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1. 2. 3. 4. 5. 6.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is warm.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 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 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 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为翻译中 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 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 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 位。因此,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 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 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 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语言的上下文分析 主要是在确认语义成分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运 用语用前提推理,在对语言上下文的分析的基础上, 判断单词或语义单位在原文中的含义,从而确定语 义的翻译转换。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是指具体的参 与交际的人和事。交际渠道以及参与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心理情感等。
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的核心,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 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 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 论。功能对等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影响深远。 伴随着翻译学影响的扩大,翻译学研究的范围也在 扩大,但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方面 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功能对等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 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 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 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核心在于:从源语的 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 或者最低对等。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 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 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它还将文化以及西方 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 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 的反应基本一致。

尤金·奈达EugeneNida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Nida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Nida翻译理论E u g e n e N i d a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EquivalenceEugene A. Nida (1914-- )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 His translation theory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His work on translatoin set off the study of modern translation as an academic field, and he is regare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Nida’s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s his major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oncept is first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1959)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as he attempts to define translating. In his influential work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翻译原则科学探索》), he postulates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s follows: In such a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1964:159) However, he does not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untill 1969. In his 1969 textbook The Thoe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 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es in the source language”(1969:24)The expression “dynamic equivalence” is superse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v” in his work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with De Waard)(《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However, there is essentially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The substitu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just to stres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erm “dynamic”, which is mistaken by some persons for something in the sense of impact ( Nida 1993:124). In 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ng(1993)(《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on two levels: the minimal level and the maximal level. The minimal level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defin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T he maximal level is stat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r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Nida 1993:118; 1995:224). The two definitions of equivalence reveal that the minimal level is realistic, whereas the maximal level is ieal. For Nida, good translations always lie somewhere between the two levels (Nida 19954:224). It can be noted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a flexible concept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adequacy.Dynamic EquivalenceA term introduced by Nida(1964) in the context of Bible translation to describe one of two basic orientations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ee also Formal Equivalence). 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 quality which characterizes a translation inwhich “the message of the original text has been so transported into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 is essentially like that of the original receptors”(Nida & Taber 1969/1982:200, emphasis removed). In other words, a dynamically equivalent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has been produc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eefold process of Analysis, Transfer and Restructuring (Nida & Taber 1969/1982:200); formulating such a translation will entail such procedures as substituting TL items which are more culturally appropriate for obscure ST items, making lingguistically implicit ST information explicit, and building in a certain amount of REDUNDANCY(1964:131) to aid comprehension. In a translation of this kind one is therefor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guage”; the aim is more to “relate the receptor to modes of behavior releva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his own culture” (Nida 1964:159). Possibly the best known example of a dynamically equivalent solution to a translation problem is seen in the decision to translate the Biblical phrase “Lamb of God” into and Eskimo language as “Seal of God”: the fact that lambs are unkown in polar regions has here led to the substitution of a culturally meaningful item which shares at least som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SL expression (see Snell-Hornby 1988/1955:15). Nida and Taber argue that a “high degree” of equivalence of response is needed for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its purpose, although they point out that this response can never be identical with that elicited by the original(1969/1982:24). However, they also issue a warning about the limits within which the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producing dynamic equivalence remain valid: fore example, a comparison with the broadly simialr category of LinguisticTranslaton reveals that only elements which are linguistically implict in TT-rather than any additiona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hich might benecessary to a new audience—may legitimately be made explicit in TT. The no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s of course especially relevant to Bible translation, given the particular need of Biblical translations not only to inform readers but also to present a relevant message to them and hopefully elicit a response(1969/1982:24). However, it can clearly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genres, and indeed in many areas ( such as literary translation) it has arguably come to hold sway over other approaches (Nida 1964:160). See also Fuctional Equivalence. Further reading: Gut 1991; Nida 1964,1995: Nida & Taber 1969/1982.奈达(Nida)(1964)在《圣经》翻译中所采用的术语,用来描述翻译过程的两个基本趋向之一(另见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对等])。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著作
奈达以其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他 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另外,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 参考书。
他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 翻译》(Bible Translating),最有影响的是 1964年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1969年与 查尔斯•泰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的理 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他与《圣经》
奈达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 的过程中,他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 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于1964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理论。1969年,他将“动态对等”换成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认为翻译意味着交流,取 决于听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什么。 奈达青少年时就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并且在教堂里接受“基督为我的 救世主”的召唤。但他是一个将学术和宗教严格分开的人;他从不在 学术场合谈论和学术无关的议题。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 论
他是谁?
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语言学家,翻 译家,翻译理论家。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 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 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 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 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 在一百多所大学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 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01
主要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原则 的理论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关于内容与形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CONTENT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原则的理论基础
他们的翻译理论都以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
相同点:
1
不同点:
奈达:在其著作中成功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信息论等, 为他的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纽马克: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 在语言学的范畴内, 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
02
例子
解析
纽马克认为这是典型的交际翻译。原文由三个结构、意义几乎完全相同的简单句构成, 为了使戴高乐的演讲更加流畅、简洁、自然, 译者在原文的结构、意义上都作了很大调整, 译文与原文已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等效翻译并不是说只要能达到等效, 译者就可以自由发挥, 毫无顾忌, 如果这样做只能算改写, 不能算翻译 .
A :“It is quite true—in the sense you mean. But you have a friend; and I have determined that you shall be comfortable in spite of yourself. When you get down to your house you will see what I have sent there for you.”
02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White as frost”; “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很白”或“非常白”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 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 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 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 度假的首选之地。
第一步:辨析句中每一个词的基本结构成分
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

