情 的父亲 ”与 “强大的父亲”,其 中在 “强 大 的父 亲 ” 中 ,论 者 加入 了对余 华 新 出版 的 《第七天 》中杨金彪 的人物形象分析 。段丽萍 《寻 找 “父 亲 ”之 路— — 论余 华 作 品 中父 亲形 象 的塑造 》,将余华作品中的 “父亲”形象塑造分 为缺席 的 “父 亲 ”、病态 的 “父 亲 ”、温情 的 “父 亲 ”、完 美 的 “父 亲 ” 四大 阶段 ,认 为余 华 对 于 “父亲”的书写其实是一条 “寻父”之路 ,似乎 到 《兄弟 》中的宋凡平 ,余 华才真正找到那个 在 他 生 命 中永 远 缺 失 的父 亲 ,完 成 了 他 从 开 始 创 作至 今 的二 十多 年 的寻找 “父亲 ”之路 。l5 由 于这篇论 文的发表早于 《第七天 》的出版 ,所 以放到现在再来讨论余华 的 “寻父”之路的话 , 或许到了 《第七天 》中的杨金彪才能说是完整 , 其实 ,作为一个持续性创作的作家 ,余华的 “寻 父 ”之 旅也 许远 没结 束 。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_赵海涛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_赵海涛

收稿日期: 2015 - 01 - 21 作者简介: 赵海涛( 1989 - ) ,男,河南驻马店人,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
24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 31 卷
角) ,父子关系仍不明朗。《命中注定》中,刘冬生之 父与陈雷 之 父,一 个 担 心 儿 子 到 河 边 玩 耍 会 淹 死 ( 出门前将儿子锁在屋里) ,一个担心儿子在家玩火 会将房子烧掉( 出门前将儿子锁在屋外) ,虽然可以 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但父子关系及其感情仍不 明确。还如《我为什么要结婚》中的父亲与我、《蹦 蹦跳跳的游戏》中的父子( 虽然可以看得出父亲关 爱儿子) 、《黄昏里的男孩》中的父子( 可以看得出父 亲孙福想念去世的儿子) ,都是一层朦朦胧胧的关 系,读者如雾里看花。 2 子直接或间接给父亲带来伤痛、困境或灾难 2. 1 亲子 ( 依据 小 说,以 常 理 与 情 理 推 测 应 为 亲 子) 直接或间接给亲父带来伤痛、困境或灾难( 包括 因亲子后天的缺席给父亲带来的伤痛)
如《我没 有 自 己 的 名 字》,来 发 在 其 父 亲 去 世 后,遭到社会及他人的严重伤害: 镇上的人都欺负来 发傻,都与来发开玩笑说是他爹( “我爹死掉后,这 镇上的人,也不管年纪有多大,只要是男的,差不多 都做过我的爹了”) [4: 67]。可见,父亲及“父亲”这个 称谓本身就是一个光荣与尊敬的存在,父亲的缺席 会令年幼的或无能力照顾、保护自己的子女受到社 会及他人的严重歧视。《黄昏里的男孩》中,那个被
如《鲜血梅花》中的父亲阮进武 15 年前被两个 不知名的黑道人物所杀,时其子阮海阔五岁; 妻子把 儿子养育长大,可是长大后的儿子却不会武功; 长大 后没有半点武艺的儿子奉母命背负父亲传下的梅花 剑,去江湖上寻找杀父仇人( 不会武功却奉命去寻 找杀父仇人,这本身就是一件荒诞的事情) ; 然而杀 父仇人却在阮海阔知道他们名字时的三年前被他人 杀死: 为只在印象中存在过的父亲报仇是儿子阮海 阔的天生使命,当无仇可报后,他又该何去何从? 缺 席的父亲阮进武于儿子阮海阔来讲,就多是一个象 征性或血缘性的存在,很难看出儿子对父亲有什么 样的感情。 3. 4 亲父后天缺席,子遭到他人及社会的伤害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作者:李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2期摘要:“双线”父亲是余华塑造的众多父亲形象中最为独异的形象。

在生父与继父的对立模式下,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丑陋不堪的生父与充满温情的继父,并蕴藉着深层文化内涵,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余华小说父亲情结成因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中经常会建立一种“双线”父亲的写作模式:主人公同时具有生父和继父(养父)两种父亲形象。

如《一九八六年》《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都有这种“双线”父亲形象的存在,余华让残暴冷血的生父与充满温情的继父(养父)在鲜明的对比中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张力。

一、生父形象:父性的塌陷心理学家认为:“父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称为父性意识。

”[1]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更多的是以一种保护者、关爱者的形象出现。

但在余华有些作品中,生父很多时候是冷酷、蛮横的,父子之间缺少亲情,父子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以一种近乎冷漠地态度回忆着自己与父亲的过往。

