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军事制度粗考
秦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征兵的规范

秦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征兵的规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制度兵役与征兵规范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建立初期,秦王嬴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军事体制,加强国家的战斗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秦朝军事制度的特点秦朝军事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庞大的军事组织:秦朝设立了中央军事机构和地方军事机构,中央军事机构负责统一指挥,地方军事机构负责实施指令。
这一组织架构确保了指挥效率和军队的快速响应能力。
2. 军阶等级制度:秦朝设立了统一的军阶等级制度,按照军队中的职务和能力划分官员的等级。
这一制度激励了士兵们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的提升。
3. 集中指挥体制:秦朝实行了集中指挥体制,即军队由上级军事机构统一指挥,以确保指挥的一致性和决策的迅速性。
此举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执行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4. 军队编制:秦朝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统一规范,不同类型的兵种分开编组,并按照不同的任务和需求分工作战。
这一编制体系有助于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和适应性。
二、秦朝的兵役制度秦朝兵役制度的核心是实行义务兵役,即全体男子都必须服兵役。
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不同,兵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士兵和老兵。
1. 士兵阶段:年满20岁的健康男子必须服兵役,他们会接受严格的训练,并被分配到前线和边境地区。
士兵一般服役十年,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军队的稳定。
2. 老兵阶段:年满30岁,经过十年的士兵服役后,士兵可以选择是否继续服役,如果选择继续服役,则被称为老兵。
老兵在军队中属于资历丰富的一员,他们会负责训练新兵,并在作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秦朝的征兵规范秦朝的征兵制度主要通过征召、征募和征发三个程序来实施。
1. 征召:秦朝政府会根据国家的战争需求和军队的编制情况,征召适龄男子服兵役。
征召的对象主要是未满20岁的年轻人,他们会接受相关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2. 征募:如果征召无法满足兵员需求,秦朝政府会进行征募,即支付一定的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来吸引人们主动参军。
秦朝军事领导体制,秦始皇如何独揽军事大权?

秦朝军事领导体制,秦始皇如何独揽军事大权?
秦朝(公元的221一前206)是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中国进入崭新的历史时代。
秦朝军制是秦国军制的继承和发展。
其显著特点是:以高度集中的兵权,拱卫高度集小的君权;以严密的军事制度,从属严密的政治制度;以庞大的防务体系,保护庞大的专制帝国。
军事领导体制秦始皇大权独揽,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军队的最高统帅。
中央,承相为百官之长,处理日常政务;国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官吏,辅佐巫相综理国事。
三者均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
战争的发动与中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撤换、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出皇帝掌握。
除临敌应急外,调遣50人以上用于军事行动,必须得到皇帝的许可,并严格执行盖玉玺、持节的规定。
遇有战事,皇帝直接指派将军或尉持节领兵出征。
将军之下,史籍可考的武官有校尉、候、司马等。
地方,与郡县制相适应,有一套完善的军事、治安指挥系统,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置郡尉(都尉)协助郡守掌管一郡兵员的征集和调遣、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保管、治安秩序的维持和督察等军务。
郡下设县,置县尉,协助县令学管本县军务、治安。
县下有乡、亭两种机构,乡蔷夫、亭长和县派往各乡的游缴,主要职责是逐捕盗贼和维持地方治安。
秦汉帝国的军事政策分析

秦汉帝国的军事政策分析秦汉帝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其军事政策在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秦汉帝国的军事整编、军事防御、军事进攻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军事政策。
一、秦汉帝国的军事整编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积极推行军事整编政策,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形成。
