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的形成
骆马湖的成因与演变

骆马湖的成因与演变
杨迈里;王云飞
【期刊名称】《湖泊科学》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骆马湖位于江苏北部,其湖盆是由郯庐大断裂带活动而形成的断裂凹陷.地质时期曾因古水文网的变化而成湖。
历史时期因黄河南移夺泗、淮后,黄、沂诸水屡屡漫溢,到明代终于集水潴积于湖盆而成一较大之湖泊.后因黄河泥沙严重淤积及围垦之兴起,到民国时前后三百余年终于淤积面消亡成陆.1958年随治淮工程开展,经筑堤闸,拦蓄沂、运之水又复新生。
【总页数】8页(P37-44)
【作者】杨迈里;王云飞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3
【相关文献】
1.骆马湖历史演变研究 [J], 孙博;葛兆帅
2.“演变阶段”与“成因”不能混为一谈——也谈白洋淀的成因 [J], 吴忱;许清海
3.基于时序InSAR的常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J], 李红慧;侯占东;李书建
4.城市化、市场化与劳动收入占比演变——兼论劳动收入占比“U型”演变规律的
成因 [J], 张松林;樊士德;杨飞
5.近500年来骆马湖演变的驱动力探究 [J], 孙博;葛兆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文散文欣赏:清清骆马湖

美文散文欣赏:清清骆马湖岸边的衰草有了惊动,一只野水鸡就飞了出来。
她原先藏身于稀疏的芦苇丛里,乌黑的羽毛,娇小的身影,因为突然降至的惶恐,便箭似地射出。
她扑动着翅膀,双脚踩着水面,不假思索地直行而去,在脱离了危险的距离之后,才收拢尊严的羽翅,在平静的湖面画出了一个长长的仓促的箭头。
三九的雪花,像漂白粉一样撒在湖面上,湖水就泛出冷冷的青光。
骆马湖在苏北平原,是江苏省的第四大淡水湖泊。
骆马,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骆驼科哺乳动物,在我国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意为白马,披黑色马鬃。
可是在反贪打虎时代,“骆马”与“落马”谐音,对于官宦之人,很是忌讳。
骆马湖南北长,东西窄,状如一只马背伏于水中。
传说中的骆马湖是一只替子服罪的老龙马,被天庭王母罚入人间,四蹄深深陷于泥潭,马尾甩向西边,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收拢翅膀的野水鸭,第二次看到了一队昂首挺胸的人走进大庄岛湿地。
骆马湖原是一片高低不平的洼地,沂蒙山汇聚而来的水经常闹洪灾。
乾隆称帝时,六次沿大运河下江南,有五次住在骆马湖西南侧皂河古镇的龙皇庙里治水。
湖里曾有五六十座小岛,因乡民挖沙,岛屿渐渐沉没,所剩无几。
骆马湖盛产石英砂和陶瓷土,烧制的瓷砖和陶瓷工艺品,美轮美奂。
四周围了高堤的骆马湖成了悬湖,像一只装满水的大碗,搁在苍茫的平原上。
王村长用力发动了船尾红色的柴油机,突突突吐出青烟。
昂首挺胸的人们一个一个跳进机动水泥船。
我们就从大庄岛出发驶向骆马湖。
船在湿地河道行走,两岸的红柳和枯萎的芦苇倒映在水中,构成了秋冬的景色。
若是在春天,芦笋的嫩尖就从水里钻出来,如同无数支沾了丹青的画笔,描绘出另一番湖景来,这时节,柳树也吐出烟雾一样的绿色。
被称为羞涩少女的银鱼在水中裸裸的游动,她们通体的透明,有着柔软婀娜的体态,只暴露两只芝麻大黑珍珠般的眼睛,即便在近旁,也难以觑见。
扁平修长的白水鱼,躲进了芦苇丛,它看到一对裹了棉衣的夫妇在渔船上撒网。
王村长尖了嗓子,用当地的土话喊道:“捕到了没有?”“有,有,有哦!”渔夫一边收网一边回答。
骆马湖的传说故事(一)

骆马湖的传说故事(一)骆马湖的传说传说的起源•传说发生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附近有一个神秘而宁静的湖泊•骆马湖的名字源自于湖中栖息的神奇生物:骆马骆马的特点•骆马是一种身形宏伟的水生生物•它们身体呈黑色,背部覆盖着金色的鳞片•骆马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也能够呼吸空气传说的主人公:小明•小明是村庄中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他对骆马湖的传说充满了好奇心小明的冒险之旅开始了发现湖中的秘密•小明独自一人来到骆马湖•他看到了湖泊中闪烁的金色光芒