“我”回到家门口就对着生父喊:“我要找孙广才。

”[2]在“我”眼中,生父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无赖。

他对体弱多病的祖父时常冷眼相待甚至拳脚相加,没有尽过一点孝心。

生父是一个不分时间、场合都要发泄自己欲望的好色之徒,不仅在妻子生病时与寡妇往来,还对自己的儿媳动手动脚。

《兄弟》也是以李光头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他没见过面的生父是一个去女厕所偷看女人屁股的无耻之辈。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何小勇是一个敢做不敢当的懦夫……在这些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立场冷静地审视着一个个丑陋不堪的生父,冷漠地欣赏着这群小丑般的父亲的登台又落幕,没有一点同情和挽留,更没有一句赞美之词,在他们的短暂的出场中,竭尽所能地让他们丑态百出。

但也恰恰是这些亲生父亲的失职,让余华重构理想父亲形象成为了可能。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景观”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景观”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景观”作者:张红霞来源:《新高考·教师版》2014年第01期摘要作家余华笔下的父子世界一直热闹非凡,冷漠、敌视和亲情错杂其间,不肖子孙、老病却不死的父亲、与西方杀父文化相对应的中国式杀子文化……这一切构成了余华小说中的“父子景观”。

余华用悲剧目光审视父子冲突和父位缺席的现象,启示我们对种的退化和当代父子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父子冲突父位缺席种的退化反英雄反父权一、父子冲突父子世界中的一个永恒话题是父子冲突。

父子冲突又可称作代际冲突,是如同“母爱”一样写之不尽的文学主题。

代际冲突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即使处于同一文化背景,拥有相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代与代之间不同的心理结构、情感差异、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使得这种冲突不可避免。

而在余华小说中,这种父子冲突更以近乎夸张的非理性的方式出现,父子之间呈现紧张和冷漠对峙的特异关系。

在余华最初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便出现了让儿子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的理性父亲。

随后的《一九八六年》出现父女相遇成路人的冷漠场景,作为“疯子”的父亲与女儿擦身而过,“那神态仿佛他们之间从不相识”。

而在《死亡叙述》中,作为司机的“我”总觉得那个“当初被我撞到水库里去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整日恍恍惚惚,父子之间存在潜在敌对。

在《一个地主的死中》,父子之间的冷漠对峙加深了,强壮的父亲与无精打采的儿子形成寓意深刻的对比,儿子在父亲眼里永远是“孽子”,而父亲的行为在儿子眼里也同样不堪。

而在《世事如烟》中,父子冲突得到最外显的表现,“算命先生”这一形象不仅是垂老而不死的历史的象征,同时也是剥夺儿子生存权利的权力的象征。

在余华小说中,父子冲突表现最为真切同时也是作家用力最多的一部作品是《在细雨中呼喊》,它和《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样,是用童年视角来表现的。

它反复写的是一个孩子的不幸遭遇和内心体验,可以说是一个绝望儿童的心理自传。

小说中弥散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论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

论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

刺, 就如文 中所述 : “ 当哥 哥将我 的事告诉 父亲 , 父 亲听到后 只 是马马虎虎地 大声 说 : ‘ 怎么?还 要让 那小 子念 书 , 太 便宜 他
了’ 。当父亲明 白过来 , 我将永远从家里滚蛋 , 他就显得 十分高 兴” 。作为一个父亲 , 面对儿子考入大学竟是如 此的冷漠 , 以儿
水的舐犊情深 。形 态各异 , 变化 万千 , 给读者带来 了阅读上的革命 , 本文论述 了余华作 品 中的种种 父子 关系。从这 些关
系中 让我 们 更 好 地 了解 余 华 及 余 华 的 小 说 。
[ 关键词 ] 父子关 系; 卑鄙无耻 ; 冷 漠仇视 ; 暴力死亡 ; 关爱 ; 坚强 [ 中图分 类号 ]I 2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0 4 — 0 1 8 3 — 0 2 [ 本干 Ⅱ 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4— 0 0 8 9 “ 源于生活 , 却高 于生活” 的艺术宗 旨, 使 作家们对 现实社 会 中的父亲重 新塑造 、 重新定 位 , 于是作家笔 下 的父 亲形象个 个栩 栩如生 , 特别是余 华小说 中视子女 为累赘 的孙 广才 , 父辈 与子 辈互相杀 戮的 山岗、 山锋 兄弟 , 克死子女 为 自己增 寿 的算 命先 生 , 为 子女而活着 的徐福 贵 , 用 鲜血喂养 子女 的许 三观都 给我们 留下 了难 以磨灭 的印象 。我们 再一 次体会 到 了余 华笔 下 父 与 子 之 间 的种 种关 系 。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周德蓓【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父亲”是余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先锋时期作品中挖掘“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塑造出颠覆传统观念的丑恶之父,到上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后,重塑善良的温情之父,反映了从“弑父”到寻父的转变。

