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苏州园林》说课稿

部编版《苏州园林》说课稿
部编版《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选文都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教学。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

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说明顺序,体会画意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重难点突破方法:

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城市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自主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语言的品味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对于图片的欣赏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合作学习:品味语言这一方面,可以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

探究学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探究本文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画的艺术,从而设计校园公园的园林,提高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园林的美。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的,但很多的学生没到过或没看过苏州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了解甚少,因此在导入部分我通过播放介绍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的视频录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自主式阅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阅读,圈划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子。老师不要包办,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生字词通过事先设计的预习达标来检查)。

(二)合作式解读课文

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在设计时做到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细微方面进行介绍。

四个讲究在第2自然段有明显的说明,学生容易把握,但这四个讲究对应3—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稍难理解,这时老师就要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每段的中心句,梳理文章的结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合作列出提纲,选一代表回答,不足处其他组同学补充,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动手的习惯。

(三)体会画意美

课件显示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然后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达到如诗如画的效果的,体会画意美这是文章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品味,然后学生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悟、自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接着老师结合课文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比较鉴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学生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有关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在此环节学习,因前面已学过说明方法的知识,此处稍作点拨。

(四)详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这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抓住几个重点的词句的揣摩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精练。为此,设计以下的问题:

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

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他沼,全引用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这三个问题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问题1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问题2通过比较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说明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并通过找课文中同样的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问题3也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

语言的品味,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把时间交给学生,反复诵读自主品味,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后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合作精神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新课,回顾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交流心得,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学会梳理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总结所学知识,并提供相应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更全面地去了解苏州园林。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

的能力。

(六)、作业

倘若聘请你为学校的园林设计,你将会如何设计,让同学们也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此题的设置主要是考查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从而进行迁移运用,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考、善探究的习惯。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分

整体特征: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

四个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整体

特征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角落的图画美

三个注意门窗的图案美细部着眼色彩的搭配美

说课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

苏州园林说课稿教案

苏州园林说课稿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苏州园林》说课稿范文

《苏州园林》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州园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这篇文章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点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教学目标,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有关说明方法。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

《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

《苏州园林》说课稿教案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说课稿2_0421文档

2020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说课稿2_0421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说课稿2_0421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

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

人教版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语文版初中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出现说明文单元,本课则是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说明文,上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打好建构说明文知识学习体系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原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叶老先生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他们有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茫然和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说明顺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初一学生来说,“逻辑”还是一个新名词,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呢? 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

苏州园林优秀说课稿

苏州园林优秀说课稿 篇一: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4篇课文都属于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文。而此类文章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是怎样根据说明的目的去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并且使用恰当地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得以充分的表现;引导学生去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应为学习本文的总分结构方式和对本文语言的揣摩。 二、目标确定 本文所写事物——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典范,而苏州园林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其数量多而又各具特点,怎样才能清晰地把它介绍给读者,这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因此,本文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合理的结构方法;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揣摩,让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三、学情分析 由于这是学生在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也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说明文。尽管学生在小学时与说明文有过接触,但是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如说明顺序、方法、语言等,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教师有必要再讲授过程中,就课文的结构方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运用作较为详细的介绍。介于此,我将采用析读课型进行本课的教学。 四、教学流程 本课备用两课时教学,分为三步完成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能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加以概括) 1、情境导入 2、学生通读课文,标示段序,扫清字词障碍。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按以下句式说话(说出一点即可)第段写的是苏州园林。 教师引导示范:第。学生说话:(略)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在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从课文结构、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苏州园林说课稿连连

19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课原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 叶老先生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苏州园林的美。 2.把握文本结构,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逐步展开的说明方法,培养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 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说明顺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初二学生来说,“逻辑”还是一个新名词。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呢? 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苏州园林说课稿【精品】

苏州园林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苏州园林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牢牢捉住“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教学这篇课文计划要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准确读写本文生字词,并解释生字词意思。能找出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教学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审美艺术,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对园林的认识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问答式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设计精辟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动笔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2.合作、探究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信息,在思维碰撞中质疑,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能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美,而有一位作家更是用他的慧眼写下了一篇,用他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设计目的:俗语加上图片展示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以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为课堂学习创设氛围。 (二)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 1.作者介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准确读出并解释) 3.学生自读,教师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设疑引导(要求: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圈画关键词句)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是怎样的美?(提示:可用文中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时,能抓住要点,因此,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2。 (三)品读课文:(预计用时20分钟) 1.学生听第1、2段录音 2.请学生朗读第1、2段 3.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 (1)为体现“图画美”这一特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操作的? (2)他们的设计成功了吗? 4.学生自读第3—9段,要求:画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5.请学生展示自读、合作的成果 (1)请学生朗读体现图画美的段落,并以“我看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美”在”的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说课稿