•好奇心驱使他跳入湖中,接触到了神秘的骆马与骆马的交流•小明发现自己居然能够与骆马进行心灵交流•骆马向他讲述了关于湖泊的古老传说•传说中,骆马湖是守护着村庄安宁的神奇之地拯救村庄的任务•骆马告诉小明,村庄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洪水威胁•洪水是由恶魔所控制的神秘力量引起的•小明决心拯救村庄,他与骆马一起制定了对抗恶魔的计划与恶魔的激斗•小明和骆马前往恶魔的巢穴•他们面对巨大的挑战,但勇敢的小明没有退缩•在骆马的帮助下,小明成功地击败了恶魔,阻止了洪水的到来成为村庄的英雄•小明带着骆马回到村庄•他们被村民们热烈欢迎,成为了英雄•骆马湖的传说由此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铭记着小明的勇敢和智慧结语•骆马湖的传说告诉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将会有神奇的力量与我们同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需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新的冒险开始了•小明的英勇故事在周边地区引起了轰动•有更多的人前来骆马湖寻找传说中的骆马和神秘力量一群年轻人的探险家团队•在小明的引领下,一群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探险家团队•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技能和勇气,追求着冒险和神秘力量探索湖底的秘密•探险家们准备潜入骆马湖的深处,探寻湖底的秘密•他们穿上潜水装备,一个个潜入湖底深处魔法之谜的解开•在湖底的岩洞中,探险家们发现了一个古老的魔法书•这本书记录着骆马湖的神秘力量和秘密•探险家们谨慎阅读,揭开了骆马湖背后的真相保护湖泊的使命•骆马湖的神秘力量与村庄的安宁息息相关•探险家们决定守护湖泊,阻止任何破坏湖泊平衡的行为传承与未来•探险家们将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传统的一部分传承下去•骆马湖的传说不再只是一个传说,而是一段永恒的故事结语•骆马湖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对勇敢和保护自然的呼唤•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冒险中发现并传承这份勇气和责任。
骆马湖的来历和传说

骆马湖的来历和传说骆马湖的由来:骆马湖地跨徐州、宿迁两市结合部。
湖区北起堰头村圩堤,南至扬河滩(宿迁市)闸口,直线长27公里余:西连中运河。
东临马陵山南蘼——嶂山岭,平均宽13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
湖底高程18-21米.当蓄水位23.0米时(古黄河基地),平均水深3.32米,最深等深线东南部水深5.5米,库容量为7.5亿平方米。
《邳州志》对骆马湖的形成记载:“川莫于河,侵莫于沂,而河,故泗道也,自泗夺河徒沂不南往、运既开,齐鲁诸水挟以东南莒、武、沂一时截断。
堤闸繁多,而启闭之务殷,东障西塞而川脉乱矣”。
明代后期万历年间黄患对泗运压抑和蹂躏愈演愈烈,为保障漕运,明采取避黄开之举,自河开挖后,运北沂武诸水由于失去了泗通道,被迫寻找出路,由于自然条件,最后壅于今新沂市境西南部低洼地带。
因东去有嶂山岭阻塞,就把原有的周湖、柳湖、黄墩湖、屿头湖等几个小湖连成一体,形成里骆马湖。
骆马湖的传说:从前,骆马湖不是湖,也不能扬帆行船。
一片平展展的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的好庄稼。
田里的小麦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一棵只结一个穗,而是从根到梢浑身都是麦穗头。
人种一季麦,头枕馒头睡,用不尽,花不完。
可是,人却不知道爱惜粮食,乱撒乱扔,吃的没有糟蹋的多。
土地老爷看不下去了,心里话:原来人不会种庄稼,全靠老天下白面过日子。
白食吃惯了,人变懒了,心也变坏了,老天爷才生气光下白雪不下白面,让人出力流汗,自己种麦磨面吃。
如果人再不知好歹,那还不是买石头砸锅,自寻倒灶吗?土地老爷如实地向天宫反映了这个情况。
玉皇大帝接到奏折,打扮成一个过路商人模样,骑着天马来到人间私访。
他把天马拴在旧州黄河大堰上,自己步行到了骆马湖。
天快晌午了,这里的人还都在睡大觉,不要说下田干活,连饭也懒得去做。