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流变背后蕴藏着形式与哲学的双重超越。

%Fath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image in YuHua’ s novels.YuHua dug out the Oedipus Complex in his novels.He por-trayed an ugly father image to overthrow the traditional ideas about the father .In the 1990s of last century, he has rebuilt a father with goodness and warmth.This has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from“Patricide” to“Seeking for father”.The transition of father images in YuHua’ s novels has contained the transcendence in both the forms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 writing.【总页数】4页(P131-133,153)【作者】周德蓓【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被弱化的他律机制--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分析 [J], 楼小荣2.再谈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J], 姜洋3.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综述 [J], 刘桠;欧阳文风4.从解构到重构——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 [J], 宋平5.寻父·审父·弑父——论苏童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 [J], 李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父”情结

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父”情结

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父”情结作者:乔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0期摘 ; 要: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先锋”姿态登上文坛,陆续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等中短篇小说,给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纵观余华前期具有强烈先锋色彩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始终把“父亲”形象作为重点书写的对象,对“父亲”持有强烈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在他的先锋小说里,传统文学中“父亲”的权威地位和高大形象被解构,而是走向两个新的向度:丑化父亲和父性缺席。

本文试图通过余华笔下这两类“父亲”形象的研究来探索余华“审父”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丑化;失父中图分类号:I207.4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0-0009-02父权家长制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中,父亲是家庭权威和伦理的象征,在整个家庭中最具威信和尊严,父亲不仅意味着血缘上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意义符号,是子女精神支柱与价值取向的化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从政治经济、伦理秩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父亲”都拥有了绝对的支配地位和权力。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这就导致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尊父”“畏父”情结。

中国文学步入现代阶段后,“父亲”形象的书写虽然已发生变化,“封建家长”的身份使他们处于被批判的境地,但仍未跳出传统的束缚,只是刻画了他们身上某些不近人情、刻板保守、严肃冷酷的性格特征,突出他们是伦理经济秩序的掌控者。

但总的来说,父亲还是家庭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家庭经济和精神的支柱,父亲对子女的爱也往往是含蓄深沉的,而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已经被彻底撕下神圣权威的外衣,丑陋不堪、凶恶残暴、无耻下流等成为他们经常被书写的特征,他们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对妻子、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也没有仁慈之心和关爱呵护,父法世界已经解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但 是余 华并 没有 放弃 其一如 既往 的父 子伦 理叙事 。铁
亲 形成 鲜 明的对 比 。通 过 “ 继父 现 象 ”的呈现 ,直 接表 明 路 工人 杨光 彪为 了火 车上 的弃儿 杨 飞一生 未娶 ,并且倾 其 余 华笔 下 的血 己无关宏 旨,并 且是对 传统 意义 上 的血缘 权 所 有为继 子付 出。虽然期 间不免有 过动摇 ,甚至想 要遗弃 ,

优 越感 。 虽然 只有短 短五 年 的相处 时 间,在 孙光 林 的童年 他 得 知一 乐并 非 其 亲生 儿 子 后 ,对 待 一 乐 的态 度 立 即 转 记 忆 中,给 了他 前所 未有 的安全感 与 幸福 感。然 而在 孙光 变 ,刻意 疏远 一乐 ,还与 林芬 芳发 生关 系报 复妻子 。甚 至 林 意外 发现 王立 强 出轨后 ,王 立强 极力 讨好 孙光 林并 要求 教导 儿子 长大 后去 强奸别 人家 的女 儿用 以平衡 自己。他将 其 隐瞒 秘 密,而 孙光 林也 因此 要挟 王立 强用 以达 到 自身 目 的,这 种父 子温 情开 始 降温 。王立 强最 终偷 情被 发现 ,跪 地 哀求 ,则 失去 了最 后 的尊严 。对 于孙 光林来 说 ,王立 强 的死是 对其 又 一次 的抛 弃,意 味着他 要 重新 回到 不幸 的生 活 。甚 至王立 强 带给 孙光 林短 暂的 幸福 而又 消逝 后 ,对 于 养 育一乐 当做是 对其 莫大 的恩 惠 ,希 冀得 到 回报 。这与 鲁 迅 先生 曾经 所 说 的:“ 我 们 应 当建 设离 绝 了交 换 关 系、利 害关 系 的 爱 。 ”Ⅲ则 完 全 不 同。从 另 一 方面 来 看 ,这 也是 作为 小人物 的许 三观 性格 的真 实体现 。因而 ,许 三观 出卖 自己的生命 之源 拯救 一乐 , 只是 因为 “ 已经 养 了一 乐十几 年” ,一乐 也 “ 叫 了十几年 的爸 爸 ” ,许三观 的行 为 不能够 用高 尚来解 释 ,只能是 其置于伦 理道 德 的 自觉选 择之上 。 血 缘在 中 国文学 的传统 中, 已然 具有超 越其 字 面的特 殊 含 义,并 且往 往与 家族传 承 ,甚至 是道德 道义 连接 在一 起 。而 “ 余 华笔 下的血 己无 关宏 旨,他 所描 绘 的血无 疑含 混着 另外 的意义 。 ”口 是对 传 统意义 上 的血缘 权威 的 打破 , 并且赋 予其 更为 复杂深 刻 的 内涵 ,实 际上 ,这也 是对父 子

