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震习题精选四十七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震习题精选四十七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震习题精选四十七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

震习题精选四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曾经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在当地政府的努力救援下,62名游客全部脱离危险,被安置在安全地段。图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及箭头为泥石流路线及方向,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中的绝大部分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28.2°N,84.7°E)发生8.1 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的原因是( )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亚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C、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

A、①震中,②震源,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D、①震中,②震源,③震中距,④等震线【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据图回答此次地震处于( )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出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处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出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之一,其空间分布分散

B、富士山是死火山

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壳

D、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没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在震源

B、目前人类已经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报地震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A、轻微破坏性

B、一般破坏性

C、严重破坏性

D、特大破坏性

【答案】:

第9题【单选题】

今年5月25日,云南盈江发生5.6级地震,30余万人受灾。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些地震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

B、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目前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不高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列受地震影响最大的是( )

A、震中

B、震源

C、震中距较大处

D、不能确定

【答案】:

第11题【单选题】

地球内部能量剧烈释放的形式是( )

A、地壳运动

B、褶皱、断层

C、褶皱和地壳运动

D、火山、地震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下面与地震相关的叙述中,可信的是( )

A、如果发生地震,在室内要尽量关闭电源、煤气,躲再床下或桌下

B、海地地震引发海啸时,天津沿海地区居民要马上撤离

C、蚂蚁频繁搬家,说明要地震了

D、有人预测2017年5月10日四川要发生地震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面对地震,同学们应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灾知识。从而保护自己,救护他人。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到空旷地方去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或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

【解析】:

第14题【填空题】

2018年是四川汶川地震十周年,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

“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废墙下的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错误的有______

①向窗外大声呼救②乘电梯快速下楼③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④从室外跑到坚固的楼内躲避⑤室外,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双手护头蹲下⑥被埋压在废墟下,不要急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求救援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解答题】

读下列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亚地区的北部地震频发,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大地震(震中位置:28°12′N,84°42′E),此次地震给首都加德满都(27°42′N,85°20′E)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材料二:“南亚局部地区政区图”、“板块分布示意图”

如图3甲、乙两地是尼泊尔首都加徳满都和此次地震震中的位置,其中表示震中的是______ 地,震中距加徳满都的实际直线距离约为______ km.

""

南亚北部地区地震频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

南亚既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世界三大宗教中______教的发源地.

""

印度是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受______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粮食产量不稳,该国工业门类齐全,近20多年来,印度的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______产业发展迅速.

""

【答案】:

【解析】:

-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评估卷-华师大版

2010-2011学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期末评估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把一手指插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则这杯水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 A.5℃ B.35℃C.55℃ D.75℃ 2.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班三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那么这棵大树的周长可能是下面哪一 个?( ) A.10厘米 B.42分米 C.36000毫米D.0.45米 3.隔壁王师傅家的玻璃窗坏了,要你给他配玻璃,你会一般选择下列测量工具中的() A.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 D.以上三种都 4.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会灭绝,是因为生物能() A.运动 B.生长 C.繁殖 D.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根据经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蛇、蛙有冬眠习性B.鸟类都有冬眠习性 C.许多昆虫有蜕皮现象 D.冬天的昆虫数量比夏天要少 6.在一个阴潮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棵长满苔藓的植树,那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里构成 了一个 ( )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 C.食物链 D.食物网 7.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8.下列现象中,由风化作用直接形成的是() A.岩石崩裂 B.风蚀蘑菇 C.沙尘暴 D.黄土高原 9.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大肠杆菌B.木耳 C.酵母菌D.青霉 10.市场上出售的黄瓜属于 ( )