秦朝的军事制度主要有三个特点:轻装精兵、严格纪律、培养将领。
轻装精兵是指士兵只带着简单的武器、装备,可以进行快速机动,适应战场上的各种环境。
严格纪律则要求部队遵守一套相对规范的行动,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保证军纪严明。
培养将领是指秦朝重视将领的培养,注重将领的素质和自身的能力,同时将军事领导和战斗指挥能力贯穿于全国军队的整个管理中。
而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军事整编政策,同样也采用轻装精兵等军事制度,但汉朝更加注重打造精良的武器装备,并研发了火枪和火炮等新式武器,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此外,汉朝还注重加强边防防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二、秦汉帝国的军事防御秦汉帝国在军事防御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在秦朝时期,钟鼓楼就是一种防御措施,用于发出警报和宣布威武。
而汉朝则大力加强了边防防御,如修筑长城等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威慑力和防御能力。
此外,秦汉帝国还注重加强和少数民族的联合,通过姻亲婚姻和和平条约的方式,使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得到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减少了边疆的战争。
安抚少数民族的政策也是秦汉帝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汉帝国的军事进攻秦汉帝国的军事进攻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秦始皇灭六国后,继续向南进攻,征服了南越国,在海南岛以南,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南部边疆地区。
汉朝时期,汉武帝进行了多次征服匈奴的战争,使汉朝迅速扩张领土,成为东亚强国。
在军事进攻方面,秦汉帝国注重军事策略,根据不同的敌人和环境选择相应的战术,以奇袭、重兵包围、诱敌深入、迅速转移等方式获胜。
同时秦汉帝国注重攻打敌人的心理,采用严格的军纪、口号和演说等方式,鼓动士兵的士气和激发民族自豪感,打击敌人的精神抵抗力。
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演变与整合

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演变与整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间的军事制度的演变与整合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探讨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演变与整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秦朝的军事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其军事制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点。
秦军的战斗力极其强大,能够在短时间内征服大量的城池和土地,成为战争史上的佳话。
秦朝的军事制度以兵分六戈为核心,六戈分别是禁卫、车和骑、飞卫、步兵、矛和戟、弓箭车。
禁卫是最精锐的军队,由士兵和将领组成,主要负责皇宫和皇家陵墓的安全。
车和骑是由精锐的骑兵、战车和马车组成的,主要用于远征和攻城。
飞卫是一支轻装部队,主要用于侦查和游击战。
步兵是由长矛和长戟组成的,主要用于防守。
矛和戟是特殊部队,主要用于冲锋和排除敌军的防御。
弓箭车使用强力弩和弓箭,主要用于强击敌方城墙和防御塔。
二、汉朝的军事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军事制度,但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的需要。
汉朝的军队规模也相对较大,整体实力不如秦朝,但其军事制度更加完善,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汉朝将军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的一部分,将军制度中的统帅权由一个人转变为多个人,形成了多将制。
此外,汉朝还普及了军队主将、副将和先锋等职位,明确化了军队统帅制度。
此外,汉朝还加强了对士兵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汉朝设置了军官学校和军营,让士兵接受专业性的训练,在军事战斗中更具有竞争力。
三、秦汉时期的军事整合秦汉时期的军事整合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当时中国的领土是非常庞大的,各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统一调度,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军队整合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成为了当时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汉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军队的统一管理,形成了严密的军事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统一行动和指挥。
其次,进行了军队的集中培训和交流,促进了各地军队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秦朝的军事制度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