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大嫂在忙活,还是早起来给孩子把尿的!玉皇大帝走上前去,说:“大嫂,我走路饿了,请随便给我找一点吃的吧!”那大嫂连眼皮也没抬,只是说:“俺还没做早饭呢,拿什么给你吃?”“大嫂,你手里不是拿着一张单饼吗?”玉皇大帝又说。
骆马湖的由来

骆马湖的由来骆马湖悠久的历史,神秘的传奇可以追溯到上古。
骆马湖是上古百万年前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地堑式的陷落洼地,洼中积水,形成了一些不相连属的大小不一的湖泊。
这是其始,但是为什么命名骆马湖,却传说不一,众说纷纭。
宿迁地处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下游,骆马湖地势较高,所以宿迁有“头顶骆马湖,脚踩洪泽湖”之说,沂沭泗诸水贯其境,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据史料记载,宿迁境内洪涝成灾屡见不鲜,洪水浩大,势若漫天,地上之物,荡然无存,民不聊生。
治理好洪水这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上古,自然是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只好借助于理想、幻想和神话。
我们地处淮泗流域,上古属楚,属于淮夷,淮夷的祖先,著名民俗学家傅斯年先生曾论证为颛顼。
据萧兵先生考证:颛顼是水神,其后又是火神。
萧兵先生在《颛顼考》中引《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帝喾高辛氏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命‘祝融’。
”他也是东夷的祖先,即后人说的“火神”。
《山海????》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骆明即黄帝之子昌意,白马即黄帝之孙颛顼,骆明即是其神形或图腾为骆驼,颛顼其神形或图腾为白马,二者乃淮夷楚人之祖先。
这二者中心词合起来即骆马,初民以此来命湖,是深有意义的。
骆驼,耐劳负重,一吃一饮,可数日不食不喝,尤其耐干旱,以此作为水的克星,且快捷千里。
白马言其快捷,车如流水马如龙,白马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龙马,天马也是一种龙马。
正因为骆驼能耐旱,是水的克星,又加之马为龙是为水神,可控制水,所以二者合并命名湖是初民想治理控制水患的神奇幻想,也是对祖先的怀念。
骆马湖

湖水呈绿黄色,透明度在0.5~3.5米,是江苏省最清澈的湖泊。湖水pH值为8.3,矿化度达263.76毫克/升, 为重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
形成演变
湖泊形成
水系演变
湖泊形成
骆马湖属于构造型湖泊。骆马湖的原始基底是个地堑式的陷落盆地,有两组以上的断裂构造穿过湖盆,湖东 贯穿南北的是郯庐深大断裂,历史上活动频繁,发生过几次灾害性大地震;湖西还有一组南北向的断裂构造。所 以骆马湖的湖盆为典型的构造洼地,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南泛夺淮,加之沂河与中运河的行洪,使原始湖盆淤积 为一个浅洼地。
湖区构造为华北台东部边缘、鲁西南断隆与秦岭褶皱带东延部分和苏胶地块结合部,位于新华夏系北北东向 的郯庐断裂带内,湖盆为郯庐断裂的凹陷洼地。郯庐断裂带是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断裂组成,主要断裂自西向东 有纪集—王集断裂、瓦窑—皂河断裂、墨河—凌城断裂、新沂—新店断裂、马陵山—重岗山断裂、山左口—泗洪 断裂、高埝—陈栈断裂等,此外与断裂带伴生的北西向断裂也十分发育。郯庐断裂断裂带新沂~宿迁段,区域构 造线为北北东10~15°,由五条主干断裂形成宽约26公里的断裂带,其与北西西向的基底断裂斜切形成了本区的 断块构造格架,燕山运动后期沿上述两组断裂多次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个方向上的 断块隆起和沉降。演变成第四系在骆马湖地区已形成埋深呈北西向南东向逐渐变浅的似箕状的碎屑沉积构造。
建国前,骆马湖因滞蓄洪水能力逐渐削弱,下游六塘河壅淤日甚,致沂、泗洪水恣意泛滥。