A.营养器官B.营养组织 C.生殖器官 D.保护组织 11.对一盆正常生长的植物左侧单侧光照,一月后,它的生长情况是( ) A.向上生长B.向右弯曲 C.向左弯曲 D.螺旋向上 12.位于我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美丽富饶,这里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珠江三角洲属于下 列哪一种地形类型 ( )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13.我国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东西距离约5000千米,在一张长度都为10厘米的约上绘制中国地图适 用的比例尺是( ) A、1∶5500 B、1∶11000 C、1∶60000000 D、1∶6000000 14.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15.当北京时间正午12:00时,位于中时区的伦敦时间是() A.4:00 B.8:00 C.16:00 D.20:00 16.下列属于一个群落的是( ) A?温州市所有的居民 B?雁荡山所有的植物 C?江心屿所有的生物 D?生活在楠溪江中的鱼 17.“天狗食月”(月食)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下列哪个传统节日?( ) A.春节 B.端午节C.重阳节 D.中秋节 18.右图所示的星座为()。 A.狮子座B.猎户座 C.天蝎座D.大熊座 19.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如果所使用的砝码已生锈了,那么测量的结果将会( ) A.偏小 B.偏大 C.不确定 D.没有影响 20.下面四幅平面图中,大树位于学校东北方向的是( ) 北 学校大树 北 学校大树 北 学校大树 北 学校大树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0-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0-2、什么是科学探究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不能拿开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拄上表面相平. (4)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或负二十摄氏度 4、体温计的量程:35℃— 42℃,最小刻度:0.1℃,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玻璃弯管,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4、时间的测量: 1、心率是心脏或者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秒(s). 常用的还有分、时、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是:1天=24小时,1小时=60分=3600秒 3、测量工具:钟、表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新版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第1节、火山与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 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 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 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 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 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 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 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 的。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气态物以水 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 浆。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 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 我们所利用。 3、地震 (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 质灾害。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 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地形的变化

地形的变化 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七年级【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绝对经典)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一、火山与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 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 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 成。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 壮观的。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 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气态物以水 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图4-1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

地形的变化.doc

地形的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

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①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②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③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不必展开);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地形为什么变

地形的变化

地形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

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 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学生课桌的高度是70mm B. 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 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2.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你认为我们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借助各种仪器是为了( ) A. 完成观察任务 B. 得到观察结果 C. 延长观察时间 D. 扩大观察范围 3.地震和火山的相同点为( ) A.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外部 B.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内部 C. 都对地形没有影响 D. 都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4.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 A. 地形的类型 B. 地形的分布 C. 地形的起伏 D. 地形的地质构造 5.无脊椎动物中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是() A. 环节动物 B. 软体动物 C. 节肢动物 D. 线形动物 6.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结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液泡 D. 叶绿体 7.今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 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 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8.阅读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两岸轮廓能够遥相对应的大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9.当你在一个陌生城市旅游时,选择的导游图应当是( ) A. 比例尺尽可能小的地图 B. 世界地图 C. 中国地图 D. 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图 10.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太小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B. 距离太远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C. 只有天体之间才存在万有引力 D. 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11.“基因型身份证”主要是利用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人体细胞中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作为人的身份信息,从而用以鉴定不同人的身份。这样的身份信息主要来自于人体细胞结构中的() A. 细胞膜 B. 细胞质 C. 细胞膜和细胞质 D. 细胞核 12.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 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

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1秒=100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潘建鸟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七年级科学上变化的地形检测

七年级上科学同步检测(四) (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事例中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太阳光能照到地球上B.月食时月面边缘是圆弧形 C.船在海上航行1个月没有看到彼岸D.看到远方开来的火车渐渐变大 2.下面对地球形状的四种描述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扁球体B.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 C.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稍长的扁球体D.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得多的扁球体 3.在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八万里”指的是( ) A.地球的半径B.地球的直径 C.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长D.地球赤道的周长 4.关于火山喷发,下面不正确的是( )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缝中喷出 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 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5.地中海上有一座火山,每隔两三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150千米外都能看到它喷发的红光,被誉为“地中海的灯塔”,此火山属于( ) A.活火山B.休眠火山C.死火山D.都不是 6.下面与地震预兆无关的是( )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用水紧张 B.鸡鸣狗叫、蚂蚁搬家、老鼠出洞等,一些动物行为反常 C.仪器测得该地的地球磁场、电场异常,地形发生变化 D.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温明显升高 7.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C.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8.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是会造成破坏的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房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9.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带分布是( ) A.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地中海带B.环太平洋——印度洋带 C.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大西洋带D.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带10.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发生了( )

