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肠内营养护理是指通过肠内途径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
它通过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来提供充足的营养,减少肠外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是肠内营养护理的常规措施。
1.全面评估: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营养状况、肠道功能、肠道吸收能力、疾病状态和合并症等。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护理方案至关重要。
2.选择合适的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特殊情况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高营养密度、低渗透压、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配方。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配方,例如低糖配方、低脂配方、高蛋白配方等。
3.导管选择与置入: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和疾病状态选择合适的肠内导管。
常用的肠内导管有鼻饲管、胃饲管和空肠置管等。
护士需要掌握导管的选择原则和正确的置入方法,确保导管的安全和有效。
4.导管护理:护士需要定期检查和清洁肠内导管,检查导管是否有堵塞、移位或感染等情况。
为了保持导管的通畅,护士需要定期冲洗导管,遵循护理操作的各项规范。
5.监测营养状况: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体重、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肠内营养配方和计量,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6.配合其他治疗:肠内营养护理通常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护士需要与其他医疗人员密切配合,调整治疗方案。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及时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7.宣教与心理支持:肠内营养护理涉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操作的理解和配合。
护士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营养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宣教,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肠内营养护理。
此外,护士还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8.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肠内营养护理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导管脱落、腹胀、腹泻等。
护士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如适当调整配方、控制液体摄入等。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1.评估病情了解胃肠道功能,有无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以及休克等肠内营养禁忌证。
病情允许时取半卧位。
2.检查确认喂养管在位通畅,输注前充分摇匀营养液,正确连接管道。
3.合理输注一般能量密度从2.09KJ/ml渐增至
4.18KJ/ml或更高;输注速度以20ml/h起逐步加速并维持在100~120ml/h,以输液泵控制滴数为佳;输注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步达到全量;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37~-40℃)。
4.营养液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注皮条、袋或瓶。
5.保持喂养管通畅,妥善固定,每4小时检查一次喂养管的深度;输注营养液前、后和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管饲药物须经研碎、溶解后注入。
6.及时评估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前或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抽吸评估胃内残留量,如>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
7.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突然呛咳、呼吸急促、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等误吸症状,观察有无腹痛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观察患者排便形态及体温的变化。
8.评估疗效动态观察血糖、血常规、血生化及尿素氮的变化,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出院指导对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居家喂养和自我护理指导,定期复诊。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1.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常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液皮条、袋或瓶。
配方制剂,如能全力等开启后24小时内输完。
2.使用前要先摇匀,并仔细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3.避免喂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
4.保持营养液适宜的温度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
5.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
6.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40-50ml/h起,逐日加速并维持至100-120ml/h。
鼻饲者100-120ml/次,2小时1次。
7.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1)腹泻病人宜选择低脂制剂,根据医嘱加用收敛药物。
2)便秘病人选择含纤维制剂,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增加病人活动。
3)监测血糖,注意尿量变化。
4)观察和预防感染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急性腹膜炎、肠道感染等。
8.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喂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鼻胃管妥善固定,以免移位至误吸。
2)取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障碍、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滴注者可取舒适卧位。
3)及时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每隔4小时)抽吸并评估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每次大于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以防误吸。
4)加强观察:输注过程中若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误吸的可能,应鼓励病人咳嗽以排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肠内营养的护理-PPT课件全文

高血糖的护理及治疗
高血 糖
• 高血糖的原因
• 危重病人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 营养液滴速过快 • 胰岛素抵抗…
ICU患者即使无糖尿病史,在应激情况下 也常伴有高血糖,并且难以控制
高血糖的护理及治疗
• 加强血糖的监测 • 营养液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匀速输入 • 严格控制血糖在目标血糖4.4~7.8 mmol/L
范围内 • 注意防治低血糖(定义为<2.3mmol/L)
1. 赵学英, 阙呈立, 邓兰芬. 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护理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2008, 43卷(1)
肠内全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的基础 1 全面、均衡,符合生理; 2 维护胃肠道功能; 3 保护肝脏功能; 4 提高机体免疫力; 5 降低高分解代谢; 6 经济又安全。
1 全面、均衡,符合生理:
1 提供足够的能量;
2 提供安全、平衡、完全的营养素和
微营养素;
3 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多种膳食纤维
4
和谷氨酰胺; 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
肠内营养的护理
适用人群
胃肠道功能尚好的患者: 1. 急、慢性胰腺炎 2. 肠瘘 3. 大型胃肠手术患者 4. 肝移植、肝外伤、肝硬化 5. 短肠综合征 7. 溃疡性结肠炎 8. 脑损伤
临床治疗,从肠内全营养治疗开始 1 全面、均衡,符合生理; 2 维护胃肠道功能; 3 保护肝脏功能; 4 提高机体免疫力; 5 降低高分解代谢; 6 经济又安全。
肠内营养的护理原则
--管道护理
• 妥善固定管道,防止导管移位、脱出
• 胃造口及空肠造口处的敷料应每隔 2-3日更换1次
• 定期冲洗管道,连续输注营养液时,应 每4-6小时用无菌水冲洗喂养管1次。每日 输注完毕,应用无菌水冲洗管道。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疾患。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
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
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置营养液。
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
配置液宜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
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3)使用营养液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4)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
浓度从8%~12%开始,一般不超过25%;速度以20~40ml/h至维持滴速为100~120ml/h,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为佳;控制总量为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5)对于经鼻饲或胃早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估计胃内残留量。
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1次。
若残余量>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6)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
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师。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的护理

