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二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详细总结

上海初二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详细总结
上海初二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详细总结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 60o

等 二、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即x 2

=a,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 ”,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

”,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0≥a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

a ≥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即x 3

=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三、二次根式计算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0()(2

≥=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

b a b a ab ()0,0(≥≥=?b a ab b a )

(4)

)0,0(>≥=b a b

a b a ()0,0(>≥=

b a b

a

b

a ) 3、化简二次根式:把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完全平方因式移到根号外。例:2332182=?=。

(字母因式由根号内移到根号外时,必须考虑字母因式隐含的符号) 4、最简二次根式:化简后的二次根式需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⑴被开方数中各因式的指数都为1;⑵被开方数不含分母。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将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如果被开方数是分式或分数(包括小数),先利用商的自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再分母有理化;

⑵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将它分解因式或分解质因数,然后把能开方的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⑴把被开方数分解质因数,化为积的形式; ⑵把根号内能开方的的因数移到根号外;

⑶化去根号内的分母,若被开方数的因数中有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小数化成分数。 5、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例:18、22、

22

1

。(判断是不是同类二次根式:首先,要看它们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其次,看这些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否相同) 6、二次根式的加法、减法:⑴化简,化成最简二次根式;⑵合并同类二次根(即将被开方

数相同的二次根式的系数进行合并)

7、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⑴先完成根号内乘除,再化简二次根式;⑵小数化分数,带分数化假分数;⑶字母需考虑取值范围(不要忽视隐含条件)。

8、分母有理化:把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适当的代数式,使分母不含根号,这种计算

叫做分母有理化。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整式方程。 二、一般式:)0(02

≠=++a c bX aX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开平方法:一般来说,形如d X =

2、)0(02

≠=+a c aX 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开平方法。(三种情况: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等于0,没有实数根)

2、因式分解法:提取公因式、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3、配方法:⑴移常数项;⑵化二次项系数为1;⑶配方,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⑷用开平方法求解;⑸结论。

4、公式法:⑴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⑵写出方程各项的系数a、b 、c 的值(要注意它们的符号);⑶计算ac b 42-;⑷当042

≥-ac b 时,将a 、b、c 的值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个根;⑸当ac b 42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就不必解了。

(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一般适用于特殊形式的方程,而配方法、公式法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适用任意方程,其中:公式法计算较繁琐。) 四、一元二次议程根的判别式

1、定义:ac b 42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即△=ac b 42

-。

2、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根的情况与△的关系: ⑴△=??-042

ac b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042ac b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⑶△=??-042

ac b 方程没有实数根。 3、由方程的情况求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⑴如果说方程有实数根,那么042

≥-ac b ;

⑵注意:因为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要遗漏隐含条件0≠a 。 五、一元二次议程的应用

1、二次三项式的概念:形如(a 、b 、c 都不为0)的多项式称为二次三项式。

2、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⑴首先考虑能否提取公因式;⑵能否运用十字相乘法;⑶最后考虑用公式法。 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⑴审题⑵设元⑶列方程⑷解方程⑸检验⑹写答案 4、根据题意列方程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⑴方程两边意义相同;⑵方程两边单位一致;⑶方程两边数值相等;⑷方程全面地反映了题中所有数量之间的关系。 5、列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类型:

⑴几何类问题(利用几何定理、面积公式等作解题依据,列出一元两次方程,解题); ⑵增长(降低)率问题:如设基数为a ,平均增长率为x ,则第一次增长后为a(1+x),第二次增长后为a(1+x)2

⑶利润(销售)问题:常用等量关系有:利润=售价-进价(成本)、总利润=每件的利润×总件数、利润率=

00100?进价(或成本)

利润

、售价=标价×打折数等;

注意:解应用题时一定不要忘记检验所求的根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第三章 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 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

(3)用奇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 切实数。

(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 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 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函数图像

