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讲解词.

合集下载

少儿导游双语讲北京胡同 - bjrbbjdcomcn

少儿导游双语讲北京胡同 - bjrbbjdcomcn

7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责编/巩峥版式/文华电话:85201882北京·区县11位娃娃讲解员,史家胡同博物馆上岗——少儿导游双语讲北京胡同退休名师进山开工作室海淀增绿290公顷本报记者祁梦竹通讯员乔斐一口流利的英语,说起胡同掌故头头是道儿,旁边的老外频频点头,昨天,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11名“少儿导游”经过胡同专家、外籍考官的考查,成为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首批志愿讲解员,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有10岁。

今后,他们将在课余时间,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提供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免费讲解服务。

说起史家胡同,这里有本市首座胡同博物馆。

随着北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北京,走进胡同,感受老北京文化。

尤其是前段时间,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在北京参观了史家胡同博物馆,更为这里升温。

“过去我们有很多的志愿者来做讲解任务,后来街道与辖区内的史家小学、北京二中联系,希望学校里有一定英语会话水平的学生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既为孩子们提供课外活动的平台,更可以让孩子们学习、传承老北京的历史文化。

”朝阳门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校方立即响应,开始征集志愿者,“报名的孩子特别多,大家都对担任胡同博物馆讲解员特有热情。

”一位参与该活动的老师告诉记者,“之后我们经过选拔,最终确定了11名同学。

”培训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一次胡同的“课外旅行”。

“第一次到胡同博物馆,我觉得这里太新奇了,很多知识、故事都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

”北京二中高二年级学生白玲对记者说,“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胡同的传说、故事,并给了我们每人一份英文讲解词。

”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中国代表胡新宇老师四次给孩子们做培训,从发音技巧,到中国文化,一一给孩子们讲解。

昨天,这批“少儿导游”迎来了考试。

考官除了博物馆的讲解员,还有来自奥地利的四合书院的老师David Doepel。

白玲是第一个出场的。

在博物馆一号厅,略显紧张的她用流利的英语为大家讲解史家胡同的历史。

北京胡同试讲逐字稿(精品)

北京胡同试讲逐字稿(精品)

北京胡同试讲逐字稿(精品)一、背景介绍北京胡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为了宣传和保护北京的胡同文化,我们特别策划了一场试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胡同文化之美。

下面是试讲的逐字稿记录。

二、试讲内容1. 胡同的定义和起源胡同是中国特有的道路形式,它区别于普通的街道。

胡同由两条平行的排水沟相隔,使雨水和废物能够直接排到沟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种环保的设计。

胡同起源于北方的农村,最早是借鉴农田排灌系统。

2. 北京胡同的特点北京胡同有许多独特的特点:狭窄的巷道、连片的四合院、琳琅满目的小店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这些特点使得北京胡同成为了独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3. 胡同文化的传承胡同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世代口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等途径传承下来。

胡同文化以家庭为单位,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国内文化传统的代表。

4. 胡同的挑战与保护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胡同面临着许多挑战。

拆迁、污染、商业化等问题都对胡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胡同文化,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推出了各种保护政策和活动。

三、试讲效果通过这场试讲活动,我们成功地向更多人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和保护现状。

听众们对北京胡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踊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试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四、总结北京胡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通过试讲活动,我们向更多人展示了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促进了胡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信在未来,胡同文化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成为北京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以上是本次试讲的逐字稿。

谢谢大家!。

史家胡同英文简介

史家胡同英文简介

史家胡同英文简介史家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这个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史家胡同的英文简介:Shi Jia Hutong, located in Dong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is one of the oldest alleys in Beijing. With a hi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Yuan Dynasty, it has witnessed over 700 years of changes. The alley is home to a variety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sites, providing a window into the city's rich past. The traditional hutong buildings,with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Beijing's urban landscape. Shi Jia Hutong is also known for its vibrant community atmosphere, with local residents maintaining a close-knit community that preserves and passes down the are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oday, Shi Jia Hutong remains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visitors and locals alike, offering a glimpse into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Beijing.。

“寻找”史家胡同

“寻找”史家胡同

“寻找”史家胡同作者:宰飞来源:《畅谈》2018年第04期北京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