建国初期“导沂整沭”期间,确定骆马湖、黄墩湖为临时蓄洪水库,骆马湖设计防洪水位23米,蓄水9亿立 方米。沂河临沂最大洪峰为6000立方米每秒,泗水来量为500~1000立方米每秒。经骆马湖、黄墩湖临时拦蓄后, 分别由嶂山排入新沂河1500立方米每里骆马 湖南堤(即原中运河左堤),抢筑皂河束水坝,以控制骆马湖下泄中运河的流量,并进行嶂山切岭,使沂泗洪水 直接从新沂河入海。
骆马湖的来历

骆马湖的来历走进新沂、心旷神怡,这里河流纵横,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精致典雅,文明厚重、人杰地灵,才人辈出。
相传,骆马湖地处原来不是湖,是高低不平的丘陵,为马陵山的南延部分,这丘陵上有二三十户人家的村子。
骆村有对相敬如宾互敬互爱的老夫妻,他们日子勉强算过得去,夫妇二人到晚年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骆老汉也想有个孩子,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感觉越来越差,可是他更牵挂于心的是山陵上缺水,人们吃水都要去远处挑水,自己积攒钱财买一套马车,拉土石于丘陵上建个蓄水池,以便众乡亲用水。
女娲娘娘见骆老汉为乡亲做的好事不计其数,就派水中尊仙去帮助骆老汉夫妇,一天骆老汉夫妇正在打扫马厩,闪过一道红光,二人一惊,忙抬头看、马背上坐着一男孩脸红扑扑的,笑咪咪的胸前围着一块红布兜,特别惹人喜爱,老两口忙去抱他,可小孩一不留神从马背上滑了下来,骆老汉老两口很是惊慌,可小孩儿摔落地上却嗖嗖地长大,直到长成五大三粗精壮的小伙子。
这男孩儿是在马上落地的,骆老汉便给他起名骆马。
从此骆马就把家里的一些活,都干的利利索索,他闲时也帮助乡邻做活,村里人见他亲切善良,待人热情都喜欢他。
这一年,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敖庚听善财小龙女述说沭河很好玩,就奈不住东海龙宫的寂寞,偷偷溜出龙宫来到这丘陵之地,由于初次离龙宫,到此口渴,就顺势喝了丘陵河沟里的水,奈何他饮量太大,竟喝光了河水,看到陵顶有蓄水池,就低头饮蓄水池的水,很快它喝干了此处水源。
骆马水源被喝干,又气又急,紧握双拳猛一跳脚,飞身去抓敖庚,敖庚见骆马来抓自己,扭转身躯腾空而起,顺势打了骆马一尾,打的骆马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吓坏了众乡亲,对他又是摇又是晃,很长时间骆马才醒过来。
后来,骆马对众人说“我刚才去往凫山,女娲娘娘给我一丹参,我吃下后可以移山造湖,打败龙王之子”骆马抬手放入口中吞咽下去,他伸展双臂朝丘陵一指,丘陵竞慢慢下坠,平地紧跟着也往下凹去,不一会泉水四溢,慢慢地碧波荡漾成了一大湖泊,乡亲们高兴的手舞足蹈。
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

黄河“夺泗入淮”对北的影响[提要]黄河“夺泗入淮”,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网河流,河道淤塞,湖泊兴替,导致了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土壤沙化碱化,原始植被除极少数地区外,被彻底破坏,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水、旱、蝗、风灾频繁,“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的贫穷之地。
[关键词] 黄河夺泗入淮北影响古泗水,发源于省南部泗水县境。
宋以前,古泗水在境由向东南到清口(今市区)向东入海。
淮河进入后由北盱眙流向东北,经过今日洪泽湖中河道到清口与古泗水汇齐再一道向东入海,淮河、古泗水构成了丁字型布局,北地区、、宿迁、、五市就以这丁字型为脉络展开分布。
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是北历史重大转折点。
这一年黄河在省阳武决口,流向东南在省沛县境冲入古泗水河道下泄入海,开始了为期659年的黄河“夺泗入淮”。
黄河大水的冲击和泥沙的淤积,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网河流,河道淤塞,湖泊兴替,加上元明清三朝的治水保漕等,导致了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土壤沙化碱化,原始植被被彻底破坏,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水、旱、蝗、风灾频繁,“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十年到有九年荒”的贫瘠之地。