秦朝的军事制度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秦朝的军事制度——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政权,其军事制度对于古代军队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秦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秦朝军队的组织架构非常严密。
秦朝将全国领土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有军团,隶属于中央军权。
军团下设千人队和百人队,形成层层递进、互相配合的组织结构。
这种严密而集中的组织架构,使得秦朝的军队执行命令高效迅捷,充分展现了中央集权的优势,并为后世军事组织制度提供了范本。
其次,秦朝的军事制度注重军事纪律和选拔培养。
在亲兵选拔上,秦始皇采取了“百人制”,即百人为一单位,相互监督。
每个百人队都由精锐的战士组成,他们具备极高的忠诚度和战斗力。
此外,秦朝还实行“方士盐铁法”,以保持军民一体化,加强对士兵的生活管理和纪律约束。
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得秦朝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并为以后的军队选拔和培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朝军事制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兵种分类和装备标准化。
秦朝将军队划分为步兵和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为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重装骑兵和轻装骑兵等,每个兵种在装备和战术上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秦朝还根据兵士的射程和作战需求,制定了统一的弩机制度,并采用铁制兵器替代了过去使用的青铜兵器。
这些分类和标准化的措施,使得秦朝的军队能够在战场上快速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从而提高了整体作战效能,并为后来的军事制度提供了借鉴。
秦朝军事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中国历史上,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和制度,最终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后的军阀割据局面。
然而,这一局面在秦朝统一全国后被彻底打破,秦朝的军事制度不仅实现了军队的组织与管理一体化,也为后世的军事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总结起来,秦朝的军事制度是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其严密的组织架构、注重的军事纪律和选拔培养、兵种分类和装备标准化等特点,为后世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大一统王朝。
在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在周边有着很强的军事实力。
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严格的军事制度以及先进的战争策略都为秦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秦朝的军事制度1.征兵制度秦朝有着非常严密的征兵制度。
在秦朝之前的战争中,士兵都是由地方豪强和诸侯提供的,士兵疾病、饥饿等问题极为严峻,战争剩余的士兵也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
而秦朝采取了各地区按照人口比例征兵,并且规定每年必须进行体能测试来筛选出体格健康的士兵,这样有助于打造一支精锐的军队。
2.中央集权秦朝的军事制度非常集中。
秦王拥有最高的军事指挥权,而大将军权力也非常大。
秦王规定所有士兵必须服从大将军的指挥,大将军负责养育、训练和指挥军队。
其次是千夫长和百夫长,负责将士兵分成小队进行训练及作战。
这种独裁体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让秦朝军队的指挥更为集中。
3.兵种制度秦朝的军队划分为步兵、骑兵、车兵和水兵四大类兵种。
每支军队必须具备足够的行军速度和攻击力,以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作战需求。
4.军队训练训练是秦朝军队的重点之一。
秦军的训练周期为三个月,其中步兵和骑兵会在军营里练习军事动作、攻击及防御,车兵则会在高地上练习驾驭战车进行假想战斗,水兵则练习各种泅渡和漂浮技能。
此外,训练非常注重纪律和组织性,比如每日清晨和晚上士兵都需报道,以维持军队的纪律性。
二、秦朝的战争策略1.开辟阴谋大路秦朝建立了一个高度机密的情报系统,有特工负责搜集敌方情报。
秦朝的军事家们采取阴谋策略,并将其提升到了一种高妙的艺术境界。
比如渭水之战,秦将白起在派遣向前哨时将其斩杀,并且放愚蒙香车,让这个情报被敌人发现,最终为秦军所利用,收效惊人。
2.灵活应变能力高秦朝军队的皮实程度高,适应能力也很强。
在战争中,秦军能很好地对敌军地形和兵力进行分析,灵活应变,采用正确的战术来应对各种情况。
在攻击的时候,秦军的士兵会采用浪冲阵和鱼鳞阵等相当严密的攻击方式来冲杀敌方,而在防守的时候,则会使用地著阵等堡垒式的防御布局。
秦朝时期如何训练?秦代的军事法及制度介绍

秦朝时期如何训练?秦代的军事法及制度介绍
训练制度及军事法秦重视现役军人训练。
材官、骑士服役期间,要进行集中训练、考核,主要内容是发弩、射箭、驾车技术。
秦律规定,发弩不中靶、驾车不熟练,战马不合格,主管官吏受罚。
秦建有一套较完整的军事法。
内容包括兵员征集、武器生产与保管、军粮储备与供应、戊边等。
对违法的严格处罚,如包庇逃避兵役、装备不完善、冒领军粮、延误征发日期、耽误值勤等,主管官员和当事者都要受罚。