13《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 2、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品味课文准确的说明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要求:激励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和培养提取、筛选、概括、梳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合集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州园林》说课稿 (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苏州园林》说课稿 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说明文。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说到说明文教学,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照本宣科,将本是生动有趣的知识讲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兴趣索然;要么,放任自流,教材都说得清清楚楚了,何必多费口舌。其实,只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说明文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感司作者高妙的说明技巧,选准说明文教学的切入点,把握好每一课的难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玉,就能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也学习到了说明的技巧。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一、说教材,二、教学目标,三、学生情况、四、教法(教学教法)、五、课前准备,六、教学程序。首先,我们来看本文的说教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在前面学习了<赵州桥>和<桥之美>的基础上来学习这篇课文,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美.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故宫博物院>这一辉宏的园林建筑群打下基础,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园林建筑的优秀传统文化. 说教材也即是剖析教材和课时的安排,以及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弄清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文按逻辑顺序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分类别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记述描写苏州园林的美景)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比如:课文中第一段,“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本文中三到九自然段:主要方面:第一、亭台轩谢的布局,第二、假山与池沼的配合,第三、花草树木的映衬、第四、近景

《苏州园林》优秀说课稿

《苏州园林》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 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牢牢捉住“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教学这篇课文计划要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准确读写本文生字词,并解释生字词意思。能找出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教学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审美艺术,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对园林的认识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问答式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设计精辟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动笔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2、合作、探究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信息,在思维碰撞中质疑,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能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美,而有一位作家更是用他的慧眼写下了一篇文章,用他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设计目的:俗语加上图片展示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以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为课堂学习创设氛围。 (二)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 1、作者介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准确读出并解释) 3、学生自读,教师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设疑引导(要求: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圈画关键词句)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是怎样的美?(提示:可用文中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抓住要点,因此,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2。 (三)品读课文:(预计用时20分钟) 1、学生听第1、2段录音 2、请学生朗读第1、2段 3、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 (1)为体现“图画美”这一特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操作的? (2)他们的设计成功了吗? 4、学生自读第3—9段,要求:画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5、请学生展示自读、合作的成果

《苏州园林》说课稿2

《苏州园林》说课稿2 篇一:《苏州园林》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略中国园林

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分析第一课时一、教师引领(一)、情景导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浏览一番一起来感受苏州的园林之美。(二)、作者简介,背景提示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提示:《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三)、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自渎课文,查工具书,字词难点 2、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主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 2、明确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二)、跳读课文,具体探究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2、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_______及总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三)、赏读课文,交流品析探究1、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美。2、品析你认为能体现苏州园林美的语段、词、句,说说美在哪里? 3、自主品读,你认为美的语句、段,用铅笔圈点勾画。(高声朗读) 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在小组内开展读、辨、析、究、悟)方法指

苏州园林 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我是天津市第八十九中学的语文教师靖松,我抽到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把握说明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学重点: ①把握说明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①把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堪称园林中的精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三、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明确: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四、带着问题快速阅览全文 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 ⑴从首段: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第二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第二段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

苏州园林 一等奖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

中国园林的风格说课稿

《中国园林的风格》说课稿 化德县职业中学袁津津(46号)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职业中学的袁津津,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园林的风格》。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中国园林的风格》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筛选整合信息”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阅读把握文中重要信息,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科学类文章要求能够把握文中重要信息和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基于此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如下: 1、知识目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能力目标: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的园林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园林的风格》是一篇科学类文章,文笔优美,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根据中职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水平及大纲要求,侧重学生具有整合筛选信息的实用阅读能力。在对本课的设计上,不拔高、不加深,以真正的实现学生能鉴赏品味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通过学习后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为重点。但有的时候要筛选的信息并不在一个段落里,这时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便是难点。

四、说学生 今天我上课的班级是高一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运用电脑的能力。他们通过《基础模块》上册的学习,大部分已经掌握“梳理文章思路”、“把握内容要点”、“体察作者的情感”这三种实用阅读能力,理解文本内容是相当轻松的,而且他们对说明文并不陌生,在初中就学过《死海不死》、《苏州园林》等科学类文章,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但还没有学习更高一种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这些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的指导思想是中职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文化课教学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以自读、设疑、讨论为主线,提倡研究学习,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感悟能力。我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1、点拨法(给学生以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要求) 2.讨论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讨论增强合作意识,能够实现有效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多媒体课件授课法(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教学进程,同时也能节省时间。) 六、说学习方法: 1、自读掌握内容。 2、带着问题学习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3、讨论、补充、合作完成需要筛选整合的信息。 七、说教学课时:一课时 因为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梳理文章思路”、“把握内容要点”、“体察作者的情感”这三种实用阅读能力,理解文本内容是相当轻松的,主要是锻炼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