一、淮泗水系的变迁黄河“夺泗入淮”的历史过程。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汉书.沟洫志》)。
从两汉到北宋初年,黄河决口的次数很少,且都被迅速堵上,对下游特别是北淮泗流域影响很小。
944年(后晋出帝开远元年)、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1019年(宋真宗天禧三年)、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到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的二百五十年间黄河的四次大决口,确立了黄河“夺泗入淮”。
1194年到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于北以上地区有较大的溶纳能力,泥沙淤积主要在东南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马湖的形成文·赵凯骆马湖,位于江苏北部沂河与中运河交汇处,介于徐州与宿迁两市之间,北起新沂市埝头和窑湾,南到宿豫县皂河,东濒马陵山脉,西临中运河,是集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南水北调调蓄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型湖泊。
历史上,骆马湖并非天然湖泊,由于河流改道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从平原变成洼地,最终演变为水库型湖泊。
一、平原时期骆马湖属沂沭河冲积平原,范围为现在的湖面、骆马湖南堤与黄河故道之间以及与黄墩湖滞洪区连成一片。
其东、西两个方向并列着南北向郯庐断裂带。
《汉书·地理志》载“沂水出盖(古地名)南至下邳入泗。
沭水出东莞南至下邳入泗”。
下邳即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在骆马湖西黄墩湖内。
南北朝时期,宋御史中丞何承天认为,“泰山以南南至下邳,左沭右沂,田良野沃”。
郦道元《水经注》载“泗水之右有黄沟之大荠陂,其左则有武原水之注陂。
沂沭间有温泉陂、葛陂”。
“陂”即水塘。
从以上史料分析,在这一平原有沂、沭两条河流以及承纳邳苍地区来水的泇河与武河等均汇入泗水(河),其间土地肥沃;在南北朝以前,没有形成湖泊。
《宋史·高宗纪》和《大金国志》曾记载1131年(即绍兴元年和金天会九年)夏四月金将挞懒渡淮,在马乐湖屯兵垦殖。
宋、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马乐湖、乐马湖和落马湖,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这里仍为平原,土地肥沃。
其理由,一是从古汉字分析,“骆”与“乐”、“落”为同音字,“乐” 、“落”词义分别为“安乐之地”和“人聚居的地方”,所以,取其兵马在此屯扎而得名。
二是根据谭其骧主编的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描绘的河湖水系分析。
从《元史》、《明史》以及《淮系年表》记载分析,1194年至1603年,黄河夺泗入淮在下邳至宿迁段的泗水(河)行水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在下邳与宿迁一带决溢年份有14年。
如果黄河决口在南岸,那么对黄墩、骆马湖平原不会产生影响。
虽然,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在北岸下邳至直河口一带决口,河水泄入黄墩、骆马湖平原;但是,随即疏浚黄河匙头湾(即黄墩湖一带)段河道,便堵塞决口,又先后修筑了缕堤和遥堤,对骆马湖成湖并没有产生影响。
根据《淮系年表》先后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万历二十年“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沂沭并涨邳宿一带悉沉釜底”;《同治宿迁县志》载“骆马湖受蒙沂诸山水汇为巨浸”,再结合黄河在这一带决口情况,笔者认为,黄河在泗水河道行水四百余年,泥沙使泗水河床逐渐抬高,河水流量大且水位高,尤其,汛期高水位行洪,致使沂河以及承纳邳苍地区来水的泇河、武河汇入泗水(此时已经成为黄河)受阻,被迫滞蓄在这片平原中的零星洼地,但依然没有形成大面积湖泊。