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以及症状的严重 程度和持续时间。
监测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应。
定期检查实验室指标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了解患 者营养状况和病情变化。
03 icu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 实践
案例一:长期卧床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卧床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关键在于预防并发症和促进 肠道功能恢复。
对于长期卧床的ICU患者,由于活动量减少,肠道蠕动减 慢,容易发生便秘、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因此,在肠内 营养护理中,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同时 注意补充水分,并定期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此 外,为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应保持适当的营养液温 度和输注速度,并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
案例三: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总结词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重点在于维持能量供给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详细描述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常常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选择易于消化吸收 的肠内营养制剂,并保持适当的营养液温度和输注速度。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和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 营养液的成分和输注速度。此外,为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icu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
01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对于无法进食或存在吞咽困难的ICU患者,肠内营养是一种有效的营养
补充方式,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
02 03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的护理ppt课件

• 喂养管堵管: • 喂养管脱出:
• 喂养管道堵塞原因和措施
原因
措施
未定期冲管
喂养管管径过 小
管饲前后冲洗喂养管 持续经泵输注时Q4h冲洗喂养管 用碳酸氢钠冲洗,无效时更换导管 改用CH10喂养管
营养液过于粘 稠
磨碎的药物
用CH10喂养管 Q2h冲洗喂养管(脉冲式冲管比直冲效 果好)
养支持应在入院后第一个24-48小时内开始,并在 以后的48-72小时达到预期量。早期肠内营养能显 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热量的选择:
1、早期(应激期<1W)20-25kcal/kg/d
2、中期(稳定期<2W)25-30kcal/kg/d
3、后期(康复期>2W)30-35kcal/kg/d
度
• 定期监测胃内残留量:Q4h回抽喂养管(最大胃残留量50-
150ml)
• 反流风险大的高危患者及早留置鼻胃十二指肠管或空肠造
口
• 胃潴留患者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 • 持续滴注代替间断喂养可减低胃残留量,减低反流风险 • 喂养前需确认喂养管道的位置
胃肠道并发症(腹泻)
腹泻常见原因和措施1
原因 输入速度过快
低钠
监测患者每天钠的出入,保持体液平衡
腹泻原因及措施2
低蛋白血症
纠正低蛋白后或配合PN
抗生素
菌落失调时家用肠道益生菌
乳糖不耐受
选用低乳糖成分的营养液
消化吸收不良 胃肠道炎症
选用短肽类或氨基酸类肠内营养制 剂
治疗感染恢复肠道功能
高血糖
检查代谢情况,强化胰岛素治疗
机械并发症
• 粘膜损伤:操作时或置管后对局部组织的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一、概述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素,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护理是指在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以确保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操作规范旨在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有效地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
二、操作准备1. 环境准备:保持病室整洁、安静、舒适,温度适宜,光线充足。
2. 物品准备:肠内营养制剂、喂养器具、温开水、消毒剂等。
3. 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4. 护理人员准备:掌握肠内营养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三、操作步骤1.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营养需求、胃肠道功能等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
2. 喂养器具的使用:使用适当的喂养器具,如鼻饲管、胃管等。
注意保持喂养器具的清洁、无菌。
3. 营养液的配制:按照制剂说明书进行营养液的配制,确保营养液的浓度、温度适宜。
4. 营养液的输注:通过喂养器具将营养液缓慢、均匀地输注到患者的胃肠道。
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 监测与评估:观察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监测营养液的输注速度、量、温度等,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功能。
6.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预防营养液污染、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如发生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 喂养结束后的工作:喂养结束后,清洁、消毒喂养器具,记录肠内营养的输注情况。
四、操作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营养液污染。
2. 注意保持喂养器具的清洁、通畅,避免患者发生误吸、窒息等意外。
3. 观察患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胃肠道不耐受、并发症等情况,及时处理。
4. 遵循医嘱调整肠内营养的剂量、速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5.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6.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营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营养养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防止脱出。
(2)取合适的体位:根据营养管位置及病情,置病人于合适的体位。
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营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人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维持病人正常的排便形态
约5%-30%的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可发生腹泻。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以避免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肠痉挛、腹胀和腹泻。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2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100-120ml/h。
以营养泵控制滴速为佳。
(3)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营养液的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
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4)用药护理: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须经稀释后再经营养管注人。
对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先输注人体清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5)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若营养液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袋或瓶。
三、定时冲洗营养管,保持通畅。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
药丸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营养管,避免因加入营养液后与之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合作
(2)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3)经口饮食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功能。
(4)术后病人恢复经口饮食是一逐步递增的过程;在康复过程中,应保持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