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 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b kx y +=(k,b 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b kx y +=中的b=0时(即kx y =)(k 为常数,k ≠0),称y 是x的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像是经过点(0,b )的直线;正比例函数kx y =的图像是经过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kx y =有下列性质:

(1)当k >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 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b kx y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x y =(k ≠0)中的常数k 。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b kx y +=(k ≠0)中的常数k 和b 。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

(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从“数”的角度看x 为何值时函数y= ax+b 的值为0。 (2) 求ax+b=0(a , b是常数,a≠0)的解,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 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不等式a x+b >0(a ,b 是常数,a≠0) 。从“数”的角度看,x 为何值时函数y = ax+b 的值大于0。

(4)解不等式ax+b>0(a,b 是常数,a≠0)。 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 在 x 轴上方的部分(射线)所对应的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7、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 、b 为常数,k ≠0)的形式. 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 为常数,k ≠0).当函数值为0时,?即k 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 x+b=0(k 、b 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 +b 确定它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7、反比例函数

定义:一般地,形如x

k y =(k 为常数,o k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x k

y =

还可以写成kx y =1-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征:

⑴等号左边是函数y ,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分子是不为零的常数k (也叫做比

例系数k ),分母中含有自变量x ,且指数为1. ⑵比例系数0≠k

⑶自变量x 的取值为一切非零实数。 ⑷函数y 的取值是一切非零实数。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⑴图像的画法:描点法

① 列表(应以O为中心,沿O的两边分别取三对或以上互为相反的数) ② 描点(有小到大的顺序)

③ 连线(从左到右光滑的曲线)

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x

k

y =(k 为常数,0≠k )中自变量0≠x ,函数值

0≠y ,所以双曲线是不经过原点,断开的两个分支,延伸部分逐渐靠近坐标

轴,但是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

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x y =或x y -=)。 ⑷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中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是:过双曲线x

k

y = (0≠k )上任意引x 轴y 轴的垂线,所得矩形面积为k 。 k 的取值 图像所在象限

函数的增减性

o k > 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的增大而减小 o k <

二、四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的增大而增大

的坐标即可求出k ) “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成反比例的关系式不一定是反比例函数,

但是反比例函数x

k

y =中的两个变量必成反比例关系。

第四章 几何证明

一、几何证明中常用的证明方法:

1、证明两直线平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利用平行线的判断定理及其推论来证明,这是证明两直线平行最基本的方法,关键是找出同位角、内错角的相等关系或同旁内角的互补关系。

2、证明两线段相等——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如果两线段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那么可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有时可能缺少直接条件,要证明两次全等; (2)有时两线段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但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可添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常添的辅助线有:平行线、垂线、中线、连结线段等。

(3)如果两线段是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可证它们所对的角相等、等角对等边; (4)证明两条线段都等于第三条线段,即以第三条线段为媒介。

3、证明两角相等——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4、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利用垂直的定义、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5、证一线段等于另一线段的2倍或一半——利用加倍法或拆分法常常要作辅助线。 添辅助线:由于证明的需要,可以在原来的图上添画一些线,即添加辅助线来完成一些几何证明,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三角形证明题中常见在辅助线做法:利用三角形的主要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 二、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4(1):已知两边----找第三边(SSS )

找夹角(SAS )(2):已知一边一角---已知一边和它的邻角

找是否有直角(HL )

已知一边和它的对角

找这边的另一个邻角(ASA )

找这个角的另一个边(SAS)找这边的对角(AAS )找一角(AAS )

已知角是直角,找一边(HL )

(3):已知两角---找两角的夹边(ASA)找夹边外的任意边(AAS )

1、勾股定理的定义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几何主要定义:

(1)角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2)相交线与平行线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垂线的性质:

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直线外一点有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特征: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3)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

角;

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公理(SAS)

②角边角公理(ASA)

③角角边定理(AAS)

④边边边公理(SSS)

⑤斜边、直角边公理(HL)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2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9、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2

10、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S=(a×b)÷2

11、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2、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