而分布在这一带平原上的周湖、柳湖、隅头湖等零星小湖泊,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洼地积水。
二、洼地的形成并演变为季节性湖泊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挖从微山湖韩庄湖口经台儿庄、邳州到直河口入黄河(泗水)的泇运河,将这片平原东西隔开。
泇运河以西为黄墩湖;以东为骆马湖。
泇运河的开通,切断了沂河、邳苍以及鲁南山区诸河流入黄河(泗水)之路,成为北纳鲁南山区群流、西引南四湖水的唯一通道;《邳志补》载“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输互灌,并趋腹心,遂为众壑所归”。
此时,骆马湖范围,东为马陵山脉,西界泇运河,南邻黄河(泗水),北至今天的陇海铁路一带。
在地形上,北部、西北部受沂河与泇运河入湖泥沙的淤淀,形成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盆型洼地。
汛期,泇运河无法容纳上述群流,洪水被迫滞蓄泇运河以东平原,并将原有小片洼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汛期积水的季节性湖泊。
明天启年间,进士朱国盛《通济河记》载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分三支,汇于黄河,一自董家沟,一为骆马湖沟,一为陈沟,然高洼不一,不可以舟,至冬春则涸而成陆”。
这三条自北而南的河沟形成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很可能是平原时期向泗水排涝的河道。
骆马湖夏秋水位暴涨,冬春则涸而成陆。
因此,直接影响泇运河能否畅通。
于是,为解决这一矛盾,从明万历、天启之际至清初,实施了为骆马湖洪水打开通道、运河改道、调节黄(河)运(河)骆(骆马湖)水量以及引骆马湖水济运等一系列工程措施。
由于泇运河与骆马湖仅一堤之隔,每到汛期,骆马湖水位暴涨,泇运河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随时都有溃决危险。
明万历年间,在宿迁城西至直河口骆马湖与黄河接界处,自东而西,开陈口、骆马湖口和董口,分别与源自骆马湖洼地的三条河沟接通黄河。
明崇祯末年和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先后凿马陵山断麓,开拦马河(六塘河)引水东注硕项湖;建拦马河减水坝6座,坝下开挖引河东行。
这些工程措施都是为了汛期排泄骆马湖洪水。
明天启五年(1625年),在骆马湖内避开马颊口至直河口段泇运河,开挖自马颊口上接泇运河向东南至骆马湖口,长57里的新运河,第二年又将新运河向东延长至陈口,称为通济河。
崇祯五年(1632年),又改挑从董口行运,将通济新河更名为顺济河。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董口淤塞,运河改从骆马湖上溯至窑湾(今窑湾镇)。
由于骆马湖“冬春则涸而成陆”,康熙十九年(1680年)自宿迁皂河口开皂河40里,上至窑湾接泇运河。
第二年,皂河口淤塞,于是从皂河往东开挖支河(后称中运河)至张庄即支河口入黄河。
为调节骆马湖水量、引骆马湖水济运,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在骆马湖口、支河口、窑湾等处建竹络坝。
在西宁桥以西(今宿迁境内),建5座土坝,坝上各开挖引河,南接黄河缕堤,北通骆马湖,以此为骆马湖尾闾(即水汇聚之处)。
在骆马湖口竹络坝口门外筑箝口坝和汰黄堤,堵闭十字河通湖北口(今宿迁境内),向上在王家沟建5孔石闸,同时向湖内开挖引河。
在十字河濒临黄河与运河处建竹络坝,以后又建柳园头3孔闸、车头土坝,开引河通骆马湖。
此后,直到清咸丰年间,虽然骆马湖经过治理,但始终没有改变其现状,排泄洪水通道为中运河与六塘河。
1821年骆马湖渐淤放垦,湖内高地开始有人居住。
第二年清丈,涸出土地一千八百九十二顷。
清《同治宿迁县志》载:“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涨发,汇归湖内,滩地悉被淹没,及秋冬水势渐消,滩地涸出,播种二麦”。
直到建国前夕,骆马湖因滞蓄洪水能力有限,下游六塘河年久失修,壅淤日甚,致沂、泗洪水恣意泛滥,邳县、新沂等县“靡有干土”,灾害连年,民不聊生。