”这些胡同中,有一条,13世纪元大都营造之初,就已标注在图纸上。

70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名角儿在此登台,谢幕。

仅仅近几十年,这里就接纳过荣毅仁、徐向前,走出过傅作义、章士钊,也聚集过北京人艺众多艺术家。

有人甚至说,它吞吐了“半个中国”。

它就是史家胡同,位于北京东城,隶属朝阳门街道,总长不过756米。

往事如水长逝。

在这条东西走向的胡同里,两侧院落中,上演过怎样的人间故事,如今竟很少有人说得清。

“有时候家里来客人,询问四合院的历史,年轻一些的住户往往以讹传讹。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说。

历史文化不仅仅是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上的存在,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他们背后的喜怒哀乐。

为找寻失落的胡同文化,这些年,北京人王兰顺敲开史家胡同—扇扇大门,访问众多居民,写成《史家胡同》,并于日前出版。

这是首部融汇口述历史、档案资料和现场调查的胡同专著。

熟视无睹的宝贝今年54岁的王兰顺关注胡同历史,始于20年前一次遭遇。

那年,他还是建国门街道办事处一名宣传干部。

他說:“当时没有觉得胡同有多稀罕,胡同文化有多宝贵。

”那会儿建国门附近在拆胡同,也就是现在北京市政协、全国妇联所在地块。

破房子即将拆除,而新楼还没开建。

老居民走了,进城务工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临时占据了这片画满“拆”字的胡同。

王兰顺说:“有一次我从那儿过,发现有人扛着大摄像机拍胡同,非常大,我还是搞宣传的,都没有见过这种摄像机。

他们挨家挨户敲门问这儿的历史。

因为住着的都是外地人,扛摄像机的人什么也问不出来。

”王兰顺是街道干部,自然要过问,一问才知,对方是一家台湾电视台。

电视台记者告诉王兰顺:他们喜欢胡同,以前在这儿拍过,不是这个样子。

现在胡同变得破破烂烂,想问问居民为什么,但他们都不知道这个胡同的历史。

北京城胡同数量的减少在主管部门日后的文件里一览无余。

北京史家胡同建筑特色解读

北京史家胡同建筑特色解读

北京史家胡同建筑特色解读
大家都知道,胡同是北京城特色之一。

在北京城众多胡同中,有一条很特殊,自从它诞生千年以来就一直没有改过名字,同时无数名流政要都在这条胡同里住过,使它有着“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美誉。

它就是北京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它东起朝内南小街,西到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总长度约700米。

这条胡同沿途大大小小四合院约有80多个,建筑特色是青砖灰瓦。

朱漆大门、石刻照壁,可以说时北京四合院的代表作。

关于史家胡同的修建年代,已经难以考证。

在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的图纸上,就已经标注了史家胡同的位置,只不过当并不叫史家胡同。

明朝时,史家胡同属黄华坊,因胡同里居住了史姓大户而得名。

史家胡同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明清特色,以四合院为主,讲究左右对称,注重细节雕刻。

房屋大多采用青砖灰瓦,显得古朴典雅。

胡同内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石雕和木雕,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胡同,开启一场别具韵味的胡同之旅。

北京胡同,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胡同不仅仅是城市的交通脉络,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蕴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我们现在所在的胡同,有着独特的风貌。

您看这胡同的建筑,大多是四合院。

四合院方方正正,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中间庭院而成。

灰色的砖墙,古朴的屋顶,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传统建筑的魅力。

这些四合院有的已经有些年头了,斑驳的墙面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咱们边走边看,胡同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

瞧,这门口的石墩,别看它不起眼,它可有讲究呢。

不同形状、不同雕刻的石墩代表着四合院主人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再看这大门上的门钹,轻轻叩击,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在过去可是用来通知主人有客来访的呢。

沿着胡同前行,您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胡同里的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唠家常,孩子们在胡同里嬉笑玩耍,追逐着古老胡同中的童年乐趣。

这里没有城市主干道的喧嚣,有的只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咱们走到这一处胡同口,这里可能就隐藏着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小店。

这些小店是胡同文化的新亮点,里面陈列着精美的风筝、栩栩如生的面人、色彩斑斓的脸谱等各种手工艺品。

这些都是民间艺人传承了几代的技艺,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匠心。

胡同中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店。

您一定要尝尝老北京的炸酱面,那浓郁的炸酱,配上劲道的面条和各种蔬菜丝,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还有驴打滚,软糯香甜,豆香馅甜,口感细腻,每一口都是老北京的味道。

而且,胡同里还有很多名人故居。

比如某某胡同的某某故居,这位名人在这里度过了重要的时光,他的思想、作品都与这片胡同有着紧密的联系。

走进故居,我们可以透过那些陈列的物品和介绍,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们所处时代的氛围。

