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这段历史在我国产生了许多成语。

这些成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成为中国成语故事最精彩最经典语录。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成语故事吧!这些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你来我往,刀光剑影。

战争频仍,战火不断。

诸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力量。

下面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成语故事。

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以身相许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公子叫叔孙通,当时卫国被楚国吞并了,卫国非常重视这个人才,就派人带了很多礼金送到楚国,以表示对公子通的尊重,但是没有收到一个好结果。

这时候,公子通很气愤,就对他说:“现在国家需要你,你却不能给国家做出贡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呢?”说完他就去找了鲁文公,说他不想听鲁文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

后来,鲁文公果然听从了公子通的话,果然将公子通救了回来。

鲁文公对公子通十分感动,他说:“以身相许这句话我一定会尽自己绵薄之力去帮助国家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公子通这样真心待我,我是不会答应公子通我的!”于是就把公子通放走了。

可见以身相许在鲁文公这里已经成了一种“信条”了!1、以身相许,是一个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自愿的,另一种是被迫的。

而自愿的就是出于一个道德的义务。

这个道德义务包括对道德的要求和遵守道德的义务。

而被迫的是出于一种自由的道德要求。

所以鲁文公就以自己的身体许下了一个承诺。

2、以身相许,说明他对国家和别人的忠心。

这是一种忠于国家,也是一种忠于自己的忠诚。

在当今社会,忠诚是很难得到认可的,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就是这样,对党和人民完全不忠诚。

比如,在一些地方,在有权力的时候还可以为所欲为,给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

但一旦有了权力之后,尤其是手中掌握了实权之后呢?这很容易使自己滑向腐败的深渊。

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信念,忠于党的事业,而不能心存任何的私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东施效颦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

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

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

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

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

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

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典故和成语,其中一些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和常用。

这些典故和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风貌,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探讨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一、穷寇莫追(出自《左传》)故事发生在齐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齐国有个叫姜尚的人,他曾经是个犯法的罪犯,为了逃避追捕,他假扮成一个乞丐,躲藏在道路旁边的树丛中。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孟尝君路过这里,看到姜尚非常瘦弱,便赐给他一块面饼。

面饼很小,对于姜尚来说根本无法填饱肚子,于是他决定不吃这块面饼,而是将它藏在树丛中,以备不时之需。

姜尚储蓄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做了许多生意。

有一次,孟尝君听说姜尚现在已经发了财,非常想要见一见他,并聘请他做官。

姜尚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因为他担心过去的身份将被揭发,于是他决定逃亡他乡。

在途中,姜尚的车马被卡在了泥潭中无法动弹,他往前急驰,但车辆却越陷越深。

这时,他听到了孟尝君追来的车马的声音,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追赶来的孟尝君,并引用了成语“穷寇莫追”,便立即放松了心情,停下来等待孟尝君的到来。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穷寇莫追”指的是处在困境中的罪犯或敌人,不值得再去追捕或追击。

成语的含义是,对于已经陷入困境、已经受到惩罚或已经失败的人,无需再去追击或施加更多的惩罚。

这个成语在现代口语中经常用来形容对方已经很失败或很惨,不必再让他难堪。

二、相煎何急(出自《左传》)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鲁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鲁国国君公输般正在训练自己的军队,为了检验士兵的忠诚和胆识,他让一只羊和一只虎被同时放入火炉中。

士兵们看到这个情景时都异常焦急,纷纷表示要去救羊。

唯独一个叫曹刿的士兵,他对公输般说:“相煎何急?”。

他的意思是,对两只动物来说,结果都是同样的死亡,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来考验士兵?公输般听了曹刿的话,深感他的聪明和睿智,于是他训练士兵时便改为其他方式,不再使用这种残忍的方法来考验他们的忠诚。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发生了。

下面将为你介绍四则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孟子还只是一个孩子。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她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徙户口。

第一次迁徙是为了离名士更近一些,让孩子能够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习。

第二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离学校更近一些,能够更方便地去上学。

第三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远离低劣的学生,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最终,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教育,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二、"鸿门宴"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宋义欲杀秦国的丞相秦国。

为了达到目的,宋义设下一个局,邀请秦国来楚国鸿门宴。

鸿门宴上,宋义企图刺杀秦国,但是被秦国及时发现并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轻信他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师出无名""师出无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位武术高手叫景丑,他非常厉害,但是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后来,他离开齐国,到秦国任武术教练。

景丑在秦国大放异彩,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名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四、"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非常嗜杀,不顾百姓的疾苦,专注于追求享乐。

在他的统治下,吴国经济和民生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必将付出代价。

总结: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各自展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的智慧、努力和勇气。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1.桃李满天下:出自《墨子·公输》。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在位时,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才,使得桃树和李树都开满了花果,象征着人才济济、国家昌盛。

2.柳暗花明:出自《楚辞·离骚》。

屈原被放逐之时,看到柳树下花朵盛开,暗喻即使遭遇逆境,仍能看到美好的一面。

3.渔人得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故事中,渔夫抓鱼非常得心应手,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放弃,喻指放弃短暂的小利而追求长远的利益。

4.背水一战:出自《左传·宣公十年》。

战国时期,晋国和秦国发生战争,晋国处于水墨之地,背靠险峻的水墨,采取背水布阵的战术,以逼迫敌人作战,引伏谋反。

5.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6.晋楚不协: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形容晋国和楚国不合作,彼此对立。

7.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杞国的一个人过于担心天空会掉下来的现象,反映了杞人的无谓担忧和不切实际的焦虑。

8.齐白石画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以战国时代齐国人白石画鸡的故事为背景,形容塑造事物特点时非常准确和精细。

9.金玉满堂: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形容财富非常丰富,金银珠宝堆满整个屋子。

10.见风使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一个人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说话或行为方式。

11.韬光养晦: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比喻隐藏实力,暂时退让或不争名利,以待时机。

12.四面楚歌:出自《楚辞·离骚》。

形容处于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13.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謀攻篇》。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14.势如破竹:出自《吕子·积士》。

比喻势不可挡,像破竹般一路顺利。

15.自相矛盾:出自《左传·僖公七年》。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纷繁复杂的时期,也是成语诞生的重要时代之一。

许多经典的成语都起源于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的故事,并解释它们的涵义和用法。

1.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有一次,一只羊逃出了羊圈,主人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懒散地坐等着晚上的归来。

第二天,他悔过自责,知道羊不会自己回来,于是赶紧修补羊圈。

尽管为时已晚,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避免将来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或弥补失误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亡羊补牢”用来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进一步损失的智慧和决断力。

2. 箭在弦上(jiàn zài xián shàng):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

有一次,魏国的国王要射箭,他看到箭矢被拉得很长,心生疑虑。

臣子们告诉他,箭在弦上是为了更有力地射出去,箭矢拉得越长,就越能发挥威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不能再退缩,必须果断行动。

成语“箭在弦上”形容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形势紧迫,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3. 笑里藏刀(xiào lǐ cáng dāo):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秦国的一个大臣惯用笑容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因此得名“笑面虎”。

他经常面带微笑,但实际上却心怀鬼胎,暗中策划着各种阴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表面和善可亲,但内心却心机深沉。

成语“笑里藏刀”用来形容敌人或陌生人表面友好,但实际上却暗藏敌意或坏心眼。

4.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一位重臣纸上画了一幅精美的战争地图,并详细规划了打仗的策略。

但他从未参加过实际的战斗,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纸面上的理论和战略很容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面临着诸多变数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
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
“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
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
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
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
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
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
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
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
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
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
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
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
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
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
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
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
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
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
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
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
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
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
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
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