现 当代文 学
以父之名
— —
论 余华小说 中的 “ 继父现 象”
刘伟平 海南师 范大学
摘 要 :“ 继 父 ”形 象 在 余华 的作 品 中 已然 形 成 了一 个 典 型 形 象群 ,无 论 是 《 在 细 雨 中呼 喊 》 中的 王立 强 、《 许 三观 卖血记》 中的许三观、还是 《 兄 弟 》 中 的宋 凡 平 、 《 第 七 天 》 中的 杨光 彪 ,这 些 “ 继父 ”们 无 一不 以高大 伟 岸 的形 象 出现在 儿子 眼 中,且 均与 具有 血缘关 系 的亲 生父 男女 正常 的欲望 表现 ,余华 除却 血缘 关 系的纽带 ,为世间最为 动人 的父 子亲情 写了一首哀歌 。 在 其众 多表 现继父 与继 子 的作 品中,《 许 三观 卖血记 》
最 具说服 力 。文 章累计 写 了许三观 的十 二次 卖血 经历 ,其 中有七 次是为 了救治与 自己没有任 何血 缘关 系 的大儿子 一 乐 。从 中 国传 统 的伦理体 系 来说 ,父母 卖血 养家糊 口虽然 是 历史 的隐情 所 追,但 是也 符合 中国 乡村社 会 的基本生 存
最为 耀眼 的一 天。 即使在 “ 文 革 ”中处于 困境 ,成为 “ 地 主宋 凡平 ” ,他依 旧在面 对 困难 时 ,带给 儿子欢 乐与 勇气 。 在 《 第七 天 》中 ,余 华 以其独 特 的亡灵 叙事 对底 层 的 书写 ,是许 多论 者对 于余 华这部 沉淀 十余 年新作 关注 的焦
威 的打破 ,是对 传 统父子 伦理 最为有 效 的反动 。 关键 词 :继父 现象 ;血缘 伦理
中 外 文 学史 中塑 造 出许 多 经 典 的 人物 形 象, 并 且这 些人 物形 象往 往承 载着 特殊 的文 化 内涵及 象征 意义 。诸 如 父亲 ,甚 至祖 父 已然是 权威 的代表 。而继 父形 象在许 多文 学作 品 中虽不 鲜见 ,但 是却 不如 上述 两者 具有 更多 阐释 空 间 。然 而 ,在 余华 众多作 品中不 乏继 父形 象的 塑造 ,并且 俨然 已形成 了具 有特 殊 含 义 的 “ 继父现象” ,通 过 “ 继父 现 象 ” 的呈现 ,直接 表 明余 华笔 下的 血 已无 关宏 旨,并且 是 对传 统 意义 上的血 缘权 威 的打破 ,是 对传 统父 子伦 理最
但超 越 了父与 子 的生命 范畴 ,更是 无视 “ 血缘 ”之 枷锁 的 《 在 细雨 中呼喊 》中 的王 立强高 大强壮 ,一身挺拔 具有 行为 。但 是值得 注 意的是 ,在 许三观 所扮 演 的 “ 继 父 ”这 的军装 在 幼小 的孙 光林 眼 中成 为 了坚 实的 保障 ,他 带给孙 角 色 中,余 华非 但没有 将其 塑造 成为 高 尚、无私 的完 美 光 林相 对 富足 的生 活和 父亲 股 的疼爱 ,使他 在 同辈 中具有 父亲 形象 ,反 而将 其 自私 ,甚 至卑 琐 的一面暴 露 出来 。当
观念 ,而 许三 观先 后七 次卖 血来拯 救 的一乐 ,非但 不是 自 己的亲生 儿子 ,还 是妻 子与何 小 勇的私 生子 ,面对 这个 有 悖于 人伦 和尊 严 的尴 尬现 实 ,许三观 在 经受 内心 巨大 的波 动与 挣扎 后 ,依 然选 择 了拯救 一乐 。因而 许三 观 的卖血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