这就是北京胡同,它承载着历史、文化、民俗和生活。

每一条胡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学在史家胡同

学在史家胡同

学在史家胡同作者:王兰顺来源:《大学生》2018年第04期给大家说说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史家胡同。

历史上这里曾有清华大学的前身游美学务处,又有北京著名的北京第二中学的故址,更有如今的史家小学。

所以,史家胡同的学缘很深啊!王兰顺,北京市档案局(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北京史研究会理事。

曾任《史家胡同》一书的执行主编,是建立“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发起人之一。

先后策划举办过总布胡同、禄米仓胡同、外交部街、崇内胡同、大栅栏街区、西交民巷街区等多项历史文化展览。

史家胡同,北京内城传统胡同的活标本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辖区,它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是北京自元朝以来保留得比较完整的老胡同之一。

早在金朝灭亡后的至元三年,刘秉忠受命在原金中都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这座都成被命名为元大都。

在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上,已经清晰地标注了现在的史家胡同位置,但当时并不叫史家胡同,而是叫什么火巷或什么胡同。

作为支撑元大都城平铺的骨架之一,史家胡同的历史距今已经有700多年。

史家胡同在明朝属黄华坊,据传是以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

早在明嘉靖年间张爵撰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

坊间曾有一种说法,此处是明末名将史可法的祖宅。

《明史.史可法列传》记载,史可法于崇祯元年(1628年)考中进士,曾在北京任过户部主事、郎中等,后来升职到安徽。

由于其祖籍是大兴县,而当时的大兴县即是以现在的东城区为中心的大片区域,而史可法祖上曾世袭锦衣卫正六品百户官职,其在位时极有可能将家安于此条胡同,同时,史家胡同也有可能曾存在史可法家族的祠堂。

从左翼宗学到史家小学现在史家胡同最出名的,当属史家胡同小学。

据记载,清朝左翼宗学于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1724年5月27日)建于史家胡同史家祠堂故址。

左翼宗学实际上就是清朝宗室的子弟学校。

1898年戊戌变法后引入新学,左翼宗学改建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

1910年3月,又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

北京胡同导游词

北京胡同导游词

北京胡同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胡同,这里是老北京的灵魂所在,每一条胡同都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韵味。

我们现在身处的胡同,纵横交错,犹如迷宫一般,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

胡同,在元朝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它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城市小巷。

这些胡同大多围绕着四合院而建,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胡同与四合院相互依存,构成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

看,我们眼前的这条胡同,两边的四合院大门样式各异。

这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仿佛是历史的入口。

门的上方有精美的门簪,一般是成对出现,数量和样式都有着不同的讲究,它们就像是四合院的“发簪”,装饰着这古老的门户。

再瞧瞧这门槛,有的高,有的低,在过去,门槛的高低也象征着主人家的身份地位呢。

沿着胡同漫步,您会发现胡同里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听,那胡同深处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是老人们坐在马扎上,晒着太阳,聊着家常;是孩子们在胡同里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胡同里的阳光一样灿烂。

胡同里还时不时传来阵阵自行车的铃铛声,这铃铛声就像是胡同的背景音乐,带着浓浓的烟火气。

胡同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

比如,胡同墙壁上的拴马石,在古代,这是供骑马的人拴马用的,如今它们虽然已经不再履行原来的职责,但却成为了胡同历史的见证者。

还有这胡同里的电线杆,它们上面的电线纵横交错,就像胡同的经络一样,为胡同输送着现代生活的“血液”。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会来到一些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胡同。

比如,南锣鼓巷,这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它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由南至北,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

这里曾经居住过许多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每一条胡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在这条胡同里,您可以品尝到各种老北京特色小吃,像香甜的糖火烧、酥脆的炸酱面、浓郁的豆汁儿,这些美食都能让您的味蕾感受到老北京的味道。

还有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这条胡同的形状就像一个烟袋,因此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解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原为凌叔华故居,后凌叔华一家定居伦敦,院落曾被出租。

在博物馆建立之前,这里曾是史家胡同幼儿园,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博物馆的东墙上看到幼儿园的壁画。

胡同是北京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北京城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位于东城的史家胡同作为北京胡同的缩影,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也曾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

史家胡同社区居民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明,史家胡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充满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全部憧憬与回忆。

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筹备建立起来的,它是中国第一条胡同博物馆,同时也是第一条社区博物馆。