军事法的核心,是商软变法后沿袭下来的以《军爵律》为代表的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以军功为授爵的依据,不同的爵级享受不同的待遇;还规定了爵位授予、剥夺以及以爵抵罪等制度。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声名显赫的朝代,它的崛起和统一了中华大地,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
这些制度和策略以其精密和实用性,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史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秦代的军事制度秦朝在军事上最著名的就是它的战略性井字阵。
这个井字阵是一个十字形,它把士兵们分为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强大的战斗力,可以同时进行攻击和防御。
因此,在战术上,秦军通常采取数倍于敌军的人数进攻,并采取密集的步阵列在前线展开,在后面进行弩阵或挂空中的刺盾。
另外,秦朝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兵役制度。
国家平时实行“无为之治”,而一旦有战争,就会马上动员全国兵力。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公民都应该隔一段时间参加一次征战。
根据服役期限的不同,兵分为“卒”、“士”、“车”和“骑”。
其中,“卒”是由最底层的平民和贫民组成的,他们担负着最艰苦的工作任务,战斗的时候主要是充当人海炮灰;而“士”以充当主力,他们的装备和待遇要比“卒”高一些,他们通常是有一定的战斗技能和经验的人;至于“车”和“骑”,则是比较高级的军衔,他们往往是阶级较高的人或者是拥有一定实力和名望的商人。
二、秦代的战争策略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地形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首先,秦王嬴政管理了渭水一带的水利,使当地的农业达到了极盛,并建设了符盘楼等控制咽喉要道的工事。
其次,秦国利用自然地形巧妙地进攻敌国。
比如,秦惠文王就从“死门口”大获全胜。
这里所指的“死门口”是当时函谷关西的一种险要地势,两边高山直突,山谷狭窄,如同一扇门一样,开口仅数十丈,非常容易受到敌军的围攻。
当时,秦惠文王在外面布置了一些假的营垒和烟火,麻痹了对方,然后悄悄地越过了峡谷,等全部秦军到齐后,秦惠文王突然向前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对敌人出其不意,获得了胜利。
在战争中,秦朝的战略思路比较激进,为了取得胜利,他们不惜采取各种手段。
例如,《史记》中就记载了秦穆重划拍手夺印的事情:秦军和楚军的主将约好在河上赤壁分开战场,秦穆重手持印信,到达后击掌备战,楚军派出名将向前接近秦军不曾阻拦,秦穆重趁机夺走了楚军的印信,导致楚军实施不了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赳赳大秦,共赴国难
学号:1006012022 班级:10级博物馆班姓名:省建东
“赳赳大秦,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听着这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军乐,我总有种幻想,幻想自己是战无不胜的秦军一员,端着锋利的长枪,迈着铿锵的步伐,向着敌军前进。
我最喜欢的国家就是秦帝国,而秦帝国最令我倾心的则是秦帝国那支如机器一般的秦军,每当看到有关秦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心中总会莫名的激动,因为秦帝国最早发源于甘肃,而我是一名甘肃人,我感觉很自豪。
秦军在创立后的130年时间里累积歼敌160多万,在10年统一战争期间累积歼敌200多万,拥有耀眼的丰功伟绩。
我之所以写这个主题,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喜欢秦帝国,喜欢秦军,现在就让我们对秦军做个基本的认识。
首先、从秦军的兵员来讲,秦帝国推行郡县征兵制,而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耕战结合,寓兵于农,兵役与徭役的密切结合。
其实质就是根据国家和战争的需要,按郡县行政组织统一征发居民入伍参战。
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中的主人公喜,17岁即向政府傅籍,傅籍后既是民又是兵,既在乡从事生
产或其他工作,又要随时应征入伍,这就表明秦帝国兵役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紧急情况下,一切人都必须服从战争的需要,没有什么年龄,性别的区分。
凡是能够在战争中做事的人,都要编组到军队中来,近乎一种全民皆兵的做法,这一做法是秦帝国厉行耕战政策的体现。
其基本原则就是兵农结合,寓兵于民,根据需要随时调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充足的兵源。
第二、从秦军的待遇和战略物资供应来看,秦帝国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及统一封建租税等制度和政策,使得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在统一战争期间,秦军的物资供应主要由士兵自备和政府供应组成。
而在秦统一之后,秦军物资由国家供应。
为此,秦始皇大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等一大批“军用高速公路”,又开辟灵渠,转运战略物资,并且兴建咸阳仓,栎阳仓,霸上仓,敖仓,陈留仓等一大批军粮储备仓库,为秦军的南征北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供应,保障了战争的胜利。
第三、从秦军的兵种和武器装备来看,统一后的秦军主要由车、步、骑、水四个基本兵种组成。
车兵已不再是军队的主体,但车兵常与骑兵协同作战,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
