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的启示

摘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理念“人的劳动能力是获聚财富的宝贵来源”及

以人为本理念,寻根溯源,可以探寻到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的源头。三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基本理论汇综,为我们提供了根本性的人本思想框架;儒家的仁爱论、性善论、性恶论为我们提供了以民为本、仁政的管理理念;道家的效法自然、人性关怀为我们提供了道为本、人为本的真正的理性人的管理思想;墨家的兼爱利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本管理实践的参考;兵家的人本性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战略管理思维的原则。所有这些思想对我们实施现代人力资源挂历有种要得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的探讨,旨在从中发掘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

人本思想人力资源管理儒家法家道家兵家

研究背景

近几年,我国掀起一股把“人事管理”、“人事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部门”之风,对带着旧经济体制痕迹的传统人事管理加以批驳的同时,表现出的是对西方先进人力资源理念以及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大力宣扬甚至顶礼膜拜。当然,尊重科学、追随现代新事物是对进化论的遵从,然而,并非这股全球化之风吹来的都是西方的先进理念。我们发现,西方不少管理学家是怀着对东方管理智慧的崇敬之心而研究其学术的,他们惊叹于西方管理学在二十世纪的飞跃发展,之所以能领导世界管理学潮流,追本溯源,是二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给予其“道”,使之持续发展。一时间,研究东方管理之风弥漫,使人们再次体会了前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训导。

东方管理文化是聚居在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印度河流域与西亚两河流域以及非洲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东方各族人民,共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中国的管理文化包容着独有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的管理文化,同时还改造吸收了释家、伊斯兰教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说是东方管理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冯友兰先生在谈到中

国文化哲学的特点是讲到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着重的是人。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发挥人学,着重讲人。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哪家的哲学,归根到底都要讲到人。不过中德哲学特别突出的讲人.”.冯友兰宪政此见,把握了中国哲学文化的真谛。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现在我们分别从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诸多中国古代哲学学派来分析他们其中的人本思想。

一,《周易》学说中的人本思想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璀璨遗珠——《周易》,为整个中国文化提供了最丰富的养料,而作为《周易》重要的组成部分——《易经》成书于西周末年,是一部古代自然科学的典籍,它将自然现象与客观规律有机地归为一体,包括着对整个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综合认识。《周易》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我国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思想三大流派儒家、道家、墨家以至诸子百家的理论依据。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流派的渊源之一,书中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周易》中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是“阴”、“阳”,自然现象中,天为阳、地为阴;动物中,雄为阳、雌为阴;人类社会中,君为阳、臣为阴,总之,客观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阴阳所组成。阴阳作为两种性质的事物,具有相吸作用。当阴、阳的交感处于平衡时,事物处于“变”的阶段,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时,事物处于“化”的阶段,即事物将发生质变。换言之,当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会产生整体的质变。《周易》的阴阳交感之说,充分体现出“平衡”、“和谐”的原理,这也正是发展的基础。“和谐”有天道和谐、地道和谐、人道和谐,而人道和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周易》提出“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人本管理理念。反观现代组织的管理,系统论把组织看作是由人组成的协作系统,组织的内部成员之间存在

着各种冲突的人际关系,组织与外界其他机构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围绕着实现组织目标这一管理宗旨,恰恰《周易》的阴阳平衡,人道和谐思想,是今天管理界遵从的合作—互利—双赢—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周易》中另一经典思想—比卦,体现出早期的人本管理思想,也是东方文化的智慧结晶。比卦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理解后,按卦象要求排列的一种古老的形式。从其远古的操作过程可以得知,首先,比卦强调人与人发自内心的相亲相辅,围绕一个核心,亲密合作、团结稳定、和谐发展;其次,比卦强调人与人亲密合作的基础并不是无原则的和谐与平衡,亲近的关系也应建立在原则的基础上;其三,比卦强调“外”、“贤”,即应当广开才路,在广纳人才的同时必须重“贤”,避免“比之匪人”,即避免用小人与坏人;除此之外,比卦还强调“显比”,即光明正大、扬善惩恶,管理中要设立崇高的目标,有利于团队合作,用人中要光明正大地树立楷模,同时惩戒违规者。

二,道家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以黄老之学为发展,以庄子学说为融合,最终以人本管理思想作为道家学说的精粹。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为“道”,这里的“道”并不是有形的道路,也不是研究和处理问题的实在的方法,而是一种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之道,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道家学说就是以道贯彻天、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以及天、地、人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关于人的地位

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进行管理,这个管理的真话,在西文的企业管理界是经过一二百年的摸索才认识的。泰罗的科学管理未曾认识,梅奥的人际关系理

论也只是认识到了人际问题的重要性,却没有上升到是人在支配企业的理论高度。在中国的管理智慧中,老子早在二干多年前就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在这里,老子无疑是把人放在了与“道”、“天”、“地”同等的地位,并且在遣词上,对域中四大中的人的重要性加了砝码,从而阐明了人的地位,强调了对人的尊重问题。

“我无为,而民自化”——关于人的使用

老子对于用人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在《道德经》的第57章,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白宫;我无欲,而民自朴。”倡导以无为的方式管好人用好人。在《道德经》的第68章中,他又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从而提出以谦下的态度用人的思想,表明了管理者对所用之人应该尊重。

老子用人思想的总体特征是自然无为,方式是让民自化。为什么要让民自化呢?首先是因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5章)认为政令繁多反而会遏制事物发展的生息,从而加速失败,不如持守中道。其次是因为:“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所。夫代大匠所者,稀有不伤其手者矣。”(第32章)认为代专管杀人的人杀人终必伤及自身。按照庄子的发挥,就是不可越俎代府。再次是因为:“太上,……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随,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意即:“最好的统治者往往悠闲自得,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由此既可使管理者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的干扰,又可体现员工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关于人的激励

老子关于人的激励的思想独树一帜。在《道德经》的第3章中他讲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主张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