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北京胡同的数量做过统计,因为依据的数据不同,因而最终的统计数字也有较大差异,有说三千多,四千多,也有说六千多,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统计数字,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东城区人民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持并筹备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在筹备期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援指导,凌叔华的后人陈小滢对于要将24号院改建为博物馆一事大力支持。

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出资为史家胡同修建了博物馆建筑,尽量复原了凌府的原貌。

同时,他们还协助筹备组联系各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博物馆的展览建设进行了指导。

(备注:进入展厅1)参观【胡同之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史家胡同博物馆展览。

此次展览共分为十个展区,现在我们走进的是第一展区——史家胡同历史沿革,史家胡同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北京兴建元大都,史家胡同所在区域就被规划在内,当时属于思诚坊,元大都的规划建设以《周礼·考工记》的王城规划理想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形态进行的规划。

而北京胡同的规格布局属于典型的方格路网,这种布局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在展览中,我们对比了元大都与曼哈顿的街区对比,两者在城市的布局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参观【得名史家】史家胡同的名称由来,始于明代,相传是由于胡同内居住过史可法而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内还发现有史可法的祠堂,但是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许多古籍文献中对史家胡同就有明确的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的名字就已出现了,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

所以史家胡同得名于史可法这一说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说史家胡同得名是由于在这里曾有一户史家大户居住,因而得名,不过,至今仍没有什么明确的证据。

参观【旗人居所】,在乾隆京城全图处停留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地图为《乾隆京城全图》的局部,这条狭长的道路为史家胡同。

《乾隆京城全图》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完成的北京全城地图,又称《清内务府京城全图》。

原藏清内务府,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全图高14.01米,宽13.03米,比例约合1:650。

该图的比例尺和精详程度在世界古代城市地图的绘制史上实属罕见。

在地图中,内外两城的规划形状、城墙和城门的构筑细节,以及大小街巷、胡同的分布,均清晰可见;宫殿、园囿、庙坛、府第、衙署以贡院等主要建筑的平面形制,皆出于实测;民居、宅院、房舍等亦有表示。

全图的绘工十分精细,且以写真的手法显示主要建筑物的立面形状。

我们截取了此图的史家胡同的位置,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它了解史家胡同在清代的规格布局。

参观【旗人居所】、【近代风气】清朝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将北京内城分为八旗驻地,拱卫皇居。

史家胡同所在的地区属于镶白旗,这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知道19世纪中晚期,清朝统治逐渐衰微,京师社会半殖民地化,在此影响下,北京的满汉内外城分住的现象开始改变。

在1900年北京地图中,已经不见京城八旗分布格局。

民国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北京,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城市的通路系统有较大调整,但对于北京的总体布局没有大影响。

接下来您看到的这几组展品,是史家胡同所在区域的道路工程的维修与建设以及居民住宅的居住与搬迁等相关的文件、档案记载。

大家看这件展品,是一幅史家胡同改建四合院的规划蓝图,该图是按照1:100的比例绘制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院落的内外院分明,每一间房都标注了用途。

在右侧的附注中,写明了设计要点,比如采用新式房架,节省材料和建筑费;房间两面留窗,增加空气流通等。

参观【近代风气】,在丹麦使馆处停留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东交民巷被辟为外国使馆区,周边地区的史家胡同受其影响,1912年,丹麦公使馆在史家胡同路北绍宅成立,阿列斐伯爵成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公使”。

阿列斐一家在那里一直居住到1920年。

据考证,丹麦公使馆的位置大约位于现史家胡同41-47号之间的某几处宅院。

当时的丹麦公使馆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十世和王后亚历山大琳娜的画像,厅内设有一屏风,屏风前是一尊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守护着大门。

厅内布置着宫灯、坐榻等极具中式风格的物件,但是其摆设方法与位置又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体现出明显的中西文化差异。

参观【胡同新生】【史家胡同模型】解放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和人口大规模的增长,北京内城区陆续拆除了一部分年久失修的危旧平房,兴建了楼房。

同时合并了原来的一些街道胡同,出现了“小区”这个新兴事物,史家胡同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发生了变化。

目前史家胡同社区共有楼房 15 栋,平房院落 82 处。

其中楼房大多为建国初期建筑,而平房院落大多风貌保存较好。

大家看到的这个模型,是根据1959年的史家胡同的航拍图制作而成的,各个院落的规制和布局都十分清楚明白,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大家可以到胡同中去逛一逛。