步兵是秦帝国军队构成中的主体,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秦
帝国步兵装备最为复杂,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步兵一般居于主导地位。
骑兵也是秦帝国的重要兵种之一,在平原旷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战,骑兵更是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
秦帝国水军也称楼船士,是秦帝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仅次于步兵,远远超过车兵和骑兵。
统一后秦军的装备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以铜兵器为主的时代,加速向铁兵器为主的时代过渡,秦军武器装备显示了新旧结合,新旧交替的历史特点,并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装备有大量先进的远射武器,如弓、弩、箭等。
(二)装备有大量铜制的近战武器,如戈、矛、戟、铍、短柄的弯刀和剑等。
(三)装备有坚实精密的金属铠甲,还有盔、盾等装备。
总之,秦帝国军队的兵种构成是较齐全的,武器装备是精良的,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作战,因而才能在统一战争中和开拓边疆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四、从秦军的作战战法方面来看,秦兵马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例子。
兵马俑一号坑呈长方形,是一个完整的军阵,分为前锋、后卫、两翼和主体。
前锋由三列横队组成,由三名铠甲俑率领,都为轻装弩兵俑。
后卫也由三列横队组成,两列面向东方,一列面向西方,也都为轻装弩兵。
两翼各由一列轻装弩兵
组成,分别面南面北。
主体由三十八路纵队组成,由三十多辆战车和数千名手执戈、矛、戟的步兵组成。
这个军阵生动的再现了秦军作战的阵法特色,整个主体四周由弩兵担任警戒,最前面三列弩兵向敌人轮流射箭,以最大限度射杀敌军,然后由主体军队与敌军厮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此种阵法堪称完美,这也是秦军战无不胜的一个重要保障。
第五、从秦帝国的军事思想和秦军的精神面貌来看,秦兵马俑不同的排列构成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些作战原则和军事思想:(一)车、步、骑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兵种的优长。
(二)远、长、短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不同武器装备的综合运用。
(三)攻与守相结合,适应了各种情况下作战的需要。
(四)奇与正相结合,体现了“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思想。
(五)武器装备轻重相结合。
这些军事思想在当时产生可谓是智慧超群,我们不经为我们的祖先有如此光辉的军事思想而感到自豪。
此外,秦军具有一种团结、尚武、忠诚的精神面貌,在面对外敌时能同仇敌忾。
在对外扩张时能尚武好勇,团结一致。
这正是秦军的军魂,是秦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分析完秦军的基本构成,就该了解一下秦军为何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一)
秦帝国崛起于西北高原,而西北高原干旱多变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早期秦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民风,所以秦军具有绝对的忠诚之心。
(二)秦帝国早期与戎狄杂居,为争夺生存空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于戎狄作战。
久而久之,也塑造了秦军耐苦战,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更为秦军提供了一支战国时期最精良的骑兵部队。
(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确定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提高了秦军保家卫国的热情,更颁布二十级爵制,确立奖励军功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秦军的战斗热情,提高了秦军的作战效率。
(四)秦国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军队提供了大量品质优良的武器装备,秦国的军工生产类似于今天的“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可以随时更换损坏的装备,保障了秦军的作战效率。
(五)秦国以法治国,军队法令相当完备,更加铸就了军队强大的凝聚力。
但是最强大的军队也终有其消亡的一天,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秦军好似与世隔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秦统一六国后,军备松弛,军队素质降低,(二)北击匈奴,南平百越,镇压六国反叛,使得秦军兵员极大减少。
(三)秦始皇大兴徭役,实行严刑峻法,人口减少,兵源不足。
(四)秦帝国面积扩大,秦军分散驻扎,
力量分散,战斗力极大削弱。
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只能以后有机会再去探究了。
最后,希望现在的军队能够重振秦军雄风,扬我中华国威,谨以《秦风·无衣》做结尾,就算是对这支伟大军队的颂扬吧!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