三、水库型湖泊的形成建国初期,将骆马湖建成临时蓄洪水库。
在宿迁境内先后建皂河束水坝、节制闸和船闸、杨河滩节制闸;将皂河至杨河滩长18.4公里的中运河北堤做为骆马湖南堤,按设计洪水位23.0米、堤顶高25.0米、宽6米加固,结合防汛抢险做干砌块石护坡。
在马陵山实施嶂山切岭,开挖新沂河,使沂沭泗洪水直接由新沂河入海。
以上工程建成,形成了以皂河节制闸和船闸、骆马湖南堤、杨河滩节制闸相连接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设计防洪水位23.0米,蓄水9亿立方米。
沂河最大洪峰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泗(运)来量500~1000立方米每秒,由嶂山切岭口门排入新沂河1500立方米每秒,中运河与六塘河各排500立方米每秒。
超额洪水利用骆马湖和黄墩湖临时拦蓄。
1957年汛期,沂、沭河与南四湖遭遇特大洪水,黄墩湖破堤滞洪,皂河闸和杨河滩闸超标准泄洪,已建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标准明显偏低。
为防洪保安和发展灌溉,1959年确定骆马湖永久性拦洪蓄水,黄墩湖为非常滞洪区,二线控制洪水。
一线控制(皂河控制线),即利用以皂河节制闸和船闸、骆马湖南堤、杨河滩节制闸相连接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设计洪水位24.5米。
骆马湖水位23.0米时,一线控制水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库容9亿立方米。
1965年与1990年,先后全面整修加固南堤迎水坡,堤身垂直铺塑防渗加固。
二线控制(宿迁控制线),1959年至1961年,建成宿迁节制闸和船闸、六塘河闸,修筑封闭堤、利用中运河西堤与南堤,形成二线控制(宿迁控制线),设计防洪水位25.0米,校核洪水位26.0米。
骆马湖水位超过24.5米,并预报上游来水量将使湖水位继续上涨时,即退守二线控制。
二线控制水位25.0米时,水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包括骆马湖一线与二线之间约20平方公里),库容15.03亿立方米。
1961年4月,嶂山闸建成,最大设计泄洪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洪水位25.1米;校核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洪水位26.0米。
该闸建成后,实际发生最大泄量为1974年汛期576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水位25.25米。
建国前,骆马湖北半部新沂境内均无堤防。
建国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按照常年蓄水规划先后兴建与加固骆马湖西堤、北堤和东堤。
1998年整修沂河堤防,将加友涵洞以北至新代河口列为沂河东堤,加友涵洞至北坝涵洞划定为骆马湖东堤。
骆马湖历经全面治理,已经成为沂河、泗水下游防洪的重要水库型湖泊,承纳流域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来水。
南四湖、沂河洪水和邳苍地区来水经骆马湖调蓄后,再分别由嶂山闸泄洪入新沂河,由皂河闸和宿迁闸泄洪入中运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骆马湖作为水库型湖泊发挥着防洪、灌溉、工农业生产、航运、城市供水和南水北调蓄水等多方面效益,形成了综合性的水生态工程(环境)。
今天的骆马湖,不仅是沂、泗及邳苍地区洪水的尾闾,而且,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沂沭泗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水源。
“説万物者,莫説乎泽。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古人尚且认识到:使万物喜悦,没有比泽(湖泊)的力量更大;使万物受到滋润,没有比水更湿润。
在科学与文明的今天,人们更应当意识到水生态工程(环境)对万物生存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徐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