现在保存下来的四合院的建筑,有许多已经被拆分或改建过了,我们选取了两个规制比较完整和典型的院落,进行复原。

大家可以找一找我们现在的位置史家胡同24号在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24号院东侧是人艺的2层小楼,而24号院内有一处抱夏。

史家胡同23号院是现存的保存的相对完整的院落之一,它的建筑规制与乾隆十五年城图上所绘制的几乎一摸一样。

它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四合院内有一处十分漂亮的垂花门,如果您到院子里参观,还能看到建筑上的漂亮的彩画。

23号院曾经是中国首位驻荷兰大使彭明治的居所。

史家胡同51号,旧时门牌24号,位于史家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原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后来第三进院子被分出,在内务部街南侧另辟街门,形成独立院落。

史家胡同51号最终形成一座二进四合院。

街门面南,大门内原有一座“一字影壁”,1985年被拆除。

二进院落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有抄手游廊环绕;正房左右各有耳房1间。

正房的内部装修为清代式样:北部抱厦部分的隔扇由两座八方屏门组成,屏门顶部有一个楼阁式书橱,上有朝天栏杆,西里间屋有一架楼梯通向书橱,室内还有碧纱窗。

院内栽有海棠、苹果等树木,环境幽雅。

1960年,著名学者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院居住。

2011年,史家胡同51号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看多媒体【】,并进入下一展区【人艺摇篮】参观【人艺初创】接下来大家进入的展区是人艺展厅,史家胡同20号,也就是老门牌56号院是北京人艺的摇篮。

人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简称,喜爱话剧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人艺,人艺的前身是华北人民文工团,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改建为包括歌剧、话剧、舞蹈、管弦乐等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定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就是现在大家惯称的“老人艺”。

史家胡同56号院也就是今天的20号院被辟为演员队的集体宿舍。

1952年6月12日晚上7点,“老人艺”话剧团与原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话剧团合并,在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院)院内举行了北京人艺成立大会。

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代表北京市政府宣布批准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宣布任命曹禺为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

院长办公室就设在东跨院的三间大北房内,北京人艺建院初期,四位剧院领导人就是在这里为人艺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观【龙须沟】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龙须沟》与史家胡同有解不开的情缘,《龙须沟》剧组全体成员都住在史家胡同56号的宿舍。

老舍先生完成《龙须沟》的话剧剧本后,由焦菊隐任导演,在话剧的排演期间,为了帮助演员们更好的理解《龙须沟》,焦菊隐曾多次请老舍先生来56号院为演员们读剧本,这项传统被人艺保留了下来,只要是焦菊隐导演的老舍先生的戏,必要请老舍先生到史家胡同来读剧本。

参观【《老北京叫卖组曲》】《老北京叫卖组曲》是由《龙须沟》的幕后音响效果演变发展而成,主要通过声音表现过去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大家看到的这张背景图片是1952年北京人艺去农机厂参观时的即兴演唱,后人艺保留下来,排演成一个单独的小节目。

在中央电视台1983年春节晚会上,人艺的艺术家们为全国人民进行了表演。

《老北京叫卖组曲》这一京味十足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热烈反响与好评。

著名画家吴冠中观看了晚会后,特意在北京晚报上撰稿,对老北京叫卖组曲大加推崇。

如今,《老北京叫卖组曲》不仅是北京人艺的业余演出的保留节目,也成为了史家胡同社区的优秀品牌节目,社区组织胡同居民排演组曲,并请蓝荫海对居民们进行了指导,并多次到外演出。

多媒体中是1983年春晚上的《老北京叫卖组曲》,大家可以点播欣赏一下。

参观【多媒体视频】后继续参观周总理对文艺事业非常支持,对人艺更是倍加关怀,从剧场建设到提高剧院艺术水平以及演职员生活等方面,周总理都给予指导、关心和帮助。

只要时间允许,总理在观看北京人艺的演出后都会亲切的接见并多次到原56号院探望、关心演职员的生活。

欧阳山尊称总理才是剧院真正的奠基人。

如果您对北京人艺的历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话,建议您可以去参观一下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它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四层,是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稿和影像影音资料。

参观【庚子赔款留学生】中国留学史与我国近代史一样,随着国家、民族的兴衰跌宕起伏,潮起潮落。

史家胡同具有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是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

第一次是1872至1875年间,清政府将120名12至15岁的学生赴美。

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

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

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创办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在清华园正式建立之前,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管理赴美留学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