最新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精品版

2020年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精品 版

自然地理读本(上教版) 《第三单元第七课地形的变化》 教学案例 自然地理读本(上教版) 第三单元第七课地形的变化 ★教学要点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褶皱、断层、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2.了解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抗灾能力。3.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4.培养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把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落实到图上。5.收集有关火山地震的图文影视资料,讨论如何提高防震抗灾的能力;通过应急避震的演习训练,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震能力。 6.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科学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震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 引入:很多同学都爱看动画片,对不对?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个小动画片。(放动画片《沧海桑田》)谁能给这个小动画片起个名?(沧海桑田)非常准确,你真棒。沧海能变成桑田,桑田也能变成沧海,说明了什么?(地形变化)非常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地形的变化。(板书:第七课地形的变化) 师:沧海桑田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在现实生活中谁知道有关地形变化的事例? 生1:喜马拉雅山过去是一片汪洋大海。 生2: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 师:答的真好,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都多,老师也应该多增加知识积累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一年身高增长几厘米? 生:我一年长3——4厘米。 师:恭喜你,你比喜马拉雅山“长”高的速度还快,科学家经过测量发现喜马拉雅山还在慢慢地升高,和同学们一样,大约每年“长高”几厘米。通过喜马拉雅山在“长高”,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吗? 生: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第四章 变化的地形试卷

【思考与练习】 1、在人和生物生活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_________,有:高原、山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形也是会发生_________的,这改变有的剧烈,有的却很__________________。 2、火山喷出物中,气态物质主要是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液态物质是_________;固态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火山有_________火山、_________火山和_________火山三种类型。 4、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威胁很大的自然灾害,地球上每年发生能被人感觉到的地震约_________次,造成严重破坏的平均每年约有_________次。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_________的力量使坚硬的地壳产生__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5、一旦地震发生,人们应立即作出正确的反应,以减小伤亡和损失。在家中应立即_________煤气,_________火炉,_________电源。迅速跑到_________,并应高压线和陡坡。若来不及跑出家时则应躲在_________空间或牢固物下面。 6、尽管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人们发现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火山岩又是优质的_________材料。在火山中还常有_________,而且有丰富的_________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 7、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带和_________带。这与板块分布有关。 8、下列不属于地形概念的是() A、山地、高原 B、城市、农村 C、平原、盆地 D、丘陵、平原 9、关于地形变化,下面正确的是() A、地形一般都是稳定不变的 B、地形如果发生变化,都是剧烈的 C、地形变化与人类无关 D、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剧烈,有的缓慢 10、“灼热的岩浆从裂口喷向天空,高达上千米,形成一片火海,空气中充满灰烟和水汽……”这是发生了哪种地质现象?()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滑坡 11、下面不属于地震发生时情况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 B、大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房间中吊灯激烈摆动 C、大地褶皱开裂,地面隆起或陷落 D、山体发生滑坡,河水翻滚 12、地震前常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据此可作为预报地震参考。下列几项中与地震预兆无关的是() A、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温明显增高 B、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 C、家庭电路电压降低,电灯变暗,电风转速减慢 D、仪器测量到地形有微小变化 13、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火山,大部分是() A、活火山 B、休眠火山 C、死火山 D、间歇火山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5,8 章不考) 第0 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 、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 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 μm 1 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 )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 )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 )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 )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 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 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 跑道周长 (3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 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 ℃,测量范围为35 ℃ -42 ℃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 、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为秒,符号 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 ,月,天(d) ,小时(h) ,分钟(min) ,毫秒(ms) 。单位换算:1 天=24 小时 1 小时=60 分 1 分=60 秒 1 秒=100 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__第0章_走进科学优秀教案

走进科学 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1)了解水银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1,思考并讨论: ①为什么树上熟透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向外太空飞去?(拓展:牛顿的故事,瓦特等;总结: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②什么原因使蝙蝠在黑暗中具有高超的飞翔本领? ③什么原因使鱼类、鸟类形成了迁徙的习性? ④为什么企鹅能够在冰雪世界环境生存? 引发思考:你对以上的现象有什么感想?大自然还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昆虫蜕皮;刮风下雨;日食月食;水的蒸发和凝固等 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雨后出现的彩虹 B 神舟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 例题2:流星产生的原因? 解析:夜色中的天外来客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并发光,高温陨石高速下落形成流星。 例题3:夏天,把冰块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一段时间。 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 总结: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的答案,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与思考,科学是可以认识的。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小结: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

小学五年科学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视频、地球内部运动的视频、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视频、模拟实验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学生搜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完成问卷星答卷。 调查问卷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410167587.html,/jq/3695619.aspx 一、观察各种地形地貌图片,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各式各样。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播放汶川前后图片,生观察。 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不是火山、地震使地形发生了变化呢?(板书火山、地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板书课题) 二、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 1.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48页资料的三个相关事例。 2.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出示火山地震形成的地形图片,给学生一段时间的思考) 3.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同时大胆猜测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课件出示视频)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请学生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