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 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
息的关系。”
03
奈达的语言学译论
奈达的语言学译论
乔姆斯基的核心理论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它以句 法分析为中心,以句法认识语言和 解释语义。 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 包括三个部分。 一:句法部分。 二: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 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 点。 三:语音部分。
01
奈达翻译理论的提出
奈达翻译理论的提出
交际理论阶段
01
02
03
描写语言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
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线
1943
《英语句法概要》
第一阶段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
1947
《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
1959
1964
第二阶段
《翻译科学探索》
《翻译理论与实践》
1969
70年代
第三阶段
02
奈达的特色翻译理论
第四步:说明各个核心句子的关系
A.核心句 B.核心句 和 7 是 4 C.核心句 3 修饰 1 的受事者 way,核心句 2 修饰 核心句3实施者 5 与 7 是并列关系。核心句 6 是 5 的目的。核心句 5 的所指,指 this land 1 和 4 是对比关系
第五步:连接各个核心句,重述为近核心句表达形式
语言共性论
01 02
翻译信息论
(Message of Transla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anguage Universality)
读者反映论
03
(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动态对等论
04
(Dynamic Equivalence)
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杨 柳 齐娘婷 吴 远
Contents
01
奈达翻译理论的提出 奈达的特色翻译理论
02
奈达的语言学译论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
03
奈达的贡献与不足
尤金•奈达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语言学家, 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 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 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 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 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 在一百多所大学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 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 9 6 4 年 , 尤 金 · 奈 达 在 《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 ( Toward a Science of
Once,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of travelers who was weary, while now this land becomes magical and wonderful and is a good land for travelers to spend their summer and winter vacations.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 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 “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 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



奈达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1、立足于宏观讨论,忽略微观层面
2、低估了文化日益融合的现象 3、理论过于集中,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Son, lover, thinker, fighter, leader, Hamlet is the incarnation of all human potential defeated by some warp of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译文:作为儿子、情人、思想家、战士、领袖,哈姆莱特是某些人 本来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品尝爱情的甜蜜,在事业上作一番成就, 但由于人性和命运的作弄,终于含恨而死的象征。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奈达用“功
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 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 更合理。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
3. 违背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05
奈达的贡献与不足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人翻译标准 中,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功能对等”的翻 译原则
3、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并创立逆 转换翻译方法 4、对中国翻译的影响(奈达现象)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检验
原文 译文
转换 分析 重组
奈达的”逆转换“理论对英语系列核心句的解析
例:This land, which once barred the way of weary travelers,now has become a land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a land of magic and wonder.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 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例如,饮料Coca-Cola, Coca:“古柯叶”的植物 Cola :“可乐果”的植物,旨在说明该饮料富含天然成分,是
一种值得信赖、可放心饮用的饮料。 在翻译中译成“可口可乐”, 既说明了饮料的口感“可口”, 又体现了饮用时的快乐心情“可乐”,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汉语叠 声词,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


例如: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如果将该句译为“你不能太小心”, 形式上与原文完全吻合, 但意 义上却与原文刚好相反(原文真正含义为“你应该特别小心”),因 而这样的形式对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动态对等翻译的局限
1.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2.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很难实现。
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
原文的程度。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奈达的“逆转换”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是“在对原文进行语法语 义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从表层结构逆转 换为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文深层结 构,最后再从译文的深层结构转换为译 文的表层结构。” 逆转换例子:
表层结构:神的旨意(will of God) 逆向转换:B(实体,God)执行A(事件,will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